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近代中国报业经营者)

2023-12-16 2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史量才

近代中国报业经营者

 史量才(1880—1934),原名家修,祖籍江苏江宁县。他从小接受传统教育,戊戌变法后,受维新思想影响,放弃科举。1905年,他与黄炎培等发起组织江苏学务总会。1907年,为反对清廷向列强借款筑路,史量才参加了江浙两省绅商拒借外资保护路权运动。1908年任《时报》主笔。

辛亥革命爆发后,史量才结识了上海的革命党人陈其美等,参加响应武昌首义、谋求江苏独立的活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与袁世凯议和期间,他参加了南北议和的协商工作。

生于1880年1月2日,卒于1934年11月13日。

中国

中文名 史量才
别名 家修
国籍
1880年1月2日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娄县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 杭州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
职业 报业人
代表作品 《申报》
主要成就 《申报》总经理,报业大亨
籍贯 江宁
性别
出生年月 1880年
去世年月 1934年

简介

戊戌变法后,受维新思想影响,放弃科举,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杭州蚕学馆学习。年假归里,与地方人士筹款,在泗泾创办养正小学堂。蚕学馆毕业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上海创办女子蚕桑学校(后该校迁至苏州浒墅关)。

同时,又先后在南洋中学、育才学堂、江南制造局兵工学堂、务本女校任教,并与黄炎培等发起组织江苏学务总会。为反对清廷向列强借款筑路,参加收回路权运动,被举为江苏铁路公司董事,曾亲至石湖荡桥梁工地现场擘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时报》主笔。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江苏独立运动,响应革命,曾清理江海关财务,后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

人物生平

民国元年(1912年)接办《申报》,任总经理。从此,倾毕生精力,锐意经营。民国5年(1916年)还清了张謇等在《申报》中的股款,从而使《申报》摆脱了张謇等影响。

民国10年(1921年),与南洋侨商黄奕住合办中南银行;继又集股创办民生纱厂;民国16年(1927年),经办《时事新报》;民国18年(1929年)收买《新闻报》大部分股票,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报界企业家。民国19年(1930年),接受《申报》总主笔陈景韩的辞职,并解除经理张竹平的职务,使自己的办报方针得到贯彻。

“九·一八”事变后,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颇为不满,赞同宋庆龄的政治主张,在《申报》上全文刊载了宋的宣言;还发表社论,同情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他说:“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顶住了国民党当局施加的种种压力。

在此期间,还在汉口路,如今山东路汉口路附近用70万元左右修建了申报馆,现址同为此名,为一办公楼,当时之现代化为世人称叹。英国《泰晤士报》前来人员参观,惊叹世界上唯有申报及《泰晤士报》有此气势。

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发起组织“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被推为会长。从事筹集钱物和人力,以应前线急需,并做好伤兵救护、难民安置等工作。将购纸款七万美元全部捐献。并在《申报》上连续发表社论,大声疾呼,从而推动了上海市民的抗日爱国运动。

沪战结束后,上海地方维持会改组为上海地方协会,仍被推为会长。支持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所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运动,反对国民党当局不顾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剿匪”内战。为此,《申报》被蒋介石手令禁止邮递达35天之久。国民党当局任以中山文化教育馆常务理事、上海临时参议会会长等职,不为笼络,虚与委蛇。

尝与陶行知、黄炎培、戈公振、李公朴等进步人士共商《申报》发展大计,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业余补习学校、申报妇女补习学校;出版《申报月刊》、《申报年鉴》《申报丛书》和《中国分省地图》等书刊;聘黎烈文主编《申报》副刊《自由谈》,刊登鲁迅等著名左翼作家的文章,使《自由谈》一度成为反文化围剿的重要阵地。当时,《申报》成为全国拥有众多读者的最大报纸。

由于思想倾向进步,国民党当局威逼利诱均无效,遂遭忌恨,直接导火索为其刊登国母文章后,蒋介石阅后批上6个红字,申报禁止邮寄,于是长达35天的停刊,随后,在与蒋的一次会面合照时,蒋威逼说:“我有100万军队。。”史却说:“我有100万读者。”于是蒋遂下定了去除史的决心。

