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姓(中华姓氏)

2023-11-21 32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裴姓

中华姓氏

裴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为伯益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颛顼的玄孙伯益之后飞廉有一个裔孙非子,非子的支孙秦后子被晋平公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    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原字为山西省临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先秦时期,裴姓最初活动在陕晋地区。进入秦汉以后,裴姓向东迁移进入河北、辽宁。自陕西南下进入四川。南北朝时,裴姓已经进入湖北,长江的北岸。唐、宋时期,裴姓已经全面南挺,首先定居江西,随后进入浙江。到明朝时,裴姓已经分布于大江南北。  

外文名 Pei
名称 裴姓
读音 Péi
起源 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
名人 裴徽、裴楷、裴秀
国籍 中国

历史发展

起源源流

源于嬴姓

为伯益之后。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原字为        

源于周朝

源于周朝秦国,以城邑为姓,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嬴”。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省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称裴乡侯,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源于春秋

源于春秋时晋国以地名为氏,晋平公将颛顼之裔孙针(后子针)于周川之裴中(今山西省闻喜县)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源于高丽族

该支裴氏,源出朝鲜半岛高丽民族,有数支本贯,其中主要有两个主体分支:

①新罗国大臣裴元龙,被新罗恭悯王封为金海君,故而在朝鲜历史上称作金海裴氏,是为分城本贯裴氏始祖。

②高丽王朝(王氏朝鲜)的开国功臣裴铉京,为大将军。裴铉京原姓白,是原新罗国一个部落酋长,高丽太祖王建建都王俭城(今朝鲜平壤)之后,赐予白铉京为裴氏,此后称裴铉京,其后裔子孙遂世代称裴氏至今,是为高丽裴氏始祖。

高丽裴氏族人多有被征集入元朝军队,参与进攻日本的战争,以及镇压中国境内的各民族起义,时有许多高丽裴氏族人留居中国,有逐渐融合入汉族之中者,亦有成为今朝鲜族裴氏者。  

源于女真族

①满族培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族裴满氏家族,满语为Peigiya Hala,世居东古村(今辽宁营口东古村)。  

②裴满氏家族,源出金熙宗完颜亶(完颜·合剌)的皇后裴满氏。在裴满氏成为皇后之后,婆卢火部中的裴满氏家族之人甚感荣耀,随后即以其名号为姓氏,形成了一大帮裴满氏家族,后逐渐分衍为两支世家,裴佳氏(培佳氏)即其中之一。裴满氏家族在南宋、元朝时期即冠汉姓为裴氏、满氏等。而裴佳氏(培佳氏)在明朝末期归附后金政权,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裴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裴姓的得姓始祖已不可考,只知裴姓是伯益的后裔非子的支孙,或许裴姓的得姓始祖就是秦桓公的小儿子秦后子。         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非子的支孙。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僖王封为解邑君,食采于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搬到解邑(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并且改姓为裴。然后裴氏先人又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望族居于河东郡。          

迁徙分布

裴姓在中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一百九十七位。

先秦时期,裴姓最初活动在陕晋地区。进入秦汉以后,裴姓向东迁移进入河北、辽宁。  

晋朝时期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八王争夺政权的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他们不能忍受西晋的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匈奴贵族刘渊于永兴四年(304年)起兵,国号汉,定都平阳(今临汾市尧都区金殿一带)。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子聪立。

次年,刘聪遣石勒歼灭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西南),俘杀太尉王衍等。同年,又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建兴四年(316年),刘曜攻破长安,俘愍帝,不久被杀,西晋灭亡。史称这一时期为“永嘉之乱”。加上连年旱灾,造成了严重的饥馑和疾疫,饿殍遍地,流尸满河。在大动乱大旱灾大饥饿的情况下,北方各族人民不得不流徙到梁、益、荆、豫、兖等州就食。

在这股流民的大潮里,河东裴氏也被裹挟着从今山西、河南等地四处流徙。

淝水战后,羌族首领姚苌在西州豪族的支持下,被推为盟主。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姚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他任命了一批官吏,其中裴骑等九人为帅。公元386年,姚苌即位于长安,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在姚苌之子姚兴统治时期,曾遣姚崇攻打洛阳,晋河南太守夏侯宗之固守金墉,崇攻之不克,转而攻下柏谷(今河南偃师),迁徙流民西河严彦、河东裴歧、韩袭等二万户而还。这使河东裴氏之一部,从河南洛阳迁到了关中。在姚兴之子姚泓统治时期,匈奴赫连勃勃攻占雍州,建武将军裴歧被安定人胡俨所杀。

“永嘉之乱”后,河东裴氏一部分向河西地区发展。西晋秦州刺史河东裴苞,被张轨所杀。张重华时,夫人裴氏,裴恒为前锋都督。  

十六国时期

河东裴氏星散于北国各地,各有作为。  

唐、宋时期

裴姓已经全面南挺,首先定居江西,随后进入浙江。  

明清时期

●山西省

山西是裴氏的发源地。山西的裴氏分布和全国其他各省市比较,数量最多。而在山西省内,则是南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北部,由南向北依次递减,晋东南介乎其中。

明清时期运城、临汾(今山西运城、临汾)的裴氏以闻喜裴氏、曲沃裴氏、安邑裴氏、稷山裴氏、夏县裴氏和平陆裴氏比较发达

闻喜裴氏:明清时期,闻喜裴氏处于衰败期。元朝末年明朝初期,社会的动荡使闻喜裴氏纷纷逃离本土,四处谋生。河南的新安裴氏、山西的曲沃裴氏、稷山的沙沟裴氏等分支的始祖,都是在这个时期从裴柏村分离出去的。在祖籍裴柏村的后裔,连一所家塾都不能维持。明嘉靖初,当地政府出资重修裴晋公祠,山西御史何赞个人捐俸为其购置土地三十亩,以其所入供祭祀和办学所需。至清乾隆间,曲沃裴氏出资重修裴晋公祠,裴志灏个人捐资为其购置土地六十亩,以为办学进经费来源。但是,儿行千里不忘根本。裴柏村仍然是全国各地裴氏后裔的祖居地,到裴柏村寻根祭祖的裴氏后裔络绎不绝。裴柏村仍然是文人雅士瞻仰望族遗风的圣地。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到裴柏村访古,并留下了著名的散文《裴村记》。

