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族(东非游牧民族)

2023-11-19 25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马赛族

东非游牧民族

主要分布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草原地带。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为尼罗特人的最南支系。使用马赛语。属尼罗-撒哈拉语系沙里-尼罗语族。相信万物有灵。马赛人今仍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龄划分等级。

中文名 马赛族
外文名 Maasai people
别名 东非民族
民族 尼罗族群
职业 游牧,牧场为公共所有

简介

马赛人(Maasai people)主要从事游牧,牧场为公共所有,牲畜属于家族,按父系继承。近年来,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已有一小部分人转为半农半牧,并有少数人进入城市谋生。

马赛人以肉、乳为食,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马赛人盛行一夫多妻制。成年男子蓄发编成小辫,年轻妇女剃光头。近年来,定居的马赛儿童开始上学,已出现少数马赛人知识分子。

现今居住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马赛人共约三十五万,他们的祖先是居住于北非的游牧民族,几百年前他们赶着自己的牛群南下寻找水源,其中一支走到肯尼亚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形成了马赛人,他们是尼罗河游牧部落文化的传承者。

马赛族

历史发展

马赛人属于尼罗族群。尼罗人使用的语言属于尼罗河-撒哈拉语系,主要生活在非洲东部,从事畜牧业,包括马赛人、桑布鲁人以及卡兰津人,以骁勇善战和追逐牛群而著称。他们的祖先途经南苏丹地区来到了非洲东部,吸收接纳了许多来自邻近部落库希特的风俗习惯,包括年龄等级制度、割礼以及文字等等。

马赛族的领地范围在19世纪中期达到了鼎盛,几乎跨越了整个东非大裂谷地区,北面到达邻近的马萨比特山区,南部则与多多马地区接壤。这个时期的马赛人,袭击牛群的范围向东一直延伸到了坦桑尼亚的坦噶地区。猎人们主要使用长矛和盾牌,但他们最有力的武器是飞枪,可以攻击到百米开外的目标。在1852年,有报告说大概有800名马赛战士在肯尼亚境内游走。

1857年,在驱逐了肯尼亚东南部wakuafi荒野的人群之后,马赛人的势力范围威胁到了肯尼亚海港城市蒙巴萨。

不断的迁移之后,马赛人成为了尼罗人的最南端分支。然而,领土的扩张之后,1883~1902年间,马赛人遭受了极大的危机。首先是流行病的发作,包括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瘟以及天花。据一位德国中尉的说法,流行病首先爆发于坦噶尼喀西北部地区,大约有90%的牛和超过一半的野生动物都染上了牛瘟。

当地的德国医生声称大概每秒钟都有一个非洲人由于染上了天花而变成麻子脸。流行病的爆发伴随着干旱,在1897年和1898年,当地完全没有下雨。奥地利探险家奥斯卡·褒曼(OscarBaumann)在1891至1893年年间来到了马赛地区。1894年,他出版了一本书《深入马赛地区对尼罗河的探索》当中,详细描绘了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附近古老的马赛族村庄:“皮包骨头的女人们眼睛里闪烁着饥饿,战士们简直连匍匐前进都没有力气,老人们麻木不仁,憔悴不堪。成群的秃鹰在高空中盘旋,随时等待着猎物的倒下”。在这期间,马赛族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

1904年和1911年,到达肯尼亚的英国人与马赛族先后订立了两个条约,肯尼亚境内马赛族的领地被缩减了60%,并逐渐被赶到现在的卡加多和那洛克地区。1940年间,坦桑尼亚境内的马赛人也被驱逐出了原先居住的位于梅鲁火山和乞力马扎罗山之间,以及恩戈罗恩戈罗高地附近肥美的土地。很多地方被划成了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各种国家公园,包括肯尼亚境内的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内罗毕国家公园、马赛马拉、纳库鲁湖,以及坦桑尼亚境内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等。

作为游牧民族的马赛人拒绝了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政府让他们定居下来的建议,而且还积极争取了在两个国家境内的国家公园中放牧的权利。马赛人反对奴隶制度,他们与动物一起生活,厌恶现代人类的交通工具。从地域上划分,马赛族有12个部落,每个部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并且有自己的领导者。

马赛族战士

装饰与服饰

马赛人的装束很显眼,男人批“束卡”,实际上是红底黑条的两块布,一块遮羞一块斜披在一边的肩上。马赛人女性穿“坎噶”,颈上套一个大圆披肩,头顶带一圈白色的珠饰。她们的耳朵很大,有的大耳垂肩,马赛女孩生下来就扎耳朵眼,以后逐渐加大饰物的重量,使耳朵越拉越长,洞也越来越大。

马赛人大部分都缺少两个门牙下齿,这是从小拔掉的,为得是灌药方便。当然,那些前卫的青年们已经开始屏弃许多习俗,如果您看到梳着马尾辫的马赛姑娘,请不要惊讶。此外,马赛人都随身携带一根圆木或长矛用于防身、赶牛。由于长期形成了习惯,即使进城逛街也不离身。据说这是政府特许,别的人是绝对不可以这样做的。

马赛族

游牧

工具书上说,马赛人骁勇善猎(但他们确实善战,他们一度依靠武力统治东非相当大的面积达几个世纪之久),按照逻辑,马赛人生活在草原、丛林中,与野兽为伍,善于捕猎理所当然。但事实上,马赛人人不仅不狩猎,甚至只是在庆典的时候才吃肉,而且从来不吃包括鱼类在内的野生动物。对自然的崇拜使他们远离了狩猎。马赛人的日常需要是由牲畜的奶和血提供的,他们口干了就拔出腰间的尖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就去吸,就像我们喝饮料。马赛人认为牛群是神的赐予,他们鄙视农耕生活,认为耕作使大地变得肮脏。

马赛人把牛群看成生命,在夜间,牛群关在村落里,甚至和主人共居一个茅舍。白天由小孩子照看牛犊,大孩子则赶着牛群去较远的牧场。正是由于马赛人不狩猎,不吃野味的习俗,才使这片土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现在的马赛人大都定居了,唯其独特的民风民俗还得以保留。但是,在马赛人保护区的四周,农场主联合起来向他们兜售自己的“现代观念”,促使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出售或出租自己的土地。这已经使马赛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原始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胁。也许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再次提及他们的时候,马赛人已经走出原始部落,融入了现代社会。

房子

马赛人的传统的屋子像倒扣的缸,开一个很小的门,人只能弯腰才能进去,这样,主人可以在家里方便地刺杀试图进入屋内的人。现在,这样的住房越来越少。茅草屋是包括马赛人在内众多非洲民族的选择,但是在热带大草原上,这样的屋子根本抵挡不了日晒、雨淋和白蚁破坏。以至于非洲部落居民不停地盖房、迁居、补墙、换柱、加草。但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仍在坚持这种糟糕的房屋。

一来是经济生产水平低,二来是传统观念作祟,他们担心会因此使自己或周围的人受到诅咒。在很多马赛人看来,传统住房舒适得很,实在没有改进的必要。事实改变观念,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一些较开明的部落青年学城里人制坯烧砖砌墙,再扣一个铁皮顶子,也有略有积蓄的人干脆买水泥筑墙。这些不伦不类的“洋房”已经燃起了马赛人住房革命的星星之火。如此种种,马赛人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已经慢慢改变,我们不禁要问,尼罗河游牧部落文化还能走多远

参考资料

1.马赛人:东非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趣历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