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佛寺(广东广州市大佛寺)

2023-11-29 2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广州大佛寺

广东广州市大佛寺

广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年),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9年)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殿宇,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

地理位置 广东省广州市
中文名称 广州大佛寺
建筑面积 达1200平方米
地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期 南汉
现任方丈 上耀下智大和尚

简介

地址

广州大佛寺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北京路西侧、广州百货大楼正南方。)

历史变迁

广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9)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

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殿宇,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

大雄宝殿座北向南,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至今仍为岭南之冠,虽历三百多年风雨侵蚀,但风貌尚存。安南(今越南)王捐赠的优质木材作梁柱框架,至今亦基本完好。雍正十一年(1733),广州知府刘庶选大佛寺作宣谕之所,于殿前建宣谕亭。同时在大殿两侧建韦驮殿,伽蓝殿以及“佛境”、“禅林“东西两门。此时寺院范围扩大,佛事兴旺,名声远播,成为广府五大丛林之一。

文革后,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大佛寺重新开放。1981年广州佛协副会长广明老法师出任住持,并着手重建。经努力,大雄宝殿按原貌修复,三尊大铜佛像亦重铸,各高6米重10吨,海内外游人香客前来参访礼佛与日俱增。1993年8月9日,广州市政府公布大佛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气候

广州地处亚热带,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0-22℃,最低温度0℃左右,最高温度38℃,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背山面海,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年均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7%。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大佛寺图书馆

简介

广州五大丛林之一的大佛古寺,始建于南汉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清朝顺治至乾隆年间曾兴盛一时,是岭南有名的佛教名胜古刹。

2000年9月,广东第一家面向社会开放的现代化佛教图书馆在大佛寺正式成立。2003年省立中山图书馆将此馆列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佛教分馆”,200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大佛寺“文明宗教活动场所”称号。已故云峰长老曾为图书馆题词“阅经书念法典常使本性安详,观佛图想慈容深感身心自在。”

大佛寺图书馆已经成为了广州这个繁华都市里的一方净土,成为工作生活日趋紧张的现代人心灵休憩的绿地家园。

图书馆位于寺院东侧,占地664平方米。馆内不仅典藏丰富,还配置了一流的现代化电子设施,网上网下,均可畅游书山法海。此外,还定期开展一系列弘法利生活动,如迎请高僧大德讲经开示,举办各类佛学班,开辟网上佛学论坛,设置佛学疑难解答留言薄等,真正做到了集阅览、视听、刻录、流通、传讲、检索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信众。

图书馆自成立以来,读者络绎不绝,每逢周六、周日、初一、十五或菩萨诞辰等,馆内更是座无虚席。据不完全统计,六年多时间里,来此读书听经的人数已超过50万人次;其中办了长期借书证的固定读者就有一万人,他们中既有政府官员,也有文化名流,还有大学教授、在读学生以及白领人士、打工仔等,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历史发展

致力于弘扬佛法是大佛寺的最大特点。早在1921年,大佛寺就成立了“广州佛教阅经社”,深得孙中山先生的赞许,并亲笔赠书“阐扬三密”四字匾额以示鼓励,至今匾额尚挂存在大佛寺大殿门前。

“文革”期间,大佛寺终止宗教活动,至1986年才恢复开放。1996年,年轻僧人耀智法师继任大佛寺住持,为承前启后,续佛慧命,曾发三大愿,成立“现代化佛教图书馆”、兴建“祖师塔园”、收回历史占用地——惠福西小学,建设弘法大楼,欲将大佛寺建成广州地区的佛教宏法中心。经几年的努力,法师的大愿逐步得以实现。

2000年9月,大佛寺成立了省内第一家面向社会开放的现代化佛教图书馆。图书馆占地664平方米,室内全面安装空调,采用现代化电脑管理。目前藏书已达8000余种,四万余册。同时,还有大量的佛教音像供读者视听、借阅,是一所佛学专业的图书馆,同时还长期举办青年佛教修学班、佛法交流讨论班、禅坐班、老人共修法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儿童诵读班等活动。

2001年,大佛寺收回了位于白云山东麓约一万平方米的祖师塔园历史用地,重建“大佛寺佛世山庄”。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目前已全部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

大佛寺佛世山庄

2004年7月,惠福西小学已按照大佛寺与越秀区教育局签署的协议搬迁,其房屋、土地使用权已正式归还大佛寺。越秀区政府也已把恢复千年古刹原貌一事列入市政规划,有关部门正在着手进行具体设计,以重现大佛寺的历史风采。

旧图书馆门口

藏书

大佛寺图书馆是广东省第一家面向社会开放的现代化佛教图书馆,占地

664平方米,室内全面采用空气调节设备,电脑化管理。馆内分设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资料室、藏经室、视听室、流通处六个部分。

阅览室收藏了各种佛教经、律、论及其注解、讲记,佛教教理、史地、哲学、文学、美术、儿童读物、以及各种研究佛教的着作、丛书、期刊和画册。共有佛教各类书籍及世间进步书刊四千余种、三万余册。供读者阅览及借阅。目前我馆还在不断搜集各种与佛教有关的书籍,以扩大图书馆藏书范围,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设施

