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汉语词语)

2023-11-05 2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梨园

汉语词语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中文名 梨园
原义 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
定义 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
职责 训练乐器演奏人员
梨园子弟 戏曲演员
来历 《吴郡老郎庙之记》

由来

大明宫梨园

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知为玄宗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因唐玄宗时于梨园教习艺人,后以“梨园”泛指戏班或演戏之所。

史载,唐明皇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斯为梨园发轫之始。

梨园子弟

“梨园”的来历,在清乾隆时的进士孙星衍与嘉庆九年(1804年)所撰写的《吴郡老郎庙之记》中载;“……余往来京师,见有老郎庙(指玄宗)之神。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恩养宫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树,因名曰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现代人李尤白撰写的《梨园考论》中,考证了梨园的来历。唐中宗(705-710年)时,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崔公(或称崖公),相当于校长(或院长)。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又称魁伶)两套人马。李隆基为梨园搞过创作,还经常指令当时的翰林学士或有名的文人编撰节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上演的节目。

李隆基、雷海青、公孙大娘等人都担任过乐营将的职务。他们不仅是才艺极高的著名艺人,又是诲人不倦的导师。诗人杜甫在他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咏叹公孙大娘的舞姿豪迈奔放,“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并在这首诗的序言中说过,有一位书法家名张旭,自从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他的草书有了很大的长进。唐玄宗李隆基依靠这些杰出的创作人员和导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唐玄宗时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谓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造就了一批中外闻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舞蹈和音乐等艺术领域里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梨园”,就产生在唐代这块沃土之中。

子弟分类

梨园子弟分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优秀演员,乐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为3至12人,舞姿文雅,用丝竹细乐伴奏;立部是一般演

梨园

员,乐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壮威武,伴奏的乐器有鼓和锣(即金钲)等,音量宏大;小部为儿童演出队。此外,还设有舞部,他又分为文舞和健舞。像这样庞大的编剧,男女兼有的皇家音乐、舞蹈、戏曲学院,出现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说是世界罕见的。

梨园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由于时间久远,现已找不出一确切的地址。有人认为,梨园在今西安市东的临潼县骊山秀岭峡;有的人认为,在今西安市城东南隅曲江池附近,汉武帝所造的宜苑地址近旁的春临村一带,这里植梨树百株;有的人认为梨园在今西安城东北,唐大明宫东侧附近,三华里的午门村;有的人认为在“禁苑”之中或近旁,今(西安迤逦之北,渭河以南一带);还有人为在今西安城北5华里许的未央区、大白杨村村西等等说法,但不管梨园在什么地方,他确实是培养和训练艺人的场所。 教坊是与梨园相近似的组织,以排演歌舞、百戏为主。唐高祖李渊时设教坊于禁内。由于唐代的经济繁荣,加上唐玄宗对音乐、舞蹈的喜好,豢养了乐工数万人,其规模就现在来看,也是相当庞大的,开元二年(714年)玄宗将原来隶属于太常寺的倡优中的音乐人才划出来,专门设立了“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左右教坊的责任不同,大致右多善舞者,左多善歌者。

教坊的演员有男有女,女演员居多,像其中的宜春院,就都是女歌舞演员。宜春院中有不少演员是妓女,从《教坊记》中就可了解妓女们的一些生活情况。

“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常在上(按;唐玄宗)前头也。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四季给米。其得幸者,谓之‘十家’,给第宅,赐无异等。出,特承恩宠者有十家,后继进者敕有司,给赐痛十家。随数十家,犹故以十家称之。每月26日内人母得以女对,无母者则姐姑一人对。十家就本落,余内人并坐内教坊对。内人生日,则许其母、姑、姐、妹皆来对,其对所入是式。”

妓女入了宜春院,衣食有一定保障,有的还有宅地,但生活不那么自由,只是每月的26日和自己生日那天,才能见到母亲、姑姑、姐姐等亲人。

女优,初唐也叫“散妓”。唐玄宗李隆基贞顺皇后传曰:“初,帝在潞,赵丽妃以倡幸,有容止,善歌舞。”在《新唐书》王琚传中双记载:“山东倡人赵元礼有女,善歌舞,得幸太子(指玄宗)。

