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江西省地级市)

2023-12-05 1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赣州市

江西省地级市

赣州,江西省省辖市,简称“虔”,别称“虔城”,也称“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的南大门。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赣州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总面积39379.64平方千米,占江西省总面积的23.6%,下辖3个市辖区、14个县、1个县级市。201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970.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15万人。

赣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综合保税区,是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和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是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赣州都市区是江西南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都市区。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原中央苏区所在地、万里长征的起点城市,文天祥、周敦颐、海瑞、王守仁、辛弃疾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领导人皆在赣南主政过。

中文名 赣州
外文名 GanZhou
地理位置 江西省南部
面积 39379.64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 章贡区、南康区等2市辖区,15县,代管1县级市
政府驻地 章贡区长征大道8号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通天岩、八境台、郁孤台、赣州古城墙、客家围屋、 白鹭古村等
机场 赣州黄金机场
火车站 赣州站、赣州西站、于都站、龙南站、瑞金站、西江站、兴国站
车牌代码 赣B
别称 虔城
建立时间 公元前214年
人口 926.7万(2012年)
GDP 1673.31亿(2013年)
友好城市 美国麦卡伦市、锦州市等
主要街道 大公路、文明大道、滨江大道等
地标建筑 八境台
市花、市树 金边瑞香、榕树
地域名人 高行健、郑獬、郭声琨等
地方特产 赣南脐橙、酸枣糕、南安板鸭等
知名产业 矿产冶炼
知名企业 赣南果业公司、赣南卷烟厂等
电话区码 0797
邮编区码 341000
行政类别 地级市
地方方言 赣语-赣州话、客家话、西南官话-赣州话
著名学校 江西理工、赣南师院、赣南医学院

简介

赣州市(又名虔城)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简称赣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东邻闽南三角洲,南连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西接湖南,北与江西省吉安、抚州市相连,既是东南沿海的腹地,又是内地连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前沿地带,具有明显的东进西出、南接北承的区位优势。现辖1区2市15个县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人口897万人,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江西省的1/5和1/4,是江西最大的行政区、江西的第二大城市。

城市概况

赣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灭六国后,公元前214年开始,这里就有县郡建置;唐代,随着梅关古驿道和赣江水路南北大通道的开通,这里成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到宋代,赣州“商贾如云”,成为当时全国36大城市之一;赣州也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自唐代至清末,赣南中进士和状元550名。新中国成立后,赣州成为全国的特别行政区,后改设赣西南、赣南行政区、赣州地区行署,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

赣州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境内群山环绕,江河纵横密布,概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这里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呈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长。这里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74.4%,是全国十八大重点林区之一,具有发展柑桔尤其是脐橙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已探明的固体矿产种类达64种其中黑钨储量全国第一,稀土储量全国第二,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誉,是全国重点有色和稀土金属生产基地。

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设在赣州的瑞金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大批开国元帅将军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从瑞金和于都等地出发的。当年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参战的有近60万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8万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江西的43.4%,这里的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解放后,1955—1965年授衔的人民解放军将军,赣南籍的有132名,其中上将3名、中将10名、少将119名。

赣州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与香港一脉相连的东江源头三百山;有江西母亲河赣江的源头石城石寮岽;有巍然高耸的八境台和郁孤台、岩深谷幽的通天岩、岭南雄关梅岭以及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七里古窑遗址等历史文化名胜;有风光旖旎的翠微峰,陡水湖等自然景观,有风景如画的阳岭天然公园、九连山自然保护区、99座并峰的武当山;更有以“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全市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9个。

千百年来,张九龄、苏东坡、文天祥、王阳明等文人墨客都曾在赣州感世访古,咏诗作赋,尤其是辛弃疾一首《菩萨蛮》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更是千古传诵。赣州亦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闽粤赣三角地带中客家人聚集较多的地区之一,客家人占赣州总人口的20%,赣州地区的客家人主要由明清时期从粤北梅州等地迁移过来的,与闽、粤、台、港、澳有着独特的地缘亲缘关系,2004年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在赣州成功召开。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赣州将以建设成为赣闽粤湘四省边际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体制;重点打造脐橙和钨、稀土、氟盐化工产值超百亿元的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有色冶金及新材料、食品、机电制造、现代轻纺、新型建材、制药等六大主导产业;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打造绿色生态和环境友好型赣州;努力实现由行政区域大市向经济强市、资源大市向工业强市、人口大市向商贸中心城市的跨越。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尤其是撤地设市以来,赣州加大投入,主攻工业,扶持龙头,做大产业,经济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一是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增强,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98.01亿元,增长12.7%;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产业结构层次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中三大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8.6:33.4:38.0。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5.32亿元,比1998年增长1.4倍,工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2%。

目前工业企业逾3000家,以烟酒为主的食品工业、以稀土和钨为主的有色冶金、生物制药、设备制造和建材等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成16个工业园区,其中1个省级重点园区,1个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工业园。三是农业结构优化,果业、商品蔬菜、草食畜禽和特种水产、苗木花卉等主导产业有较大发展,尤其是以脐橙为主的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02家,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600多个。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增长9.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增长13.97%。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形成,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海关、商检、口岸、保税仓库等涉外机构健全,已同美国、日本、德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利用外资位于全省前列;先后与美国麦克伦市、上海宝山区和静安区、辽宁锦州市结为友好城市,瑞金市与日本汤原町结为友好城市,参加了霍英东先生倡导的粤赣湘“红三角”经济圈。所有制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赣南果业股份公司上市,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2%,投资、财税、交通、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顺利进行。

五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京九铁路贯穿赣州7个县(市、区),赣龙铁路全线贯通;赣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05等四条国道两纵两横通过赣州市,实现90%以上乡镇通水泥路;赣州黄金机场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南昌等航线;航运与长江相连,可通沿海各港口,赣州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已形成。2004年实际使用外资5.39亿美元,居全省第二;外贸出口2.89亿美元,增长122%。

