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中国历史大规模战略攻击)

2023-11-30 2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北伐

中国历史大规模战略攻击

北伐,泛指中国历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规模战略攻击,现代史中常特指1926年至1928年间发生的国民革命军北伐,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使得中国大陆统一在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之国民政府旗下。

中文名 北伐
外文名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释义 中国历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规模攻击
相关战争 封狼居胥、燕然勒功、谢安北伐、岳飞北伐

秦朝

秦攻匈奴之战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的大军攻占了河南地(今内蒙古境内位于黄河干流以南的河套地区)、占据阳山(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孟家湾),并将秦、燕、赵三国原筑的长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使之成为了中原汉民族二千年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

西汉

漠北之战

漠北之战,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朝在漠北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

此次远征,霍去病所率部前后一共斩获胡虏70443人,至此,匈奴左、右贤王两只臂膀被彻底斩断,只剩下匈奴单于悬孤漠北。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而还。

西汉与匈奴的漠北战役,是汉武帝向匈奴战略进攻的顶点。此仗,匈奴两路被歼9万余人,元气大伤,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其实力日渐衰落。

东汉

金微山之战

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与副将征西将军耿秉率八千汉家骑兵和属国兵,三路分袭,当年围歼北匈奴主力于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次年,窦宪又率军夺取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以西),北匈奴至此崩溃,单于远逃,汉军直追击至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匈奴军一万三千多人,获牲畜百余万头,周围部落归降汉室共八十一部计二十余万人。此时汉军已然出塞三千余里,国土更广,遂命班固作颂,刻铭燕然山(蒙古杭爱山),纪汉威德,是为燕然勒功。

三国

陆逊北伐

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四次伐魏。最终破曹休,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陆逊四次对魏作战未尝一败,战绩辉煌,战果丰硕。于敌境中来去自如,可见其过人的军事才能。然而袭击江夏导致敌军自杀其民也为后世所诟病。

诸葛亮北伐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228年至234年发动北伐曹魏的战役,共有五次,但未取得重大胜利。而曹魏也曾发动反击战,但不成功。最后以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终结。

姜维北伐

姜维历次北伐战绩,互有胜负,军队已到达华阴、蒲城一带。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史家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在最后一次北伐进行时,廖化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三国演义》卷末有诗说:“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东晋

  • 祖逖北伐(320年),为收复东晋故土的军事行动。
  • 褚裒北伐(349年),为收复东晋故土的军事行动。
  • 殷浩北伐(353年),为收复东晋故土的军事行动。
  • 桓温北伐(354年、356年及369年),为收复东晋故土而攻击前秦等国或讨伐叛将的战役。
  • 谢玄北伐(384年),在淮南、淝水之战(376年—383年间)后为东晋收复故土的军事行动。
  • 刘裕北伐(409年至410年、416年至417年),为收复东晋故土,攻灭了南燕(十六国)、后秦。

南北朝

  • 王玄谟北伐(450年),为南朝宋讨伐北魏的军事行动。
  • 南梁北伐(505年),为南朝梁武帝讨伐北魏的军事行动。
  • 太建北伐(573年),为南朝陈宣帝讨伐北齐收复淮南的军事行动。

后周

后周攻辽河北之战

显德六年(959年),农历4月,柴荣亲率诸军北伐契丹。至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刘楚信以州降。农历5月,瀛州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遇疾而返。

宋朝

北宋

雍熙北伐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分兵三路北伐。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契丹主力打败。宋太宗急令宋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杨业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经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

南宋

岳飞北伐

1127年靖康之变,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1134年(绍兴四年)岳飞奉命挥师北伐,自鄂州(今湖北武昌)趋襄阳(今湖北襄阳),向伪齐政权的守军发起猛烈进攻,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按照预定计划收复襄阳、郢州(今湖北钟祥)、随州(今湖北随州)、邓州(今河南邓县)、唐州(今河南唐河)、信阳军(今河南信阳)等六郡之地。这是南宋建立政权以来第一次收复大片失地。但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了彻底实现控制军队和压制主战派的目的,以“临军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令岳飞班师,后被害死于风波亭。

