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

2023-12-12 2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9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六朝

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

六朝(222年–589年),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或称萧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又因六朝皆以建康(今南京)为京师,所以后世许多文献皆以六朝或南朝来代指南京,并常会用南京来指明六朝时期的人事物,所以南京又称六朝古都。

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中国南方得到巨大发展,开创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纪元。这六个朝代的共同点是都建都于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六朝时期的南京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故而得名

中文名 六朝
解释 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
来源 《建康实录》

起止年代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

吴(229年-280年),吴历4帝,从孙权称帝起,到后主孙皓亡国止,共52年。

东晋(317年-420年),东晋历11帝,共104年。

南朝宋(420年-479年),宋历9帝,共60年。

南朝齐(479年-502年),齐历7帝,共24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梁历6帝,共56年。

南朝陈(557年-589年),陈历5帝,共33年。

六朝古都

六朝300多年,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快速,但六朝有一个共同点——均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东晋、南朝时称建康)。

吴大帝孙权在石头山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业”,都城周长约11公里,开始了南京的都城史。晋灭吴后,于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为避司马邺之讳,改为“建康”。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建立东晋(317~420年),南京从此成为正统中华文化的中心。东晋以后,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年)相继在此建都由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六朝墓葬被毁

毁掉的石门楣

2013年1月以来,南京市雨花台区金阳东街一处工地内接连发现多座六朝墓葬,但施工单位在未经考古勘探发掘的情况下违规强行施工,导致5座六朝墓葬被破坏殆尽。考古专家根据现场发现的一块残存石门拱判定,其中一座被毁的墓葬为六朝中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

三国吴

吴(229年-280年)

孙坚建立

吴国的统治者孙氏,是江南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豪族。东汉末年爆发黄巾军起义,孙坚到中原镇压黄巾军,后又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成为袁术部下大将。后来,被袁术派去攻打荆州的刘表,在围攻襄阳时,中箭身亡。他死后,长子孙策从袁术那里领回父亲的旧部千余人,自历阳(今安徽和县)渡江到江东,逐步削平各郡的割据势力,兼并了他们的军队,占据了丹阳、吴郡。会稽、像章、庐陵5郡,不久,又袭破庐江郡,夺得袁术部队3万人。孙策依靠周瑜、张昭等南北士族的支持,在江东建立起吴政权[2]。

孙权继位

孙权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在丹徒遭仇人谋杀身亡,弟孙权(182年-252年)继位。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使吴的势力扩展到长江中游的荆州。不久,据有交州各郡的土曼兄弟和东吴建立了联系,于是吴国的势力伸展到了岭南。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吴的政治中心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迁到秣陵(今南京),次年建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21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公安、江陵,完全占有荆州。吴的疆域包括今江苏、安徽、湖北的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五省和广西的大部,贵州的东部及越南的东北部。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孙吴将统治中心迁至武昌(今湖北鄂城)。次年,孙权称吴王,年号为黄武。吴黄武七年(22年),孙权亲自至皖口,派陆逊督请将大破南侵的魏将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黄龙元年(229年)夏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是为吴大帝,国号吴。同年秋九月,自武昌迁都建业。

孙权是三国时一个颇有才干而又好学的封建统治者,曹操曾经夸奖他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为了巩固政权,在重用北方豪族张昭、周瑜、鲁肃等人同时,注意笼络江南的大族,给予世家大族种种特权,以求得他们的支持。吴国的军队实行世袭领兵制,士兵成了将领的私家部曲,父子相承。世袭制的士兵既打仗,又生产。孙权令请将增广农田,在建业和沿江地区大规模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

当时在吴国境内江南广大地区居住着许多山越人,孙权不仅强迫山越人纳税服役,还经常将他们编入军队,甚至把他们赏赐给官僚地主作客户和奴婢,因此激起了山越人的反抗。孙权多次派兵镇压。吴嘉禾三年(234年),吴将诸葛恪率领大军围攻丹阳郡的山越人,采取坚壁清野、断绝粮食的办法,迫使山越人出山求活。诸葛恪把出山的山越人迁徙到外县,挑选丁壮编入军队,其余令居平原,成为郡县编户。这些出山的山越人后来逐渐与汉族融合。

