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

2023-12-13 3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福建省农业厅主办的专科层次的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福建省15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

据2015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地处省会福州,校园占地面积1100余亩,有相思岭、首山两个校区。学院设有五系一部两院,开设有39个专科专业;拥有专任教师267人,全日制在校生5400多人,成人教育学员2538人。

中文名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外文名 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简称 福建农职院
创办时间
学校类别 农林类
主管部门 福建省
院系设置 设有现代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现代农业培训学院、软件学院、通信学院、互联网金融学院、国际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
校训 厚德强技 学以致用
现任校长 陈玲
类别 公立高校
属性 农类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校代码 12630
所属地区 中国福建
学校地址 校本部:福州市南郊相思岭;首山校区: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190号

办学历史

学校前身

校史沿革

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1902年,闽浙总督许应骙在蚕桑棉总局旧址(福州水部门外耿王庄,今福州南公园)重办农桑总局,并附设浙股、粤股蚕务学堂。由福建布政使周莲任该局总办,侯补道员何成浩任会办,会同陈宝琛、叶在琦、郑锡光诸绅,计划振兴全省农桑事务。浙股蚕务学堂聘浙江蚕学馆毕业生任教习,粤股蚕务学堂聘广东专家当技术员。浙股蚕务学堂学制3年,前后毕业10余班学生,每班约30人。毕业生或是留任本堂教职员,或是派往各县当劝业员。

1906年,浙股、粤股蚕务学堂改称福建中等实业学堂,翌年改称福建官立中等蚕业学堂,设蚕业本科班(学制3年)和蚕业别科班(学制2年),归省提学司管辖。留日归来的陈耀西任监督。1912年,“蚕业学堂”改名为福建省立蚕业学校。1914年又改称福建省立甲种蚕业学校,移址南门城边街,并附设乙种女子蚕业学校。

1927年,北伐军入闽后成立的福建省教育改造委员会对福州原有的省立学校进行改造,分别合并。蚕校与创办于1908年的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创办时为福州农事试验场农业别科班)合并为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第二分校。一年后,为提倡、改进职业教育,省教育厅将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第二分校改称为福建省立福州农林中学。

1933年8月,按照教育部颁发的职业学校规程规定,省立福州农林中学校改称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农”),迁址北门外崇福寺。

1936年,全省教育改革。“高农”并入长乐鹤上街的省立长乐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改称福建省立长乐农业职业学校。1937年夏,又迁回福州北岭与省农民师资训练所联合,当时名称为“省农民师资训练所、省立长乐农业职业学校、省长乐农场”三联合机关。1938年,因抗战形势日紧,省立长乐农业职业学校随省府迁往战时省会——永安,奉令撤销联合机关,改校名为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省立高农”),并奉令接收省立福安茶业职业学校及省立南平初级农业职业学校。

1939年,“省立高农”迁往连城文亨。这一年,“协职”迁往闽清六都。1941年4月福州沦陷,“协职”又迁往将乐(抗战胜利后迁回祭酒岭原址)。是年,“省立高农”在永安茅坪的新校舍落成,迁入后校名改为省立永安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43年1月归并省立农学院,为该院附属高农。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1月奉令独立办学,改称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次年1月,奉令迁回福州北岭原址,同年8月迁南港陈恕乡,1948年2月因陈恕不宜办学,又迁回北岭旧址。

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

1903年,基督教福州美以美会传教士孟存慈在培元高小学校内创办培元师范学校。1913年,福州公理会与美以美会合办,将培元师范学校改名协和师范学校,移址于城内古仙桥。1919年,美以美会办的一所中学并入协和师范学校,改名福州协和师范中学校,迁仓前山施埔,高中分师范科、普通科,附设农林木场。

1928年1月,福州协和师范中学校改名为福州私立协和中学,迁址福州西门外祭酒岭,并开始兼设农林科。1933年,私立协和中学因附设有农科,遂按省令改办职业学校称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简称“协职”),专办初、高级农科。