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日趋优美,城市文化内涵日趋丰富。城市化率由1998年的14.5%提高到2004年的28.5%,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7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扩大至38.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一系列称号,力争在2015年前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的赣闽粤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城市社会事业和居民生活,全市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体系,有驻市普通高等院校3所,市属高等院校2所,成人高等院校4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6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另有职业高中、技校和中小学共4000余所。全市共有文化机构615个,其中: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9个,公共图书馆18个,博物馆、文管所14个。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2.6%、93.8%。全市计划生育率92.33%,人口自然增长率8.17‰。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城市文明水平和公民思想道德水平明显提高。

贫困人口减少,“两个确保”、“一个低保”得到巩固提高,“三条保障线”已建立,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增长9.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增长13.97%,城市、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03%和51.43%,分别比1998年下降7.46%、5.25%。

历史沿革

赣南因位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并于清康熙年间和民国初先后置分巡赣南道和赣南道,故俗称赣南;因宋代分设南安、虔(赣)州两个行政区,故简称南赣;因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故又称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名始于此。

赣南历史悠久,《山海经》载,远古时代就有“赣巨人”活动。远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开化远于唐虞”。春秋战国时,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国。秦并六国后,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为36郡,赣南属九江郡。三十三年(前214),秦发大军50万分五军战五岭,使尉屠睢将五军,其中一军守庾岭界,置南壄县,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政权之始。

汉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属楚。四年(前203),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壄隶之。五年(前202),汉灭楚,赣南始隶汉。六年(前201),置豫章郡,治南昌,领18县,其中赣南3县隶之:南壄县(约辖今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赣县(约辖今章贡区、赣县、兴国等地、于都县(约辖今于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安远、寻乌等地)。其中赣县、于都县为新增设县。西汉末年(9~23),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赣南3县隶之。东汉建武元年(25),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改为南野,赣南3县仍隶之。兴平元年(194),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南3县隶庐陵郡。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析庐陵郡置南部都尉,隶扬州,治于都。领于都、赣县、平阳(由赣县分出,即今兴国)、阳都、揭阳(析于都白鹿营地置阳都;析阳都陂阳地置陂阳县,随后改为揭阳)、南安(由南野分出,约辖今南康、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约辖今大余、上犹、崇义等地)7县,为赣南设立市一级行政机构之始。

南北朝梁·大宝元年(550),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581),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隶洪州总管府。平固并入赣县、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宁都。十三年(593),陂阳县设石城场,并入宁都。虔州领4县:赣县、于都、南康、宁都。

唐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虔州隶江南道,辖县如前。永淳元年(682),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领5县。神龙元年(705),复置大余县,虔州领6县。天宝元年(742),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贞元四年(788),分出于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天祐元年(904),从于都县分出象湖镇置瑞金监。

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三年(909),虔州属梁。四年(910),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南唐·昇元元年(937),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乾化元年(911),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保大十年(952),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于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江南西路为江西行中书省,赣州、南安军隶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赣州、南安军分别改为赣州路总管府、南安路总管府。隶属与领县如旧。

元贞元年(1295),升宁都、会昌2县为州,并以石城县隶宁都州,瑞金县隶会昌州。赣州路辖宁都、会昌2州及赣、于都、信丰、兴国4县。

明明吴二年(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洪武十八年(1385),江西分为5道,赣州、南安2府均属岭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弘治七年(1494),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嘉靖四十年(1561),分出潮州程乡县及武平、安远、兴宁、上杭等县辖地置平远县,隶赣州府;四十二年(1563),只以程乡之义化等镇及兴宁之大信都为平远县,余地划回原辖县,平远县改隶广东潮州。隆庆三年(1569),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万历四年(1576),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

清顺治十年(1653)至康熙八年(1669),先后撤销南赣守抚和巡、守两道。康熙十年(1671),置分巡赣南道,辖赣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改分巡赣南道为分巡吉南赣道,增辖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辖瑞金、石城2县为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政区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赣道为吉南赣宁兵备道,增辖宁都直隶州。

苏维埃时期(1928~1934)赣南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分别隶属江西、湘赣、粤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

1949年7月,成立赣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18县(市):赣州(8月析赣州镇设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1949年8月,成立赣西南行政公署,辖赣州、宁都、吉安3分区;

1949年9月中旬,成立宁都(原议名瑞金分区)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分领8县: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广昌(由抚州分区划入);赣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11县(市):赣州、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赣南分设2个行政区

1949年11月,赣州分区并入赣西南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各县仍分属赣州、宁都2分区。

1952年8月,撤销宁都分区,赣南再次合二为一,领18县(市),广昌划归抚州分区。

1954年5月,成立赣南行政公署,同时撤销赣州分区专员公署,广昌划入,领19县(市)。

1964年5月撤销赣南行政公署,成立赣州专员公署。

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

1978年8月,设立赣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10月广昌划归抚州地区。

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设立赣州市,领18县(市、区),原县级赣州市改称章贡区。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邻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毗广东省梅州市、韶关市,西接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市和抚州市。地处北纬24°29′~27°09′,东经113°54′~116°38′之间。纵距295千米,横距219千米,全市总面积39379.64平方千米,占江西总面积的23.6%,为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

赣州市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腹地,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自古就是“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赣州市人民政府驻章贡区,距省会南昌市423千米,距首都北京市2021千米,距广东省广州市465千米,距台湾海峡360千米。

【地势】

山脉的分布和走向组成地貌骨架。环绕赣州市四周的有武夷山、雩山、诸广山及南岭的九连山、大庾岭等,众多的山脉及其余脉,向中部及北部逶迤伸展,形成周高中低、南高北低地势。

群山环绕,断陷盆地贯穿于全市,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0.98%。其中全市丘陵面积2405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61%;全市山地总面积8620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1.89%;兼有50个大小不等的红壤盆地,面积670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海拔高度,全市平均在300~500米之间,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50座,崇义、上犹与湖南省桂东3县交界处的齐云山鼎锅寨海拔2061米为最高峰,赣县湖江镇张屋村海拔82米为最低处。