曲沃裴氏:曲沃裴氏以大李村(今山西侯马)为中心聚居地。因唐中书令裴泰的墓在大李村,裴泰并祀曲沃县乡贤祠,所以有说裴泰是曲沃裴氏之祖的。但明清时期的曲沃裴氏一般将裴嵩之父裴成认为始祖。裴成(公元1341~1404年)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携其弟世英与次子信、三子三由闻喜裴柏村徙居于河南新安县之芦院村,长子嵩仍留居闻喜。裴成墓志已于1991年在洛阳被发现。《新修曲沃县志》记载裴嵩是曲沃西关人,为岁贡,官涞水县县丞。可见裴嵩已于明洪武中从闻喜移居曲沃,成为曲沃裴氏实际上的始祖。曲沃裴氏在清朝康、雍、乾时代发展到极盛。裴摔度(公元1667~1740年)官至江西巡抚、左都御史。其子裴宗锡(公元1712~1779年)官至安徽、贵州、云南巡抚。他们父子及宗锡之子正文三代人编辑了裴氏总谱《裴氏世谱》。裴正文之侄裴志灏纂修《河东裴氏新谱》,并主持在裴柏村修晋公祠。曲沃裴氏出了两名进士:裴世兆和裴振(《新修曲沃县志》作大李人,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作天津人。可能他的祖籍是曲沃大李村人),据《新修曲沃县志》记载,1928年修成时,大李村还有众多裴氏纪念性牌坊,如四世一品坊、万邦总宪坊(裴摔度)、三眷旧族坊、河东世家坊、大中丞坊(裴宗锡)等,构成一方荣观。还有乾隆千叟宴御诗碑(裴氏有和诗)。至今保存完好。

安邑裴氏:安邑是裴氏的祖居地闻喜县的近邻,历来裴氏居民较多。明清时期,安邑裴氏出了两位进士:裴君赐、裴峻德。

稷山裴氏:早在唐朝,唐玄宗时的宰相裴耀卿家族就在稷山,他和他父亲的坟墓都在稷王山上。明隆庆五年(公元1517年)稷山裴氏还出了一位进士,名叫裴赐。明清时期稷山有沙沟裴氏。相传,明崇祯年间,为躲避满门抄斩之祸,从闻喜逃至稷山沙沟,发展而成。当时,裴金、裴银、裴铜三人弃家外逃。先至曲沃大李村,有一人留下,其余二人来到稷山沙沟山中,裴铜见此地山环水抱,草树蓊郁,就停下脚来,辟草莱,建立家园。他就是沙沟裴氏的始迁祖。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前,沙沟裴氏发展至一百余户。这一年大旱后,沙沟裴氏只剩5户。后来又逐渐发展成为大村大户。

夏县裴氏:夏县是裴氏在晋南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据《裴氏世谱》记载,中眷裴之后裴清于明永乐间徙居夏县。其六世孙裴一谏举明经,官唐山、山阳知县,祀乡贤。其子裴章美,明万历戊午(公元1618年)举人,永清知县,祀乡贤。他曾为《裴氏世牒》作跋。清朝裴家矫为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227名进士。

平陆裴氏:裴度后裔裴郁于宋初避乱兵,从闻喜县梨园镇(今礼元镇)移居平陆县常乐里冯村。清朝至民国,曾四次修谱:第一次,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第二次,清嘉庆十三年 (公元1808年);第三次,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第四次,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1989年又修了新谱。另外,临猗县陈庄村裴氏有《裴氏世谱》残本。据当地老人回忆,陈庄裴氏是元朝末年明朝初期从河津苍底村迁来的。

运城市各县市均有裴氏聚居。临汾市的裴氏集中在乔李镇乔李村和贾得镇南垣村。邯郸市永年县临谄关裴氏即是明末从临汾市乔李镇迁去的。南垣村裴氏明朝从闻喜县迁来,清朝乾、嘉时期很旺盛。

灵石裴氏:灵石裴氏的始祖是裴泰,明朝举人,博野县知县,迁居灵石。其子裴继芳,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士。裴章时灵石裴氏分东裴西裴。东裴居河南村(现为金旺村),后分为五支:裴耀为北眷一支、裴炳为南眷二支、裴矩为东眷三支、裴永为西眷四支、裴炜为中眷五支。灵石裴氏曾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等五次修谱,发展演变历史清楚。1989年又修了新谱。

平遥裴氏:平遥裴氏属东眷裴,裴度的后裔宋银青光禄大夫裴见素卜居平遥县阴庄(今山西平遥金庄村)。其后,有一支迁西戈山村,即永安里四级,这一支又分出东支股、西支股、窑底支股。现在平遥裴氏是全国县级裴氏人口最多的。

太原裴氏:太原裴氏自明朝始,从闻喜迁居晋阳。明朝出了两名进士:裴铉,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二百二十八名;裴希度,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第三甲第一百六十二名进士。裴铉,宫计部郎,初赠承德郎、都察院经历,再赠奉直大夫、户部福建清吏司员外郎。裴希度,太常寺少卿,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修太原裴氏家谱。

阳曲裴氏:清朝出了一名进士,即裴谦,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壬辰科第二甲第八名。

泽州裴氏:泽州裴氏自称是裴行俭的后裔,于元朝进士裴仕仪自河东迁泽州大阳镇河东村,又迁下村,再迁大阳村自裴荣始。明、清两代曾四度修谱:第一次,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第二次,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由裴寀修撰;第三次,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由裴照修撰;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由裴鎏撰,曲沃裴志灏作序。泽州裴氏在明朝出了两位进士:裴骞,明正德十六年(公元 1521年)辛巳科第三甲第147名进士;裴宇,明嘉靖二十年 (公元1541年)辛丑科第三甲第一百三十四名进士。  

●河北省

永年县临洺关裴氏:据永年县临洺关裴氏家谱裴际昌序称,临洺关裴氏乃是明末李自成起义经过平阳府时,乔李村的裴氏逃离故土,先至邯郸,继至界河(今河北永年南邯),最后卜居临沼关。清乾隆年间,平阳府乔李镇修裴氏家庙,临洺关裴氏还出了分资银若干两。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裴际昌主持修撰了《河北永年临馅关裴氏宗谱》所载始祖为裴大用、裴国庆、裴国用三人。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直隶邯郸人裴大夏中戊辰科第三甲第九十三名进士,不知此人与临洺关裴氏是否有族属关系。1989年,临洺关裴氏又修有新谱。