教坊中最有名的男演员黄幡绰,才艺品德在盛唐时首屈一指。开元年间,善于表演参军戏,每寓匡谏,有人说:“黄幡绰,玄宗一日不见,龙颜为这不舒。”平日侍从皇帝,亦常假戏谑,警惕其主,往往解纷救祸,世称“滑稽之雄”。张野狐与黄幡绰是同时代的人,善弄参军戏,又擅长觱篥(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汉代从西域传入)和箜篌(古代弦乐器),安禄山作乱,玄宗入蜀,曾与玄宗一起去四川,并一同返回京城,途中为玄宗制《雨霖铃》和《还京乐》二曲。李可及为咸通年间(860-874年)伶官,擅演参军戏,精通音律,善歌唱,腔调凄婉曲折,京城中的少年,争相模仿,称之为“拍弹”,并编《叹百年》等歌舞,觉得唐懿宗的欢心,曾授予以都知、都都知、威卫将军等文武官职。李龟年、李谟、马仙期、贺怀智等著名乐师。

宋、元、明等朝代都设有教坊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废止,改为“和声署”,其任务与教坊司是相同的。

义地

"梨园义地"解放前被称之为"戏子坟",这些茔地都建在外城,如崇文区的"安庆义园"、"春台义园";宣武区的"潜山义园"、"安苏义园"和"梨园义地"等。

著名徽班艺人高朗亭、安徽安庆人,曾掌"三庆班"多年,自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随三庆徽班进京演出后,在京赢得很高声誉,为徽班雄踞北京剧坛开了先声。随之徽剧在京迅速发展,相继又出现了"四喜"、"和春"、"春台"、"嵩祝"、"三合"、"金钰"、"重庆"等戏班。各个徽班都各有所长,如三庆班的本戏多、四喜班的昆曲好、和春班的武戏优、春台班的儿童演员多,故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娃子"之赞誉,时称"四大徽班"。由于徽戏在京受到欢迎,演员也就在此安家落户,便于崇文门外夕照寺西南的四眼井原有的义园旁,又置办了一块茔地,名"安庆义园",它是京城最早的梨园义地。原义园旁有一关帝庙,年久失修已近荒废,1827年(道光七年)集资重建,并立有碑记,上刻董事高郎亭等及捐资人员姓名、款数与建园过程和管理事宜等。因是三庆班出面置办的,所以三庆班的演员病故后,大部分人员均埋葬于此。程长庚弟子傅芝秋、梅巧玲弟子朱霞芬(朱小芬、幼芬之父、斌仙祖父)等亦葬于此。

"春台班"陈孔蒸、蒋云谷等倡议同业集资,于1835年(道光十五年)在左安门内南极庙左侧,购置郭姓荒地16亩为"春台义园"。该义园还建有院墙、门楼、神殿、厢房、井台及界石等,后立有义园碑记,上刻陈长春、唐彩芝、吴桐仙、陈孔蒸、蒋云谷、钱金福等40余名捐资者姓名。1931年,萧长华曾自己出资并亲自监工修缮了"春台义园"。

由于来京的徽班演员越来越多,"安庆义园"已不敷用,1857年(咸丰七年),在周瀛的倡议下,三庆班同仁程长庚、余三胜等数十人积极响应,于右安门内盆儿胡同,集资购置了"潜山义园"。"大老板"程长庚于1880年(光绪六年)病故,但他却葬于彰仪门外,没争占义园之地。