【地貌】

西部中、低山构造剥蚀地貌主要分布在赣州西部的上犹县崇阳、寺下以西,崇义县西部及大余县内良、河洞、荡坪、左拔一线,主要山体为罗霄山脉南的诸广山脉及南岭山脉的大庾岭,海拔500~2061米,其特点是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基岩裸露,山坡陡峭,山顶多呈锯状、垄状,局部地方因沿节理裂隙风化和强烈流水侵蚀切割,可见锯齿状峰林、石笋、蘑菇山;有V型峡谷和嶂谷发育,也有瀑布、温泉分布。境内为赣江支流上犹江、章水等河流发源地,植被茂密,森林、草场、水利资源丰富。

南部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地貌主要分布在赣州南部的赣县、于都、会昌、瑞金南部及信丰、安远、寻乌、龙南、全南、定南全境,主要山体为九连山和武夷山南段。其中强烈上升和侵蚀切割较强的低山地貌分布在中山的山前地带,如会昌北面的武夷山南段,寻乌的中山排、桂竹帽,信丰的金盆山、油山,龙南的九连山,海拔500~1000米,其特点是新构造运动上升较强,山坡陡峭,山脊呈鳍状、垄状、尖峰状,流水切割较强,有V形谷发育,境内为赣江支流桃江、湘江、濂水等河发源地,植被覆盖好,为主要林区,以次生林居多,草场、矿产、水利资源丰富。

间歇抬升,中等侵蚀和剥蚀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低山区的山前地带,海拔200~500米,其特点是新构造运动缓慢,具有间歇抬升现象,基岩裸露,有薄层风化壳发育,并有崩塌、滑坡现象,流水切割中等,山坡较陡,山脊平缓,呈长垣状、垄状、馒头状,植被较稀疏,多河曲和侵蚀小盆地发育,为林农垦殖区。

中部丘陵河谷侵蚀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赣州中部的于都红色盆地底部及赣江主要支流上犹江、章江、桃江、贡水等河流中、下游两岸,海拔小于300米,其特点是新构造运动升降缓慢,有间隙性,风化强烈、风化壳厚,沟谷宽广,流水平缓,水土流失严重,有崩塌、滑坡、坳谷和冲沟发育,垄岗多向河谷倾斜,坡度平缓,山脊多呈垄岗状、波浪状,植被稀疏,岗地、阶地自然水源不足,但土壤肥沃,水利设施较好,是重要的农业区。

东北部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地貌主要分布在赣州东北部的兴国、宁都、石城及于都、瑞金北部,主要山体为雩山山脉及武夷山脉的北段。其中较强上升中度侵蚀切割低山地貌分布在雩山山脉两侧和武夷山山脉北段,其特点是新构造运动上升较强,流水侵蚀切割中等,山势较陡,山脊呈锯状、垄状,境内为赣江支流平江、梅江、绵江等河流发源地,植被覆盖较差,森林资源较少,水利资源较丰富,草山、草坡较多,为森林培植、农牧区。

以剥蚀为主中等侵蚀缓慢抬升的丘陵地貌分布在低山前缘和断陷盆地地区,其特征是新构造运动缓慢抬升,山势平缓,呈缓坡状、垄状、馒头状,风化强烈,境内植被稀疏,森林资源贫乏,水土流失严重,为水土保持和主要农业区。

溶蚀侵蚀地貌由灰岩组成的岩溶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于都的梓山及银坑、瑞金的云石山、会昌的西江等地。山体多奇峰怪石,呈锯状、垄状或为面牙式、石林式山脊,有暗河、溶洞发育。由红岩形成的丹霞低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龙南的武当山、宁都的翠微峰和赖村、章贡区通天岩等地。由含钙质的厚层砂砾岩,经流水沿裂隙长期侵蚀,形成了岩壁直立或近似直立的石柱,桌形山、方山、单面山和各种洞穴等。

【山脉】

赣州市位于南岭之北,山峰环列,山峦起伏,坡度较陡,一般在16~45度之间。环绕于四周的山脉:东有武夷山脉盘踞,为赣、闽两省天然分水岭,东属福建、西属江西;南有南岭山脉的大庾岭和九连山横亘,为赣、粤两省天然屏障,岭南是广东,岭北是江西;西有诸广山脉屏后,将赣、湘两省相连,西麓为湖南,东麓为江西;中东部有雩山山脉贯穿,以宁都肖田为发端,从东北向西南的兴国、于都延伸至赣县、安远和会昌,斜座在贡江岸边。武夷山山脉,蜿蜒在石城、瑞金、于都、会昌、寻乌、宁都等县的部分地方,面积7932.65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0.14%。

南岭山脉(大庾岭和九连山),盘踞在大余、信丰、全南、龙南、定南全境和安远、寻乌、会昌、南康、赣县、于都、章贡区的部分地方,面积17613.28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44.73%;诸广山山脉,盘踞在上犹、崇义的全部和大余、南康、赣县、章贡区的部分地方,面积6707.7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17.03%,其东麓主要山峰齐云山海拔2061.3米,为赣南境内第一峰;雩山山脉,盘踞在宁都、于都、兴国、会昌、安远、赣县等县的部分地方,面积7125.98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18.1%。

【河流】

赣州市四周山峦重叠、丘陵起伏,形成溪水密布,河流纵横。地势周高中低,南高北低,水系呈辐辏状向中心——章贡区汇集。赣南山区成为赣江发源地,也成为珠江之东江的源头之一。千余条支流汇成上犹江、章水、梅江、琴江、绵江、湘江、濂江、平江、桃江9条较大支流。其中由上犹江、章水汇成章江;由其余7条支流汇成贡江;章贡两江在章贡区相会而成赣江,北入鄱阳湖,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

另有百条支流分别从寻乌、安远、定南、信丰流入珠江流域东江、北江水系和韩江流域梅江水系。区内各河支流,上游分布在西、南、东边缘的山区,河道纵坡陡,落差集中,水流湍急;中游进入丘陵地带,河道纵坡较平坦,河流两岸分布有宽窄不同的冲积平原。

