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师范类高等学府)

2023-11-16 15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西华师范大学

师范类高等学府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46年,发轫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东北大学。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至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在川北有识之士倡议及川北三十六县十盐场支持下,依托东北大学的川籍师生在三台原校址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与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先生创立的西山书院共同组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迁至南充市,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建公立川北大学。1952年学校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等高校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学校一分为二,留在南充的部分更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南充师范学院,1989年恢复“四川师范学院”校名,2003年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积淀形成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

中文名 西华师范大学
外文名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简称 西华师大、CWNU
创办时间

建校背景

光辉历程

建校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迁校北平。1936年2月,东北大学再迁西安。1938年3月,因抗日烽火连绵,东北大学迁至四川省三台县草堂寺、旧潼川学府院等处。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1946年5月,在川北三十六县十盐场及各界有识之士支持下,部分东北大学的川籍师生在三台原校址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设农艺、农经、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数理、农田水利七个系。

大学沿革

2011年,65周年校庆西华师范大学校门

大学沿革1949年12月,私立川北农工学院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设文商学院、理工学院和农工学院,增设中文、哲史二个系。1950年7月,私立川北大学和私立川北文学院合并成立公立川北大学。2011年,65周年校庆8月,学校由三台县迁往南充市。9月,公立川北大学改名为川北大学,并迁到四川省南充市。9月,更名为川北大学。增设水利、土木、化工、电机、采矿五个一年制专修科。1952年10月,更名为四川师范学院。设中文、历史、化学、数学、物理五个系及相应的专业。1956年8月,学院本科专业迁往成都(今四川师范大学),专科留在南充,更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增设生物系及相应的专业。1958年11月,更名为南充师范学院。增设外语、地理、物理、政治四系共计九系及相应的专业。1966年6月,“南充师范学院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成立。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9年1月9日,校名恢复为四川师范学院。2003年4月16日,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

师资力量

西华师范大学

师资力量学校先后汇聚了一批教学名师,著名墨学家伍非百,当代著名学者、古诗词专家郑临川,古代文学专家周虚白、傅平骧,历史学者李炳英,哲学家李耀仙,国际公认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胡锦矗,生物隐翅虫科分类专家郑发科,数学函数论专家顾永兴,植物分类专家秦自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此教书育人。截至2019年4月,该校共有教职员工25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600余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98人;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6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该校是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截至2018年3月,有覆盖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71个。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学科实力和优势突出,生态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天文学、中国史等学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生态学与生态治理学科领域、政治学与社会治理学科群纳入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 四川省重点学科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学、历史文献学、有机化学、理论物理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林学、公共管理、考古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天文学 专业硕士授权类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工程硕士、农业硕士、公共管理硕士

教学建设

校园活动

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2011-2016年,学校共承担各类教学科研项目1000余项。有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120项,其中国家特色专业7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5项;有四川省“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361项;获得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47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学(2010)、体育教育(2010)、地理科学(2010)、生物科学(2007)、汉语言文学(2007)、思想政治教育(2008)、物理学(2009)国家级精品课程:全民健身概论国家级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2010)album_0 省级特色专业:环境科学(2010)、心理学(2010)、应用电子技术教育(2010)、思想政治教育(2006)、生物科学(2006)、汉语言文学(2006)、历史学(2007)、教育学(2007)、物理学(2007)、化学(20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8)、音乐学(2008)、地理科学(2008)、生物技术(2009)、体育教育(2009)、教育技术学(2009)省级教学团队:教育学专业教学团队(2010)、动物学教研室教学团队(2010)、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学团队(200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2008)、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教研室教学团队(200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9)、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教学团队(2009)省级精品课程:教育概论、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教育技术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美学、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世界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近代史、中国古代史、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实变函数论、数值方法与计算机技术、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原子物理、高频电路、力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人文地理学、环境保护、水文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声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政治学原理、原子物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学实验中心(2007)、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2008)、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心(2009)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教育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2010年-2013年,该校学生在参加“挑战杯”等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得各种奖励450余项。截至2014年4月,学校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0万余人。 合作交流该校与全国地方师范大学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与中国60余所师范院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先后与华美教育交流协会、北美中国教育交流协会、美国伊萨卡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美国戈申学院、美国布鲁富顿大学、泰国邦如诺大学以及法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韩国、玻利维亚、巴西、巴基斯坦、阿根廷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和高等院校进行了互派专家讲学、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活动。2008年,该校10名优秀灾区学生获得CSC-SUNY(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and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四川地震灾区专项奖学金,赴美留学一年。2009年以来,该校连续派出学生赴泰国参加AFS汉语助教项目。2010年以来,先后与纽约州立大学7所分校、韩国水原大学、巴基斯坦真纳大学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

