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要塞(侵华日军筑起的军事筑垒)

2023-11-17 1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东宁要塞

侵华日军筑起的军事筑垒

东宁要塞位于东宁境内,是侵华日军为防御前苏联的进攻而修筑的军事筑垒,北起绥阳镇北阎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宽100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现已发现的地下军事要塞有勋山、朝日山、胜洪山、母鹿山、409高地、麻达山、三角山、甘河子、阎王殿、北天山。日伪时期,东宁曾屯驻日本关东军三个师团,计13万多人,征用中国劳工17万人。据专家考证,东宁要塞是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战场(1945年8月30日结束)。

中文名 东宁要塞
开放时间 08:30-20:00
占地面积 23.6万平方米
类别 景区
所在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建造时期 1945年
景区等级 AAAA级
票价 20元

简介

侵华日军东宁要塞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关东军在亚洲构筑最大的军事要塞,是日本关东军遗留下来的重要侵华罪证之一。日伪时期,东宁曾屯驻日本关东军三个师团,计13万多人,17万中国劳工的冤魂长眠在这里。国家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为东宁要塞题词,“勿忘国耻,强我中华”。

一、东宁要塞是东北最后沦陷地

1933年1月10日,日本关东军从分别从万鹿沟和通沟方向进攻东宁县(三岔口,)驻守在东宁的抗日救国军在王德林的带领下奋起阻击,最后因救国军弹尽粮绝,孤立无援,寡不敌众被迫放弃东宁,王德林被迫放弃东宁,携家眷等600余人退入苏联境内,日本关东军军沿东宁市街(今南关道)占领东宁县城,1月10日午后4时20分,东宁沦陷。东宁由此成为东北三省最后一个沦陷地。

二、“东方马奇诺防线”——东宁要塞

东北沦陷后,关东军为实现长期占领东北进攻前苏联的野心,在中苏、中蒙中国边境一侧构筑了17处军事要塞,其中东宁要塞是规模最大、功能设施最强的一处。据考证,东宁要塞东与俄罗斯接壤,南起东宁县大肚川镇干河子沟,北至绥阳镇阎王殿,正面宽110公里,纵深50公里。由北天山要塞、麻达山要塞、三角山要塞等二十多处要塞阵地构成的军事要塞群。

除此之外,关东军为完善东宁要塞阵地内的设施功能,还在东宁境内修筑了与之相关的大量配套设施,有公路、铁路、军用仓库、兵工厂、医院等设施,构成了由作战区、保障区、支援区三线部署的大型军事基地。东宁要塞因其分布广、工事规模大、军事设施全、防御坚固、攻击力强,曾被日本关东军称之为“东满永久要塞”、“东方马奇诺防线”、“亚洲最大军事要塞”和“国境一级阵地”。

三、东宁要塞是集中埋葬劳工的最多场所

东宁要塞是日军17处要塞阵地当中动用最多中国劳工修建而成的军事要塞。东宁要塞从1934年6月至1945年8月,日军强行征用大量中国百姓和战俘充当劳工修筑国境筑城工程,为保守秘密在完工后将大部分人杀害。根据东宁军事要塞的工程规模,工事的密集程度等,专家们分析,修筑中这样庞大的军事工程,至少动用17—20万中国劳工。

东宁县老城子沟村2万平方米的劳工坟,就是当年日军集中埋葬劳工的场所。据专家考证和幸存者的口证,埋葬在这里的4千多名劳工只是修筑要塞外围的一小部分劳工,那些秘密修筑军事要塞核心工程的大批劳工,被屠杀后葬身何处,至今无人知晓。“东宁劳工坟”是目前发现集中埋葬劳工人数最多的场所,它是历史时代留下的铁证,是中国人民受尽苦难的真实写照。1999年1月,黑龙江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牌说明。

