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栖菜(藻类植物)

2023-11-07 17阅读

羊栖菜

藻类植物

羊栖菜(Hizikiafusifarme),一种藻类植物,别名鹿角尖、海菜芽、羊奶子、海大麦等。圆子纲,马尾藻科。藻体黄褐色,肥厚多汁,叶状体的变异很大,形状各种各样。株高30-50cm,最长达3m以上。分假根、主干、叶与气囊。圆柱状假根具分枝。“茎”下方初生叶扁厚,卵圆形,“茎”上部后生“叶”棒状或茄形。气囊纺锤形,生于叶腋。雌雄异株,生殖托内分别形成卵囊和精子囊。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中国南方沿海生长繁茂,山东、辽宁等地也有分布。

中文学名 羊栖菜
别称 海藻、鹿角菜、灯笼菜、玉海草等
植物界
褐藻门
圆子纲
墨角藻目
马尾藻科
马尾藻属
羊栖菜
分布区域 我国北起辽东半岛,南至雷州半岛,均有它的分布

基本简介

羊栖菜,一种藻类植物,别名鹿角尖、海菜芽、羊奶子、海大麦等。藻体黄褐色,肥厚多汁,叶状体的变异很大,形状各种各样。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研究发现羊栖菜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重要氨基酸(包括8种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14种重要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日本称其为“长寿菜”,每年大量从我国进口。

形态特征

藻体呈黄褐色,株高一般为30-50cm,高的可达200cm左右,采用生殖细胞人工育苗经养殖后高达380cm,藻类分为假根、茎、叶片和气囊4部份。藻体外形由于南北地理环境的不同,出现较大的差异,北方种群株技密集,叶、气囊扁宽多锯齿,南方株枝稀长,叶,气囊线形或棒状。

羊栖菜的生长方式是由顶端细胞进行立体型分裂。随着藻体生长,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脱落。羊栖菜的生活史中只有孢子体阶段,而无明显的配子体阶段。羊栖菜雌、雄异株、异托,生殖托圆柱状顶端钝,表面光滑,基部具有柄,单条或偶有分枝,雌性生殖托粗短(长约2~4mm,直径1.5~2mm),雄托稍细长(长约4~10mm,直径1~1.2mm),精子囊和卵子囊分别位于雄、雌生殖窝内。

生长习性

羊栖菜的生长和发育季节随着生长的地区而不同,黄、渤海产幼苗初见8~11月,

次年5~10月成熟;东海产幼苗见于9月至次年2月,4~8月间成熟;南海产幼苗成熟期很早,一般为2~6月(曾呈奎等2000)。繁殖期一般在5~10月,南方由于气温较高,比北方要提前些。

羊栖菜的藻体生长及发育明显受温度、光照、盐度及潮汐、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温度和光照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

地理分布

我国北起辽东半岛,南至雷州半岛,均有分布;以浙江沿海最多。20世纪90年代后,浙江沿海大规模栽培。

药用价值

基本概要

羊栖菜入药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南齐陶弘景(公元452~536)所着《神农本草经》上记载了羊栖菜并描述了食疗性质和利用方法。同时还有降血脂、抗血栓以及消除大脑疲劳、促进

儿童发育、增进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效。

羊栖菜性味苦,咸,寒,具软坚散结,利水消肿,泻热化痰功能。民间常用来治疗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浮肿,脚气等。羊栖菜中的岩藻甾醇和马尾藻甾醇可保持生物内环境稳定、控制糖原和矿物质的代谢、调节应激反应、防治癌症、明显降低血中胆固醇等。羊栖菜还含有较高的微量元素,人称长寿菜。

消食化瘀作用

每100g羊栖菜鲜品中含膳食纤维总量(包括可溶性和不溶性纤维)达40~60g(Takeshieta1.1993),膳食纤维能在消化道中吸水膨胀,刺激和促进肠蠕动,连同消化道中其他“废物”形成柔软的粪便,使之易于排出,降低大肠内的压力,可以有效地预防便秘、痔疮、肛裂、结肠息肉等。同时缩短了代谢产物及有害物质在大肠的停留时间,减少这些物质对肠道的刺激时间和再吸收时间。

适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合婴幼儿、老年人食用。

1.特别适宜患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浮肿、脚气、高血压、大肠癌、贫血、骨质疏松、糖尿病、肥胖症、动脉硬化等症人群多食;

2.脾胃虚寒者忌食用。

羊栖菜食疗作用

羊栖菜是珍贵的海洋藻类植物,《本草纲目》等药典均有记载,并作为药物使用至今。其食用和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羊栖菜为药用资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制治疗风湿病用的含脂多糖药物;

2.研制逆转录酶抑制剂,可抑制艾滋病还原病毒及成人体白血病还原病毒药物;

3.可制成治疗消化道溃疡用的植物和微生物脂多糖;

4.研制抗疱疹药;

5.研制胆固醇下降剂;

6.制抗糖尿病剂;

7.治疗弓形体感染用的脂多糖;另外,羊栖菜还可作为化工添加剂和粘

合剂的原料。

羊栖菜性寒,味甘咸;

具有软坚散结、利水消肿、泄热化痰的功效,用于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浮肿、脚气等。

参考资料

1.羊栖菜是什么?羊栖菜好吃吗 ·5号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