电子阅览室有六台上网电脑,能令广大读者查询网上信息、下载资料,畅游网上多个佛教网站及各大图书馆,饱览世出世间各种

书刊。

藏经室藏有乾隆大藏经、频伽大藏经、大正藏大藏经、洪武大藏经等不同版本的大藏经数部。

视听室是一个多功能的修学场所,具备了视听、念佛、坐禅三种功能,内有各种佛教CD、VCD、录相带、磁带等,可供长期播放,方便广大佛法爱好者听闻、修习佛法。平时也可让居士们在里面念佛,坐禅,为居士们提供一个闻法修持的清净修学场地。

大佛寺方丈

大佛寺现任方丈上耀下智大和尚,1965年生,广东陆丰人,中国佛学院毕业,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佛协副会长,广东省佛协副会长,广州市政协常委、

广州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汕尾市佛教协会会长、汕尾市政协委员会常委。

周边交通

路经公交车:(中山五路站)12 182 191 233 24 42 7 833 高峰快线9 高峰期专线7 夜12 夜27 夜2 夜40 夜8 102 107 108 215 22 243 264 夜21

历史文化

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年间。当时的南汉开国高祖刘䶮信奉佛教而又喜好建筑宫殿,因此在广州城区的东南西北四角各兴建了七座佛寺,以对应天上二十八宿之数。这二十八座佛寺被称为“南汉二十八寺”。现今的大佛寺的前身就是当时的二十八寺里的新藏寺,当时位于广州城的西南角。宋代时,新藏寺同二十八寺中的其它寺庙一道逐渐荒废。元朝时扩建为福田庵。

明代初期朱元璋在位时,福田庵得以扩建。扩建时更名为龙藏寺。龙藏寺的规模很大,往南直到现今北京路丽都酒家附近(当时的南城脚),往北达到现在北京路与西湖路的交界(当时的枕拱北楼)。明朝末期,佛教式微,大佛寺也香火不济,后来改建为巡按御史公署。

清朝顺治七年,平南王尚可喜攻陷广州,大肆屠城。作为巡按御史公署的大佛寺也毁于火灾。然而据说尚可喜晚年常常感到“不祥之兆”,遂采用手下谋士的建议,皈依佛教,兴建佛寺,以还屠城罪孽。后来安南王莫敬耀偕同其子莫元清都统使上京朝觐,路经广州时,尚可喜设宴招待。席间真修和尚请求安南王资助木材。安南王一口承诺,捐助了大量优质的楠木。同时平南王尚可喜自捐王俸,重修寺庙。重修工程于康熙二年(1663年)动工,新寺庙在次年落成。大殿高、深、宽各30米,供奉三尊铜铸佛像,分别为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各尊佛像高约6米、重10吨,故名大佛寺。

康熙六年(1667年),尚可喜之子成为驸马,同固伦公主一起回广州省亲。当时尚可喜迎请了第五世班禅喇嘛及四十多位藏传佛教高僧来到广州,举办“无遮大会”,持续四十九天。

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向全国佛门降谕旨,整顿沙门。而广州知府选择在大佛寺宣读谕旨,并在大佛寺建了“宣谕亭”。这时的大佛寺达到其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占地超过三万平方米。住寺僧人众多,香火旺盛。乾隆年间扩建,成为广州五大丛林之一。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时,在大佛寺内设立“收缴烟土烟枪总局”。

民国十年(1921年),六榕寺、海幢寺、大佛寺和光孝寺的住持与陈隶简、梁季宽、汤瑛等鉴于当时社会“世风日下,物欲横流”,功利主义盛行而社会道德水准降低,于是联合三十多人在大佛寺内成立“广州佛教阅经社”,借弘扬佛法来影响社会。孙中山为此赠阅经社以“阐扬三密”匾。1922年,时任广州市长的孙科将大佛寺大殿附近空地没收充公并拍卖,以筹措北伐所需的军饷。1924年,又计划将全寺充公拍卖。

当时的大佛寺住持敬胜和尚连同阅经社的名人出面向广东省政府请愿。陈济棠到寺院调查后,认为大佛寺历史悠久,有文物价值,遂努力将大佛寺基本架构(大殿、毗卢殿、禅堂、库房、方丈堂、僧舍、斋堂等等)保留下来。1926年周恩来在此举办高级培训班,为北伐培养军政人才。

抗日战争期间,寺中的僧人大都离开,只留下三个人看守。广州沦陷后,日伪政府的邮电部门占用了大佛寺部分地方,以堆放电信器材。抗战结束后,原来寺中的僧人陆续回到大佛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佛寺也被借用举办邮电员工训练班和邮电工人子弟学校。这时的大佛寺僧众稀少,香火零落。1956年,邮电工人子弟学校迁出,越秀区教育局占用大佛寺大堂作为惠新西街小学的课堂。

在文化大革命中,因红卫兵按当局的意思“破四旧”而将三尊佛像及观音菩萨像“清出”大佛寺,肢解后送到西村南岸五金厂仓库,准备冶炼。后来因周恩来批示得到保留。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因外交需要,六榕寺是其中一个景点,广州市革命委员会便将被肢解的铜像找出来,焊接复原后移供到了六榕寺。

1982年再由政府出资修复原状,到1984年大雄宝殿落成后迁移进去,并由信徒捐资贴金。今天供奉在大佛寺的三尊大像,是仿照原型重新铸造。1986年对外开放,1993年8月9日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成立广东省第一家开放的佛教图书馆,目前正对大佛寺进行扩建。

参考资料

1.广州大佛寺·无量光明佛教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