隆兴北伐

南宋孝宗隆兴年间的以北上中原,收复北宋故地为目的的军事行动。战争始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四月,南宋方面不宣而战,至隆兴二年十一月,以隆兴和议的签订为结束标志。

开禧北伐

南宋宁宗朝时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宋宁宗时,韩侂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宋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

开禧二年(1206),身任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宋军纷纷出击,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属安徽)、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都统制李爽率部攻寿州(今安徽凤台)、江陵府(今属湖北),副都统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今河南汝南)。然金军方面早有准备,故上述宋军进攻皆以失败告终,只有镇江副都统制毕再遇连战皆捷,但也无法转变败局。金军乘胜分路南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割让关外四郡,金封吴曦为蜀王。面临这种不利局势,韩侂胄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提出要斩韩侂胄等人而未果。

开禧三年(1207),吴曦之叛被平定,淮南形势也渐平稳,金大将仆散揆又病死军中,形势对宋有利。但宋廷内主和派开始阴谋活动,礼部侍郎史弥远与杨皇后、杨次山等勾结,杀死韩侂胄,宋、金罢兵议和。嘉定元年(1208),宋、金订立嘉定和议。

端平入洛

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朝后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三京的军事行动,由于粮草不济以及没有骑兵等原因,最终被蒙古军大败而退回原来的防线。

元朝

  •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战
  • 红巾军北伐

1355年(元至正15年)二月,刘福通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从砀山夹河迎至亳州称帝,国号大宋,改元龙凤。又利用“明王出世”的宣传效果,称韩林儿为“小明王”。中原各地的红巾军一时都接受了大宋政权的领导。1357年(至正17年),刘福通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分兵三路北伐,兵锋直指大都。红巾军军旗上更书写“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但由于力量分散,后方空虚,一事无成。结果,元军于(元顺帝至正19年,小明王龙凤5年)八月抢回汴梁,但北伐却沉重的打击了元朝腐朽统治,加速了其灭亡。

明朝

  • 徐达北伐,徐达与常遇春率领明朝军队北伐,1368年攻克元朝首都大都,元顺帝北逃,史称北元。1369年攻占元上都。
  • 明太祖北征,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消灭北元的军事行动。
  • 燕王扫北
  • 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1409年、1414年、1422年、1423年、1424年)史称“永乐北伐”。共五次亲征北元残余势力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明成祖朱棣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故。
  • 明英宗北伐,以发生土木堡事件告终。

清朝

  • 清太祖北征
  • 清太宗北伐
  • 清世祖北伐
  • 清圣祖北伐
  • 太平军北伐,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1814-1864)在广西金田村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后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多人北伐。1853年5月北伐军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咸丰帝宣布京师戒严。八月北伐军进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凤祥在连镇突围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义。李开芳退守山东茬平冯官屯。被俘后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迟处死。
  • 民军北伐

民国

北伐战争

中华民国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十七年(1928年),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使得中国大陆统一在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之国民政府旗下。北伐正式起始于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率师北伐;完成于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改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详情

从1926年5月到1927年3月,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进行的以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为直接目的的革命战争。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全国的革命运动就蓬勃开展起来。1925年至1926年春,广东革命政府先后消灭了广东境内和革命政权内部的反动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统一,使北伐战争有了可靠的后方。与此同时,在全国,特别是粤、赣、湘、鄂等省的工农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为北伐战争准备了广泛、雄厚的群众基础。

在此期间,为适应革命形势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25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改组了大元帅府的军政府,成立了委员制的国民政府。接着,国民政府所辖各军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共编6个军,以黄埔军校为基础编为第一军,把原来的湘、粤、滇、鄂、赣各军分别编为第二、三、四、五、六军,各军都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

