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王节(传统节日)

2023-11-13 2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9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盘王节

传统节日

瑶族盘王节源自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歌会。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今天的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过山瑶的“盘王节”,又称“还盘王愿”,有单家独户举行的,也有全村人举行的。盘王节的限期包括三天三夜和七天七夜两种,其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师公跳《盘王舞》(《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第二部分是请瑶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来“流乐”,流乐的瑶语意思是玩乐。这是盘王节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参加盘王节的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吟唱表现瑶族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历史长诗《盘王大歌》。流乐仪式一般要举行一天一夜。盘王节仪式由4名正师公主持,各司其职,还愿师、祭兵师、赏兵师、五谷师,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还有4名歌娘歌师、6名童男童女、1名长鼓艺人和唢呐乐队参与盘王节。其传承方式以师承和家传为主。盘王节作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大众节庆活动,集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一种增强民族向心力、维系民族团结的人文盛典。

中文名 盘王节
别名 达努节、祖娘节、瑶年
节日时间 农历十月十六日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瑶族人民居住地
节日起源 祭祀
节日活动 祭祀、唱歌、跳舞
节日饮食 杀鸡宰鹅
节日意义 祭祀祖先盘瓠
起源事件 瑶族人民信奉“盘王”,把他视为本民族的开山始祖。
民族 瑶族
宗教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
遗产编号 Ⅹ-14
遗产类型 民俗

概述

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瑶族是中国一支风情独特的少数民族,其崇奉的“盘王”为本民族始祖,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祭日,一年一度的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祭祀祖先的民间盛大节日。把他视为本民族的开山始祖,海内外的瑶胞都十分重视这一民族祀典。在湘南、湘西南的兰山、宁远、江华、江永等县瑶族地区,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盘王节(也称“跳盘王”或“调盘王”)。他们唱的歌是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下面将有专门介绍);跳的舞则是每人手拿长约80厘米的长鼓群舞,一般为双人或四人对舞。关于盘王节、盘王歌以及长鼓舞,都有它们源远流长的来历。有关瑶族地区过盘王节的古老风俗,早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唐代刘禹锡的《蛮子歌》、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典籍都有载述.《岭外代答》中说:“瑶人每岁十月,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庙前,会男女之无实家者,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谓之踏瑶。”“踏摇”即是“跳盘王”。

历史传说

瑶族民间有关盘王节的传说很多,主要有两种:

1、盘瓠说

古时高王来侵,平王出榜招贤,谁能斩下高王首级来献,就把公主嫁给他。这话被龙犬盘瓠听到了,盘瓠摘下金榜,渡海来到高王身边。盘瓠假装殷勤,受到高王的宠信。一天,盘瓠趁高王醉酒,咬下高王的头献给平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娶了三公主为妻。后来,盘瓠想变成人,便叫公主把它放到蒸笼里蒸七天七夜,公主照办。已蒸了六天六夜,公主担心蒸死了丈夫,偷偷揭开盖子看,盘瓠果真变成了人,只因不足七天七夜,故头上和小腿上还有许多毛未脱落,后来就用布带把头和小腿裹起来。盘瓠变成人后,平王派他到会稽山为王,号称盘王。盘王和三公主婚后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赐一姓,成为瑶族最早的十二姓。盘瓠虽已为王,但仍过着俭朴的生活,教子女劳动狩猎,艰苦营生。有一次,盘王与六个儿子上山打猎,追赶一只受伤的山羊,不幸被羊角所伤,跌下山崖死了,尸体挂在一棵树上,儿女们将树砍下做鼓身,剥下羊皮蒙上,制成长鼓。他们背起长鼓,边敲边哭边唱,追悼盘王。至今瑶族同胞还保留不食狗肉的习惯,而祭盘王也是盘王节的重要内容。

