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装(文革时期的服装)

2023-11-05 2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列宁装

文革时期的服装

列宁装,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列宁装既不同于西式女上衣,也不同于男式中山装。这款服装后来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朴素干练、英姿飒爽。列宁装的普及率最高,年龄适应性最广,开始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在中国却演变出女装,并成为与中山装齐名的革命“时装”。

中文名 列宁装
流行时期 文革时期
特点 中西合璧
由来 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

起源发展

列宁装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原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缔造者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经常穿着的那件改良的西装。因为列宁在世时常穿这种衣服,所以在中国将此命名为列宁装,而列宁装在中国也成为了女性的革命服装。

1945年东北解放后,列宁装便在当地出现,一些军队大院里,单位还统一发放了列宁装,妇女们几乎都穿着它。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很自然地将目光投向了已取得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政治制度到日常吃穿用,处处可以见到苏联的痕迹,列宁装作为领袖列宁在世时常穿并在苏联流行的衣服在中国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并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或许因为男子已经有中山装和军装了,女性就将列宁装作为自己的革命行头。

1960年中苏论战开展以后,妇女穿列宁装的就少了,逐渐为春秋两用衫和军便服所取代。此后中苏关系恶化,源自苏联的列宁装在中国活跃了将近二十年,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制作工艺

款式样式

列宁装的基本款式为:衣领是开、合两用,领口可以敞开,也可以闭合。敞开时翻作V形领口,闭合时左领子上角纽扣与右领子上角相扣,如同中山装。双排四档纽扣,第一档纽距特别长,与第二档以下的几档纽距不等,以便于领部翻敞开来,这是列宁装的特色之一。左胸部置手帕袋一只,袋型比西装大,用以插放钢笔和笔记本。两侧对称置有宽袢斜插袋各一个。后背有背缝但无开叉;肩缝用包缝式,使得线条清晰。腰部系一根宽腰带用以收腰,多为与服装面料相同的布制成;下摆到臀部。

颜色用料

列宁装主要颜色是灰色、黄绿色、蓝色等。有单衣、夹衣、棉衣之分,面料以棉织卡其、华达呢、哔叽为主,少数也用精纺毛织物。

文化特征

文化内涵

列宁装在苏联为革命领袖列宁所钟爱的服装,因而成为了布尔什维克的身份标志。这种本为男装的上衣,在1949年后的中国却阴差阳错地变成了女装。在一段时间里,女性的列宁装与男性的中山装(军服的变种)相呼应,构成了革命的“时装”。这一男性政治领袖的着装,携带着革命的政治意识,悄悄接近并包裹了女性的身体,象征着女性身体的“地表”从此归属为革命的领地。

1949年上海解放后,列宁装盛行,谁能穿上一件列宁装,意味着是革命队伍里的革命者,其意义远远超过衣着范畴。在当时,身穿列宁装已成为热血青年要求进步、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

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流行一句话: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可见,列宁装是那个年代人们进步、革命、光荣、自豪的象征。

穿着人群

列宁装穿着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妇女干部、革命的女青年以及一部分女学生中。

历史价值

列宁装的变化,除了表明中国女性对革命的明确诉求之外,或许还因为列宁装或多或少带有一点点装饰性的元素:双排纽扣和大翻领。在当时中国革命者简陋的服装中,列宁装上的这些多余的纽扣略显奢侈,不失为一种有趣的甚至可爱的小装饰。而可以合上或翻开的大翻领,则有别于男性中山装严格的对称性和规约性,给压抑和刻板的革命服装,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变化,聊以满足女性在衣着上对装饰和变化的本能欲求。

在穿着列宁装时,有时还会附加上一条腰带,腰带的紧束功能则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显。于是,女性身体在列宁装厚实而坚硬的卡其布面料的包裹下,身体线条含糊潦草地一笔带过。这也是革命的服装史上残存的聊胜于无的性感标志。

轶事典故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取得胜利后,毛泽东指示:“给强渡大渡河的第一船、第二船的指战员和杨德志、神炮手赵章成,每人一件列宁装。”以示奖励。在当时,能得到革命领袖赠送的一件列宁装,就是一份至高无尚的荣誉,胜于一枚军功章。

参考资料

1.列宁装详细资料大全 ·历史新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