国民政府还实行了军政、财政和民政的统一,取消苛捐杂税,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前,广西李宗仁和湖南的唐生智先后宣布拥护广东革命政府,两广实现统一。这样,广东革命政府的国民革命军发展成拥有8个军18个师兵力的武装,这些都是打败北洋军阀的重要力量。全国当时的形势也十分有利于北伐。五卅运动后,人民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情绪日益高涨。为了扑灭高涨的人民革命运动,国内外敌人比以前更多地采取了反革命的联合行动。

1926年3、4月间,吴佩孚、张作霖等军阀组成奉直联军,将拥护广东革命政府和倾向革命的国民军赶出京津地区,进而加强了在北方的统治。在南方,吴佩孚因湖南人民在3月的“驱赵运动”中赶走了自己的亲信赵恒惕,大举进兵湖南,打败了投顺国民政府的唐生智,占领了长沙。

唐生智被迫退守衡阳。之后,各派军阀相联合,准备攻打“南北二赤”,计划由张作霖会同山东张宗昌进攻退守在南口和张家口一带的国民军;由吴佩孚进攻湖南的唐生智;然后再联合盘踞在东南五省的孙传芳以及西南各省的地方军阀围攻广东,企图一举消灭广东革命政府。

面对军阀“南伐”的严重形势,各地群众组织或党部纷纷致电广东革命政府要求北伐。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的任务迫在眉睫。中国共产党也积极地为北伐做准备,1926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共中央特别会议,讨论了北伐问题。中央特别会议之后发出的79号“中央通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现时政治上的主要职责是从各方面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

并且提出,党必须加紧进行北伐战争时所必经的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省的群众工作,特别是注意发动和组织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农民群众,以便接应北伐战争,积极支持和参加北伐战争。

会后,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工农运动的发动和组织工作,积极支援北伐战争。但是,作为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的陈独秀对北伐持不同态度。1926年3月初,联共(布)中央派出一个高级使团——布勃诺夫使团到达上海。鉴于当时直奉联合进攻国民军的形势,陈独秀在接待使团时谈到,广东的真正意义的北伐尚未准备成熟,眼前是大敌临门,所以他主张打击吴佩孚,支援国民军。一旦吴军败退,国民军得救,广东军队仍然回广东,继续准备真正意义上的北伐。

陈独秀的这一看法同中共中央不尽相符。中央特别会议认为这次北伐是要“会师武汉与北方革命势力相联合造成国民革命胜利的局面”,陈独秀则认为此次北伐只是拯救现有力量,并不是要从事革命。

但是,即使陈独秀对北伐的理解很保守,他还是4次写信给蒋介石和汪精卫,督请国民政府立即出兵北伐。他在给蒋介石的一封信中写道:“我认为要趁吴佩孚势力尚未稳固时,加以打击,否则他将南伐,广东便没有积聚实力的可能。”

正当国共双方酝酿北伐时,广州突然发生了“中山舰事件”,蒋介石一箭三雕,打击了汪精卫,打击了俄国顾问,也打击了共产党的力量。不久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又通过了整理党务案,蒋介石的排共气焰很高。鉴于反共统一战线内部反共力量的抬头,中共中央一些负责人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等人对蒋介石的北伐用心已有所警惕,对如此北伐的前途产生了严重的疑虑,担心北伐的胜利将会成为蒋介石个人独裁的胜利。

因此,陈独秀在《向导》上发表《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文章指出:“中国民族革命之全部意义,是各阶级革命的民众起来推翻帝国主义与军阀以自求解放;全民族经济解放,尤其是解除一般农工平民迫切的困苦。北伐只是讨伐军阀的一种军事行动,还说不上是和帝国主义者直接的武装冲突。这种军事行动,对于推翻军阀确是一种重要方法,而不是唯一无二的方法。”“再论到北伐军本身,必须它真是革命的势力向外发展,然后北伐才算是革命的军事行动。

若其中夹杂有投机的军人政客个人权位欲的活动,即有相当的成功,也只是军事投机之胜利,而不是革命的胜利。”苏联顾问鲍罗廷刚刚从苏联来华,对突然提出的北伐也持反对态度。