孙极鼓励开荒,大力兴修水利,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役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北方南渡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许多山越人出山定居,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使长江中下游沿岸的太湖、钱塘江流域得到开发,大大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孙权死后,宗室和大臣之间彼此残杀,争权夺利,吴后主孙皓荒淫残暴,加重人民赋役负担,又用极其残酷的刑罚任意杀人,人民不断起义反抗,吴国已处在分崩离析的状况。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发兵20万,分6路大举攻吴。次年三月,由王浚统帅的伐吴水师首先抵达建业石头城,孙皓出降。吴国呈交晋军的图籍载明,吴国这时有户籍民户52.3万户,230万人口,吏3.2万,兵23万。

吴历4帝,从孙权称帝起,到后主孙皓亡国止,共52年。

东晋

东晋

东晋(317年-420年)

晋武帝司马炎,其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专断曹魏国政,时曹魏已经名存实亡。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年号为“泰始”后改为“太康”。史称西晋。

西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皇室与宗室亲王之间为争夺帝位,相互残杀,爆发了“八王之乱”,并由此引起了中国社会长期的战乱和分裂。西晋永嘉元年(307年),琅琊王司马睿(276年-322年)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出镇建邺(313年改称建康)。他用北方南来的名士王导为谋主,以王导从兄王敦为扬州刺史,又拉拢了江南士族,取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支持。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被俘的消息传到建康,司马睿先在建康称晋王,次年正式称帝,改元建武,是为晋元帝。这个建都建康的政权,史称东晋。

依靠南北士族支持建立的东晋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北方南渡士族占据显要官职,掌握大权,南方士族只担任闲职,无实权,南北士族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北方士族中以王氏兄弟权力最大,王导掌政权,王敦掌军机,当时有“王与马(司马氏),共天下”(《晋书·王敦传》)的说法。晋元帝不满王氏专权,就设法抑制他们的势力,引发了大将军王敦叛乱。后王敦病死,叛乱被平定。晋成帝司马衍时又发生了苏峻、祖约的叛乱,不久,被陶侃等人平定,东晋政权转危为安,王导继续执政。王导推行“镇之以静”的方针,注重维护南北大族间的合作,妥善安置南渡北人和南方流民,鼓励开荒,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

前期

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南侵,祖逖、桓温等有识之士主张北伐。祖逖的军队曾打过黄河,桓温的军队曾抵达长安附近的灞上,由于朝廷的牵制及其它原因,北伐最终均未成功。

中期

王氏势力渐衰,南渡大族谢氏掌握朝廷大权。晋孝武帝司马昌明推行丞相谢安倡导的“和静”政策,以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求得内部的安定。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北方前秦符坚发兵90万南下,妄图一举灭晋。谢安派谢石、谢玄、桓伊等人率领8万北府兵迎战。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晋军以少胜多,战败秦军,保住了定都建康的东晋政权,使江南避免了一场大战乱。大破坏。

后期

皇族司马道子父子专权,破坏了多年来的稳定局面。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发生桓玄等人叛乱;次年,又爆发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因刘裕从伐燕前方回师援救京师,孙恩、卢循起义和桓玄叛乱先后被平定。

刘裕(363年-422年)出身贫寒,他参加刘牢之的北府兵镇压孙恩起义,成为重要将领。桓玄叛乱篡位,刘裕起兵平定,迎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控制了朝廷大权。东晋元照二年(420年),刘裕迫使晋恭帝让位,自立为帝,国号宋,是为宋武帝,都建康。

东晋历11帝,共104年。

南朝宋

南朝宋(公元420—479年)

概述

(公元420—479年)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是东晋末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力量。他在与东晋四大家族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于公元420年他废掉了晋帝,自立为王,国号宋。为区别于后世赵匡胤建立的赵氏宋朝,史学家常称之为“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出于行伍,自幼家贫。时值东晋末期,民变此起彼伏,朝廷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公元402年,东晋大将桓玄乘朝廷实力虚弱,起兵篡位,国号「楚」。刘裕与刘毅等起兵勤王,并最终消灭了桓玄的力量。此后,刘裕率军南征北伐,其势力不断得到稳固壮大,并先后攻灭刘毅、司马休之等实力派,最终迫使晋恭帝将帝位禅让给他,宋朝建立。