四、东宁要塞是远东战役第一枪打响地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零时,苏联红军以三个方面军170多万兵力,跨过中、苏边界进入我国东北,在东北抗联88旅的配合下,向日本关东军发起了总攻,而最先向日军发起进进攻的是,部署在东宁对面的苏军第一方面军25集团军下辖第39军、第17军。9日零时刚过,苏军第39军冒着大雨,避开位于正面的日本关东军筑垒地域,从法捷耶夫卡地区越境向东宁驻地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进攻,打响了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的第一枪。东宁由此成为远东战役的爆发点。

五、东宁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终结地

1945年8月9日零时,苏联红军在大炮、飞机、坦克的支援下分三路对东宁要塞进攻,部分日本关东军向紧邻方向溃退,而另一部分日本关东军则留在了要塞阵地中继续抵抗。8月15日,日本天皇宣读停战诏书宣布投降后,驻守在东宁胜哄山要塞的日本关东军132旅团第783大队,因通讯设施被苏军全部中断而仍负隅顽抗,几经激战苏军久攻不下,为了不影响战局,苏军主力部队继续向东北境内推进,并在该地域集结了第106筑垒地域部队和独立炮兵第223旅、独立炮兵第34和100营,摧毁敌人火力点。

激战数日后,苏军将已投降的日本关东军第三军后勤参谋高野定夫少佐押来,向要塞内的日本关东军传达了天皇的投降诏书,通过几经劝降,1945年8月30日,东宁胜哄山要塞阵地的901名日军,拖带出150具死尸,打着白旗从地下工事走出,向苏军缴械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在东宁要塞结束。

所获荣誉

目前,东宁要塞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国家级AAAA级景区,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黑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等。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多万人次。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为东宁要塞题词“勿忘国耻、强我中华”。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为要塞题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战场纪念碑”。

地理位置

东宁要塞位于东宁境内,是侵华日军为防御前苏联的进攻而修筑的军事筑垒,北起绥阳镇北阎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宽100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有飞机场11个,永久性工事400多处,野战炮阵地45处。现已发现的地下军事要塞有勋山、朝日山、胜洪山、母鹿山、409高地、麻达山、三角山、甘河子、阎王殿、北天山等。其中勋山地下军事要塞,占地5万公顷,与俄罗斯仅一河之隔,山势险峻,地势开阔,隐蔽性强,是兵家必争之地。日伪时期,东宁曾屯驻日本关东军三个师团,计13万多人,17万中国劳工的冤魂长眠在这里。国家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为东宁要塞题词,“勿忘国耻,强我中华”。

战略地位

东宁要塞是日本关东军进攻前苏联的主攻阵地,其战略地位是由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本关东军进攻苏联的战略目标而决定,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东宁要塞由国境线、公路线和自然形成的峡谷线构成了三线一体的军事要冲,与俄罗斯仅一山一水之隔,山势险要,地势开阔,隐蔽性强,形成难以通行的天然屏障,是兵家必争之地。

二、日本关东军进攻苏联的战略目标——符拉迪沃斯托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终点,苏军太平洋海军舰队司令部驻地,被誉为苏联东方的海上大门。东面与日本隔海相望,北面与哈巴罗夫斯克边区为邻,西面和南面分别与中国、朝鲜接壤。边区北边到南端距离为900公里。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既是太平洋的门户,又是西伯利亚大铁路与乌苏里斯克铁路交汇点。滨海边疆区的绥芬平原,被日本关东军视为对苏联前哨阵地最理想的战略要地和进攻方向。

日本关东军一旦发起攻击,扼制乌苏里斯克铁路的咽喉,即刻切断滨海边疆区与阿穆尔洲的联系,并随即摧毁苏军港符拉迪沃斯托克空军战略基地,解除对日本本土的空袭能力,进而达到占领苏远东之目的。

筑城工程

1934年5月12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下达了“关作命第589号”命令,确定在中苏边境沿线实施“筑城工程”。东宁要塞是关东军参谋长通告(关参--发布—第1153号)重点工程,是最早开工的第一期第一批工程。耗资数亿元日元,征用大量劳工,共用十二年(1934--1945)分为三期实施。

