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日本本州岛西部行政区域)

2023-12-09 2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中国地方

日本本州岛西部行政区域

“中国地方”一词,指的是日本本州岛西部的一个地区,而并非指现在作为国家存在的中国。中国地方一词在平安时代开始出现,包括现在的鸟取、岛根、冈山、广岛、山口五县。日本战败后,为与东亚国家中国相区别,有时也称为山阳山阴地区。中国地方于日本历史的中古时期,因战乱较少,而成为当时日本除了京都之外,文化及艺术风气发展最盛的地区。

中文名 中国地方
外文名 ちゅうごくちほう
所属地区 本州岛
地理位置 日本本州岛西部
面积 31921.58
下辖地区 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
人口 7,409,532(2016年3月21日推测)
地方方言 日语

区域简介

中国地方

中国地方(假名:ちゅうごくちほう,罗马字:Chūgoku chihō),汉语亦称为中国地区,是指日本本州岛西部的山阳道、山阴道地区,包含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等5个县;面积为31,917.37平方公里、人口约771.8万人。日本战败后,为与东亚国家中国相区别,有时也称为山阳山阴地区。

古代日本的山阳道包括播磨、美作、备前、备中、备后(三备)、安艺、周防和长门,山阴道包括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共十六国。中国地方于日本历史的中古时期,因战乱较少,而成为当时日本除了京都之外,文化及艺术风气发展最盛的地区。

历史沿革

中国地方这个词语,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延喜式最先采用。当时日本全国的驿站按照地区分类,分为近国、中国和远国。这种分类,在大约从10世纪开始普遍使用。

古代日本的山阳道包括播磨、美作、备前、备中、备后(三备)、安艺、周防和长门,山阴道包括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共十六国。

古代日本的山阴道(さんいんどう,せんいんどう,Sanindou)又名背面道(そとものみち),可以指:五畿七道之一,位于本州日本海侧西部。律令时代通过五畿七道中的山阴道的干线道路。山阴自动车道的略称。行政区域上的山阴道包括:丹波国、丹后国、但马国、因幡国、伯耆国、出云国、石见国、隐岐国、沃恩国;道路上的山阴道:律令时代的山阴道,是连结畿内与山阴道诸国国府的官道,七道中属“小路”等级。现在的国道9号基本上继承了律令时代的山阴道,路线只有几处差异。现在的“山阴道”常用于山阴自动车道的略称,亦指连结京都与福知山的山阴街道。

历史记载

将山阳道和山阴道等地方合称为“中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应该是日本南北朝时代的《太平记》。书中记载足利直冬初时被委任为长门探题,后来也管治著山阳道的周防、安芸、备后、备中及山阴道的出云、伯者、因幡等国,故后来称足利直冬为“中国探题”。所以相信最迟在室町幕府之后,便用“中国地方”来统称以上诸国。

在描写日本古代神话与天皇家系的《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中,将出云国地区称作苇原中国(あしはらのなかつくに),简称中津国、中国,也有可能是该词的语源之一。

留意古代日本的山阳道包括播磨、美作、备前、备中、备后(三备)、安艺、周防和长门,山阴道包括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共十六国。但“中国地方”并不包括了整个山阳和山阴道,其中备前、美作、播磨、但马、丹后、丹波等地方(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京都府和兵库县)并不算是“中国地方”。

名称争议

根据日本方面的说法,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中国大陆的政权是依朝代名命名(即清朝、明朝等),直至中华民国的出现才开始固定“中国”在大陆的官方使用;而在此之前的日本已经有“中国”一地方了来形容本州西端了。因为中华民国的出现,使日语中的“中国”一词的写法和读法也可同时表示邻国的中国大陆。

在日本二战前的社会,一般会把非日语地区用当地称呼方式发音表达,或以欧美人对各国的称呼之发音作为转化成日语译音,故称呼中国大陆为:“シナ(支那)”,即中国的英文国名:“China”的译音。战后的日本才开始接受“中国”一词也可等于“中国大陆”,而且在近代随着有更多日本人到中国大陆旅游工作,“中国”一词几乎完全取代中国地方,演变成为中国大陆的代名词。为表两个“中国”的区别,有时也以山阳山阴地区作为日本中国地方的称呼。

历史地位

中国地方于日本历史的中古时期,因战乱较少,而成为当时日本除了京都之外,文化及艺术风气发展最盛的地区。

参考资料

1.日本地理百事通:鸟取县篇·沪江日语

2.日本中国地方是哪里·我爱历史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