赣江赣江以章、贡二水在章贡区汇合而得名,古代传说以“赣巨人”而名水。主源为贡水,发源于石城县横江镇洋地石寮岽,为江西省最大河流。赣州市境内赣江长度45千米(自章贡区八境台至赣县尧口),自南向北流向。河流落差11米,平均坡降0.24‰。赣江在境内处北纬24°30′~27°10′、东经113°55′~116°35′。流域面积3.64万平方千米(包括由湖南、广东、福建省流入的流域面积1016平方千米),约占赣江总流域面积8.12万平方千米的44.8%,流域形状近似侧面开口的马头形,全区18县(市)基本属于赣江上游区。

赣江一级支流

章水——古称豫章水,章贡区俗称境内章水为西河。发源于崇义县聂都山张柴洞,流经崇义、大余、上犹、南康、赣县,在章贡区八境台汇入赣江。章水主河长199千米,由西向东流,落差861米,平均坡降4.33‰。章水流域面积7696平方千米(包括由广东、湖南省流入的流域面积599平方千米),流域形状近似四方形,地势西南面高,东北面低。

贡水——古称湖汉水,又称雩江、会昌江,章贡区俗称境内贡水为东河。发源于石城横江镇洋地石寮岽(赣源岽),流经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宁都、兴国、全南、龙南、信丰、安远、赣县,于章贡区八境台汇入赣江。贡水主河长278千米,落差309米,自东向西流,贡水流域面积26589平方千米(包括由广东、福建省流入的流域面积282平方千米),流域形状近似倾斜的菱形。东西狭,南北长,东南高,西北低。

赣江二级支流

上犹江——原名豫水,又名犹水、北章水。发源于湖南汝城东岗岭,流入集龙墟后入江西,经崇义、上犹,于南康凤岗三江口流入章水。主河长189千米,落差615米,平均坡降3.25‰。流域面积4583平方千米,其中510平方千米来自湖南。流域形状拟梯形,自西向东蜿蜒于山岭之间,河床多礁石滩险,上犹江电厂即建在铁扇关下著名的陡水滩上。

朱坊河——又称扬眉水、河田水。发源于崇义宝山癞痢石、经崇义扬眉、南康朱坊,于镜坝流入章水。主河长80千米,自西向东流,落差475米。流域面积367平方千米。

湘水——又称雁门水。发源于寻乌大坳上,流经寻乌罗珊和会昌筠门岭、右水、麻州,于会昌县城与绵江会合流入贡水。主河长101.34千米,自南向北流,落差743米,平均坡降1.63‰。流域面积2056.2平方千米,其中133平方千米来自福建省,流域形状近似长方形。

濂水——又称梅林江、安远江,发源于安远九龙嶂,流经安远、会昌、于都县,在会昌境内桑园坝流入贡水。主河长126千米,自西南流向东北,落差508米,平均坡降4.13‰。水流湍急,滩险较多。流域面积2259.4平方千米,形似菱形。

小溪水——又称新陂河。发源于安远老村耙泥嶂,流经于都祁禄山、小溪、新陂,于小溪口流入贡江。主河长60千米,自南向北流,落差305米,平均坡降3.2‰。流域面积664平方千米,形似柳叶形。

桃江——又名信丰江。发源于赣、粤交界的全南县饭池嶂,流经全南、龙南、定南、信丰、赣县,于赣县伏坳流入贡水。主河长289千米,自西南流向东北,落差558米,平均坡降1.93‰,水流湍急,滩险礁多。流域面积7803.44平方千米,其中有149.27平方千米来自广东省,流域形似关刀形,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成马蹄形。

绵江——又称瑞金河,是贡水在会昌县城以上的上游河道,发源于石城县鸡公岽,流经瑞金日东、县城,武阳、谢坊,在会昌县城注入贡水。主河长130千米,自东北流向西南,落差243米,平均坡降2.13‰。多险滩礁石。流域面积1863平方千米,其中有135个平方千米来自福建,形似梯形。

澄江——又名西江河、九堡水。发源于瑞金仙坛脑,流经瑞金九堡、云石山、会昌西江、小密,在于都水口流入贡水。主河长88千米,落差239米。流域面积831平方千米,形似L字形。

梅川——古称河水,也称宁都江、梅江。发源于宁都与宜黄县交界的王陂嶂,流经宁都吴村、洛口、东山坝、县城、瑞金瑞林寨、于都曲洋、段屋,于龙舌嘴流入贡水。主河长220千米,自北向南流,过宁都县城后改向西南流,落差528米,平均坡降2.4‰。至新街河道弯曲接近360°,俗称吊洲湾,已截弯取直建水电站。河道固定中洲多达50个以上,洲上灌木丛生,两岸多荒山,水土流失严重。流域面积6789.12平方千米,东、西、北3面高,南面低,形状近似Y字形。

平江——又称兴国江、平固江。发源于宁都猴子嶂,流经兴国陈也、古龙冈、长冈、县城、龙口、赣县南塘、吉埠,于江口塘流入贡水。主河长132千米,自东北流向西南,过兴国县城后改向南流,落差753米,平均坡降5.7‰。流域面积2926平方千米,形似T字形,其中水土流失面积约占57%,兴国县境流域范围内85%山地面积水土流失,造成河床普遍淤高2~4米,砂河床高于农田。

资源和环境

全市有森林公园22个,面积为13.56万公顷。其中,国家森林公园8个,面积为11.14万公顷;省级森林公园14个,面积2.42万公顷。全市有自然保护区30处,面积23.08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86%。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面积1.34万公顷。新增治理小流域65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万公顷。

赣江、东江源头生态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取得进展,完成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建设。全市污水处理工程全部建成,中心城区和第一批8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使用。10个县(市)垃圾处理厂开工建设。全市空气质量为二级,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92%。全市有15个环境监测站;2010全年完成治理污染项目31个,总投资1.76亿元。