东宁要塞始建于1934年6月,北起绥阳镇阎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宽110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的地域上,由阎王殿要塞、北天山要塞、南天山要塞、眼睛山要塞、要山要塞、一贯山要塞、孖达山要塞、三角山要塞、勾玉山要塞、勋山要塞、出丸山要塞、朝日山要塞、胜哄山要塞、荣山要塞、母鹿山要塞、甘河子要塞等十多处构成了------东宁要塞群。东宁要塞分布广、工事规模大、军事设施全、防御坚固、攻击力强,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苏边境修筑的17处庞大的军事筑垒中最大的一处,日本关东军把东宁要塞群体系称之为“东满永久要塞”,将东宁要塞群命名为“第一国境守备队”,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就是从这里开始修筑的。

在东宁要塞群中,每处筑垒的地上地下工事都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地下工事设置有指挥所、通讯室、屯兵室、伙房、浴池、粮库、弹药库、发电所等,并有竖井直通山顶观测所、通风口和反击口等通道。地下工事中有许多处同地面暗堡相通,构成地下地上交叉火力网。在主阵地的地下地上又构成三角形作战区域,在制高点构筑的工事、堑壕、交通壕,相互支援。

这些筑垒都是沿山脉的走向构筑,有的筑垒规模之大,将筑垒与公路和铁路相连接,有的将筑垒连接到地面集结的营地,有的将筑垒连接到支撑点,将由点式变为线式,由线式变为面式,将国境沿线的各个支撑点连为一体,又构成了强有力的火力网,有的则将庞大的筑垒阵地分为上、中、下三层,最深处达800多米,四通八达。

1933年1月10日,日军侵入东宁后,按着既定的侵占东北亚计划,为了将东宁变成进攻苏联的军事基地,日军除了在这里修筑了庞大的军事要塞阵地之外,还在这里修筑了与之相关的大量配套设施,构成了由作战区、保障区、支援区约60多公里区域内,成梯次排列大量军事设施。设有野战阵地45处,永久工事400多个,野战弹药库84个,多道反坦克壕。永备火力发射点402处,土木质火力发射点511处,指挥所和观察所111处,永久性掩蔽部100处,钢帽堡4处,火炮发射阵地79处,永备地下军火库79栋,露天军火仓库235个,野战飞机场10个(其中着落场4个),形成了对苏作战一体化。

日本关东军为保障区域内的机动作战,修筑公路1100多公里和400多公里铁路,修筑大小公路、铁路桥梁100多座,公路连接左翼第二国境守备阵地(绥芬河),右翼连接第九国境守备阵地(五家子),西线铁路连接中东铁路,东线铁路连接图们,形成了前后支援的保障体系。

兵力配备

为达到对苏联战略进攻之目的,东宁要塞的兵力、火力配备极为强大。东宁地区曾屯驻日本关东军野战第3师团东宁支部(联队编制,驻沟玉山),野战第8师团(驻绥阳),野战第12师团(驻新城沟),混成第132旅团(驻缸窑沟);关东军东宁前线防卫司令部,统辖全县的国境监视队、国境守卫队、国境守备队、宪兵队。此外还有陆军医院、军马医院等。在当年仅有3.5万人口的东宁县就驻有日本关东军近13万人。其兵种齐全,有步兵、骑兵、装甲兵、卫生兵、舟桥兵、航空兵、炮兵、汽车兵和工程兵等。

日本关东军于1939年3月在东宁建立了“第一国境守备队”,将部队布防在绥芬河南北两岸,为其两翼前沿阵地,成钳形以南北两线呈护卫阵势,中间是开阔地带,形成难以通行的天然屏障。