2、创世说

天地洪荒的远古年代,在万山丛中有两座一样高大的宝山,相隔一里,对峙相望。左边那座叫布洛西山,像一个威武雄壮的男子;右边那座的模样则像一个拖着裙服的少妇,名叫密洛陀山。每年,这两座山互相移近一尺,经过995年,它们靠近了995尺,再移近5尺,两座山就要连在一起了。有一天,即农历5月29日,天上突然响起了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雷,这两座山同时裂开了两条缝,接着,从布洛西山里走出一个高大的男人,从密洛陀山里,走出一个壮实的女人,这一天就是一男一女的生日。后来他们结成了美满的夫妻,男的叫布洛西.女的叫密洛陀。他们是创造天地万物的第一对勤劳智慧的父母,他们创造出世界以后,就让三个女儿各自外出谋生。大女儿扛着犁耙到平原去犁地耙田,成了现在的汉族;二女儿挑了一担书去读书,成了现在的壮族;三女儿拿着密洛陀给她的一斗包谷、一面铜锣,到山里开荒种地去了。从此,三女儿在山里安居乐业,成了现在的瑶族。所以瑶族世世代代住在高山深箐,开荒种地,铜锣成了瑶族的传家宝。密洛陀越来越老了,有一天便叫三个女儿一起回来,对她们说:十月十六日是我的生日,到那时,你们来给我补粮。他还特别嘱咐三女儿说:“你没有什么丰盛的礼物,到时候你只要酿一缸米酒,拿来给大家品尝,十月十五日你提前拿铜锣来闹场。”从此以后,瑶族就有"盘王节",从十月十五日开始,到十月十七日结束。

民间传说

瑶族民众为什么要在每年农历十月间祭祀盘王并唱盘王歌、 跳长鼓舞呢?据至今仍在湘南江华瑶族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十月十六调盘王》中讲,相传在古老的年代,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中飘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子孙平安,许下大愿。许过愿后,风平浪静,船很快就靠了岸,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就砍树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尔后,大家唱歌跳舞,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从这以后,瑶民就把这一逃讪为“盘王节另据流传在宁远县瑶族地区的传说故事《长鼓舞的来历》说,盘王死后,官家欺压、逼迫瑶胞,中夺瑶山岭土。瑶上告状,禀帖(状纸)总到不了金鸾殿(皇帝)那里。后来,聪明的瑶民想了个办法,把禀贴藏在长鼓里面,闯州过府去打长鼓,表演民族民间技艺。这样,瑶民好不容易才到了京城,上了金銮殿,打开长鼓,取出禀贴,才把状告准。以后,过盘王节时,瑶胞就跳长鼓舞,唱《盘王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为了使神主高兴,在祭祀盘王时,瑶族民众总是把集体创作、世代传承的本民族史诗古歌《盘王歌》唱、跳于盘王之前。盘王,就是盘瓠,亦即龙犬。也就是说,瑶族是以犬为图腾的民族;《盘王歌》生动地反映了瑶民把盘瓠(龙犬)当作本民族的始祖来崇拜供奉的原始信仰(图腾信仰与鬼魂信仰、祖先信仰结合在一起).《盘王歌》是伴随着世世代代祭祀盘王(或称“还盘王愿”)的礼仪活动而产生并且不断发展的古歌史曲。最初,可能只是一些单纯的祀神短歌,后来,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包含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在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巫师和民间艺术家,不断地把一些新的内容添进来,其中有些是超越本民族宗教信仰的世俗民情方面的东西(如 《彭祖歌》、 《石崇富贵》、 《梁山伯》 、 《夜黄昏》等)。于是,《盘王歌》(也称《盘王大歌》)日益变得内容庞杂、篇幅甚大,宗教祭祀与世俗民情混杂拌合,这种情况在其他民族的史诗古歌中是甚为罕见的。

盘王歌曲

从《盘王歌》的主要内容来看,大体上包括着以下六个方面:

1、关于天地开辟、万物起源的创世神话方面如《盘王大歌》下集中的《远古天地人间》、《洪水淹天》、《雷落地》、《葫芦歌》、《禾王送禾到人间》等歌段(章)都是。

2、关于瑶族历史、迁徙的英雄古歌方面如《盘王大歌》上集里面的《盘王出世》、《盘王献计》、《盘王出游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过山根》、《六面词》、《桃源洞歌》、《千家洞歌》、 《连州歌》等均属此方面的内容。

3、关于劳动生产方面其中既有反映瑶族狩猎生活的,如《放猎狗》、《立横枪》等;又有表现农耕生活的,如《天大旱》 、《种竹禾》;还有描述手工业劳动的,如《鲁班造车》、《长鼓出世歌》等等。