他在出席中共中央南方局会议上建议:要首先在国民党内部求稳定;要造成有利的政治环境与冯玉祥国民军达成协议;尝试同孙传芳协议,哪怕让他保持中立;在农民中间进行宣传活动;还必须完全用苏联武器装备军队。后来,由于人民的热烈支持和国民党将领的纷纷要求,鲍罗廷也转而支持北伐。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后掌握了国民党内的党权和军权,在汪精卫出走后,成了广州唯一握有实权的人物。所谓国民党对北伐的态度,关键取决于蒋介石的态度。北伐是孙中山一直为之奋斗的事业,也是他的遗愿。国共合作、革命军的建立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使北伐具备了基础条件。广大国民党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一直不忘孙中山遗愿,主张北伐,推翻军阀统治;国民党海外各国支部也纷纷来电要求北伐。

一直到1926年5月之后,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才把北伐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促成:一是叶唐战争危及到广东的安全,二是中山舰事件后国民党内出现危机,为摆脱危机,各派都主张借北伐之机向外发展。这样做,既可实行孙中山主张,又能满足一些将领甚至一些投机分子的个人目的。在1926年上半年中,尽管蒋介石在北伐问题上反复不定,但最终还是确定了北伐,以尽早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

北伐既已确定,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即开始着手于具体的筹备工作。1926年5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派遣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第八旅作为北伐先遣队从广东肇庆出发进军湖南,援助唐生智,并任命唐生智为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和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6月2日,唐生智通电就职。6月4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案。6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北伐动员令。

7月6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7月14日,北伐宣言正式发表。宣言指出:“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问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

”因此,为了扫除卖国军阀的势力,国民革命军不能不出师北伐。宣言还号召人民同情北伐,支持北伐,参加北伐。7月7日,广州国民政府发布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大纲。这个大纲规定把党、政、军大权都交给总司令一人。为蒋介石日后实行的军事独裁提供了依据。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举行北伐誓师大会。

蒋介石以总司令的名义发表了《为出师北伐告广东全省人民书》,《为出师北伐告士兵同志书》、《出师北伐告海外侨胞书》,北伐正式开始。7月12日,中共中央提出《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分析国内外形势,号召全国的革命民众巩固“国民的联合战线”,“以此推翻国内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当时,北洋军阀向革命阵营进攻的行动计划是:在北方,由直、奉军阀主力共同进攻国民军;在南方,由吴佩孚出兵湖南,联合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福建等地的军阀围攻广东革命根据地。这时两湖地区有吴佩孚的军队10万人作为围攻广东的主力;在江西有孙传芳的部下周荫人部3万人,准备伺机袭击广东革命根据地。北洋军阀不仅拥有巨大的财力物力,他们直接掌握的军队就有70万人。相比之下,国民革命军只有10万人左右,可谓敌我悬殊。

但北洋军阀中奉系张作霖、直系吴佩孚和孙传芳三方之间,勾心斗角,存在着深刻的矛盾,难以一致行动。在这种情况下。革命阵营能否制定出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就成为关系北伐战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1926年4月到6月底,这个战略方针几经讨论,后来在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的帮助下,针对敌众我寡和敌人内部矛盾重重的情况,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方针:首先集中力量进攻湖南、湖北,消灭最凶恶的敌人吴佩孚;同时,派出部分兵力,警戒江西、福建方面的敌人。’等到两湖战场胜利后,再出兵东南各省,消灭孙传芳。最后,选择适当时机消灭张作霖,统一全中国。

7月1日,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先肃湖南、然后再会师武汉,进而与北方国民军联合,以期统一中国,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的命令。根据这个作战方针,北伐军组成三路大军:西路军由国民革命军第四、七、八军组成,唐生智任总指挥,共约5万人,担负两湖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中路军由第二、三、六军组成,蒋介石兼总指挥,其任务是进入湘东、湘南一带,保障西路军的右翼和后方安全,警戒江西之敌;

东路军由第一军的第三、十四师及张贞的独立团组成,何应钦任总指挥,镇守广东潮梅地区,监视福建方面之敌;第一军的第一、二师为总预备队。此外,李济深率第五军及第四军之一部留守广东。