宋帝国建立后,北方诸国虎视眈眈,战事不断。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他在位三十年,励精图治,国家生产经济终于有所恢复,遂有元嘉之治。但公元453年,其长子刘劭篡夺皇位,王室诸子争位,帝王荒淫残暴,国家从此一蹶不振。公元479年,宋顺帝禅让给了萧道成,南朝宋灭亡。

由于刘裕出身贫寒,又看到了东晋因大族屡屡兴兵反抗而使其灭亡的教训,故而在他登基后,不再重用名门大族。其用人也多为贫寒出身,兵权则主要交于自己的皇子,所以没重蹈东晋发生大族割据的覆辙。然而,由于皇子相互间的争权夺利,最后以至与相互残杀,这是刘裕始料未及的。

 公元四二二年,刘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继即位。其中,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是刘宋最繁荣的一段时期,这时南方的经济、文化才真正有所发展。公元四五零年至公元四五一年,宋文帝贸然北伐,与北朝的魏国交战,反而被北魏太武帝率领骑兵集团大举穿插突击,短短两个月就由黄河北岸攻到了长江北岸,使南朝损失比北朝更为惨重;而北朝的远征军将士染病者颇多,国人对此也颇为怨恨,北国政治随即陷入混乱。南北双方无能力再发生大战。从此,南北方相对稳定下来。

公元四五四年,文帝薨。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后为帝,但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仅对诸将疑忌,而且兄弟间相互残杀,政治一度混乱。在此期间,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趁政治混乱之机而形成了较强的势力。四七九年,萧道成灭宋,建立齐。至此,宋朝宣告灭亡。

统治区域

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宋武帝

宋武帝刘裕吸取东晋灭亡的教训,很注意集权于中央。他重用寒门,压抑豪门士族,限制土族地主兼并土地。主持“立断”,并省许多侨州郡县,扩大了政府的赋役对象。宋武帝刘裕从他掌权时起,到他代晋做了皇帝,曾对当时积弊已久的政治、经济状况有所整顿。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整顿吏治枣他当时罢掉或处死的官吏有许多是士族或皇族出身。他的亲信、功臣中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的,他也严厉惩罚,甚之处死。

二、重用寒人枣东晋时期,中央和州、郡的大权一直掌握在王、谢、庾、桓四大家族手中,选拔官吏,主要依据门第,所谓“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选出的官吏多是无才无识之辈。刘裕掌权后,下令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的精神选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赵伦之等。

三、继续实行“土断”,抑制兼并枣刘裕于义熙九年(413年)再次实行“土断”政策。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都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都依界土断。多数侨置郡、县被合并或取消。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对于势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清查。还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四、整顿赋役制度枣刘裕下令严禁地方官吏滥征租税、徭役,规定租税、徭役,都以现存户口为准。凡是州、郡、县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占据屯田、园地的,一律废除。凡宫府需要的物资,“与民和市”,照价给钱,不得征调。还减轻杂税、徭役等。刘裕对政治、经济的整顿,进一步打击了腐朽、黑暗的贵族、士族势力,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对劳动人民的痛苦亦有所减轻。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

宋文帝

宋文帝刘义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小字车儿,中国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号“元嘉”,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刘义隆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

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史称元嘉之治。军事上,刘义隆继承刘裕北伐的政策,于430年、450年和452年三度出师北伐,但都无功而返,特别是450年的北伐失败导致北魏长驱直入长江岸的瓜步,威胁建康,造成刘宋国力的损耗。453年,刘义隆被太子刘劭弑杀。不久后他的第三子刘骏起兵推翻刘劭而继位,是为宋孝武帝。

走向灭亡

从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刘劭弑杀起,到升明三年(479年)宋顺帝刘凖禅位萧道成止,二十六年间,刘宋皇室自相残杀的惨剧,史不绝书,结果是外则丧失了一大片土地,内则重新出现了权臣篡国的局面;公元453年,其长子刘劭为了篡夺皇位,骇人听闻地杀害了自己父亲,之后王室诸子争位,混战不止,帝王荒淫残暴,朝政日益腐败,国家实力从此一蹶不振。公元479年,宋顺帝刘准把帝位禅让给了萧道成,南朝宋终被南齐所取代。