4、关于爱情生活方面诸如《日出早》、《日出中》、《日斜斜》、《歌一段》、 《郎老了》、 《夜深深》、《大小星》、《月亮亮》、《天地暗》、《相逢贡曲》、《万段曲》、《亚六曲》、《荷叶杯曲》、《夜黄昏》、《梁山伯》等。《盘王大歌》里面情歌的篇目(或歌段)和分量均较重。《盘王歌》虽是祭典歌,但远古时期祀神与生殖对于氏族(部族)的延续和繁荣来说原是相辅相成的(祀神的殿堂外面往往就是交媾的场所),因而,完全可以理解。

5、反映瑶族所崇奉的神祇方面如盘古大王、 盘王、 雷王、雨王、竹王、唐王、刘王、暖王、鲁班、李广、灶王以及翁爷家先等等。这些神祇既有瑶族本民族独特的,也有汉、瑶等民族所共有的。它们有力地表明,瑶、汉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原是同源共祖的,又是和睦相处、相互交流的。

6、表现诙谐、逗乐生活方面如《见大怪》、《何物歌》等,均属滑稽歌、谜歌之类。在紧张繁重的劳作或者男女缠绵之情爱的间隙,唱唱此类逗趣的歌,可以调剂生活,增加乐趣。从上面的简述可以看出,瑶胞千百年来传承的《盘王歌》内容非常广泛,它的社会功能也是多方面的:既是庄严的民族祀典的仪式歌,又是瑶族漫长历史(多为片断)的史歌;既是讴歌生产的劳动歌,也是表现男女愉悦的情歌,还是逗乐的滑稽歌、游戏歌。简直可以说是瑶歌的“集大成”,或者说瑶族的“民族知识总汇”了,充分体现出其史诗古歌的突出特点。自然,不必讳言,其中也夹杂了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了解这些,对在湘南、湘西南等瑶族地区旅游时有机会参加或接触“盘王节”,会有某些帮助的。

活动内容

盘王节可以一家一户进行,也可以联户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进行。但不管以哪种形式举办,都要杀牲祭祀,设宴款待亲友。节日一般为三天两夜,也有的长达七天七夜。节日期间,瑶族人民杀鸡宰鸭,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一起,首先祭祀盘王,唱盘王歌,跳起黄泥鼓舞和长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颂先祖英勇奋斗精神。其次,欢庆丰收,酬谢盘王,尽情欢乐。与此同时,男女青年则开展对歌活动,抓住良机择意中人。有的地方还要打花棍、放花炮及请戏班子唱戏等。盘王节仪式由4名正师公主持,各司其职,还愿师、祭兵师、赏兵师、五谷师,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还有4名歌娘歌师、6名童男童女、1名长鼓艺人和唢呐乐队参与盘王节。其传承方式以师承和家传为主。

仪式

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师公跳《盘王舞》(《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第二部分是请瑶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来流乐,流乐的瑶语意思是玩乐。这是盘王节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参加盘王节的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吟唱表现瑶族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历史长诗《盘王大歌》。流乐仪式一般要举行一天一夜。

1、主要程序

盘王节有固定的程序,首先就是敬奉盘王。过节时要设置祭坛,悬挂诸神像,正中最大的一张就是盘王像,左右是真武、功曹、田公、地母等的神像。祭祀开始,鸣火枪三响,接着鞭炮齐鸣。在鞭炮声中,族老寨老在神像前供奉猪头、糯米粑、鸡肉、酒等祭品,人们面对神像,低头默祷,表示敬仰、怀念。祭毕,众人唱盘王歌,跳盘王舞。《盘王歌》瑶书中有记载,主要是以诗叙述盘王一生的事迹,七字句式。诗句洗炼,曲律古雅而浑厚。"盘王舞"以鼓锣伴奏,舞步动作忽而上跳,忽而下蹲,忽而左转,忽而右旋,动作健美、威武,再现了瑶族先民耕种狩猎、出征杀敌的一幅幅模拟画面,并时而有男女伴唱。