清苑裴氏: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裴显相中己酉科第三甲第二十八名进士。枣强裴氏,始祖裴宪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由山西迁于冀州枣强(今河北枣强)大吕木村,裴春元由大吕木村迁居大江官,裴简由大江官迁西裴庄。曾修有简谱。  

●江苏省

裴氏在江苏省有广泛的分布。苏南有宜兴、武进、江阴、丹阳、丹徒、句容等地的裴氏,苏北有阜宁、泗洪、泗阳、仪征、邗江、扬州等地的裴氏。

宜兴裴氏和丹阳裴氏的共同祖先是唐末的裴从矩,自闻喜迁江苏宜兴铜官。其十六世孙裴积四从铜官迁裴塔。裴从矩之裔孙裴希祖于宋元之际自宜兴迁居丹阳东北丰城乡,明末清初迁还丹阳县城。武进裴氏于清乾隆年间出了进士裴直方。

江阴裴氏于清顺治、康熙年间分别出了进士裴春魁和裴天锡。丹徒裴氏于清康熙年间出了进士裴之仙。

句容裴氏于清嘉庆年间出了进士裴鉴。阜宁、泗洪、泗阳、射阳、滨海的裴氏相传其祖先从闻喜一迁山东、二迁苏州,元朝末年明朝初期三迁苏北。

阜宁周门裴氏于明清时曾三次修谱:第一次,明嘉清丁卯年(公元1567年)裴襄修撰;第二次,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2年)裴荫森修撰;第三次,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裴思齐修撰。1998年,阜宁周门裴氏裴学瑜先生新修了《裴氏族谱》。  

●浙江省

浙江省的裴氏,比较集中于天台县和常山县。

天台坦头裴氏十分兴旺。六百多年之前,他们的祖先来到山环水抱的天台坦头,集中居住于溪南和坦头两个自然村,成为当地少有的旺族。他们恪守“耕读传家,自强不息”的祖训,造就了一批英才。常山裴氏曾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和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分别由裴光晋和黄飞鹏两次修撰裴氏族谱。  

●安徽省

安徽省裴氏的聚居地有五河县和黟县。

清乾隆年间,曲沃裴宗锡任安徽巡抚期间,五河裴氏曾和他取得联系,迁入五河时间当更早。黟县裴氏聚居于湾里,南宋绍兴间裴三德自河东徙居皖之黟县北岭鹤山。其十三世孙裴长贞、裴长孙兄弟于明末复迁湾里,为湾里裴氏的始迁祖。裴有耀、裴元荣等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修纂《湾里裴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江西省

江西省的裴氏,居丰城、清江、贵溪、南丰、吉水等地。

丰城宝溪裴氏始迁祖是裴哲由闻喜宦游来此,是东眷裴度后裔。元至元二十五~三十年(公元1288~1293年)宦游富洲,见石滩溪畔,山水秀丽,遂筑宅而居。当地裴氏编有《裴氏宗谱》。

清江裴氏的裴汝钦曾中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恩科第二甲第三十八名进士。贵溪裴氏南宋初年,裴石涧任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令,致仕后卜居贵溪裴源村。明朝两名进士:裴德泽,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乙未科第三甲第五名;裴近,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丙戌科第二甲第二十四名。南丰裴氏曾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编撰了《南丰裴氏宗谱》三卷。

吉水裴氏在明清时也出了两名进士:裴诚,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辛丑科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八名;裴廷络,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乙丑科第三甲,第一百三十三名。  

●福建省

安溪裴氏:裴氏人闽的世祖是裴度的第十四世孙裴石湖(贵溪裴石涧之兄)他的曾孙裴一任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令,致仕后卜居于安溪胡头。

清流裴氏相传宋元间,有河东裴氏宦闽者家于三山。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裴三郎避乱清流,家于九龙,为清流裴氏之始祖。清流裴氏在明朝出了进士裴应章。

武夷山市赤石村裴氏。裴坚字石湖,原籍河南固始。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任福建都御史,而后留崇邑会仙五图四下梅里裴村。明武宗正德年间,居所遭火灾,族众星散,至清朝时才逐渐恢复,蔚为大家族。以上三地裴氏,俱有旧谱传世。  

●河南省

河南省是裴氏聚居较多的省区之一。豫西十三县裴氏,枝繁族茂。这十三县是:偃师、渑池、新安、宜阳、洛阳、孟津、登封、巩县、伊川、汝州、嵩县、鄢陵、虞城等。豫西十三县裴氏之始祖为裴成。

裴成的墓志已于1991年8月1日在洛阳水泥厂扩建工地发现。据墓志,裴成是裴度之后裔,属东眷裴,为元明经裴奕馄之次子,生于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农历4月16日,卒于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农历9月9日。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裴成携弟世英、次子信、三子三,由山西闻喜裴柏村徙居于河南新安县芦院村,长子嵩则迁居曲沃,成为曲沃裴氏之始祖。新安裴裘为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甲辰科第三甲第一百五十一名进士。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洛阳裴志玺重修《裴氏世谱》十二卷十五册。1995年又有新修《裴氏豫西支谱》。

祥符(今河南开封)裴氏:清末出了三名进士:裴季芳、裴季勋、裴维伎,可谓人才辈出。据《曲沃县志》,他们是曲沃裴氏的分支。

固始裴氏: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有同胞兄弟三人裴志大、裴志刚、裴志高由山西经中原东来,落籍固始。其分支进入安徽霍丘等地。

其他如南乐、辉县、武陟等地都有裴氏聚居地。  

●湖北省

湖北省是裴氏分布较多的地方之一,主要有监利裴氏、松滋裴氏、浠水裴氏、天门裴氏等。

监利裴氏:始迁祖裴文达,字圣可,裴度第十六世孙。由湖广景陵官籍监利。此后监利裴氏得到很大的发展,播散于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省二十余县市,如岳阳、石首、洪湖、监利、荆州、桃源、沔阳、枝江、恩施、安乡、竹溪、松滋、建始、奉节、成都、长安、石门、大林、平林等。在监利分布于十多个乡镇,如容城、红城、毛市、福田、汴河、上车、黄歇、朱河、大垸等。历史上八次修谱,1997年裴来湘主编《监利裴氏分支传略》,族内流传。