于民国23年(1934年)11月13日,在由杭乘汽车返沪途中,经海宁翁家埠附近时,被戴笠所指挥的军统特务狙击逃至一池塘内,头部被击中2枪后遇害。

据说蒋介石曾找史量才谈话。蒋说:“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一百万兵!”史冷冷地回答:“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

缅怀故人

故居

史量才

史量才故居为一座一层的砖瓦房,墙上有2000年3月原江宁县人民政府所立的一块牌匾,上书“史量才故居”五字。故居内陈列有史量才的生平事迹及政界要人为史量才所题的字。史量才原名史家修,1880年生于湖熟镇杨板桥村,原《申报》总经理,著名新闻事业家,社会活动家。史家世代务农,唯有他的父亲出外在松江县泗泾镇经营药店,他随母留在家乡。

8岁丧母后随伯父生活,15岁时才同父亲在泗泾居住。史量才从小刻苦攻读,1899年应童子试考中秀才1901年考入杭州蚕学馆,毕业后任教。1904年他在上海创办了蚕桑学堂,受到上海商学各界重视,1905年参加上海学界组织的宪政研究会,与黄炎培等发起并组织成立江苏学务总会。1907年参加江浙两省绅商拒借外资保护路权运动,被举为江苏铁路公司董事。

1912年被委任主持沪关清理处与松江盐务处工作。史量才1908年曾一度担任《时报》主笔。1912年借助他人的资金合作,购进我国出版最早的报纸之一《申报》,被推为总经理。

从此,他抱着新闻救国的理想,以办好《申报》,作为终生事业,悉心经营,锐意改革,使《申报》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他的声望日益提高,财富也越来越多。1931年,史量才在与宋庆龄、杨杏佛、陶行知等人士的频繁接触中,爱国思想得到进一步提高。他经营的《申报》不仅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退让,而且成为反对内战,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要求实行民主的阵地。蒋介石政府为控制上海舆论阵地,曾拉拢史量才,给他以“上海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荣名高位,但他坚持正义不为利用。

最后,蒋介石指使戴笠派遣特务于1934年10月13日杀害了史量才。史量才生前关心家乡建设,给家乡人民很多支援。1907年他在南京发动全国务农联合会,被推为总干事。他还与江宁人士陶保晋等组织南汤山建业公司,集资购地造林,筑路凿泉。他成名后几乎每年出资援助家乡修圩、造桥、救灾、办学,为家乡人民解难济困。

被暗杀

史量才

1934年11月13日下午,上海《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与夫人、内侄女、儿子及儿子的同学、司机共6人乘自备汽车由杭州返沪、途中遭国民党特务狙击、史量才和他儿子的同学、司机3人当场遇害,其子逃脱。

史量才,1880年1月2日生于江苏修宁。1908年任上海《时报》主笔。1913年任《申报》总经理。1929年又陆续购进《新闻报》和《时事新报》等大部分股权,成为国内最大的报业资本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不满,常在《申报》上发表抨击国民党政府内外政策的文章,并出资援助十九路军抗日,支持宋庆龄等人组织人权保障同盟,要求结束国民党法西斯独裁统治,触怒了蒋介石,遂被暗杀。

位于西湖区双峰村积庆山马婆岭上。墓建于1936年,坐北朝南,由花岗岩筑成,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墓有三个平台依山势而建。八角形墓室内放铜棺,墓上覆盖石刻檐子,翼角起翘。墓碑“史量才之墓”五字,为章太炎手笔。

主要影响

1912年,史量才与张謇、应德闳、赵凤昌等合资,以12万元购买了《申报》。《申报》由英国人美查创办于1872年,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一份报纸。1909年,美查回国, 将该报卖给席裕福。由于经营不善,《申报》发行量仅7000多份,连年亏蚀,席氏不得不转手出售。

接办《申报》后,史量才出任总经理。为了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不受掣肘,1916年,他收购了合资人的股权,独家经营《申报》,为了改变《申报》经营欠佳的局面,史量才赢得了江浙资产阶级资金上的投入,同时起用张竹平、冯子培、王尧钦等管理人才,对《申报》逐步实行现代化、企业化管理。

