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窨院(中国窑洞民居建筑)

2023-11-07 17阅读

地窨院

中国窑洞民居建筑

地窨院又称地坑院、下沉式窑院,是在黄土地上挖掘出来的居住空间,是由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而来的,是黄土丘陵区的土窑洞移植到平原地带的汉族民居形式。地窨院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显示:地窨院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由地窨院组成的村落,人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发现,只有当你临近院子边缘时,才能看清其真面貌,所以有首民谣描绘它:“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地窨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

中文名 地窨院
别名 地坑院、下沉式窑院
地区 黄土丘陵区
民族 汉族民居形式
拼音 dì yin yuàn

起源

平陆县地处山西最南端,过了茅津渡就到了河南境界。这里地形复杂,山垣沟滩皆有;地势“北高南低,从中条山到黄河边是一面坡,海拔相差 500之多,南北距离只有25公里,东西狭长,从东到西达 150公里。整个县境沟壑纵横,仅土沟就有75条,支沟、毛沟更是数不胜数,自古以来人们就用“平陆不平沟三干”的俗语来描绘它。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居住建造习俗,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地窨(yin 去声)院,显示了黄土高原汉族居住民俗传承的鲜明特色。

特色

地窨院是中国劳动人民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为求生存发展所建设的特色建筑,是中国窑洞民居建筑的重要一支,其修建的过程处处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山西南部地处中条山南面的平陆、芮城两县,到处是这种地窨院。勤劳的农民在院里坡前栽种树木,地窨院被掩映在树木林荫之中,鸡犬之声相闻而不相见,人声嘈杂而影踪全无,是一种十分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居住形式,成为山西村落景观中别具风情的一种类型,因而倍受国内外民俗学、人类学专家的重视。据统计,平陆县在上世纪60年代前,有地窨院17000余座,如今,保留下来的有人居住的不足600座。

中国的居住民俗传承最早的居住方式就是穴居式。《礼记·礼运》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营窟”就是一种地穴式房屋。《墨子·辞过》也说:“古之民未知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后来发展为横穴居室,即窑洞。接着又有竖穴居室,即地窨院,以及半地穴居室。最后才创造了地面建筑。

当然,人类的文化选择具有非单一性,对民居形式的选用也不例外。在自然环境相同的平陆境内,也还有其它民居形式,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砖瓦房逐渐增多。

与平陆自然环境相似的地区,如晋南的闻喜、万荣、临汾等地,以及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也都有地窨院。但是,平陆地窨院极为普遍,特色明显,以至成为山西省汉族民居中独具黄土高原风格的一种类型被延用到今。

来由和建造方法

地窨院

张店海拔高,风沙大。据当地的《县志》记载,由于这里石块稀缺,洪水多发,远古时当地人便发明了这种地下住房,白天在地面劳动,晚上到地下休息,人们称他们为“地窨院”,是躲避自然灾害暴虐的最佳屏障,一直延续至今。地窨院大的有几百平方米,小点的也有几十平方米。

其构造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七八米深,长12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深8米-12米,宽4米左右,以个人或家庭的需要加深或加宽。窑洞3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3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其中一个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弧形甬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门洞,也是地窨院的出入口。

建造时,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再在院角开挖一条长长的门洞,院门就在门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阳的窑洞住人,两侧窑洞则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地窨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下雨时雨水流入旱井,既不会淹没院子,又可饮用。

多数农家则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时雨水灌入窑洞。供人居住的窑洞上面多为打谷场,窑洞凿洞直通上面作为烟囱。不少人家院内作粮仓的窑洞,也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场,碾打晒干的粮食,可从打谷场的通过小洞直接灌入窑内仓中,既节省力气又节省时间,平时则在洞口加盖石块封住。

“平地挖坑,坑壁打窑”。对于缺乏木材石料、风大地寒的黄土塬地来说,没有比地窨院更好的居住形式了。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称这是“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相关景点

王守贤家是目前张店村地窨院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院落。作为当地代表性建筑,当地政府将王家列入了地窨院旅游点。209国道将张店村分成了南北两半。从国道南侧进入村庄,“地窨院旅游点”——一块红底白字的指示牌很是醒目。顺着标识牌旁的一条小路往下走十几步,便是通往王守贤家的地下通道。

昏暗的通道向下斜伸,约10米后向右一转,一个天井般四合院豁然出现。主窑洞坐西向东,四面各三孔窑洞,包括进院窑洞共10个“孔”。王守贤家的院子约有100多平方米。国人盖房建屋崇尚风水,地窨院建筑依“风水流脉”来确定院子的朝向。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之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几种,王家宅院属于西兑宅。院中央有个花池。深秋,西番莲花开得正艳。院子的东南角是一眼饮用水井,水井上的辘轳依然完好。

参考资料

1.晋南地区地窨院的营造及其内涵初探 ·维普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