旅游景点

赣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旅游观光的胜地。

这里既有秀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厚重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非常丰富的社会旅游资源。1997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司联合专家小组对赣州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得出结论:赣州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品位高、地区和年代相对集中、组合关系好的特点,开发价值和潜力极大。赣南旅游资源分布率达到了77%。拥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所规定的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等六大类旅游资源的全部。有旅游资源基本类型54种,占规范总类型68种的79%。

有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6个点(其中国家级的5处20个点,省级5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级旅游区、风景区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占江西省三分之一),省级自然保护区18处。

为全国重点林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2%,部分县(市)达85%。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的卫生城、绿化城、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文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赣州是中国十大特产之乡,分别是:中国脐橙之乡、中国甜柚之乡、中国金边瑞香之乡、中国白莲之乡、中国毛竹之乡、中国板鸭之乡、中国蜜桔之乡、中国蜜梨之乡、中国蜜柚之乡、中国肉兔和鹧鸪之乡。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我们着力打造了“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丽山秀水”四大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

红色故都——以瑞金为中心,以兴国、于都、会昌、宁都、石城等5县为重点的红色故都旅游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州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被誉为“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最多的县级市。今年5月,还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大红色旅游基地”和“20大红色旅游名城”之一。共和国一代开国将帅中,十大元帅中有9位,十名大将中有7位,上将中有34位,中将中有114位,少将中有440位都在赣南战斗生活过,史学家评价“没有瑞金就没有北京”。

共和国有许多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事在瑞金展开: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里诞生;二是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一次“开国大典”在这里举行;三是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四是响彻中华大地并世界闻名的称呼“毛主席”从这里开始叫响;五是第一批3大部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宪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劳动法》、《苏维埃组织法》在这里颁布;六是共和国的九部一局在这里始设(外交、军事、劳动、财政、土地、教育、内务、司法、工农检察人民委员会部、国家政治保卫局)。

七是震惊中外的五次反“围剿”在这里展开;八是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起步。瑞金现有叶坪、沙洲坝、云石山三大旧址群,现有中央和国家30多个部委在这里寻到了根。兴国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1955年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批授衔的将军中就有54位是兴国籍的,现建有将军公园、将军馆。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位于于都县城。历史上著名的宁都起义就发生在宁都县,现仍保存有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工作期间,曾担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其旧居仍保留在会昌筠门岭镇,此外,厚重的红色旅游资源举不胜数。

赣州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苏维埃大本营和中心区域、是培养和锻炼共和国治国安邦栋梁的基地和课堂、是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摇篮、是培养苏区精神和光荣传统的土壤。

客家摇篮——赣州是客家人在江西的主要聚居地和集散中心之一。现仍传承着浓郁的客家文化,今年11月18日——20日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在赣州举办。以龙南为中心,以客家围屋、客家风情为代表的客家风情旅游区,包括赣县、安远、定南、兴国、上犹等县市。赣南是接受自江南迁移到岭南最早的地区,。赣南800多万人口中10%是客家人,赣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有一种说法“客家民系形成于赣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梅州,发展于海外。

”赣南的客家围屋颇具特色,2001年2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向全世界直播了龙南乌石围的全貌和详情,在世界客属群体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赣县白鹭古民居、厦府戚氏宗祠、于都唢呐、兴国的山歌、赣南擂茶、米酒等等这些古朴的客家民居、美妙的客家山歌、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美味的客家菜肴和小吃,一定会使你陶醉其中。

江南宋城——以赣州城区为中心,以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宋城文化旅游区。赣州城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保存了众多的宋代历史文物古迹,被誉为“宋城历史博物馆”,离城区6公里处的通天岩是国家4A级景区,是一处发育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区,自唐代以来被开创为石窟寺,那里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摩崖造像358尊,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纬度最低的一处石窟群,所以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

在城区有我国保留下来的唯一的宋代砖城墙,在古城墙上保留了数以万计的铭文砖,它象一部历史巨著,记载着赣州历史兴衰嬗变。八境台、郁孤台、古浮桥、灶儿巷、福寿沟等等,这些宋代古迹会让你了解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看后一定使你回味无穷。

丽山秀水——以东江源头、阳岭“天然氧吧”、上犹陡水湖为代表的丽山秀水旅游区。安远三百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香港同胞饮用水的源头;崇义阳岭是国家3A景区,海拔1260米,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9.2万个单位,最高达19.7万个单位,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吉尼斯之最”荣誉证书,被称为“天然氧吧”;上犹陡水湖有400多湖湾,50多个岛屿,有人说它比台湾的日月潭更美;大余梅岭自古以来以梅花著称于世,被称为“梅国”,不仅梅花称奇,更以梅关古驿道闻名于世,此道唐代开凿,已有1300多年历史,此道是当时中原通往南洋的必经之路,被誉为“水上丝绸之路”。

在这里,特向大家推荐几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

1、红色旅游线:赣州——于都长征第一渡——瑞金云石山长征第一山——瑞金沙洲坝、叶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旧址群——会昌邓小平旧居——宁都起义纪念馆、翠微峰——兴国将军馆、将军广场——赣州。

2、客家旅游线:赣州文庙——赣县白鹭客家古村、客家文化城、大湖江——龙南小武当山——龙南客家围屋(关西新围)。

3、宋城文化旅游线:赣州通天岩石窟——赣州古城墙—-八境台——郁孤台——文庙——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浮桥。

4、丽山秀水生态旅游线:赣州——上犹陡水湖——崇义七星望月、阳岭——大余梅关景区、牡丹亭——信丰脐橙园——安远三百山景区——定南九曲河——会昌汉仙岩——赣州。

赣州旅游交通便利。105、323、319、216国道贯通赣州境内,昌厦高等级公路已经开通,赣粤高速公路赣州境内已全线通车;赣州民航机场已达4C级标准,开辟了到广州、北京、厦门、上海、深圳等地航班;京九铁路经过赣州的五县一市一区,每天有16对32班次列车经过赣州。江西六大内河港口之一的赣州港,通过赣江连接长江可达出海口。

赣州旅游接待设施完善。全市有旅游星级饭店24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8家),全市有旅行社32家(其中国际社2家),全市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旅游从业人员。