松滋裴氏:元朝末年,朱元璋进攻陈友谅,形势危急。陈友谅的部将程普禄率部驻扎在松滋县的杨林市。眼看战事不利,前途渺茫,便弃戎归田,在诡河南岸定居下来。程普禄的夫人姓裴,为逃避追查,他便改姓裴为裴普禄,这段河也叫裴家河。裴普禄夫妇原籍江西南昌大栗树。裴普禄便是松滋裴氏的始祖,尔后,发展蔓延,遍布神州各地。松滋裴氏修有旧谱。

浠水裴氏:始迁祖裴万三,字千韶,原籍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北宋末年官兵马提辖。金兵南下,屡献御金之策,不为所用,遂挂冠隐居于蕲邑(今河北浠水)东十里河畔,更名十里河为裴家河。九世孙裴应谦明正德年间遭逢乱世,与家人离散,流落至川、沔接壤之地高龙湾(今四川仙桃),入赘习氏。后迁居汉川南杨林汉江滩地,所居地改名裴家洲。他成为汉川杨林裴氏的始祖。

天门裴氏:北宋仁宗时,裴仁选为江西指挥使,因落籍临江府新喻县孙温村石头街。宋神宗初年,其次子裴裕后以进士出身,为楚北承天府丞;摄篆景陵,爱邑中山水之胜,遂卜居邑东沿湖。他是天门裴氏的始祖。天门裴氏也有旧谱。  

●湖南省

湖南省的裴氏主要有湘潭裴氏、常德裴氏和安乡裴氏等。

湘潭裴氏:始祖裴素裕于元朝末年明朝初期为避陈友谅之乱,从原籍江西丰城迁至湘潭。至子孙又有迁善化、衡山、湘乡的。湘潭裴氏曾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52年)、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60年)和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四修族谱。

常德裴氏:由湖北监利裴氏析出,明永乐间裴纲(与裴纶平辈)游宦居常(即原武陵)。

安邑(今湖南安乡)裴氏:始迁祖裴纪避乱迁居安邑。明永乐中,裴胜为官大理寺,才智过人,平淮有功。  

●广西

合浦官井裴氏:始祖裴爽于明洪武年间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迁徙至广东廉州府石康县(今广西合浦)。裴衷于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中甲戌科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八名进士。历官户部主事、中议大夫、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官井曾建有“参议宗祠”。官井裴氏中又扩散至钦州、防城,并有在中国越南者。  

●四川省

成都裴氏:始祖裴复一于明洪武年间卜居成都新店子燃灯寺,有三子泰、善、良。其后族姓繁衍,子孙众多,遍布于巴蜀大地。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曾将成都裴氏始祖及血脉渊源书录清册刊石,以垂永久。

镇雄裴氏:宋朝江西庐陵县安平乡杜翟村(今四川吉安梅塘乡桃溪水口)有裴氏聚居,始祖为裴仁可。其后裔中有迁云南镇雄者,成为裴氏在云南的聚居地。清咸丰十一年(公五1861年)苗民姚三春起义,占领镇雄。在战乱中,镇雄裴氏的族谱丢失,后逐渐恢复。  

●陕西省

陕西紧邻裴氏的发源地河东,又是隋唐时裴氏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裴氏的聚居应当不少。明清时期,陕西裴氏出了多名进士,这说明裴氏在当地的兴旺发达。渭南两名:裴慧,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科第三甲第一百士气名,裴绍宗,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丁丑科第三甲第十四名。乾州一名:裴卿,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己未科第二甲第八十三名。高陵一名:裴宪度,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辛丑科第三甲第二百八十六名。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裴姓约有14万余,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8%,排在第九十二位。当时山西为裴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裴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南、江西、陕西等。全国形成以山西为中心向外散播的裴姓聚集分布状。

明朝时期,裴姓大约有11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三十五位。裴姓。的人口急剧减少,其主要因素是北方地区的战乱,主力在北方地区的裴姓人群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们向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区移民。当时江西成为裴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裴姓人口的23%。全国裴姓主要集中于江西、陕西、山西、广西、广东,这五省大约占全国总裴姓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山东、河南、浙江、河北等。裴姓人口主要由山西向西、向东南、向南地区迁移。全国基本形成了西北陕晋、东南赣浙、南方两广三块裴姓集中分布区。

当代裴姓的人口有83万多,为全国第一百五十六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6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裴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目前裴姓的第一大省为湖北,大约占全国裴姓人口的13%。全国裴姓主要分布于湖北、安徽、河南、山西,这四省集中丁裴姓人口的46%。其次分布在江苏、河北、辽宁,这三省又集中了裴姓入口的24%。全国形成了以鄂、皖、豫、晋为中心的裴姓分布聚集区。

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156)表明:在陕晋大部、河南、鄂皖大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江苏西北、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东北部和西部、甘肃西部、青海北部,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为0.15%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6%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2%,居住了大约57%的裴姓人群。在赣湘渝川北段、甘肃东南、宁夏东部、陕西西南、内蒙古中部、黑龙江东端、吉林东南、辽宁西段、河北大部、京津、鲁苏大部、湖北东南和西南,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0.15%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6%,居住了大约25%的裴姓人群。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堂号

绿野堂、督国堂:均典出唐朝裴度,唐宪宗时,淮蔡节度使反,朝廷多次派兵平叛不成,大臣相议罢兵,裴度力请再征讨。朝廷拜他位宰相督兵平淮西,生擒吴元济,因功封晋国公。晚年辞官退居洛阳,建绿野堂,和自居易、刘禹锡等名士相宴游,以诗酒琴书自娱。  

宗祠楹联

宗祠

裴氏祠堂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后因裴度封晋国公,改名裴晋公祠。门前59阶石阶,寓意裴氏一门出过59位宰相。  