2、盘王歌、盘王舞

盘王节的歌唱舞蹈活动,以唱盘王歌和跳长鼓舞为主。《盘王歌》是在会歌堂中形成的史诗,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瑶族诗歌总集。现在《盘王歌》抄本有二十四路、三十二路和三十六路三种,每一路都有三千多行以上,总数共达到万行之多,篇幅浩长,内容丰富,涉及到创业、迁徙、耕山、狩猎、爱情、婚姻等方面。唱一部《盘王歌》,须七天七夜方能唱完。届时,由1-3对盛装打扮的未婚男女青年,在师公或歌手指导下唱《盘王歌》。师公助手则依歌跳起长鼓舞,表演盘王创业故事。 其舞蹈可分为“盘王舞”、“兵将舞”、“刀舞”、“三元舞”等,其中以盘王舞最具特色。伴着长鼓声,舞者时而翻腾,时而旋转,时而跳跃,舞蹈动作大多是模仿劳动的动作,如开荒、播种、造林、伐木、狩猎等内容,动作粗犷大方,节奏复杂多变。 整个场面气氛热烈,给人一种山野般粗犷、奔放的感觉。跳盘王舞时,舞场四周悬挂盘王神像及国泰民安、万代兴隆等标语条幅。盘王舞,又叫跳盘王,一般在盘王节才跳。有时,男女结婚时,择吉日也跳盘王舞。结婚后择吉日跳盘王舞,是求盘王保佑夫妻永不分离,白头偕老。夫妻婚后跳的盘王舞是新婚夫妻在么公带领下,与男女青年站成一圈,女的拿镲,男的拿封,面向圆心,一俯一伸,一前一后跳步。每跳一步,镲和卦响一声。向圆心进退跳了一阵,队形开始逆时针旋转。再跳一阵,夫妻双双跪拜么公,舞蹈才结束。盘王节除祭盘王、唱盘王、跳盘王外,有的地方还跳花棍,放花炮,唱情歌。

瑶族节日

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相传远古时期,盘王子孙在迁徙渡海时,遇到狂风暴雨,船队无法靠岸,时刻有覆没的危险。为了生存,人们就在船中许下了“盘王大愿”:“请盘王保佑儿孙能平安过海,靠岸后定感谢盘王”。刚许完大愿,风就停了下来,浪也平息了,船顺利地靠了岸,人们得救了。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又正好是盘王的生辰。先上岸的人们,就挖臼打粑粑;后上岸的就扯船蓬叶子包粑粑,唱歌跳舞,酬谢盘王,庆贺新生。以后,每逢这一天,瑶族都举行“调盘王”活动,俗称瑶人还“盘王愿”。仪式由瑶族的“筛翁”主持,并请“歌师”二人,未婚男女若干,于会堂唱歌跳舞,唱三十六段“边洪档宗”(盘王大歌),历时七天七夜。调盘王活动期间,家家打粑粑、酿酒,齐集盘王庙,歌舞祭祀,迎宾会友,相互祝贺,胜似过年。1984年,经瑶族研究学会研究决定,将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正式定为全体瑶族的共同节日,当年还邀请了各地瑶族代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共庆第一个盘王节。“盘王节”表现了瑶族人民对祖先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今它成了祭祀祖先、欢庆丰收,拓展旅游的文化娱乐活动。