欢迎大家到赣州来,走近赣江(东江)源,探寻客家源,追溯共和国之源,您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与美丽的风景,更有这里悠扬的风韵和纯朴的民情。

社会事业

教育

江西理工大学

2012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30人,在校研究生2257人,毕业生553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43万人,在校学生8.55万人,毕业生2.15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等专业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82万人,在校学生13.57万人,毕业生3.8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5.92万人,在校学生15.10万人,毕业生4.05万人。普通初中招生14.54万人,在校学生41.25万人,毕业生12.8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6.69万人,在校学生92.83万人,毕业生14.55万人。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9%,适龄少年初中入学率98.8%。

赣州高等教育较发达,市内拥有众多高等院校,拥有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近十万人,数量居江西省第二,仅次于省会南昌,赣州大学城已有多所高等院校设立新校区。

本科院校: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

独立院校: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高职、大专院校: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赣南教育学院)。

主要公立中学:赣州中学、赣州市第一中学、章贡中学、赣州市第三中学、赣州市第四中学、赣州市第七中学、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赣县中学、南康中学、兴国平川中学、于都中学、会昌中学、安远一中、信丰中学、宁都中学、瑞金第一中学、上犹中学。

主要民办中学: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厚德外国语学校。

文化体育

新闻业

清光绪二十八年(1882)十一月,《日新汇报》(五日刊)创刊,铅印发行。为赣南地区出版报刊之始。地方媒体主要有赣州电视台、赣州人民广播电台、赣南日报、赣州晚报和中国赣州网等。

1950年3月,赣州同心戏院邀请采茶艺人刘日凤、朱琳山、谢德胜等人到赣州演出,为赣南采茶戏进城市演出之始。

2012年,赣州市电视人口覆盖率99.3%。广播人口覆盖率98.3%。赣州市有群艺馆、文化馆19个,组织文艺活动780次;乡镇文化站292个,组织文艺活动1465次;艺术表演团体19个,演出场次3170次;图书馆19个,有藏书210.1万册,图书流通130.3万人次;博物馆18个,文物藏品4.53万件(套),参观人数214.48万人次。

体育

2012年全年举办群众体育活动1082次,参与人数45.89万人;体育健身俱乐部56个,市级体育协会21个;二级裁判员发展人数370个,二级运动员发展人数134个;公共体育场地38个,其中田径场9个,体育馆10个,游泳池10个,全民健身广场9个。少儿体育学校19个,在校学生2914人,专职教练员88人。

卫生医疗

2012年末,赣州市共有卫生机构9023个。其中,医院5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1个,卫生院320个,村卫生室7603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89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9个。卫生技术人员2.7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94万人,注册护士1.08万人。卫生机构床位2.75万张。

人民生活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01元,比上年增长13.2%;城市(章贡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4元,增长16.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4%,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0%。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2869元,增长18.3%。

2012年末,赣州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1.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53.60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8.28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62.39万人,增加0.71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41.07万人,减少1.4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34.5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16.2万人。9.77万城镇居民和31.4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城市规划

根据《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赣州城区分成河套老城区、章江新区、开发区、水东、峰山、赣南大道六大片区。其中,章江新区是赣州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区,将成为赣州未来的中央商务区。根据规划,到2030年赣州中心城市将建设成为城市人口超300万、城市建设用地达33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

对外交流

国际友好城市:麦卡伦市(美国)、不伦瑞克市(美国)、弗里敦市(塞拉利昂)。

国内友好城市:上海市宝山区、上海市静安区、辽宁省锦州市、广东省深圳市。

历史大事

【日军轰炸赣州城】抗日战争时期,赣州市区屡遭日军飞机轰炸。1938年,日机9架,投弹30余枚,炸毁南外机场,并毁房屋数栋,伤居民30余人。此为日军轰炸赣州之始。1939年3月日军侵占南昌后,派飞机侵扰轰炸赣州更为频繁。尤为惨重的是1942年1月15日,日机28架侵入市区上空,狂轰滥炸商业繁华区,主要商业街道阳明路、中正路(今解放路)、华兴街、建国路等,顿时变成一片焦土,炸死居民200余人,伤300余人,炸毁房屋1000余栋。

【北伐军占领赣州】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在江西战场,赖世璜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军长,担任前锋,第二军谭道源师为后队,进取赣州。赖原为军阀孙传芳部第四师师长,经广东革命军政府策动反正,他接令后,不露声色,派所部以奉令调防名义接近赣州。坐镇赣州城的滇军杨池生、杨如轩以为如北伐军来,自有赖世璜师在前抵挡,故不加戒备。9月5日晨,第十四军占领水东七里镇并沿贡江而下进逼赣州城。

此时两杨方如梦初醒。当夜仓促率兵向城北沙地方向撤退。6日凌晨,国民革命军入城,出示安民。7日和8日,赖世璜、谭道源相继率兵到达赣州。10日全市人民在天竺山召开军民联欢大会,各界人士送粮送草,募捐筹款,掀起支援北伐的热潮。

【熊天瑞据赣州】元至正十八年(1358)陈友谅部将熊天瑞攻克赣州,任参知政事,并留守赣州,兼管吉安、南安、南雄、曲江诸路。熊天瑞攻占赣州后自称金紫光禄大夫、司徒、平章军国重事,自制旗帜,书"无乱"二字,并在南雄造战舰,欲率兵进攻广州。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八月,明太祖派大将常遇春攻伐赣州,熊天瑞据城坚守。常遇春采取长时间围困的策略,熊天瑞坚守孤城5个多月,终因众寡悬殊,外无援兵,内缺粮饷,向明军投降。

【齐述率兵起义】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七月二十三日,驻守虔州的东南第六将校齐述率驻军4000人起义,百姓纷纷响应。起义兵民杀死虔州统制,偕同吴进、马晟占据虔州。此事震惊江南数省,宋高宗命令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忠州团练使李耕率军镇压,围攻虔州城,齐述和全城军民据城坚守。十一月二十三日黎明,李耕命架云梯、天桥于城东北隅,敢死队在弓箭、火炮的掩护下翻越城墙,齐述指挥兵民巷战,激战多时,终因寡不敌众,义军800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