楹联

①四言通用联

姓启周代;望出河东。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裴姓的源流和郡望。

玉山映照;武库纵横。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河东闻喜人裴楷,字叔则,年轻时就以精于《老子》、《周易》而知名,容貌俊美,如在玉山上行走,当时人称“玉人”。武帝为抚军时,用他参与军事,后为吏部郎,武帝即位后,他历官散骑侍郎、侍中、中书令,封临海侯,与张华、王戎等人并掌机要。下联典指西晋哲学家裴頠(Wěi 音伟),字逸民,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的儿子,博学多闻,通医术,惠帝时官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封武昌侯,官至尚书左仆射。曾向惠帝建议重修国学,刻石写经,及改定度量衡制。对时俗的放荡不尊儒术深感忧虑,著有《崇有论》,反对何晏、王弼的“贵无”,学说。周弼说他“像武库一样,有五兵纵横,是人中之杰”。

太平宰相;典选知人。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裴坦居太平里,号“太平宰相”。下联典指唐·裴行俭善知人,典选有知人之明。

堂开绿野;绩著桂林。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裴度因功高为牛僧孺,李宗闵所忌,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徙东都留守,乃治第东都,作别墅曰“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觞咏其间。下联典指唐·裴怀古,诏为姚巂道怀辑使,申明诛赏,叛者日归,遂定南方,蛮人立石著功。

媒谐玉杵;女返黄蛾。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裴航以玉杵为聘,娶女仙云英事典。下联典指唐·参军黄蛾已聘之女为郡牧所夺,献于裴度,度获悉其情,还其女于黄娥。

②六言通用联

首创制图六体;独主立业一经。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司空、地图学家裴秀事典。下联典指南齐文陵太守裴昭明,常曰:“一身之外,夫复何须?子孙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不如一经。”

③七言通用联

衣锦荣归光故里;非异人任在吾身。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嵌裴姓的“裴”字的析字联。

司空斯文推八岁;将相才名震四方。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司空、地图学家裴秀,字秀彦,少好学,八岁能属文。后以职在地官,作《禹贡地图》十八篇。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有重要地位。下联典指唐代宪宗时宰相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力主削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判乱的局面暂告结果。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④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丰仪映人,如见玉山美质;挺身陷阵,时号黄雏少年。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名士裴楷。下联典指北周骠骑大将军裴果。字戎昭,闻喜人。少慷慨有志略。魏太昌中,为平联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风物饯流年,资水滔滔,淘尽游人信息;江山留胜迹,碧峰隐隐,飞扬志士襟怀。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益阳县裴公亭联。亭在资水大桥头,为纪念唐大中时兵部侍郎裴休所建。

百代启文明於领袖,纵横自古风流推北郡;千秋绵甲第於午桥,绿野如今嗣续冠东都。  

——佚名撰江苏省丹阳市后巷镇裴家村裴氏宗祠联

家谱文件

谱牒由来

历史上裴姓家族编撰谱牒的活动由来已久。裴姓是魏晋隋唐间的世族高门,为了在政治上和婚姻上提供裴姓高贵血统的依据,他们除了在官修谱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外,还修撰了许多裴姓的私谱。 西晋傅畅的《裴氏家记》是今天所知最早的裴氏家谱。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北朝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志》对此说得比较多些。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骨肉离散,风俗浅薄,裴良于五服之内著《宗制》,为的是使家族后生,知道宗族的重要;后生晚辈,明了自己在宗族中的位置。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儿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诏表闾为“义门裴氏”。唐代,裴氏谱牒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宋、元以后,近代家族制度的建立,使谱牒学发生很大的变化。海内各家族和修谱牒蔚然成风,散居各地的裴姓也纷纷修谱,以敬宗睦族,维系家族的发展。    

修谱范例

在编纂之例中,首先,以始迁祖为始祖,他就是这个新的聚族而居的族人的精神支柱,团结族众的核心。第二,修谱时,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第三,通过修谱达到收族的目的,将分散在各地的族众尽量收录在谱内,使其归宗。第四,妇人节孝坚贞者,方可入谱(对妇女的歧视和戕害,于此可见一斑)。第五,严禁渎伦违法行为。

在编次之例中,说明了全谱的结构对每一部分的含义作了精辟的概括,如说:“首序言,明作谱之宗旨也。次字派,正名定分也。附以旧序,纪谱牒之源流也。”

在分编之例中,首先明确了族谱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于拾遗婴为己子者之类问题的处理,与亲生者俨然有别;第三,对于谱付刊后有生者、卒者、娶妻与改葬者,特立长生录、往生录附载,待续修添人。

在书法之例中,对于为何称“湘潭裴氏”、为何称“族谱”作了解释;对于正室、继室、侧室的称谓,夫妇不合传等处理,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妇人只能书于其子或其夫名下,并鼓励“从一而终”;为僧道者不入正谱,以氏之异端,非我族类也,说明清季,佛教道教在南方农村遭到抵制。

在订正之例中,统一格式,采用欧苏并式;宗派划一;严格避讳。在筹款之例中,按丁派费,只收男丁费,不收妇女的费。说明在封建时代的宗族内,男子是主宰,妇女没有地位。

在收领谱牒之例中,修了新谱,必须收回旧谱;新谱编列字号发放,注意保存,杜绝鬻卖典质。家谱的管理制度极为严格。    

家谱的变迁

南朝刘宋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隋书·经籍志》)。南朝萧梁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梁书·裴子野传》)。裴松之、裴子野祖孙二人都重视裴氏家传的编撰。北朝高齐裴良《宗制》10卷(《裴良墓志》)。《宗制》的缘起和宗旨是:“君尝以季叶绕替,骨肉世疏,九族斯穆,事光圣典,实欲驱末反本,化薄反淳。乃于五服之内,著《宗制》10卷,使夫后生稚识,知在宗之为重;少长晚辈,悟收族之有归。散花萼于常棣,飞脊令于原野,规模宏远,有可观焉。今则行于宗族,以为不刊之训。”裴良根据时局变乱,骨肉离散,宗族不亲的情况,为正本清源,乃著《宗制》。对于当时的北朝来说,裴良的《宗制》也适应了重建门阀世族制度的需要。另外,梁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任诞和文学篇曾两度引用了《裴氏家传》。 唐代谱牒,号称最为兴盛。其中河东裴氏的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旧唐书·经籍志》)。 五代以后,谱牒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适应门阀制度的谱牒学退出了历史舞台。宋以后逐渐形成的新的谱牒学,出现了新的特点。家谱由官撰转变为民修(私修);由通国谱、州郡谱转为单一宗族谱;谱书体例由重世系转为全面记载一个家族的发展;家谱由唐以前图书的一个类目,到宋代以后从图书类目中消失。然而,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家谱的修撰长盛不衰,积累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裴姓后人对于家谱的修撰十分重视,留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    

