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鹰(鹰科鹰属动物)

2023-11-23 18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凤头鹰

鹰科鹰属动物

凤头鹰(学名:Accipiter trivirgatus)属中型猛禽,体长41-49厘米。头前额至后颈鼠灰色,具显着的与头同色冠羽,其馀上体褐色,尾具4道宽阔的暗色横斑。喉白色,具显着的黑色中央纹;胸棕褐色,具白色纵纹,其馀下体白色,具窄的棕褐色横斑;尾下复羽白色;飞翔时翅短圆,后缘突出,翼下飞羽具数条宽阔的黑色横带。幼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或皮黄白色,具黑色纵纹。性善隐藏而机警,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日出性。以蛙、蜥蜴、鼠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鸟和小型哺乳动物。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隼形目
鹰科
鹰属
凤头鹰
中文学名 凤头鹰
二名法 Accipiter trivirgatus
分布 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国内分布于四川峨嵋山、云南西北部和西部以及南部、贵州、广西、海南岛和台湾。

基本档案

凤头鹰

中文名:凤头鹰

物种分类:鸟类→隼形目→鹰科→鹰属

拉丁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英文名:Crested goshawk

属中文名:鹰属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四川峨嵋山、云南西北部和西部以及南部、贵州、广西、海南岛和台湾。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保护级别:II级保护

中国红皮书:R

Iucn2003:LC.IUCN 2003:Not listed

迁徙:留鸟。

生境:通常栖息在2000m以下的山地森林和山脚林缘地带,也出现在竹林和小面积丛林地带,偶尔也到山脚平原村屯附近活动。

体型:体重♂370g,♀360-5308;体长♂410mm,♀410-490mm;嘴峰♂20-29mm,♀20-23mm;翅♂211-268mm,♀238-264mm;尾♂190-226mm,♀207-230mm,跗蹠♂59-70mm,♀62-72mm。

食性:主要以蛙、蜥蜴、鼠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在森林中地上捕食,常躲藏在树枝丛间,发现猎物时突然出击。

习性:性善隐藏而机警,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

繁殖:繁殖期4-7月。

外形特征

凤头鹰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后颈黑褐色,羽基白色,后枕具一簇黑褐色长形冠羽;眼先灰白,须羽黑色,颊、耳羽至颈侧灰褐色,背至尾上覆羽及翅上覆羽暗褐色,尾上覆羽具白色端斑,飞羽和尾羽表面褐色,具黑褐色横斑。颏和喉白,颚纹和中央喉纹黑色;

上胸两侧棕褐;胸、腹、胁部及覆腿羽白色,胸部具棕褐色粗纹和黑色羽干纹,腹、两胁和覆腿羽布有棕褐色波形横斑,腹和胁部的横斑较宽且淡;覆腿羽的横斑较窄且色暗;腋羽与胁部同色;翅下覆羽白,散布暗褐色横斑;飞羽和尾羽下面呈现灰白色与黑褐色相间的带斑,尾下覆羽纯白色。两性相似。

幼鸟:据l965年4月14日采自盈江大南俄l只雄性幼鸟,体形较成鸟稍小。前额至后颈羽基白色;羽端棕黄,满布黑褐色纵纹;上体余部的褐色较成鸟为浅淡。下体淡棕白,胸部散布黑色纵纹,外缘棕褐色;腹部及覆腿羽和胁部散布淡棕色纵纹和横斑。 虹膜金黄色;嘴黑褐,嘴角和蜡膜黄绿色;跗蹠暗黄,爪黑色。

栖息环境

凤头鹰是留鸟,通常栖息在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和山脚林缘地带,也出现在竹林和小面积丛林地带,偶尔也到山脚平原和村庄附近活动。性情善于藏匿机警,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息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飞行缓慢,也不很高,盘旋飞行时双翼常往下压或抖动。有时也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空中盘旋和翱翔,盘旋时两翼常往下压和抖动,领域性很强。大多单独活动。

生活习性

留鸟。性善隐藏而机警,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日出性。多单独活动,飞行缓慢,也不很高,有时也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空中盘旋和翱翔,盘旋时两翼常往下压和抖动。领域性甚强。

主要以蛙、蜥蜴、鼠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在森林中的地面上捕食,常躲藏在树枝丛间,发现猎物时才突然出击。叫声较为沉寂,he-he-he-he-he-he的尖厉叫声及拖长的吠声。

分布范围

凤头鹰分布图

分布于不丹、汶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旅鸟:孟加拉国。

中国国内终年留居四川峨眉山,云南盈江、耿马、丽江、景东、思茅、普文、橄榄坝、寻甸、昆明、蒙自、河口等,贵州绥阳、遵义、安龙、罗甸等,广西西南部,广东连县、乐东、高要,台湾和海南白沙、万宁、坝王岭、东方等地。

凤头鹰全世界共有11个亚种,中国有2个亚种,区域性非罕见,见于中国中南及西南包括海南岛(indicus)及台湾(formosae)的低地森林。在香港已常见。台湾亚种为中国的特产亚种,仅分布于台湾,不常见;分布于其他地区的是普通亚种,为留鸟,较为罕见,其中福建永泰和湖北十堰有才报道的新记录。

生长繁殖

繁殖期4-7月。繁殖期常在森林上空翱翔,同时发出响亮叫声营巢于针叶林或阔叶林中高大的树上,距地高6-30m。巢较粗糙,主要由枯树枝堆集而成,内放一些绿叶。营巢位置多在河岸或水塘旁边,离水域不远。如果繁殖成功,巢下年还将继续使用。每窝通常产卵2-3枚,卵为椭圆形,大小为43-54mm×37-41mm。孵卵期间领域性极强,有时甚至攻击进入巢附近的人。

亚种分化

1、Accipiter trivirgatus layardi分布于斯里兰卡。

2、Accipiter trivirgatus Peninsulae分布于印度西南部。

3、Accipiter trivirgatus Indicus分布于北卡罗来纳州东北部,印度,尼泊尔,中国南部包括海南岛,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

4、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分布于中国台湾。

5、Accipiter trivirgatus trivirgatus分布于苏门答腊群岛。

6、Accipiter trivirgatus niasensis分布于苏门答腊岛西部的尼亚斯岛。

7、Accipiter trivirgatus javanicus分布于爪哇和巴厘岛。

8、Accipiter trivirgatus microstictus分布于婆罗洲。

9、Accipiter trivirgatus palawanus分布于巴拉望,菲律宾西南部的卡拉,纳土纳赛和婆罗洲。

10、Accipiter trivirgatus extimus分布于菲律宾东南部。

11、Accipiter trivirgatus castroi分布于婆罗洲和吕宋岛。

保护级别

数量较普遍,区域性非罕见,但种群数量不高。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中列为稀有种;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濒危物种。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参考资料

1.Accipiter trivirgatus indicus(Hodgson) 凤头鹰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快来看看谁升级了·澎湃新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