史量才以超前的眼光,开拓广告业务,从而大大增加了报纸收入和社会影响。他以卓尔非凡的经商头脑分析市场行情,适时屯积廉价纸张,以降低成本。更主要的是,史量才关注社会热点,以“言论自由,不偏不倚,为民喉舌”为标榜。他常对报社的工作人员强调:“报纸是民众的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

《申报》敢于抨击时弊,揭露当局的黑暗统治,因而声誉雀起,发行量骤增。1922年11月,英国报界巨子、《泰晤士报》的主人北岩勋爵来到中国,他在参观《申报》馆后,称赞它是中国的《泰晤士报》。到1931年,该报日发行量增加到15万份,年利润达数10万元,销售量和影响直追当时全国最畅销的《新闻报》。1927年,他购得《时事新报》的全部产权,1929年,他又从美商福开森手中收买了《新闻报》的大部分股权,一跃而为上海乃至中国新闻界最大的报业集团。

历史评价

1934年,当时全国最繁华城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申报》受到致命一击——报社总经理史量才在沪杭公路上被拦道的国民党军统特务赵理君、惯匪李阿大等凶手枪杀,遇难时54岁。这一天,是中国新闻界的又一个黑色的纪念日。此前,1926年4月26日,《京报》社长邵飘萍在北京前门大街南端的天桥刑场遭北洋军阀杀戮,仅40岁;同年8月6日,《社会日报》主笔林白水被军阀枪杀在天桥刑场,年仅52岁。

本来,他们都可以躲过被枪杀的噩运,只要笔下留点情,不要太不顾及报纸的声誉,甚至只要“裤腰带松一松”,“送上来的金钱该收就收”,无论是《申报》,还是《京报》、《社会日报》,都会好好生活着,而且可以尽享荣华富贵。

谁知,他们偏偏要做捍卫正义与监守良知的报人,偏偏不畏死,最后真的当了烈士。一个被杀了还不够,还有两个、三个勇敢者站了出来,以死报死。如果说真理是上帝的化身,那么,他们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上帝。这就是中国报人的骨气和勇气。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是敢于献身的。

《申报》对“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这些正义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报道,扩大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社会影响。1932年至1933年间,史量才还创办了几项社会文化事业。其中有以俞颂华为主编的《申报月刊》,以李公朴为馆长的“申报流动图书馆”及由李公朴主持的“申报业余实习学校”和“申报妇女实习学校”。这些进步、带有公益性质的文化事业对中国社会作出了贡献,为抗日救亡工作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

1946年7月15日,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先生在云南大学参加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时,发表最后一次演讲,“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我们都会像李公仆先生那样,跨出门去,就不准备再跨回来!民主是杀不完的!”

著名的民主斗士李公朴先生,作为史量才的朋友,也是《申报》的积极加盟者。1932年,创办于1872年的〈申报〉超过15万份发行量,进入黄金时代。史量才明确宣告“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坚持“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的方针,聘请著名进步人士黄炎培做申报设计部长,请李公朴主持申报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约请鲁迅、巴金、茅盾为“自由谈”文艺作品撰稿人。

史量才塑像

捍卫言论自由,并不是用嘴巴随便说说就可以捍卫的,而是靠吃豹子胆才能为的。著名报人徐铸成在专著《报海旧闻》中写道:蒋介石对《申报》不大听话大为不满,让杜月笙随史老板来南京谈话。蒋沉下脸来直露底色:“不要把我惹火,我手下有一百万兵。”史量才冷冷地回答:“对不起,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

”这句被认为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话,也为他后来被枪杀埋下了伏笔。不为权力所吓倒,不为金钱所打动,史量才的人格就是《申报》的报格,史量才的献身就是《申报》的永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本来,这是一句刺客的诗,今天用在被刺者身上,却令人产生一种特别的“易水寒”感觉。古往今来的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储安平们,无一不是心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夙愿,他们以行动证明,他们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的“跨出门去,就不准备再跨回来”。男子汉,大丈夫,生命若无价值,活着不如死去。

遗憾的是,作为中国新闻史上创办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申报》在出版77年之际,不幸于1949年5月27日停刊,一共出版25600号。此后,历史上的史量才和《申报》几乎被人淡忘了。

参考资料

1.史量才:为乱世存信史·历史春秋网

2.史量才·历史记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