家谱目录

①山西闻喜河东裴氏研究会:收藏了金、明、清时的裴姓家谱共10种,其中石质家谱2种。    

●金世宗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裴氏家谱碑》。碑石高 269厘米,宽38厘米,厚28厘米。碑额题为“裴氏相公家谱之碑”。碑文前为《闻喜裴氏家谱序》末署云“金大定十一年八月晦日里人彭城刘若虚序”。碑文为《裴氏家谱》。署名为“将仕郎试秘书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裴滔为唐人。文中说:“自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魏、周、隋、唐,历一十二朝,皆采于史记。”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唐代裴氏家谱!全谱以河东裴氏在《贞观氏族志》中的等第为主要线索进行编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此碑碑文多不可辨认。此碑现藏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

●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裴氏家谱》。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河东裴氏曲沃宗人裴志灏《泽州裴氏序》称:“又按逊山公(窠)谱序,伯兄吾山公获闻喜裴氏成化间抄谱刻之,续刻泽州新谱于后。”由此可见,明成化年间确曾修成闻喜裴氏家谱。

●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泽州裴氏家谱》,手抄本。《泽州裴氏家谱》合抄于《太原裴氏》之后,有序跋四篇: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吴兴陆昆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裴窠跋;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裴照跋;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裴志灏序。从以上序跋中,我们可以了解泽州裴氏修谱的过程。

●清圣祖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新安裴氏家谱》,手抄本。河东裴氏东眷自一代裴盖始,至第四十二代裴成,由闻喜迁新安,为新安裴氏。至五十一代进入清朝,裴九章为顺治己亥科进士,康熙甲辰科(公元1664年)殿试。新安谱记至第五十二代,所以可知修于康熙年间。

●清圣祖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翟凤翥编纂《裴氏世牒》 4卷,乾隆时坊刻本。序跋六篇:参加编写的翟风翥、朱裴、裴之英各一篇,作于康熙五年;安世鼎、邝奕垣各一篇,作于康熙七年;裴绍文一篇,作于乾隆十八年。本谱体例严谨,第 1卷为源流考、庙茔图、世系表、世附、官品、封爵、茔墓、制命;第2卷为列传、女传;第3卷为奏议、杂文、诗、赋、表启书序;第4卷为碑文、诗、事录。

●清高宗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汇辑《裴氏世谱》12卷。《裴氏世谱》与《裴氏世牒》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世谱》首卷列“协修姓氏”:原纂:翟凤翥;原订:朱裴;重刊:裴宗锡;续刊重阅:裴正文。《世谱》的序文共七篇:有从《世牒》中移置来的翟凤翥、朱裴、邝奕垣三序;有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仁和沈仁芳、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长白高晋、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介休刘锡五三序;又有元人序一篇。《世谱》又录跋、后序七篇:裴章美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的)、裴之英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的、裴摔度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的、余杭严锡绶的和裴宗锡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的,益都李文藻的和裴正文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的。《裴氏世谱》是裴摔度、裴宗锡、裴正文祖孙三代费时80年的精心之作。江西巡抚、左都御史裴摔度于康熙年间将《世牒》4卷扩展为《世谱》12卷,然未及梓。安徽、贵州、云南巡抚裴宗锡继承父志,又对《世谱》加以补充,但未能印制成书。中宪大夫裴正文继承父祖事业,又对《世谱》加以增补重辑,又得裴志灏《河东裴氏新谱》,据以增广世系,遂成全帙。今本《裴氏世谱》为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板引,扉页有“咸丰戊午桂月增修,光禄祠藏板”字样。《世谱》将《世牒》4卷扩充为12卷,体例没有变化,内容大大增加,更加完美地反映了裴氏繁盛时代的浩大规模以及后嗣的赓续不绝,成为一部历史感很强的裴氏总谱。

●清仁宗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裴志灏修的《河东裴氏新谱》, 抄本。裴志灏,字汉友,山西曲沃人,安徽宁国府同知,曾参加乾隆六十一年(公元1796年)的“千叟宴”。《新谱》共10册:三眷世系表、曲沃世系表(1册);曲沃制命、奏议(1册)、曲沃家传、列女、志表(1册)、艺文上下(2册)、曲沃艺文上下(3册),但没有总目录,各册也没有总序次,与《世谱》相比,尚缺源流、庙茔、官品、封爵等内容。《河东裴氏新谱》以记明清时代曲沃裴氏历史为特色。清代裴姓以曲沃裴氏最为发达,《世谱》和《新谱》均出自曲沃裴氏之手。

●明末清初裴希度补辑的《太原裴氏家谱》,手抄本。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裴希度继承父志,修辑家乘,完成了世系表、传记、诰制、行状、志铭。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他又补辑了家语、杂记,而后刊刻。现存谱序和世系表部分。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裴际昌撰《河北永年临洺关裴氏宗谱》。临洺关裴氏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经过临汾时,临汾裴氏从乔李镇迁至河北永年后形成的。始祖为裴大用、裴国庆、裴国用,修谱时,已至十世。

●清文宗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 《裴氏世系源流考碑》,由四通巨石组成,碑石高242厘米,宽80厘米,厚21.5厘米,座高34厘米。蔚为壮观。现存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序文是借用金刻裴谱的序。作者署名“唐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因此碑所记裴姓三眷世系有至宋、明的,所以这个署名是借用的。这份裴氏三眷世系是经综合文献资料重新整理而成的,为河东裴氏自发源至宋明时期最为系统完整的一份族谱。它列东眷裴自汉至明共36世,中眷裴自魏至唐共20世,西眷裴自魏至宋共24世。碑文长达1.3万余字,如此宏大壮观的石质家谱,世所罕见。  

②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所收录裴姓家谱目录有(见下表):    

族谱名称

编纂者

编撰方式

藏地

〖山西闻喜〗裴氏世牒4卷

(清)翟凤翥纂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刻本,4册。

〖山西闻喜〗裴氏世牒4卷

(清)翟凤翥纂,裴绍义续纂

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刻本。

〖山西闻喜〗裴氏世谱12卷首1卷末1卷

(清)裴摔度汇辑

清乾隆间修,嘉庆十五年(公元1805年)序刊本,10册。

〖山西闻喜〗裴氏世谱12卷

(清)裴宗锡修

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肇经堂刻本,8册。

〖江苏〗泗阳县裴氏宗谱4卷

(民国)裴廷英经管

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绿野堂刊本

江苏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缺卷3)