徽剧演员来自安徽,昆曲演员来自苏州,由于这些从艺人员在京城定居,亡故后灵柩不便运回原籍,故于1870年(同治九年),慷慨好义的徐蝶仙与朱莲芬、程长庚发起同乡艺员,亦集资置办了茔地,以作安葬孤苦同乡之地。此举得到梅巧玲、朱莲芬、陈兰仙、杜蝶云、张芷芳等众人支持,众人均慷慨解囊资助,于陶然亭迄西的松柏庵外购置了一块茔地,其地东起许姓茔地,西至龙泉寺外大道;南迄陈姓茔地,北至官道马路,此茔地名"安苏义园"。并立有义园碑记。民国后,在此长年安息的既有一般演员,也有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如:1931年病故的丑角名家王长林,1938年病故的"武生泰斗"杨小楼和同年病故的名老旦文亮臣,1942年病故的"毛毛旦"宋永珍和童年病故的名老生高庆奎及父名丑高四保,1947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四小名旦"李世芳,1948年病故的名净金少山等诸多名家。1932年病故的尚小云之母张文通,"筱翠花"于连泉的父母双亲及夫人陆氏,姚玉芙的父亲,孟小冬的母亲,谭富英的夫人宋氏,丁永利的女儿等也葬于此。

1952年初,因当时梨园公会会长沈玉斌,为创办艺培戏曲学校,开辟练功场地,经梨园公会研究决定:成立由沈玉斌、于永利等组成的迁坟委员会,通知各墓主家属,共同配合将该义园所埋灵柩,全部迁往了大红门集贤村。另外,位于陶然亭的西南处,曾有一"梨园义地",亦因年久无人照管而逐渐消亡。至此,过去曾称为"戏子坟"的几处梨园义地,均已不存。

轶事

买大褂

19岁的侯喜瑞已在搭班效力,一天随班去应某王府的堂会戏,可巧两位王爷都点钱金福的活,一个要听他的煞神,一个要听他的马谡,而钱先生怕赶场不及,便把马谡让给了侯喜瑞,侯喜瑞圆满唱完马谡,便找到俞大老板说:“我既然替了钱先生的活,那么就该领钱先生的戏份”。当时气得俞振庭心里直骂“好你个小子”。可侯喜瑞领完钱并没有装入自己的腰包,而是亲自送到了钱家。

俞大老板知道真情后,很赞扬侯喜瑞的做法,于是便带他去东来顺吃饭,饭后又领着他到了一家成衣店,指着挂满的大褂说:“小子,拣好的挑,我送你,你做的对!”

好学李万春

李万春先生对艺术,向来是一丝不苟,谦虚好学。文革后,他终于回到北京,一次在中山堂演《闹天宫》,请侯喜瑞听戏。侯老早来了几分钟便到后台看李万春,这时李万春已勾好了脸,见到侯老便请指教。侯老说:"别的地方不错,就是嘴没勾出来"(指神态)。李万春二话没说,抹掉后又重新勾,直到侯老满意。

相关词汇

梨园弟子

唐朝唐明皇(唐玄宗)建立的“梨园”,这个“梨园”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培训演员的地方。除了请专门的人士来教习,还请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为他们编撰节目,象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贺知章等人都为梨园编写过节目。这里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练习场所。因此,在“梨园”这个地方培训过表演行当的都叫“梨园行”。在这里学习过的都叫“梨园弟子”。

梨园世家

京剧界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园”这个地方,于是,就用了“梨园”的名称,世代相传,称戏曲界叫“梨园界”,这一行业叫“梨园行”。戏曲演员们为“梨园弟子”,而有几代人从事这个事业的家庭为“梨园世家”。过去戏曲界大都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这样世世代代的传了下来。因为老祖宗曾是“梨园行”的艺人,因此,这个家族就被称其为“梨园世家” 。

比如京剧界最负盛名的梅兰芳先生的家庭——梅家。第一代梅巧玲是唱旦角的,第二代梅竹芬也是唱旦角,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为琴师,到了第三代梅兰芳更是旦角里的名角,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女儿梅葆钥,前者唱旦角、后者唱老生。 再举一例:梨园界有名的谭家。第一代谭志道是老旦,第二代谭鑫培唱老生,第三代谭小培唱老生,第四代谭富英也是唱老生,而第五代谭元寿则是文武老生,第六代谭孝增又是唱老生的。

像这样的例子在京剧界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有名的“梨园世家”,弟子们自然也都是“梨园弟子”了。

参考资料

1.梨园·汉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