【林士弘据虔称帝】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江西鄱阳操师乞举兵反隋,自号元兴王。炀帝派治书侍御史刘子翎兴兵讨伐,操师乞中流箭死。部将林士弘与刘子翎大战于鄱阳湖,刘子翎战死。林士弘军威大振,率10多万人沿赣江而上攻占虔州。随后自号南越王,又号楚称帝。各地豪杰纷纷杀隋守令归附。当时,北至九江,南尽番禺,均为林士弘所辖。林士弘死,部属解散。

文化名人

赣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赣南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自唐代至清末,赣南中进士和状元550名,赣南历史上出过5位文科状元和2位探花,他们是:北宋宁都县的郑獬、南宋赣县的池梦鲤、南康县的刘必达、宁都县的谢元龙,清代大余县的戴衢亨;探花有:南宋石城县的巫双瑞、明代宁都县的董越;出过不少三公、六部、九卿的人物,如:位居宰相的有唐代钟绍京兴国人、宋代崔与之宁都人、清代戴衢亨大余人;位居尚书仆射(副宰相)的有唐代刘越驭、胡承憼宁都人。

位居都御史(从一品)的有明代陈勉宁都人、李涞于都人;位居尚书的有五代南唐礼部尚书衷愉宁都人、唐代检校户部尚书谢肇、北宋吏部尚书陈恕石城人、南宋兵部尚书潘任寻乌人、南宋大都督巫双瑞石城人,南宋淳佑十年庚戍榜,探花及第,并招为附马,统理诸军都督府大都督,明代工部尚书太子少保董越宁都人。董越,殿试探花及第,为赣南历史上第一位居外大使,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奉旨出使朝鲜。

赣南文化属于江南文化,以中原文化为基础,由于赣南先民来自中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纺织印染和制造等工业技术;还带来了优良的教育、文化等时代文明,使整个赣闽粤边界山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科学和文明程度都得到迅速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唐前期,赣南“始有士”,在科考上有了起色,出现了影响全国的文化名人和政治人物。

高行健1940年出生于赣州,祖籍江苏泰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

钟绍京(659~746)唐代书法家,字可大,兴国县清德乡人,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又是江南第一个宰相,钟绍京的书法代表作为名帖《灵飞经》,《灵飞经》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小楷法帖之一。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赣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

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谢元龙(1204-1287年),名唐,字元龙,号南塘,别名晋卿。宁都县黄陂镇、杨依村人《珍溪东山谢氏族谱》。赣南第二个状元。

池梦鲤(1228~1279,一说1224~1279)字德华,赣县(今属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七里镇村)人。宋代状元。太学上舍生。宋咸淳十年(1274)中恩科状元,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池梦鲤中状元时已50余岁,适其家乡建桥,乡民为他庆贺中状元荣归,遂名"状元桥"。迨后,赣城南市街其宅前曾建“状元及第坊”,志其中状元盛况。宋末大将张世杰曾为他写像赞:“名甲金榜,宴赐琼林,京兆行驺,仪曹致勤,诗轶六朝,功拟五臣,忠良并誉,千古斯文。”对他的学问和功业作了高度评价。

池梦鲤生子四,长子他迁,幼子早殇,次子和三子的后裔迁居赣州七里镇,繁衍至今。宋亡后,他隐逸山林,殁于祥兴二年(1279),葬于赣县太田乡桃源洞(今赣县茅店乡太阳坪村)。

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县人。清初,人称魏禧、汪琬和侯方域为散文三大家。所著传记如《大铁椎传》、《江天一传》、《刘文炳传》、《朱参军家传》、《邱维屏传》等,文笔简练,叙事如绘。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宁都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不应,逝于扬州。魏禧与其兄魏兄祥、弟魏弟礼,都能文章,世称"三魏"。他们的文集合编为《宁都三魏全集》。

戴衢亨,字莲士,江西大庾人。父塔戴第元,由编修官太仆寺卿。衢亨年十七,举於乡。乾隆四十一年,召试,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四十三年,成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典试湖北。叔父戴均元、兄戴心亨并居馆职,迭任文衡,称“西江四戴”。寻命仍直军机。秋狝扈跸,射狍以献,高宗赐诗美之。累典江南、湖南乡试,督山西、广东学政,历迁侍讲学士。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宁都县梅江镇西门人。郑獬从小学习刻苦,勤奋上进,赴京会试,经殿试中进士一甲一名,即状元。此后,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荆南(今湖北江陵)和开封知府,后入朝为度支判官,入值集贤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诏诰,享正三品。

开国将军

上将(3位):

陈奇涵兴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肖华兴国县人,总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全国政协第六副主席。

赖传珠赣县人,北京军区政委,沈阳军区第二政委。

中将(11位):

邝任农,寻乌县人,空军副司令员兼民航总局局长。

朱明,兴国县人,总政治部组织部第一副部长,通信兵政委。

刘浩天,宁都县人,军事科学院院长,海军东海舰队政委、司令员。

吴法宪,兴国人,副总参谋长兼空军政委、空军司令员。中共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邱会作,兴国县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中共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黄志勇,崇义县人,工程兵、装甲兵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

康志强,兴国县人,海军北海舰队政委,海军副政委。

温玉成,兴国县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

曾思玉,信丰县人,武汉军区、济南军区司令员。

谢有法,兴国县人,解放军政治学院政委。

廖容标,赣县人,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少将(120位):

丁盛,于都县人,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

丁荣昌,于都县人,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

马泽迎,兴国县人,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

王屏,兴国县人,装甲兵副政委。

毛会义,兴国县人,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参谋长。

方槐,于都县人,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邓经纬,兴国县人,北京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叶运高,兴国县人,总参谋部通信兵部政委。