〖江苏〗阜宁裴氏宗谱1卷

(清)裴荫森纂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长沙刻本

江苏镇江市博

〖江苏丹阳〗云阳裴氏宗谱18卷首1卷

(清)裴国治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绿野堂木活字本,8册

美国

〖江苏句容〗裴氏家乘14卷首1卷末1卷

(清)裴(王介)等纂修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绿野堂活字本,8圩

吉林大学

〖江苏武进〗东安裴氏宗谱16卷

(清)裴景圣主修,裴世纶编辑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绿野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图(存卷1、2、6—8、10、13—16)

〖浙江常山〗裴氏重修族谱口口卷,首1卷

(清)裴光晋八修

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球川镇西村(存卷首1、4)

〖浙江常山〗裴氏宗谱5卷,首1卷

(清)黄飞鹏重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阁底乡江家四村(存卷首1、2)

【安徽黟县】湾里裴氏族谱6卷首1卷

(清)裴有耀修,裴元荣纂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刊本

北图、南京博

〖江西〗南丰裴氏宗谱3卷

民国25年(公元 1936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球川镇西村

〖河南〗固始裴氏宗谱12卷

(民国)裴吉煜等纂修

民国9年(公元1920年)绿野堂活字本

北图,河南固始县档

〖湖南〗湘潭裴氏四修族谱18卷

(清)裴中笏纂修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四支堂活字本,18册

北图,河北大学

裴氏族谱2卷

明万历刊本,2册

美国

裴氏世谱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刊本,10册

美国

裴氏宗谱

裴树风裴子庆等篡修

公元1942年木刻本,10卷

湖北英山裴家河

③山西省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中国家谱目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所收录裴姓家谱目录(见下表):    

族谱名称

编纂者、编撰方式

其他信息

藏地

裴氏世谱12卷首末各1卷

(清)裴摔度纂修,嘉庆十年刻本,10册

873页4W,285—5

裴氏世谱12卷

(清)裴宗锡纂修,光绪六年肇经堂刻本,8册

770页4W,285—6—7

湘潭裴氏四修族谱17卷,末1卷

(清)裴焕春等修,宣统二年刻本,18册

1284页,19×,569—2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王鹤鸣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裴塔裴氏宗谱20卷

(清)裴淑贞等主修、裴人书等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绿野堂木活字本。9册

存卷1、2、4—10。唐末有从矩者,自闻喜迁江苏宜兴铜官。始迁视积四,从矩十六世孙,再迁邑之裴塔。卷1、2序、像赞、源流、簪缨录、系图,卷4至8系图、世表,卷9、10艺文。有清翟凤翥、周秉钧、周家楣序。

馆藏:1826。

云阳裴氏城分重修宗谱:13卷

裴汝曾等主纂,裴以珍等汇纂。民国20年(公元1931年)绿野堂木活字本,10册,十一修本。

参见清裴淑贞修《裴塔裴氏宗谱》条目。一世祖希祖,谱称乃从矩裔孙,宋元之际自宜兴迁居丹阳东北丰城乡。十三世学易,明末清初复徙邑城。卷1谱序、源流、外纪,遗像;卷2家训,卷3、4礼,卷5、6系图、世系、行序雁行,卷6至9世表,卷10 12传赞、行实、寿序、祠图、墓图,卷13公产、仪注、名氏录、跋。有明唐顺之文、赞。馆藏:JP256;又一部JP256—1,10册;又一部925677—86,10册。

裴氏世牒:4卷

(清)翟凤翥修。清康熙七年(公元 668年)刻本,4册,存卷1、2。

始祖遵,东汉时自云中徙居安邑,遵曾孙晔,徙闻喜东50里裴柏。晔孙四:潜、绾,居闻喜,称中眷;辑燕,称东眷;徽仕凉,称西眷。是后子孙散居稷山、临晋、济阴、汾州、襄阳等地。是谱辑录闻喜裴氏古今仕宦、名人脉系。卷1源流、序、庙茔图、世表、官爵、制命,卷2列传。世表白颛顼始,至遵为三十七世。

馆藏:徐汇。

湾里裴氏族谱:6卷,首1卷

【黟县】/(清)裴元荣等纂修,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木活字本,4册

一世祖三德,南宋绍兴间自河东徙皖之黟县北岭鹤山。三德十三世孙长系,卷5、6行传。

馆藏:920462—65。

字辈排行

一般的家族都有辈分字行,又叫字辈谱,是同宗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用以维护家族内的血缘秩序而不致紊乱。

清光绪二十一年裴元俊纂《裴氏族谱》,四川华阳裴姓一支字行:“齐松世大,绎范秉行,希允昌志,良广……”

清宣统二年裴中笏纂《湘潭裴氏四修族谱》所载湘潭裴姓的一支的字派:“启绍先德,振焕中湘,人文显达,邦家之光”

福建省《安溪裴氏族谱》,其中一支的排行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忠良保世,仁孝光邦。毓秀钟灵,祖德宗功。金枝挺振,玉叶流芳。”

另一支的排行字:“中和存大道,礼乐裕鸿猷。高才绳祖武,博学绍箕裘。”

安徽省五河县裴氏一支的排行字:“宗载元大学,云兰焕现景,世泽延光辉,金鼎呈祥玉,绿野耕读唯。”

清道光二十九年《监利裴氏族谱》,其中一支于乾隆中由裴念典定派行:“诗书承祖志,存友启人才。袭庆传芳远,勋名绪允开。”

清道光二十五年裴际昌《永年县临谄关裴氏支谱》载其排行字:“勤俭身家本,经书世代珍。修文重圣学,居敬守天真。”这恰似一首治家格言。

清嘉庆十年裴志灏《河东裴氏新谱》载曲沃裴氏排行字:“度绣文志,奉先惟孝,崇本意仁,福谦宝善,绥启后昆。”