科研成果

校友分会

科研成果“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542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国家级项目202项,省部级项目30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787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14篇(5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数据库,多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榜”),CSSCI、CSCD来源期刊论文1131篇;出版学术专著297部,2项科研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合作),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其中1项为合作)、三等奖3项,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合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其中1项为合作)、三等奖38项(其中1项为合作);国家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69项。 2012年度2012年共获准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9项、教育部思政课题1项、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项、省青年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项目6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项。科研经费1685.52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1058.24万元,横向科研经费627.29万元。获省地奖励72项,其中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7项,其中荣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合作完成1项),优秀奖1项;获教育厅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南充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南充市哲学社会科学奖59项,其中荣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32项。科研成果《清代县域民事纠纷与法律秩序考察》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共发表论文1987篇(理工科893篇,文科1094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工具收录论文共计203篇:SCI94篇(SCI1区8篇,SCI2区14篇,SCI3区26篇,SCI4区16篇,SCIE 30篇,),EI 96篇,ISTP 4篇,ISSHP 9篇;另外CSSCI 138篇,CSCD 97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篇,三国编委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9篇。出版学术著作22部(其中古籍整理2部)。 2013年度2013年度,共发表论文2387篇(理工科577篇,文科1810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工具收录论文共计225篇:SCI113篇(SCI1区13篇,SCI2区13篇,SCI3区27篇,SCI4区16篇,SCIE 44篇,),EI103篇,ISTP 7篇,ISSHP2篇;另外CSSCI136篇,CSCD83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三国编委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52篇。在光明 日报理论版上发表论文3篇(其中3000字以上2篇,2000-3000字 1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出版学术著作26部(其中古籍整理3部)。被采纳研究报告10篇,其中被省部级单位采纳3篇,地厅级单位采纳7篇。全年到位科研经费1686.25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893.96万元,横向科研经费792.29万元。获国家级项目立项资助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3项);人文社科类省部级项目已获立项资助31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0项、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重点研究项目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项);人文社科类地厅级项目已获立项资助173项(其中教育厅项目56项、教育厅科研创新团队2项、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78项,南充市社科规划项目37项)。自然科学类省部级项目已获立项资助5项(其中四川省科技厅青年基金项目2项、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项目3项;地厅级项目已获立项资助3项 (其中,四川省林业厅项目1项、南充市科技局项目2项)。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蒋青权博士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立项资助。

科研机构

校友分会

科研机构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拥有省级高水平社会科学研究团队3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建有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中心西南分中心、国家林业局竹资源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熊猫主食竹保育示范基地,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落下闳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会、四川省昆虫学学会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建有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川北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科普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拥有四川省组织修复材料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生态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研究院等科技转化与社会服务科研机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化学合成与污染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川北历史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科普基地)、四川省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化学应用与化学污染控制技术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丘陵地区国土资源统筹利用工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术资源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截至2011年8月,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以收藏中国史、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考古、动物学、植物学为重点并兼顾其他学科的馆藏特色。馆藏大型丛书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宛委别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丛书集成》、《万有文库》、《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民国丛书》、《宋元明史料萃编》、《明实录》、《石刻史料新编》、《宋集珍本丛刊》、《伪满洲国政府公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华民国史纪要》、《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古今图书集成》、《古本小说集成》、《笔记小说大观》、《甲骨文合集》、《金文总集》、《中华大藏经》、《正统道藏》等。截止2010年底,图书馆共有各种印刷型图书、期刊327万册(其中图书289万册,期刊、报纸共7000余种、38万册(合订本),线装书4540余册,善本书300余册)。同时,还拥有电子图书136万余册、电子期刊2万余种,涵盖了理、工、文、史、哲、政、经、法等学科。购置有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化学文摘(CA)、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数据库、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方正APABI电子资源(教学参考系统);自建了中国珍稀哺乳动物数据库、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学科导航数据库、南充名人数据库等。有《Chemical Abstracts》、《Physics Abstracts》、《Biological Abstracts》、《Psychological Abstracts》、《Mathematical Reviews》、《Physical Reviews》、《Zoological Record》、《Education Digest》、《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和中国、美国、英国、前苏联的大型百科全书等中外文大型工具书。 学术刊物《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西华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79年。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lnfo)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1999年被评为“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2000年荣获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奖”。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高校社科优秀学报”。1999年、2002年和2006年蝉联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定的“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6年该刊“三国文化”栏目被四川省高校学报研究、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四川省高校学报社科优秀栏目”、“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2010年教育部科技司、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第四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0年,原名为《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四川省教育厅主管、西华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获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 “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四川省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教育部“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全国高师学报“高校学科建设贡献奖”等荣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重庆维普》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lnfo)数字化期刊》收录期刊。

