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中国古代军事交通要隘)

2023-11-13 1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平型关

中国古代军事交通要隘

平型关又称平刑岭关,位于山西省灵丘县西南与繁峙县东北交界处之关岭上,海拔1800米。此关东连紫荆,西望雁门,系晋东北内长城线上之险关。战国、秦汉以来即为晋冀北部军事交通要隘,兵家必争之地。该关塞形如瓶状,宋时称瓶形寨,金时称平形镇,明称平刑岭关、平刑关,清时称平型关。历代设司屯兵驻守,明代在关西2公里处建有关城,为屯兵之所,现今城墙楼及东城门尚存,基本完好。

中文名 平型关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周长1公里余
开放时间 全年
修建时间 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

简介

平型关城据平型岭之口,城周长1公里余,今残高6米。关门坐西朝东,门洞用券栿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米,宽2.7米,墙厚2.7米,今关楼已毁。城内匾额上书"平型岭"三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迹尚存。

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这两山之间尽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由于恒山和五台都是断块山,十分陡峻,成了晋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以为安。

明代国力衰弱,蒙古骑兵频繁侵边,抢掠财物,尤其嘉靖年间为烈。最严重的一次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蒙古鞑靼部俺答又率兵大举南侵,从大同深入浑源攻平型关,明军不能抵挡,遂陷平型关。接着由此直趋灵丘、广昌(今河北涞源),进逼紫荆关。途中遇明将陈凤率军抵抗,蒙古兵便分头掠繁峙,犯蔚县并屠掠延庆诸城,后因连日下雨才引军北归。

历史

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在平型关村某村民家中),真谓峻岭雄关。

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正德六年(1511)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这就是后来的关城。

平型关大捷

这里又因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而闻名。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遭到了林彪将军率领的八路军的全力攻击,在此一役歼灭日军近千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

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它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迫使敌人进至浑源和保定的一部分兵力转移到平型关方向,因而有力支援了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友军的作战,使已陷入敌围的出击部分郭宗汾部得到支援,免于被歼之险厄。平型关是中国抗日战争第一个大胜仗的遗址,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具有自然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军事博物馆。

平型关大捷遗址

平型关大捷遗址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的小寨、乔沟、白崖台、关沟一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37年9月25日,为配合二战区平型关正面守军阻止日本侵略军进犯太原,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指示,八路军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的指挥下,在平型关东侧一带伏击日军后续部队及辎重车队,一举歼敌1000余人,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被服、食品等军用物资。与此同时,杨成武独立团在驿马岭也歼灭增援平型关之敌300余人。

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出师抗日的首战大捷,也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这一辉煌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威,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写了光辉的一页。

平型关大捷遗址现为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景区内包括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纪念碑、主战场乔沟、老爷庙、115师指挥所遗址、林彪、聂荣臻临时住所旧址、平型关关口遗址、上寨动员会旧址及驿马岭(腰站)阻击战遗址等。遗址内树木茂密、松柏常青、环境幽雅秀美,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饱览大自然景色的旅游胜地。

参考资料

1.平型关 永远的丰碑·大同市人民政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