1941年6月—9月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在东宁驻扎的兵力达到鼎盛时期,除步兵常规武器外,重武器配备随即加强。仅在孖达嘛——胜哄山16.5公里的正面上就配备30厘米榴弹炮10门、24厘米榴弹炮2门;野炮18门;10厘米榴弹炮20门;中迫击炮18门;15厘米加农炮8门;37毫米步兵炮390门;九二式步兵炮193门;九二式机关枪363挺;高射炮26门和高射机枪156挺,用于一线阵地的对空防御。

军事部署

日本关东军依托筑垒阵地对苏联进行筑城防御,随于1934年—1941年在东宁迅疾建立三线部署的大型军事基地。第一线为作战区:即在国境沿线修筑一系列军事筑垒,用于进攻和掩护后续部队;第二线为保障区:即用于后勤补给和策划军事行动,集结与分散;第三线为支援区:即日本开拓团强占农民耕地,用于补充兵员和安置退役军人就业。协助伪政府控制东北人民反“满”抗日,支持军部的侵略政策。即所谓的“北边振兴”计划。对此,日本关东军将筑垒阵地与“北边振兴”计划形成攻防之势。

开发保护

东宁勋山要塞是东宁要塞群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依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总占地23.6万平方米。为了让尘封多年的历史得以重现,1998年,东宁县委县政府对东宁勋山要塞进行第一次保护性开发保护,开发保护发掘出地下主甬道1163延长米,房间446平方米,大小房间21处,有兵室、弹药库、水池、泵房等,分上、中、下三层,四通八达,最大房间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同时,在东宁勋山地下要塞的300多平方米的兵室内,辟建了一个“东宁要塞陈列馆”。1999年6月18日东宁勋山要塞正式对外开放,陈列馆内展出二战时期日军遗留下来的罪证遗物400件,照片216幅,资料22份。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通过大量历史照片和实物了解这段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2005年10月,东宁县委县政府将该陈列馆迁至勋山要塞脚下进行第二次布展,改名“东宁要塞历史陈列馆”,陈列面积1880平方米,展线长度297米,文物展品1500多件。同时,又建立了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劳工祭碑、抗日英雄纪念碑、停车场和一万多平方米的和平广场。

2008年,东宁要塞历史陈列馆正式命名为东宁要塞博物馆,并免费向社会开放。2013年3月,东宁要塞博物馆再次扩馆1400平方米并进行第三次布展,在原基础上充实了大量抗日联军斗争史料和苏远东第88旅整训史料,并同时要塞和平广场西侧建立了东宁抗联英雄园和兵器园以及停车场的大型浮雕墙。

经过14年的发展和完善,该馆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要塞群遗址博物馆。目前,该馆现有《侵华日军亚洲最大军事要塞》、《日军侵华罪证》、《抗日斗争在东宁》、《最后一战》、《和平友好往来》五个基本陈列,展出面积2400平方米,展线297米,馆藏文物540多件,图书3000余册,历史照片325余张,资料卷百余册,同时,还管理着战争遗址22处。于2013年8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多万人次。

参观项目

和平广场、兵器园(歼-6、歼-8各一架,前苏联两栖装甲车若干,高射炮数门)抗日英雄雕塑园、百米浮雕墙、勋山要塞遗址、东宁要塞群遗址博物馆.

交通信息

要塞遗址距离东宁县城区15公里左右,建议打车或者自驾前往。走092县道再进入095县道,约10公里后即到景点。

时代背景

日本豪赌

1931年9月18日晚22时20分,日本关东军驻奉天(沈阳)铁路守备队,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部分铁路,并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进攻张学良的军部北大营。此时张学良与其夫人正在北平前门外中和戏院,观看梅兰芳表演的京剧《宇宙锋》(张患有伤寒并长期吸毒,当时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由于是周末,留守北大营的最高指挥官,是东北军第七旅参谋长赵镇藩上校。赵镇藩在枪炮声中,向东北军参谋长荣臻请示应急办法。