瑶胞汇聚

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节,耍歌堂”是瑶胞纪念祖先,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今年桂、湘、粤三省瑶胞汇聚在连南过节。节日由23响土铳炮拉开了序幕。第一个仪式是“游神”大典。在土铳炮的开道下,由瑶族一老人,摇着铜铃,念着经书在前面开路,后面是两名彪形大汉,双手擎举一株带枝叶的毛竹,竹枝上吊着米包、稻穗等以示丰年,各地瑶胞的男歌队、女歌队等排成长龙,唱着,跳着,围绕着代表各州各府的插在地上的36枝竹签转来转去,像条大龙在地上飞舞,十分壮观。这个仪式是让子孙永远记住祖先迁徙到瑶山漂洋过海的艰苦历程。 第二个仪式是追打“三怪”。所谓的“三怪”,即由三人用黑、黄、白三颜色涂脸成黑脸公、黄脸公、白脸公,代表妖魔邪恶,在前面跑,人们举刀拿棒群而追之,这代表着瑶族人民爱憎分明,同心协力,驱逐邪恶,热爱和平。“抬游法真”是节日最壮观的一个仪式。传说法真是一位民族英雄,为驱逐外来侵略,保护瑶家立过功劳。这仪式很有特色,由一位英俊威武的男青年妆扮成法真,左手抓公鸡,右手执宝剑,挺立在横架木梯上,再由数人抬起木梯,在场内示威游行。游行结束后,进入到第二个高潮“耍歌堂”。人们来到“歌堂坪”,进行“讴歌跳舞”。男瑶胞腰挂长鼓,特别会跳粗犷、刚健的长鼓舞,女瑶胞喜带高脚太阳伞,头上的银牌、铝钗、金耳环、银项圈,手上的银手镯,伴随着姑娘的舞蹈,金光闪烁,叮铛作响,非常动听。他们边舞边唱,一般从催请歌唱起,然后唱盘歌。男女青年互相对歌问答,形象生动的比拟,幽默诙谐的玩笑,生动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横生。未婚男女更是倾吐衷肠,借机会选择佳偶,场面热闹非常。“耍歌堂”展视了瑶族的风土人情,民间的艺术和文化。现在“耍歌堂”又有了新的使命,她带领瑶胞走向现代,成为开创旅游经济的桥梁。去吧!让我们到连南与瑶胞一起唱一首新时代的歌。

史书记载

盘王节是所有节日中最盛大的节日,过山瑶、蓝靛瑶、大板瑶(顶板瑶)、红头瑶都把这一节日视为最重要的节日。只是支系不同,聚居地不同而叫法不同。有叫达努节的,有叫瑶年的,还有叫祖娘节的,叫法虽然不同,节日来历却有来源于人源传说,活动内容也与始祖、婚神有关。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内的瑶族,不论是哪个支系,都将这个节日叫盘王节,节期也统一在10月16日这天。盘王节有固定的程序,首先就是敬奉盘王。过节时要设置祭坛,悬挂诸神像,正中最大的一张就是盘王像,左右是真武、功曹、田公、地母等的神像。祭祀开始,鸣火枪三响,接着鞭炮齐鸣。在鞭炮声中,族老寨老在神像前供奉猪头、糯米粑、鸡肉、酒等祭品,人们面对神像,低头默祷,表示敬仰、怀念。道光《永明县志》卷三?风土志上记:土人“信巫好鬼,俗多淫祀,每岁八、九月间,远招瑶壮,桴鼓笙笛,绕行罗拜,大类带林之戏。”“每岁秋,巫师前导,弄與者十数人,跳鼓者十数人,酒醴肴馔,极其丰腆,已而跳小鼓者起而跳,已而跳大鼓者起而跳,巫师亦随而跳,或超跃,或伛偻,忽先忽后,忽左忽右,忽离忽即,忽纵忽横,忽急忽缓,跳鼓者唱瑶歌声。”

