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陵(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

2023-11-19 3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明皇陵

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

位于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初建于吴王时期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二年后又两次大规模修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

陵园占地2万馀亩。当时有城垣三重,周长二十八里,其内"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布局宏伟,规制庞大。历经600馀载,虽经多次兵乱,但陵前神道上的三十一对(原为三十二对)石象生和皇陵碑、无字碑及坟丘等保存完整。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陵墓的外围,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皇陵的3道城中轴线两旁,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规模宏大,森严壮观的皇陵建筑群。经过精心的设计、规划、施工,建成后的皇陵,气象巍峨,被誉为"重门列戟园陵肃","壮哉斯陵从古无"。

开放时间 9:00-18:00
中文名称 明皇陵
位置 安徽省凤阳县
面积 2万余亩
组成 陵墓、皇陵碑等
等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明祖朱元璋的父母及其祖先的陵墓。明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南,北距明中都城约5公里。洪武二年至十二年间(1369~1379)建。明祖陵是朱元璋祖父的葬地,在今江苏省泗洪县东南。洪武十九年于其地建祖陵,葬其祖父、曾祖和高祖的衣冠,次年建享殿,永乐十一年(1413)建棂星门及围墙。明代中叶以后,淮水泛滥,祖陵时被淹没,清康熙十九年(1680)祖陵沦入洪泽湖。1961~1962年间,南京博物院趁洪泽湖水位下降时,对露出湖底的祖陵遗迹和石刻作了调查。明皇陵外垣为夯土所筑,平面正方形,周长14.4公里;内城为砖筑,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50米,每面中央各辟一门,上建明楼。

北门内神道两侧立华表和石象生28对,金水桥前西侧立皇陵碑,东侧立无字碑。坟丘在内城后部中央,其前建享殿。坟丘仍继承了自汉代以来的方形复斗式,但已废止了唐宋诸陵的上下宫制,改平面方形的内陵垣为平面长方形的内城,石象生移入内城,突出了坟丘前享殿的地位。祖陵的形制与皇陵相似,玄宫上的坟丘已被水荡平,玄宫前有享殿遗址,神道两旁列20对石象生。

皇陵虽历经沧桑,但各种石刻仍保存完好。共有石像三十二对其中麟二对、狮八对、华表二对、马与控马者共六对,虎四对、羊四对,文臣二对,武勋二对、内侍二对等等。

皇陵的3道城中轴线两旁,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规模宏大,森严壮观的皇陵建筑群。经过精心的设计、规划、施工,建成后的皇陵,气象巍峨,被誉为“重门列戟园陵肃”,“壮哉斯陵从古无”。明皇陵陵墓是椭圆形复斗式大平顶,高出周围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边东西长50米,南北宽35米,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桥向北,有长257米、宽6.3米的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雕琢精美的32对石像生。

自北而南依次排列的石刻有:独角兽卧像2对;石狮蹲像8对;石华表2对;马官、石马与控马者立像6对;石虎立像4对(现缺一对);石羊卧像4对;文臣立像2对;武将立像2对;内侍立像2对。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道南端紧连金水桥遗址,遗址南侧的东西两边各竖立一块大碑,东为无字碑,西为皇陵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均高6.87米,分别由螭龙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皇陵碑位于神道南端西侧,东50米外为无字碑。皇陵碑通高6.87米,碑首四周浮雕六条大螭,刻工精湛。中下部篆书《大明皇陵之碑》,下为云朵。碑文系朱元璋亲撰,记述了他自己艰辛的身世,戎马生涯和夺取大明江山的全过程,阐明昌运兴盛的道理,全文1105字,文字通俗易懂,感情丰富,脍炙人口。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护。明朝末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占凤阳,火烧皇陵,享殿等建筑为之涂炭,之后又屡遭毁坏。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芜不堪。新中国成立后,中都城和皇陵设立了文物管理机构,经过努力,中都城和皇陵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治理,现有文物古迹也得到了妥善保护。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安徽省第二条仿古国际旅游线上的重要游览点。

从历史上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亲自写过一个皇陵碑文,叙述自己的身世,但从未见过。前不久到安徽时专程去寻访了明皇陵。明皇陵是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尊追其父、其母为淳皇帝、皇后的墓,位于凤阳县城西7公里处,据凤阳县文物局的研究人员介绍皇陵占地25平方公里,原有三道城墙,外城为土城,二道城为砖城,内城为皇城。

原建时按历代兴建皇陵礼制,应有的陵门、神道、明楼、膳厨、鼓房、碑亭、皇堂正殿等等全部不少。它在规模上可谓是超过明十三陵、明孝陵的一座宏大建筑群,成为明陵之最了。这个建筑群在眀末张献忠率农民军打到凤阳时烧毁了皇堂正殿及殿宇数百间,烧掉树木20馀万株。

清初康熙年间凤阳灾荒,民不聊生,当地官员允许百姓扒拆皇陵的砖木变卖谋生,到乾隆年间皇陵的地上建筑已经损毁殆尽。幸运的是神道上的石像生和那块皇陵碑,随遭历次劫难(包括文革时的破坏)和历经600年风雨剥蚀却保存下来了,由于这两项重要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使明皇陵遗址今天成为一处颇具游览价值的人文景观。来到明皇陵先看到的是一段皇陵内城墙,约百米寛,中间一座城楼,左中右三个城门。

虽是近年来按原貌复建的,但也足以感受出当年明皇陵的雄大、肃穆。进了内城是一条约300米的神道,两旁是或卧或立的石像生,由北向南依次排开有:麒麟,取避邪除秽之意;狮子,取意威震四方;望柱(华表),用意在取民心、得民意,天下太平;石马、马官,马是交通工具,又取意马上得天下;石虎,兽中之王,取威严之意;石羊,"羔羊跪乳"孝顺也;文臣武将,取意武定祸乱,文治天下;宦官,按事死如事生的礼制,他们还要为皇帝、皇后司香火、起居洒扫。座座石像生雕刻精美,栩栩如生,那个倚剑而立的武官,连剑柄上小小的鱼鳞纹都可以摸出微微凸起的手感。细细观看,颇有美不胜收之感。一边走一边数,石像生总共32对。

文物保护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护。明朝末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占凤阳,火烧皇陵,享殿等建筑为之涂炭,之后又屡遭毁坏。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芜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中都城和皇陵设立了文物管理机构,经过努力,中都城和皇陵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治理,现有文物古迹也得到了妥善保护。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皇陵位于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初建于吴王时期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二年后又两次大规模修建,明洪武十二年年竣工。陵园占地2万余亩。当时有城垣三重,周长二十八里,其内“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历经600余载,虽经多次兵乱,但陵前神道上的三十一对(原为三十二对)石象生和皇陵碑、无字碑及坟丘等保存完整。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1.明皇陵·携程旅行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