北伐军从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和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的一部进入湖南支援唐生智开始,到1927年3月占领上海、南京为止,分别在3个战场上进行了3次大战役,即占领湖南湖北战役;占领江西战役和占领福建、浙江、安徽、江苏战役。湖南地处中国南北交通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北伐军的首攻方向选择了吴佩孚正在举兵做乱的湖南,两湖战场便成了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

在北伐军正式出师之前,广东国民政府为取得北伐战争的主动权,派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遣队入湘援唐,揭开了北伐的战幕。5月底,独立团抵湖南汝城县,与敌部谢文炳部遭遇,大败敌军。6月初,独立团与第八军一部会合,夺回了渌田、黄茅铺阵地,攻占了攸县县城,取得了人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

这一胜利打破了吴佩孚妄图先吃掉唐生智,后进犯广东的计划,解除了唐军之围,稳定了湖南战局,为其他各路军进入湖南开辟了道路。攸县战役后,敌我双方在湖南中部形成对峙局面,各自等待援军到来发动新的进攻。

7月初,担任湖南战场主攻任务的第四、七军与第八军会合后分三路会攻长沙,于11日攻占长沙城。长沙战役是北伐战争的良好开端。北伐军攻占长沙时,吴佩孚、张作霖的军队正在南口与国民军进行激烈的争夺战。

这时吴佩孚已陷于南北两线作战,顾此失彼的境地。由于吴佩孚不愿北京政权和北方地盘为张作霖独占,不肯把主力南调,于是他命令在湖南的军队,坚守防线,不得命令不许进攻。同时电促孙传芳援湘,并进攻广东。但孙传芳为保存实力,按兵不动。这样,国民革命军进驻长沙后,基本完成了第一期作战计划。

8月12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蒋介石和加伦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制定了北伐第二期作战计划,决定仍以两湖为主战场,前进目标是占领武汉,夺取武胜关,消灭吴佩孚;接着,出兵江西,消灭孙传芳。在攻下武汉之前,对江西采取守势。

会议制定的北伐第二期作战方案是:将北伐军分为左中右三路:中路军由唐生智任总指挥,以夺取武汉、武胜关为目标;中路军又分为两路纵队,左纵队由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和鄂军第一师组成,唐生智兼任总指挥;

右纵队由国民革命军第四、七军组成,李宗仁任指挥;右路军由国民革命军第二、三、五军和独立一师组成,朱培德任总指挥,以南昌、九江为作战目标,暂时采取守势。左路军由新近归附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军组成,袁祖铭任总指挥,主要在洞庭湖以西作战,以荆沙、襄阳为作战目标。

此外,由国民革命军第一、六军和航空队、炮兵组成预备队。8月中旬,北伐军第四、七军向敌人重点设防的平江城发动进攻,并以叶挺独立团为先锋占领平江。后与第八军南北夹击岳阳,攻占岳阳城。湖南守军全线溃退,吴佩孚固守待援的计划彻底破产。至此,湖南地区的战争宣告结束,战争迅速推进到湖北境内,形成直捣武汉之势。

北伐军在湖北战场的作战,主要经历了汀泗桥、贺胜桥、武昌3个著名战役。北线,南口战役结束后,吴佩孚于8月下旬迅速调兵南下,决心死守汀泗桥。在这种形势下,要打通直捣武汉的门户,打破敌人死守待援,南北夹击的企图,汀泗桥之役成了两湖战场上关键一仗。8月底,第四军发动进攻,但久攻不下,双方激战死伤很大。

叶挺独立团与之配合前后夹击,拿下了汀泗桥。不久又在贺胜桥与吴佩孚残部交手。吴佩孚战败,乘专列撤回武汉。9月初,北伐军第四、七、八军继独立团之后陆续到达武昌前线。两次强攻未成功之后,北伐军改变战术,围攻武昌城。后有吴佩孚部汉阳的刘佐龙响应北伐,阵前倒戈,汉口工人支援北伐军举行大罢工,这样,将武昌城围困至10月初才占领该城。吴佩孚在汉口和汉阳失守后逃往郑州。至此,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北伐军取得了两湖战场的决定性胜利。