盘瓠崇拜

盘瓠,亦称盘王、盘护、盘古等,是神话传说中龙犬的名字。瑶族的盘瓠崇拜,实际上是一种图腾崇拜。很多瑶族人都认为盘瓠是瑶族的始祖,把他当做始祖神加以崇拜、祭祀与供奉,并形成特定的祭祀性节日──盘王节。相传,帝喾高辛王当政之时,皇后娘娘偶染耳病,久治不愈。后从耳中挑出一条金虫,耳疾自愈。不久,用盘子扣于瓠篱中的金虫变成了一只遍体锦纹的龙犬,遂取名“盘瓠”。盘瓠漂亮又乖巧伶俐,深得高辛王及百官们的喜爱。后来,有一个势力强大的番王兴兵作乱,高辛王张榜招贤,许诺谁能擒取番王首级,就将女儿嫁给他。百官摄于番王的势力,无人敢往。不料盘瓠却只身赴敌,趁番王酒醉之机咬下他的头颅,献于高辛王。高辛王依约将公主许配给他,他也置身金钟之中,愈6日变成人身。婚后高辛王封他为南京石宝殿之王,后人因此称之为"盘王"。但他不贪图荣华富贵,夫妻双双搬入南山,生儿育女,耕猎劳作。高辛王赐其所生6儿6女每人一姓,这便是瑶族最早的十二姓。后来盘王在打猎时被一只山羊撞下山崖而死,他的子孙们繁衍成了瑶族。传统节日是“盘王节”,其次是起春节、团圆节。莽山瑶族叫盘王节是“还盘王愿”。相传瑶族祖先盘王生下十二子女后,在一次狩猎时不慎被一石羊撞下悬崖。儿女们闻讯赶来,在一梓树下找到盘王遗体。为报父仇,便剥下石羊皮,又砍倒梓树掏空树心,制成长鼓,慨然起舞,以示不忘父仇。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这天,莽山瑶胞便身着民族服装,敲长鼓,跳瑶舞,唱瑶歌,庄重热烈地纪念瑶族始祖盘王。起春节每年三月十一日举行,据传是先祖在七贤洞会稽刀耕火种开劈山岭的春耕纪念日,意在催春,求禾苗茂盛。团圆节在农历七月初七,为纪念盘王子孙受封成亲。此外,还在三月初三家家户户吃染色糯米饭,叫谷魂,杀鸡祭祖;五月端午节喝雄黄酒,在大门上挂青藤以避邪;八月选良辰吉日吃新米饭,过新米节,祭“谷娘”和祖先;九月重阳节格外庄重热烈。这些节日习俗都是源于瑶族中的传说故事。既有崇拜信仰、又有纪念意义称谓的是盘瑶和盘古瑶。早在晋朝时代,瑶族就有“用糁杂鱼肉,叩糟而号,以祭盘瓠”的习俗;各地的瑶族保存的《过山榜》文献都有瑶族祭祀盘王(即盘瓠)的记载:“始祖盘王,生前有灵性,死后有鬼神之德,许全男女敬奉阴魂,描成人貌之容,画出鬼神之像,广受子孙之祭,永当敕赐之高盟。”瑶族民间为什么这么崇敬信仰盘王呢?相传远古时期,瑶族先民在迁徙渡海时,遇到狂风暴雨,船只无法靠岸。在危难之中,人们想到了先祖盘王有灵性,于是许愿乞求盘王显灵相救,保佑船只平安。果然,许下愿后,原来狂风暴雨怒涛汹涌的大海慢慢变为风平浪静,渡船平安靠岸,化险为夷。此后,瑶族就修置庙堂烧香祭礼盘王,一代传一代,进行还盘王愿活动,以敬仰盘王的瑶族就称为盘瑶。有的瑶族则以崇拜敬仰盘古而称为盘古瑶。盘古开天地是民间传说的故事,现在瑶族的“盘王节”就是纪念盘王和盘古的。

传承价值

瑶族是一个多族系的民族,本无全民族统一的节日,各地瑶族过盘王节的时间不一致,一般在秋收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时间举行,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1984年8月,来自全国各地瑶族代表汇集广西南宁,大家一致赞成以"勉"族系的祭祀节日跳盘王(或称为盘王)为基础,加以发展成为盘王节,一致议定盘王节为瑶族统一节日,并将节日定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诞日)举行。1985年农历十月十六,全国各地的瑶族代表和民间艺人云集广西南宁,以联欢会的方式,欢度了瑶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民族的盛大节日--盘王节。盘王节作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大众节庆活动,集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一种增强民族向心力、维系民族团结的人文盛典。瑶族崇奉"盘王"或"盘古王"为本民族始祖。盘王节起源于对始祖的祭祀。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盘王节演变成怡祖、娱神、乐人兼有的民间节日。当今盘王节,其形式和内容均有变化和创新:一方面,过去盘王节冗杂繁琐的宗教仪式已经逐步改革,大操大办,糜费繁琐之风也有所节制;另方面,盘王节中表现瑶族文化精粹的歌舞如歌颂其祖先创世、迁徙、耕山、狩猎的《盘王歌》和表现其生产生活的《长鼓舞》等内容得到继承、发展和提高。今天的盘王节不仅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和青年男女寻觅佳偶的契机,节间还举办物资交流、商品展销及各项文体表演竞技活动,观者云集,盛况空前。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1.瑶族盘王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盘良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