交流合作

学术会议

交流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注重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科技创新服务。先后与南充、绵阳、德阳、巴中、阿坝等地市州签署校地合作协议;与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商业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等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与法国兰斯大学、丹麦VIA大学等签署校校合作协议;组建“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巴中实验中学”“西华师范大学德阳附属中学”;与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卧龙、蜂桶寨、唐家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署了合作协议。发挥学科优势,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多次牵头承担了国家林业局大熊猫全国调查研究项目;与地方政府就基层治理、川陕苏区党史研究与宣传、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地方立法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投资建设了唯一一所由高校参与建设的50BiN中国节点望远镜,建立了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天文学研究机构的科研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双向学术交流、教师互派访学、学生交流等项目。近年来,学校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等各类项目选派师生分赴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或地区攻读学位、访学或开展科研合作,形成了对外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学校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语言生和学历留学生,近两年累计招收来自美国、尼泊尔、老挝、巴基斯坦、南非、科特迪瓦、几内亚等17个国家留学生来校学习,来华留学生教育初具规模。

文化传统

曲谱

校歌曲谱云飞扬作词:龙显昭、佘正松;作曲:王佑贵巴山高,嘉陵长,钟灵毓秀出栋梁。众学子,来四方,进德修业当自强。滋雨露,沐朝阳,满圆桃李播春光。天辽阔,鹰高翔,西华师大云飞扬!时代重任永不忘,传承文明振家邦,时代重任永不忘,传承文明振家邦,振家邦! 校训:勤奋 求实 敬业 创新勤 奋——成才之路人之百年,岁月难留;学海无涯, 勤奋为舟;不倦诲人, 孜孜以求;教学相长,共创金秋。求 实——治学之道科学真理 , 四海皆准;结合实际 ,学乃有成;不求浮名 ,不唯书本;脚踏实地 ,求实求真。敬 业——应尽之责强民富国, 教育为先;学高身正, 乃为师范;兢兢业业, 无私奉献;百年树人, 功莫大焉。创 新——时代之需神州奋进, 形势逼人;学贵常恒 ,由贵创新;改革开放 ,时代之魂;开拓进取, 永无止境。 社团组织截至2014年4月,该校有全国、省级、学校优秀学生社团77个,已连续举办25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家、省级文艺比赛中获得各类奖项30余项。

