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哈鱼籽(鲑科动物大麻哈鱼的卵)

2023-12-09 14阅读

大马哈鱼籽

鲑科动物大麻哈鱼的卵

大马哈鱼籽,中药名。为鲑科动物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Walbaum)的卵。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及图们江。具有健胃之功效。常用于消化不良。

中文学名 大马哈鱼籽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鱼纲
鲑目
鲑科
大麻哈鱼属
大麻哈鱼
分布区域 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图们江
药材基源 为鲑科动物大麻哈鱼的卵。
性味 健胃
功能主治 消化不良

营养价值

大马哈鱼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血脂和血胆固醇,防治心血管疾病。所含的Ω-3脂肪酸更是脑部、视网膜及神经系统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有增强脑功能、防治老年痴呆和预防视力减退的功效。在鱼肝油中该物质的含量更高。马哈鱼能有效地预防诸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享有“水中珍品”的美誉。鱼肝油中还富含维生素D等,能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有助于生长发育。

适用人群

老少皆宜。特别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脑力劳动者、应试学生更加有益。

适用量

每次60~80克。生食每次30克左右。

原形态

大麻哈鱼,体稍侧扁,一般长约60cm。头大,吻长,突出,微弯,尤其雄鱼在生殖期吻弯曲如钩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眼距吻端比距鳃孔为近。口大,牙扁而尖锐,顶端向内微弯,上下颌各具1列大牙。鳃孔大,鳃耙19-25。体被细小圆鳞。侧线明显。侧线鳞132-148(19-26/18-24)。

背缘自头后渐次降起直至背鳍基部。背鳍3-4,9-11,起点距吻端与距尾鳍基约相等。脂鳍小,和臀鳍相结,臀鳍2-4,12-15。胸鳍1,41-16,较小,位低,腹鳍1-2,8-11。尾鳍叉形。头背和体背青黑色,腹部银白色,成鱼体侧有10-12条橙赤色的横斑。臀鳍、腹鳍灰白色。鲱形目鲑科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以全鱼入药。

生长环境

为回游性鱼类,每年秋季生殖鱼群进入江河产卵,产卵期10-11月,常于水质澄清的砂砾底质,水深1m、水温4-12℃处产卵,卵沉性,黄红色,球形,径5.4-7.3mm,怀卵量3000-5000粒,产卵后亲鱼大部分死亡。受精卵于次年春季孵化,当仔鱼长到50mm时开始降河入海,3-5年后鱼体性腺成熟又开始溯河生殖回游。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常食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甲壳类及其他小型鱼类等。中国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及图们江。

入药部位

功效

健胃。

主治用于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每次3-6g,每日3次。

采集加工

秋季捕捞,剖腹取卵,晒干。

附注

大马哈鱼肝可提制鱼肝油;精巢提制鱼精蛋白,并可配制成多种鱼精蛋白制剂。适用于糖尿病、暴发性传染性肝炎有出血倾向等。

参考资料

1.大马哈鱼-中药词典·正保医学教育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