福建省农业学校

1979年6月,福建省农垦学校在邵武市原省“五七”干校旧址创办。

1994年8月2日经省农业厅、省教委批准,决定将农垦学校迁至福州市仓山省农业干部学校内,实行两校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校多制。合并后,隶属关系不变,仍由省农业厅主管。

1997年4月福建省农垦学校更名为福建省农业学校。

合并建校

1951年8月1日省政府根据当年6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提出的对中等技术教育采取“以调整、整顿为主,有条件发展”的方针,将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与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合并,校名福州农业技术学校,以“协职”所在地祭酒岭为校址。

1953年秋,学校调整出森林科,与从龙岩、建阳二农校调整出的森林科合并成立福州林业学校(隶属林业部,1956年该校迁南平改称福建省林业学校,隶属省林业厅)。

1954年,莆田农校部分教工和学生并入。1957年8月,建阳农校作栽一个班并入。

1958年8月因国防建设需要,学校迁址福州城门乡东塔村重建校园,隶属福建农学院而更名为福建农学院附属农业学校。

1960年8月增设大专班,隶属福建农科院,改称福建农业科学院附属专科学校,61年秋大专班并入福建农学院,则更名为福建农业科学院附属农业学校,此时,龙溪农校牧医一个班并入。

1962年秋,南平农校农机一个班及创办于1960年9月的闽侯专区农校并入。1966年4月,学校改名为闽侯专区农业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秋被迫停办,教工下放农场干校“劳动锻炼”,校舍、土地被占用,图书、仪器、教学设备被“瓜分”精光,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1975年秋农校复办,校址设在福清琯口,按当时行政区划改称莆田地区农业学校。

1983年12月,随地(莆田)市(福州)撤并,学校隶属福州市,定名为福建省福州市农业学校。

2003年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省农业学校和福州市农业学校合并组建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址在原福州市农业学校校址。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15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生物技术系、动物科学系、园艺园林系、信息技术系、经济管理系、公共教学部、软件学院、通信学院等五系一部两院。开设有39个高职专业(2015年6月数据),12个成人专科专业。

生物技术系

观光农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贮运与营销

园艺园林系

园林工程技术、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

动物科学系

动物防疫与检疫、兽药生产与营销、兽医、畜牧兽医

信息技术系

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

通信学院

计算机通信

软件学院

软件技术

公共教学部

商务英语、文秘、人力资源管理

经济管理系

财务信息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会计与统计核算、金融管理与实务、连锁经营管理、投资与理财、物流管理、营销与策划、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经经济管理

 

师资力量

据2015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共有专任教师267人,其中教授3人,农推研究员1人,副教授59人,博士11人,硕士15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畜牧兽医)1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聘请校外兼职教师154人,形成了由本校教师、省农科院客座教授、企业技术骨干和台湾高校教师组成的“1+3”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据2015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建有2个省级精品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2013年,在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中,学院15个参评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3个、农林牧渔类专业7个、轻纺食品类专业3个、生化与药品类专业1个、语言文化类专业1个)均位列全省同类专业前十名。

学院采取“引凤筑巢”的方式,先后引进省农科院和6家企业,吸纳外来资金3000多万元,共建“现代农业科教基地”、“新世景花卉”、“风光园林苗圃”等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拥有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省级财政支持的4个专业实训基地,4个省级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托“相思岭讲坛”、“博雅试验班“、”海西创业学院“等平台,开展博雅教育、创业教育、国学教育。

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应用(园艺方向)专业实训基地、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省级精品专业:畜牧兽医、园艺技术生物技术应用(园艺)、畜牧兽医、物流管理

省级示范专业:畜牧兽医、园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良种繁育技术(阮国荣,2011年)、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吴昌标,2011年)、动物营养与饲料(杨慧,2010年)、动物解剖(林伯全,2010年)、基础会计(陈小英,2010年)、现代养猪生产技术(陈金雄,2007年)、食用菌栽培(张平,2009年)、植物学(袁亚芳,2009年)、动物传染病(黄金龙,2009年)