荣臻和辽宁省主席臧式毅一起将情况急报张学良。张获电后判断“日本政府会控制关东军”,“不想扩大事态”,而遵照蒋介石9月12日在石家庄“只有提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和“一律不抵抗”的指示,复电荣臻:“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荣臻随即下达了令守军放弃抵抗的命令。就这样,北大营6800名守军,被500多名日军击溃。东北军死320人,日军仅死2人伤22人。

9月19日凌晨6时30分,北大营陷落、奉天城陷落。就在蒋介石和张学良幻想妥协求和之时。在旅顺的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中将,向所属部队下达了进占各地的命令;并联系朝鲜驻军司令官林铣十郎中将,请其增兵援助。至上午10时,日本关东军在未遇顽强抵抗的情况下,仅用12个小时,就先后占领了沈阳、丹东、营口、抚顺、海城、辽阳、本溪、四平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次日长春陷落,东北军驻吉林省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于21日率部投敌。

辽宁、吉林两省由此陷入敌手。10月初,关东军开始进攻黑龙江省,部分守军投敌。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率部1万余人奋起抵抗,战至11月18日,终因实力不济,弃守省城齐齐哈尔。日军攻占黑龙江省主要城镇后,开始进攻辽西地区。至1932年1月3日,攻陷锦州。2月5日哈尔滨陷落。至此,日军仅用四个月零18天,就占领了东北三省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相当于日本本土总面积的3倍。

这是日本关东军的一场豪赌。当时东北地区共有20多万中国军队,计17个步兵旅、3个骑兵旅、1个步兵师,分驻于4省1区,此外平津一带还有东北军11万主力部队,可以迅速回师增援。事变当夜驻扎北大营的东北军独立第七旅,是东北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劲旅。而东三省的日本军队只有第2师团的两个旅团和6个守备大队共1.04万人,以及在乡军人(退伍军人)1万人,警察3000人,共2.34万人。能迅速支援的日军也只有驻朝鲜的2个师团,共3万人。

因此中方在兵力方面占绝对优势。在武器装备方面,由于东北军放弃抵抗,仅沈阳一地丢失在兵工厂和仓库中的武器,就有飞机260架,重炮、野战炮250门,炮弹10万发;迫击炮600门,炮弹40万发;步枪15万支,子弹300万发。日军其后进攻黑龙江省马占山部时使用的法国雷诺坦克,竟然就就是在沈阳缴获的。1932年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日军使用的部分飞机,也是从东北军手里缴获的。

如果这些武器用于对日作战,在日本本土大举增兵之前的1-2个月内,东北军在火力上可以完全压倒关东军及其援军。此外918事变前,东北军将领黄显声,还秘密把20万支枪分散到各县,为后来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准备了大量的武器。那为何还是这种结局?回到918事变当日,东北军主帅张学良在北京看戏,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正在永绥号军舰上,由南京赶往江西,指挥30万重兵对红军根据地行第三次围剿。秉持蒋主席“攘外必先安内”的信条,东北军坚决执行了不抵抗命令,最终将千里江山拱手送人。在蒋介石政府的默许下,15万东北军陆续撤入山海关内(另有5万投降),5万日军如入无人之境,横扫东北战场。

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引起全国愤怒,爱国学生捣毁了南京政府的外交部,外交部长王正廷遭到痛打。上海80万工人派代表至南京请愿。其间各省省会及大城市的工人、学生,相继举行了抗日游行示威,但遭政府极力阻止。10月5日,广州军警向请愿的学生与民众开枪射击,死亡10余人。12月1日,南京打伤抗日游行民众30多人、逮捕180余人。对外软弱对内强硬的国民政府,让民众失望之极。