叶荫庭,于都县人,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

卢文新,宁都县人,湖南省军区副政委、政委。

吕黎平,兴国县人,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朱耀华,瑞金市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伍生荣,石城县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

刘涌,兴国县人,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刘大煜,赣县人,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部副主任。

刘友光,于都县人,第二炮兵副政委。

刘玉堂,兴国县人,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

刘世洪,兴国县人,湖南省军区政委。

刘锦平,瑞金市人,广州军区空军政委。

刘耀宗,兴国县人,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江拥辉,瑞金市人,沈阳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

江学彬,兴国县人,海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海军航空兵政委。

兴中,崇义县人,海军第二航空学校校长。

许诚,宁都县人,第63军副军长、第67军副军长。

孙文采,瑞金市人,辽宁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严庆堤,瑞金市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巫金锋,南康市人,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

李士才,兴国县人,广州军区工程兵政委,广西军区第二政委。

李长暐,信丰县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

李呈瑞,兴国县人,海军航空兵政委。

李佐玉,兴国县人,山西省军区副政委。

李良汉,兴国县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工程兵副政委。

李致远,于都县人,河北省军区副政委。

杨力,瑞金市人,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司令员。

杨卓,兴国县人,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第一政委。

杨汉林,兴国县人,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杨思禄,于都县人,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杨俊生,瑞金市人,第二炮兵司令员,旅大警备区第一政委。

吴保山,赣县人,总参谋部三部政委,福州军区副政委。

何家产,上犹县人,新疆军副参谋长、参谋长,福州军区参谋长。

邱先通,兴国县人,辽宁省军区副政委。

邱会魁,兴国县人,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

余光茂,崇义县人,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邹衍,兴国县人,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

张雄,瑞金市人,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

张光华,宁都县人,解放军步兵学校干部部部长。

张英辉,兴国县人,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

张耀祠,于都县人,总参谋部警卫局副局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

陈力,宁都县人,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主任,铁道兵学院副院长。

陈熙,兴国县人,空军学院第一副院长,空军学院政委。

宋玉琳,会昌县人,北京军区副参谋长。

陈士法,会昌县人,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

陈坊仁,兴国县人,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山东省军区司令员。

陈远波,兴国县人,总后勤部干部部部长、政委。

陈美福,兴国县人,沈阳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后勤部副部长、顾问。

欧阳平,兴国县人,成都军区副政委,济南军区副政委。

罗有荣,宁都县人,武警部队湖北总队第二政委。

罗亦经,赣县人,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河南省军区副政委。

周彬,兴国县人,空军卫生部政委。

郑三生,石城县人,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郑旭煜,瑞金市人,河北省军区副政委。

钟辉,瑞金市人,炮兵副司令员、副政委。

钟人仿,兴国县人,装甲兵参谋长、副司令员。

钟元辉,上犹县人,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

钟文法,兴国县人,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武汉军区副政委。

钟生溢,兴国县人,河南省军区副政委,湖北省军区副政委。

钟发生,瑞金市人,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钟发宗,兴国县人,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浙江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钟贤文,于都县人,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钟国楚,兴国县人,安徽省军区第二政委,江苏省军区第二政委。

钟炳昌,兴国县人,第66军政委。

钟辉琨,宁都县人,华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

段德彰,于都县人,东海舰队第二政委,南海舰队政委。

袁渊,南康市人,第2高级步兵学校代校长,政治学院教育长。

徐光华,赣县人,总参谋部三部六局政委,河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黄萍,大余县人,解放军通信兵学院院长,总参通信部副主任。

黄文明,兴国县人,解放军工程兵副政委,通信兵政委。

黄玉昆,兴国县人,总政治部副主任。

黄有凤,兴国县人,总参谋部机要局局长。

黄作珍,宁都县人,北京卫戍区政委。

黄径琛,宁都县人,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黄经耀,于都县人,宁夏军区司令员。

黄思沛,宁都县人,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

黄振棠,上犹县人,第6军17师政委。

黄朝天,兴国县人,辽宁省军区副政委,江苏省军区司令员。

曹丹辉,南康市人,高级军事学院通信兵教研室主任。

曹光琳,南康市人,高级步兵学校副政委、政委。

曹传赞,南康市人,解放军军事体育学院政委。

曹德连,南康市人,沈阳军区后勤部政委,吉林省军区政委。

龚兴贵,兴国县人,第二炮兵第51基地政委。

康林,于都县人,第28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梁玉振,宁都县人,总参谋部警备部后勤部部长。

梁达三,瑞金市人,华北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

彭寿生,信丰县人,第66军副军长,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童国贵,信丰县人,山东省军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

温先星,石城县人,四川省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

游好扬,赣县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曾征,寻乌县人,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兼西宁警备区司令员。

曾美,兴国县人,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河北省军区政委。

曾凡有,宁都县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基地政委。

曾庆良,于都县人,总参谋部军事科学研究室主任,总参谋部通信部副主任。

曾克林,兴国县人,海军后勤部副部长,海军航空兵部司令员。

曾昭墟,兴国县人,第20军副军长、副军长兼参谋长。

曾保堂,信丰县人,山西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

曾新泮,兴国县人,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曾雍雅,于都县人,西藏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谢良,兴国县人,炮兵学院政委,炮兵副政委。

谢明,于都县人,军政大学副政委,政治学院副政委。

谢正浩,于都县人,东海舰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

谢立全,兴国县人,海军军事学院第一副院长,海军学院院长。

谢国仪,兴国县人,北京军区司令部动员处处长,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谢振华,崇义县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政委。

谢家祥,瑞金市人,第54军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

谢镗忠,赣县人,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

赖达元,石城县人,解放军雷达兵政委。

雷永通,兴国县人,海军军事学院副政委,海军学院政委。

廖昌金,上犹县人,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

廖冠贤,宁都县人,南京军区空军政委,武汉军区空军政委。

廖鼎琳,兴国县人,国防科委训练基地政委,炮兵学院政委。

魏洪亮,兴国县人,中南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广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

参考资料

1.赣州 赣州之南 红色革命的摇篮·网易新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