在刘宋宗室相互残杀的过程中,出身“布衣素族”的萧道成(427年一482年),因军功被提升为右卫将军,领卫尉。中领军。刘宋并明三年(479年),萧道成废来顺帝刘准自立,国号齐,是为齐高帝,都建康。

宋历九帝,共60年。

南朝齐

齐(479年-502年)

齐朝前期

齐高帝任用寒人掌权,要推行检籍法,严令整顿户籍,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与北方通好,维护边境安定。齐武帝萧赜为政宽纾,人民得到10多年休养生息的时机,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齐朝末年

皇室内部又为争权夺利而不断地相互倾轧和残杀。齐永元三年(501年),萧道成的族弟、雍州刺史萧衍(464年-549年)起兵,攻入建康,废齐帝萧宝卷为东昏侯,立齐和帝萧宝融。齐中兴二年(502年),萧衍援例“受禅”,自立为帝,国号梁,是为梁武帝,都建康。

齐历7帝,共24年。

南朝梁

梁(502年-557年)

梁武帝

梁武帝为取得士族地主的支持,容纳士族参政,保证他们的特权,同时选拔庶族地主掌权要,控制实权。他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既尊儒又崇佛,广建佛寺,仅建康就有佛寺500余所。他一再诏令招募流民垦荒,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在他统治的40多年间,社会比较安定,为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创立了良好的环境。

南朝衰弱

梁太清二年(548年),东魏降将侯景叛乱,叛军攻占都城。次年,梁武帝饿死台城。梁承圣元年(552年),梁大将王僧辩、陈霸先领兵收复建康,平定叛乱。由于侯景叛军的烧杀抢掠,繁荣的建康城遭到一次重大破坏。侯景叛乱后,南朝在长江以北的土地,尽被东魏、北齐占领,汉中及长江中游以北地区为西魏占据。从此,南朝的力量更加衰弱了。

梁太平二年(557年),在平定侯景叛乱中,壮大军事实力,控制朝廷大权的陈霸先(503年一559年),废梁敬帝萧方智自立,国号陈,是为陈武帝,都建康。

梁历6帝,共56年。

南朝陈

陈(557年-589年)

陈武帝陈霸先及文帝陈茜、宣帝陈顼,都重视奖励流民垦荒,减轻农民租役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经20多年的治理,遭受梁宋战争破坏的南方经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陈朝末代皇帝后主陈叔宝,纵情声色,不理政事,又造成百姓流离,国家空虚。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年),已统一北方的隋朝发兵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陈历5帝,共33年。

经济

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反映在货币制度方面,表现为铸币较为混乱,货币种类繁多,新品层出不穷。四铢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铸行的。

四铢钱始铸于南朝刘宋时期。据史书记载,刘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七年(430年)十月在建康设立钱署,铸行“四铢”钱。此次开铸铜钱,结束了西晋以来约一个半世纪朝廷未曾铸钱的不正常局面。四铢钱形制仿效“五铢”钱,是对长期以来以“五铢”为名的传统钱制的突破,显示了六朝时期在货币制度方面的开拓创新精神。

到刘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454年)又改铸“孝建四铢”钱,面文为“孝建”二字,背文为“四铢”二字,这是最早的集年号铢两文字于一身的铜钱。后来又省去“四铢”,仅存“孝建”二字。钱文为薤叶书体。薤叶书体是在悬针篆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字体瘦细婉转,流畅清逸,体势运用恰当,给人清新之感。后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民间私铸云起,宋明帝刘?泰始三年(467年)只得废除了孝建四铢钱。

除南朝刘宋政权铸行四铢钱外,北朝的北魏、北齐政权也行用四朱钱。从考古发现的北朝四朱钱来看,钱币文字一般为“四朱”二字加上纪地文字,如“丞相四朱”、“阳丘四朱”、“东阿四朱”等。有纪地文字与“四朱”二字同在一面的四朱钱,如宜阳、下察、淳于、阳丘等四朱钱;有面为“四朱”二字、背为纪地文字的四朱钱,如驺、濮阳、陈、高柳、丞相、吕、安平、东阿、姑幕、定襄等。北朝的四朱钱史籍不载,因此以前的藏泉家往往将这些形制奇特的四朱钱列入无考品,或者认为这些钱是伪品。

参考资料

1.司马炎·历史记

2.刘义隆·历史记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