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化(在西方艺术、建筑和文化等领域兴起的思潮)

2023-12-06 22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后现代化

在西方艺术、建筑和文化等领域兴起的思潮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根据韦氏辞典,后现代(postmodern)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艺术、建筑和文化等领域兴起的思潮,它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有些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对现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构,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比较重视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创造。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把社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但是,他们关于"后现代"的时间涵义,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中文名 后现代化
外文名 Post-modern

理论研究

几乎与现代化理论研究同步,西方学者对发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种新理论。例如,后资本主义社会(达伦多夫,1959)、后工业社会(贝尔,1973)、后现代主义(Lyotard,1984;Rose, 1991;格里芬,1997)、后现代化理论(Crook,1992;Inglehart,1997)、知识社会(莱恩,1966)、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等,其中,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是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紧密相关的,后现代化理论则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相对应。

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产生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发达工业国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

争论

有些学者认为,后现代是一种文化思潮,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有些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史阶段称为"后现代阶段 “,后现代思潮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都有反映。

看法

鹿特丹:一座战后现代化的城市

后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

殷格哈特教授是世界价值观念调查项目(World Values Surveys)委员会的执行主席,参加该项目的80名专家对43个国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项调查覆盖全球70%的人口。世界价值观念调查共进行了三次,分别是1981~1982年,1990~1991年,最近的一次调查是在1995~1998年完成的。

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国家如尼日利亚,刚刚开始现代化;有些国家如中国,正加速进行现代化;有些国家如韩国,接近于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折点;有些国家,如英国、德国和美国,已经进入后现代化;北欧国家(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和荷兰基本是后现代社会。

有人认为,后工业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等是后现代化理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后现代化理论在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反映。

然而,不论是后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化理论,都容易让人感到迷惑。

因为,根据韦氏辞典,"现代"指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的这段历史时间,没有明确时间下限,当前的时代就是"现代"。如果"后现代"具有时间涵义,那么,"后现代"是什么时候?当前的时代是不是"后现代"。

如果当前的时代是"后现代",那么,"现代"和"后现代"在时间上就是交叉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在时间上,"后现代"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事实上,前面谈到,有些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称为"后现代阶段",有些学者把70年代以来的发达社会称为"后现代社会"。由此可见,"后现代"概念的自相矛盾,已经发生。而"现代"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时间概念,已经使用了数百年,要想改变它,谈何容易。

"后现代"概念的时间不自洽,必然影响后现代化理论的传播和应用。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化理论是以经典现代化理论为参照的,它没有完全超越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束缚。

在现代化理论家看来,后现代化也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关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研究。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布莱克教授在1976年出版的《比较现代化》一书中谈到,有大量文献讨论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往往把它们称作"后工业化社会"。

学者们发现后现代化理论:后现代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没有包括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等;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时代展望

确立后现代化化时代的到来,并不能简单地以人工智能的普遍存在及高度自动化的使用来确定,还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识别。

确保人类社会长期生存发明的出现

人类社会能否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人类是否能否抗拒目前视为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如现在的粮食生产,主要还是靠天收,一旦碰到连续性干旱或是水灾,就意味着粮食将发生紧缺。如果今后有一天能通过工厂直接生产出粮食,哪怕平时只作为部分的替代品,但却可以消除可能出现的饥荒。

世界性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直接影响到我们耐以生存的环境。虽然目前一些科学家在探究地球气温的上升是否同太阳有关系,但我还是认为近百年的工业生产给大气中排放了过多的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可能没有任何人希望今后某一天出门必须穿上带调温的保护服,否则成天就得待在有空调的房子里面。

极大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的发明的出现

就目前医疗水平来看,人类还有很多疾病无法得到完全治愈,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各国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研究。像癌症、艾滋病等疾病,虽然在治疗上有一定的突破,但还未成为像治疗伤风感冒那样简单。当然,对于目前国内可以治愈的肺结核之类的疾病,一年尚有几十万人死在这种疾病上面,就开设谈我们已经进入第一次现代化应该为时过早。

到了后现代化这一天,不仅应该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应该是在人类克制住重大疾病对人类的伤害之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延长人类的寿命将是另一个标志。我们目前无法确定可以通过什么办法延长人类的寿命,但可以肯定,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必然成为现实。

出现问题

高度自动化生产必然让很大一群人成天无所事事,到那一天,很多人无事可做,他们将会干些什么。

而人类寿命的延长也必然破坏目前的一些社会伦理。想一想,一个一百二十岁的男子身体健康的像三四十岁的人,他可能会娶一个三十岁的女子;而一个一百二十岁的女子身体健康的像三四十岁的人,他可能会嫁给一个三十岁的男子。

实行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地指导方针句号。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地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地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地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重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地失调地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地组织路线。从三中全会起,党掌握了拨乱反正地主动权,有步骤地解决了建国以来地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跟实际生活中发现地新问题,进行了繁重地建设跟变革工作,使国家在经济上跟政治上都发现了很非常好地形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变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建设经济特区,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现代化建设观点。

参考资料

1.什么叫后现代社会?·爱问知识人

2.什么是现代化?·中国科学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