甘肃省榆中县裴氏一支,于1994年续订辈分字48个:“遵士重祖,文耀万固,安邦立国,子孙相承,毅志刚强,永向光明,振兴中华,济世泽民,繁荣昌盛,浩海瑞云,礼德崇高,家隆弘程”。

广西钦州市西场五浪江裴氏分支续订辈分字:“立志凌云,焕发图强,前程远景,棠太敬秀,万古长春,克承祖德,蔚起文人,团结友爱,安定乾坤。”  

故居墓葬

裴柏村坐落在峨嵋岭的怀抱中,三面靠山,一面临水,不远处有涑水河汩汩流过,真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村北有座宗祠,建于唐贞观三年,即公元629年。虽然历史久远,屡遭兵火,但是每毁必修,至今仍有旧址,而且新建了裴氏博物馆。裴氏博物馆建在高高的土崖上,门前是118个青石台阶,据说喻指祖上的59位宰相和59位大将军。阶前的西墙上赫然写着5个大字:天下无二裴。这是大文人欧阳修的赞语。因为普天下的裴姓人家,都是从裴柏村走出去的。史料载:裴氏家族延展为西裴、中裴、东裴,但无论哪一裴,其祖上皆在裴柏。裴柏是裴氏之祖、裴氏之源、裴氏之根。  

姓氏名望

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裴姓历代名人159名,占总名人数的0.35%,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六十六位;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4%,排在并列第六十五位;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5%,排在并列第九十九位;裴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6%,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九位。  

名门望族

唐代河东裴氏定著五房:一曰西眷裴,二曰洗马裴,三曰南来吴裴,四曰中眷裴,五曰东眷裴。宰相有十七人。     西眷裴出自陽吉平侯茂長子徽,字文秀,魏冀州刺史、蘭陵武公,以其子孫多仕西涼者,故號西眷。四子:黎、康、楷、綽。黎字伯宗,一名演,游擊將軍、祕書監。二子粹、苞。粹,晉武威太守。二子:詵、暅。詵,太常卿,避地涼州,及苻堅克河西,復還解縣,生劭,劭生和,和生鍾,鍾生景惠。   洗馬裴出自粹子暅。暅生慬,自河西歸桑梓,居解縣洗馬川,號洗馬裴。  

闻喜裴氏是中国古代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发祥于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门巨族之一。   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两千多年间,裴氏家族形成了“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的独特家族文化。  

历代名人

裴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今山西闻喜人)。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贡地图》十八篇。  

裴楷(237—291),字叔则,生于曹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卒于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享年55岁。西晋河东郡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人)。仪容俊爽,如行玉山上,光彩照人,时称“玉人”,博涉群书,尤精《老子》、《易经》。西晋时期重要的朝臣,官至中书令。  

裴度(765—839),字中立,唐宪宗时宰相(今山西闻喜人)。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果,字戎昭,河东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人)。南北朝时西魏和北周的名将,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骠骑大将军。  

裴坦,唐代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人)。唐僖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太平宰相”之誉。  

裴航,唐代长庆年间(821—824年)秀才。途经蓝桥驿,甚渴,有美女云英以水浆饮之,甘如玉液,欲娶之。家中老妪曰:“昨有神仙与药一刀圭,须得玉杵臼捣之。欲娶此女,必以此为聘。”遂遍访玉杵臼为聘。婚后夫妻偕入山仙去。  

裴行俭(619—682),字守约,唐代绛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人),官至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善知人,所典选偏裨类为世名将。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东晋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   

裴昭明,北齐时河东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人,宋南中郎参军骃子。泰始中太学博士,元徽中出为长沙郡丞。入齐,历祠部通直郎,永明中为始安内史,建武初为安北长史、广陵太守,有集九卷。  

裴仁基,字德本。生年不详,卒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隋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人。是隋末的一名战将.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蒲州桑泉(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位运城县西北)人。字玄真。为唐初大臣。  

裴炎,字子隆,生年不详,卒于光宅元年(684年)。绛州闻喜人(山西省闻喜县),是唐周鼎革之际的著名宰相。

裴耀卿(681—743),中唐时期政治家,官至宰相。  

裴迪(716—?),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裴光庭,字连城,生于唐上元三年(678年),卒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绛州闻喜人(山西省闻喜县),裴行俭之子,开元晚期宰相。    

裴志耕(1907—1997),河北省大名县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裴周玉(1912—2015),湖南省平江县人。原装甲兵顾问。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候补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裴宗澄(1915—2003),山东省济南市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裴九洲(1927.09—2010.10.24),男,吉林扶余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曾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裴怀亮(1941.5—),山西省新绛县人。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06年6月晋上将军衔。历任文书、代理排长、军司令部作训参谋、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

裴钢,男,1953年12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共党员,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裴子添,1990年6月17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裴蓓,1984年12月19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中国内地女演员、主持人、模特。

研究考证

在《裴撝墓志》中记载:“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封为秦,秦景公母弟日鍼者,始居于晋,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

在《于公故夫人裴氏墓志》中记载:“初,伯益为虞以掌山泽,自任好有国以霸诸侯。鍼适晋食裴,因以命氏。”

在《裴宥墓志》中记载:“其先,秦景公之母弟,自秦归晋,封于同川,因而得姓。”

在《裴耀卿神道碑》中记载:“伯益裔孙非子,周封于秦。自桓公少子鍼,去国食采于晋,其邑日非,遂为氏焉。”

在《裴光庭神道碑》中记载:“伯翳(益)之后,与秦同姓,始封于裴,因邑命氏。”《裴皓墓志》:“自高阳发系,伯益开基,食采于裴,因而命氏。”

在《李妻裴氏墓志》中记载:“折远构于秦邦,启崇基于晋邑。”

在《裴利物墓志》中记载:“越我元子,秦贵公子,有德于晋,晋实美报,利建于裴矣。裴,地名也,在河之东,氏望自此著耳。”

唐林宝《元和姓纂》:裴,嬴姓,伯益之后。秦非子支孙封

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裴氏出自风姓,颛顼裔孙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皋陶,皋陶生伯益,赐姓嬴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孙曰仲衍,仲衍四世孙曰轩,轩生潏,潏生飞廉,飞廉生恶来,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周孝王使养马汧渭之间,以马蕃息,封之于秦,为附庸,使续赢氏,号曰秦嬴。非子之支孙封  

参考资料

1.裴姓的起源、来源、由来·在线汉语词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