省级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兽医专业实训基地等

省级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应用(园艺方向)专业实训基地、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 创业就业

据2015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与企业共建的相思岭大学生创业园被列为福建省首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已注册禽类(犬类)饲养技术咨询,灵芝、桑葚种植,金线莲栽培等7个创业项目,200多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创业园区既有融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鸟巢三生馆”,也有150多亩闽台生态果园及特色花卉园,并配套建设集农业科普、休闲观光、亲子游于一体的创业文化广场。学院连续多次被评为福建省高校就业评估“优秀”称号,2009年6月,学院被团省委、省人事厅确定为首批“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

• 交流合作

据2015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为首批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先行先试高校,与台湾中州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涉及6个专业1093名学生,选派了61位教师赴台研修,86位同学赴台高校学习;聘请台湾高校教师72人次来院讲学;合作举办“福建省高职院校农类(园艺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合作编写出版《洋兰工厂化生产技术》等5本特色教材;合作申报《蝴蝶兰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项目获专项经费资助。2011年,学院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入选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成果展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7月,学院设立的“动物保健研发中心”、“农村经济研究所”、“黄酒研发中心”及“闽台保健食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学院与福建光阳蛋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大吴常信院士合作,在学院设立院士工作站,共建了“特色蛋鸡新品种培育与利用研发中心”。

建设成果

2010年,学院教师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成功申报了5个省、市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省级重大专项合作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省教育厅A类项目1项、地市级合作项目2项。

截至2014年7月,学院院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奖级别和获奖数为福建省高职院校首位。

吴昌标教授先后主持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饲料技术开发研究》和《鸡球虫病防控及防治技术开发研究》两个科技项目,其成果转化,直接为企业新增产值达3000万元。

运动场

学术资源

截至2010年12月,图书馆馆藏总量3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3万册,建成了汇文图书管理系统。虚拟馆藏实现了与本部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图书馆有数图文献搜索系统平台与清大新洋软件管理系统平台

学院组织参与的活动图片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名题词

学院的校名由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朱以撒教授题写。

朱以撒,1953年生,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院标释义

学校校标图案吴圆形,外圈由学校中、英文名称构成。校标内部由繁体“农”字、数字1902及麦穗构成。“农”字繁体喻意农业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数字1902表示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麦穗和绿色的背景色是农业的象征。

校训

学以致用

校名题词

学生社团

团委直属

生物技术系

动物科学系

园艺园林系

经济管理系

信息技术系

公益类

青年志愿者协会

环境保护协会

爱心实践协会

文艺类

憧憬文学社

报社

铅笔头美术社

书法社

曲艺类

可啦话剧社

交际舞协会

弹唱协会

话剧社

舞蹈队

交谊舞协会

啦啦社

音乐社

劲舞社

欧美音乐鉴赏协会

吉他社

KOD街舞社

舞蹈社

歌友俱乐部

电声乐队

吉他社

笛子社

才艺类

茶友协会

魔方社

益智社

十字绣协会

动漫社

动漫社

手工艺协会

魔术协会

礼仪模特社

魔术协会

学术类

标本制作与鉴定协会

观光社

花卉协会

连锁经营社

阳光英语协会

口才与交流协会

辩论协会

职业规划协会

体育类

足球协会

女子篮球协会

足球协会

足球协会

篮球社

网球社

排球社

羽毛球协会

乒乓球协会

飞扬羽毛球协会

羽毛球社

乒乓球社

羽毛球协会

轮滑社

跆拳道社

乒乓球协会

跑步协会

田径社

花样跳绳协会

瑜伽协会

武术协会

跆拳道社

图书馆直属

书友会

亲仁国学社

义工团

现任领导

职务

名单

党委书记

杨振坦

党委副书记、院长

陈玲

党委副书记

王振亮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陈坛春

党委委员、副院长

严挺文、周雄、侯志宏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1.学校简介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2.校史沿革·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3.校标校训·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4.现任领导·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