校园环境

美丽校园 (北湖校区)校园风光(华凤校区)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地图

1、北湖校区(老校区)老校区位于南充市顺庆区莲池路,毗邻南充最为知名的景点北湖公园。老校区是原川北行署区(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第一次作为省建制设的首府)驻地,是后来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任中共川北区委员会书记兼川北军区政委、川北行政公署主任时修建。1952年撤行署恢复省制时,川北行署全部建筑物由该校接收作为学校校园。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胡耀邦办公旧址、川北行署礼堂以及民国时期老建筑群。地址:南充市顺庆区育英路44号市内公交:5路,31路2、华凤校区(新校区)新校区位于南充市郊的西山脚下。是世纪之交时学校征地所建,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与设计,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自2001年部分投入使用以来,一期、二期工程已全部完工,学校师生陆续入驻2万余人。校园内建设有教学大楼、文科楼、理科教学实验楼、图书馆、专家别墅、行政办公大楼、以各二级学院为独立单位的化学楼、音乐楼、美术楼及综合性体育馆、足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音乐厅、校医院等各类现代化的教学、生活设施。此外,还有迎曦湖、钟楼、浩然亭、石拱桥等景观。校园地图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地图华凤校区道路命名原则:1、切合学校特征,具有文化内涵;2、上应天象、下合地貌、中致人和,显示天人合一、和谐向上的气象。寓意内蕴丰厚、平正通达、不媚不俗、忌偏忌怪,读之顺口、闻之入耳,易识、易记、易诵;3、意义指向单纯,免生误解或歧义,并与周围环境协调呼应;4、尽可能互为关联。经广泛征集、反复斟酌,学校已经就新校区主要道路命名并立牌。为了方便师生理解、记忆路名,现作如下说明。1、鼎新大道:一期教学楼正门至教学大楼。进入正校门后,地势渐高,直达新校区标志性建筑——教学楼。新校区建成后,我校进入了发展新阶段。此道路取名为鼎新大道,既弘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又激励师生不断开拓进取。2、鼎新东路:一期教学楼经体育场、华凤园餐厅至学生宿舍三公寓。此路居鼎新大道之东。3、鼎新西路:一期教学楼经美术楼、图书馆至人工湖。此路居鼎新大道之西。4、彩虹大道一段:一期体育场经教学楼后、图书馆至车行天桥。5、彩虹大道二段:车行天桥经二期配电房、二期教学楼至室内体育馆。与彩虹大道一段相连,似一道彩虹贯通整个新校区,取其名象征我校前景无限美好。6、五环大道:环绕二期室内体育馆道路。既合环形道路有五条道路相连,又取奥运五环标志之意,弘扬“更快、更高、更强”之精神。7、滨河路:一期教师公寓第五幢经新校区自来水厂、小食堂至学生宿舍三公寓。切合地理,适宜师生休闲、小读。8、同心路:一期正校门经办公大楼、化学楼、校医院、一期配电房至学生宿舍五公寓。沿路有机关部门、教学单位、后勤设施、学生宿舍,涉及教学、管理和生活各方面,取其名在于希望师生同心致力于教育教学事业。9、同德路:一期正校门经音乐楼后、图书馆前、教工活动中心至教师公寓。此路主要为教师上下班通道,取其名意在强调教书育人德为先。10、烛光路:一期教学楼后人工湖至教师公寓第五幢。此路也主要为教师上下班通道,取其名意在弘扬奉献精神。11、韶华路:一期学生宿舍三公寓至一公寓。地处学生聚集区域,既赞美学子青春年少,又勉励学生珍惜光阴。12、风华路:二期室内体育馆至开水房。与韶华路对应,取意相似。13、通贤路:二期室内体育馆经博物馆后、人行天桥至一期图书馆右侧。此路名意在期望学子通过跋涉书山学海,完善人生。14、聚贤路:二期体育场至博物馆前。意指名师英才云集我校。15、德馨路:车行天桥至人行天桥市政干道东北侧道路。意指师德影响广泛、传承久远。16、步云路:鼓楼山上山道路。由此路上山,步步登高,由此路下山,如履云端。17、灯塔路:二期灯光球场旁灯塔沿达成铁路线延伸路。因高杆灯塔而得名,意指知识的光明能照亮前行的道路。18、梓州路:一期中门至体育场。纪念我校源起三台川北大学,勉励师生不忘学校创业之历程。19、书院路:二期教学楼、实验楼与博物馆、鼓楼山之间道路。纪念西山书院曾为我校历史进程中之一部分。

参考资料

1.学校简介·西华师范大学官网

2.校徽校歌·西华师范大学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 综合(师范)类
学校特色 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四川2011计划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主管部门 四川省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王安平、校长:王元君
本科专业 81
硕士点 现有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博士点 科研流动站1个
院系设置 二级学院28个
校训 勤奋 求实 敬业 创新
校歌 云飞扬
院校代码 10638
主要奖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2012)
知名教师 郑临川、周虚白、傅平骧、李耀仙、胡锦矗
所属地区 四川·南充
校址 华凤校区: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师大路1号北湖校区: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育英路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