犯上作乱

而关东军大肆入侵中国东北,源于日本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渐趋平和。1921年华盛顿九国会议后,日本根据《九国公约》《海军协定》等条约,开始大规模裁军。1921年日本军费为7.3亿日元,1930年裁减到5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日本陆军所得经费,仅为原定预算的十之二三。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陆军关闭了约四分之一的兵工厂,并大量裁员。以生产火炮和炮弹的大坂火炮工厂为例,职工由1.5万人裁减至2500人,裁减了六分之五,武器产量跌落到一个很低的水平。大规模裁军严重冲击了军人阶层的利益。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对于职业军人来说,除了打仗以外他们一无所长,裁军等于砸了他们的饭碗。军人们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急于通过战争,争取自己的利益。

关东军组建于1919年,前身为南满铁路守备队,因驻扎在中国大连地区的“关东州”而得名。九一八事变主要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少壮派军官——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等人擅自策划,连日本军部也并未完全清楚整个计划。事变发生时,由于关东军只有2万人的兵力,无力攻占东北全境,便向日本驻朝鲜军团请求增援。当关东军进展迅速,日本在朝鲜的驻军也开始向中国东北运动时,日本军部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首相若槻礼次郎和陆军大臣协商后,决定采取不扩大事态的方针,并向朝鲜驻军司令林铣十郎中将下令按兵待命。如果林铣十郎听从首相和军部的命令,九一八事变就会夭折,但不幸的是林铣十郎也是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他断然派出3万多朝鲜驻军增援关东军,使日军实力大增。事发后,蒋介石政府放弃军事抵抗,妄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东三省问题,便于9月21日向“国际联盟”提出起诉。日本当时是“国际联盟”的常任理事国,若槻内阁也不赞成关东军扩大东三省事态。9月25日,日本代表在“国际联盟”宣布了日本政府的方针:1)日本对中国没有领土野心。2)日本的军事行动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日本居民。3)日本军队将立刻开始撤退。

当时的日本陆军大臣和总参谋长都支持立刻撤军,但关东军司令部却根本不理会上面的指示,使出了“下克上”的手法,反而在10月18日又向在锦州的张学良军队发动猛攻。此时在沈阳的日本总领事曾找关东军的高层交涉,试图解释政府希望和平解决的方针,但关东军的军官竟然拔出军刀来威胁说:“你是不是想要干涉我们的事?”。

由于无法解决东三省危机,1931年12月11日,若槻内阁倒台,犬养毅新内阁成立。由于犬养毅是孙中山的密友,曾对流亡日本的孙中山等人进行过多方关照,而且和国民政府的很多上层人物都有较好的私人关系,所以他打算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当时的东三省危机。12月20日,犬养毅秘密派出特使前往南京与国民政府高层会谈。但首相的秘密和谈工作被泄露(据说是电报被军方截获),这激怒了军队内的激进派。

1932年3月1日,在土肥原贤二的策划下,“满洲国”宣告成立,溥仪被扶植上台。而与此同时,犬养毅当政的日本内阁竟然没有对“满洲国”予以承认,这更激怒了日本右翼分子。1932年5月15日傍晚,十余名海军青年将校和陆军士官见习生强行闯入首相官邸,枪杀犬养毅,史称五一五事件。犬养毅死后,日本文职内阁变成了对军人战战兢兢的畏缩政权,使日本失去控制从而走向自爆的军国主义道路。犬养毅并不是第一位死在枪下的日本首相。

由于日本的财政能力无法满足军阀侵略扩张的野心,造成军方和政府的矛盾激化,不断发生倒阁、兵变和刺杀事件。1930年10月14日,日本首相滨口幸雄由于签署了《伦敦条约》,同意压缩海军军费,限制日本海军规模,因此被日本右翼份子开枪打伤,一年后因细菌感染而伤重不治。1936年日本皇道派军人发动的“2·26兵变”,藏相(财政部长)高桥是清因坚持削减军费,被作为“国贼”乱枪打死。在1930年到1937年间,日本共有2位首相和2位藏相被杀。

参考资料

1.东宁要塞·出国留学网

2.牡丹江东宁日军侵华要塞·欣欣旅游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