祖国的花朵(1955年严恭导演的电影)

2023-11-05 18阅读

祖国的花朵

1955年严恭导演的电影

《祖国的花朵》是新中国第一部正面反映校园生活的影片,影片通过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之间共同进步的故事,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儿童形象,展示了50年代早期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之情,充满清新的时代感。它既是新时代小主人幸福生活的画卷,更是社会主义新中国道德风貌的颂歌。

片中的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浆》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童声合唱,它描绘了新中国的花朵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欢乐景象。此歌曲至今传唱不衰,家喻户晓。

该片曾获中国第二次(1954-1979)儿童文艺奖故事片一等奖。

中文名 祖国的花朵
外文名 Flowers of Our Motherland
类型 剧情
出品公司 长春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拍摄日期

导演 严恭
编剧 林蓝
主演 赵维勤,李锡祥,张筠英,张园
上映时间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黑白
主要奖项 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故事片一等奖

内容简介

新中国建立以来,让许多孩子获得了珍贵的学习机会。位于首都的北京小学,五年甲班的四十多个孩子展露着纯真无邪的笑脸,度过快乐、健康、积极的每一天。当然,这些孩子中间总有一两个与众不同的。比如江林(李锡祥 饰),他学习成绩差又不努力,梁惠明(赵维勤 饰)耐心帮他补课,江林却装肚子疼跑出去玩。还有一个杨永丽(张筠英 饰),小小年纪高傲自大,目中无人,跟每个人都不能友好相处。

当然一个好老师不会放弃每一个学生,一个团结的班集体也不会拉下任何一个伙伴。祖国的花朵,都将在明媚的阳光下自由盛开……

演职员

导演:严恭

编剧:林兰

演员:张筠英、张圆、郭允泰、李锡祥、黄素影、吕大渝、柳青、陈克然、赵维勤、史林

幕后故事

祖国的花朵

在影片中扮演中队长梁惠明的赵维勤,是影片中年龄最大的儿童演员,时年12岁。1964年赵维勤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同年考取原子能研究所研究生。她继承了父亲——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的事业,成为了一名高能物理学家。

刘菊的扮演者吕大渝10岁时拍摄了《祖国的花朵》。后来,她在众多候选人中独占鳌头,叩开了中央电视台大门,与沈力、赵忠祥一起成为我国第一代电视播音员。

杨永丽的扮演者张筠英是这部电影的主演,她196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在话剧<青松岭>、<霓虹灯下的哨兵>、<杨开慧>等戏中担任主要演员,她还为中央及各地广播电台录制了近千余篇文学作品。

孩子们拍戏像过家家

孩子们的世界总是单纯和快乐的,他们并不懂什么是表演。对拍儿童片有着丰富经验的严老,多年来也总结出一套让孩子进入角色的方法,那就是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环境,“演电影就是如何引孩子们进入游戏。就像过家家一样。”严老的儿子陈德赛先生对记者回忆说,在电影中,严老尽量还原小演员们的真实生活,“比如主演之一的赵维勤,生活中是个大队长,电影里就安排她演中队长,还有个别的孩子在电影中就用了他们真实的名字,比如王玲、江林,就是让他们觉得电影是真实的。”

不过尽管如此,在拍摄时还是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的事情。有一次要拍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一些镜头,在片中扮演老师的张圆并不需要出镜,因此没化妆,也没穿戏服,换了一件非常漂亮的毛衣,站在摄影机的后面,帮孩子们搭戏。正式开拍时,严恭导演突然发现,孩子们总是不能入戏,总是有人窃窃私语。原来,是孩子们看到“焕然一新”的张老师,怎么也找不到上课的感觉,反倒是在私底下悄悄议论起张圆的毛衣来了。于是严导赶紧让张圆重新化妆、换衣服。看到老师重新出现,孩子们这才进入了状态。

主动剪掉大辫子

当年电影《祖国的花朵》里的少先队员,如今都已是两鬓斑白的半百老人,可是回想这部电影,回忆起在拍摄中与严恭导演的朝夕相处,往事仍历历在目。

1955年,严恭应<大众电影>之邀,写了一篇题为<花儿朵朵>的文章,回忆当年拍摄《祖国的花朵》的情景,其中记录的第一个小故事便是“剪掉辫子的好姑娘王玲”。王玲是电影中以真名出演的小演员之一,拍摄电影时她只有10岁。

在对记者旧事重提时,王玲说,解放初期,女孩子们都时兴留大辫子,“二尺多长的辫子,编成两股,一边扎个大蝴蝶结,多漂亮呀。”“可是在电影里一个班的学生全是大辫子,太单调了,所以剧里的叔叔阿姨们就提出来,女孩子里一定要有一个人剪掉辫子。”“当时大家都不愿意,我想反正总得有人剪辫子,总不能为了这事拖着不拍电影了吧,所以我就主动站出来说,我剪吧。”