之后,北伐军逐渐把主要力量用于江西战场,同孙传芳的军队展开激战。孙传芳原属直系,后分化出来自成一派。北伐开始时,孙传芳对吴佩孚在湖南同北伐军的战斗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想坐收渔人之利。另一方面他也担心自己一旦出兵两湖,会让奉军乘机夺取他在江浙的地盘。吴佩孚在两湖失利后,孙传芳与张作霖协调关系,立即调集10万兵力分五路向北伐军侧背攻击。江西的战斗从9月上旬开始,至11月上旬结束,战斗主要集中在赣西北,尤其是3次会攻南昌的战役。

孙传芳和蒋介石分别坐阵两方指挥战斗。在苏联军事顾问的指挥下,再加上孙传芳内部倒戈事件接连发生,上海工人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北伐军先攻下九江,完成对南昌的包围。孙传芳见败局已定,乘军舰逃回南京,北伐军占领南昌。至此,江西之敌全线溃退。

北伐军东路军于9月开辟福建战场,对孙传芳属下周荫人部展开攻势,以排除对广东的威胁。北伐军在福建战场的战斗持续了两个多月,由于福建农民武装和市民的积极响应,加上周荫人部下纷纷归顺国民军,北伐军基本未经过激战,10月中旬轻取福州,周荫人逃往温州。北伐军乘胜向长江下游进军,消灭孙传芳残部。

在吴孙两大军阀相继溃败的情况下,各派军阀势力进一步勾结起来,于1926年11月下旬,张作霖、张宗昌、孙传芳举行天津会议力求弥合他们之间的矛盾,合力“南伐”,共同对付国民革命军,并制定了详细的进攻计划。1927年1月6日,国民革命军总部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调整战略部署。

为了夺取沪、杭,肃清长江下游,会议决定分西、中、东路继续追歼敌军。西路军以驻在两湖地区的第四、八军为主力,以唐生智为总指挥,沿京汉线进攻河南敌军。中路军以第二军、第六军和第七军为主力,由江西沿长江向安徽进军,由蒋介石兼任总指挥。中路军分江南、江北二支部队,其中江南部队由二、六军组成,以程潜为指挥,其目标是夺取南京;江北部队由第七军组成,以李宗仁为指挥,其目标是夺取津浦线上的重镇蚌埠。东路军以第一军为主,何应钦任总指挥。

它由两支部队组成:一支由何应钦率领的第一军一部组成,由福建向浙江进攻;另一支由白崇禧率领的第一军和第三军各一部组成,由江西东部向浙江进攻。1927年初,北伐军分三路向长江中下游的浙江、安徽、江苏挺进。浙江战场,由于孙传芳部下周荫人与孟昭白因争夺杭州发生内战,驻守杭州之敌于2月中旬撤出杭州,退到上海和太湖沿岸。东路军未经大的战斗,很快肃清浙江残敌,于3月19日占领杭州。

安徽方面,敌军内部陈调元、王普先后起义,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和二十七军。中路军未经激战迅速占领安庆、芜湖,进而解决了安徽问题。江苏战场,东路军占领浙江后,分两路向前挺进:一路沿沪杭路进攻上海,一路沿太湖进攻苏州、常州。3月中旬,东路军攻占苏州,常州,抵达上海郊区。3月21日,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于次日胜利解放上海。与此同时,江南部队于24日攻克南京。孙传芳见大势已去,离开南京,逃到江北扬州。

至此,自九江以下的江南地区已完全为北伐军所占领,与据守江北的直鲁联军、孙传芳军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而冯玉祥五原誓师后,进军甘肃陕西,随即进人豫西,形成与北伐军夹击河南之势。

国民革命军自出师以来,经过10个月在两湖战场、江西战场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征战,革命力量迅速由广东发展到长江流域,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使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趋于溃败。

参考资料

1.北伐战争——1926年历史大事件·追学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