在电影中扮演接受帮助的爱漂亮的杨永丽的小演员,叫张筠英。别看张筠英爱漂亮爱表现,可是对于拍摄却是特别认真。11月份的北京寒风刺骨,可张筠英却要穿着裙子拍一场跳舞的镜头。怕她冷,管服装的阿姨给张筠英在裙子里穿了条羊毛裤。按要求,张筠英要穿着裙子在原地转圈,然后往地上一蹲,裙子便像蘑菇一样散开。

可是正式开拍时,张筠英的裙子怎么也散开不了。“平时练得好好的,怎么一拍就不行了。”那个年代胶片都还很贵,懂事的张筠英眼看着自己拍了一条又一条总过不了关,急得差点哭了。就在这时,管服装的阿姨想起来了,“可能是裙子里的羊毛裤带静电,总是吸住裙子。”听了这话,张筠英二话不说,马上脱掉羊毛裤,结果这个镜头一次过关。

祖国的花朵

祖国花朵今何在

《祖国的花朵》中的几位小主演,在拍完影片后,各自回到所在的学校,继续读书。这段演戏的经历,在他们每个人的成长中,成为永远的记忆。此后,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并都成为优秀的人才。

在剧中扮演少先队中队长梁惠明的赵维勤,父亲赵忠尧是我国第一台加速器的研制者,为中国揭开原子核的秘密提供了重要的设备。女承父业,身为二女儿的赵维勤后来也成为一名科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扮演杨永丽的张筠英,后来致力于广播演播事业,贡献卓着,曾在话剧<青松岭>、《霓虹灯下的哨兵》、《杨开慧》等戏中担任主要演员,现在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师。

可以说,这些演员是真正从童星走上了演艺的道路,而且还在培养着新的力量。在电影中使用真名出演的王玲,虽然没走上明星的道路,但却成为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特级教师。

拍摄难度——一个镜头最多只拍三四次

中国的电影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设备陈旧落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金又十分匮乏。拍摄每一部影片时,每一个摄制组都要精打细算,绝对不能浪费一分钱。

杨文浩记得,拍摄《祖国的花朵》这部影片时,摄制组要求,一个镜头最多只能拍3至4个画面。多拍不行,因为当时的胶片都是用外汇买来的,胶片对于摄制组来说弥足珍贵,浪费不得。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成员不但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每个人都要义务做勤杂工。几十公斤重的电瓶、放声器每天都要从卡车上搬上搬下。为了使孩子们一边划船一边唱歌时的声音达到理想效果,大家还要把放声器搬到船上隐蔽起来。这样做,孩子们唱起歌来,口型和歌曲才能对上拍。

幕后制作

祖国的花朵

当时电影厂成立了儿童片摄制组。导演严恭、副导演苏里和摄制组的全体成员都准备就绪了,于是就商量着筹拍第一部校园题材影片,大伙儿各抒己见。确定了剧本和拍摄地点后,摄制组分成几个小组,全都跑到北京市的小学里选拔小演员。挑选小演员的条件要求十分苛刻,因为要代表中国儿童的形象,不但形象要好,学习成绩也要优异。摄制组的同志们几乎跑遍了北京市的所有小学,精挑细选出了几十个孩子。

小演员的人选确定后,影片紧锣密鼓地拍摄了。除了在室内取景外,摄制组还跑到北京的中山公园、北海公园拍摄画面。

但就在北海公园的一次拍摄过程中,一个小女孩突然从船上掉进水里,幸亏工作人员反应迅速,及时把她救了上来。因为这事儿,落水女孩的父母不让孩子参加影片的拍摄了。摄制组的同志们好说歹说,做孩子家长工作,他们才好不容易同意。

中国的电影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设备陈旧落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金又十分匮乏。拍摄《祖国的花朵》时,摄制组要求,一个镜头最多只能拍3至4个画面。多拍不行,因为当时的胶片都是用外汇买来的,胶片对于摄制组来说弥足珍贵,浪费不得。

影片评价

祖国的花朵

作为新中国早期的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具有相当意义上的代表性。其代表性还在于它已经显现出颇具时代性的一些思维模式,包括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设置。以至于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儿童片和儿童小说中依然延续着这种模式。影片树立的“好孩子帮助有缺点的孩子”、“先进生帮助后进生”的“转变型”的创作思路,成为后来许多少年儿童电影效仿的榜样。

参考资料

1.祖国的花朵·豆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