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鼩(象鼩目象鼩科动物)

2023-12-17 32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象鼩

象鼩目象鼩科动物

象鼩(学名:Rhynchocyon udzungwensis),也称跳鼩。象鼩长着一个又长又灵活的嘴(应称吻),是发现于非洲地区小的哺乳类动物科。该科分四个属,共有大约15个种类。象鼩居住在草原、森林和多岩石地区。象鼩属于象鼩目(Macroscelidea)中的象鼩科(Macroscelididae)。象鼩有28种,体型娇小,同时又要不停活动,它们以捕食昆虫为生,属于食虫目、象鼩科。这些小动物体长在17到58厘米,长着柔软的毛和一双大眼睛。它们生性活泼,动作敏捷。象鼩生活在非洲干燥多石的地区。

拉丁学名 Rhynchocyon udzungwensi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哺乳动物纲Mammalia
亚纲 真兽下纲Eutheria
非洲兽总目Afrotheria
亚目 象鼩目Macroscelidea
象鼩科Macroscelididae
象鼩属Elephantulus
象鼩
中文学名 象鼩
中文别名 跳鼩
英文名 elephant shrew
分布 非洲

简介

象鼩elephant shrew,亦称跳鼩(jumping shrew)。

象鼩(elephant shrew)体型娇小,同时又要不停活动,令其总是觉得饥肠辘辘。由于森林中到处潜伏着象鼩的敌人,在外活动危险重重,这个小家伙采取了一种非常高明的捕食之道。象鼩会在其经常出没的两个觅食地点之间留下一条被清除地干干净净的路径,并记住路上的一切细节。接着,它会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沿着这条路径奔跑,只有在看到美味的昆虫以及需要清除残骸时才会停下来。一根小树枝有时都会给象鼩构成致命威胁,所以,它40%的时间在两个觅食地点之间奔跑,清除各种障碍物。

食虫目(Insectivora)象鼩科(Macroscelididae),有时单独另列为象鼩目(Macroscelidea),28种非洲兽类的统称。或将象鼩与树鼩合为一目,称为有盲肠目(Menotyphla)。象鼩因具有长而灵活的吻而得名。

象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鼩类。最新发现的象鼩重约700克,和大个野兔差不多大小。象鼩因为身体外型保持了2300万年都没有发生变化,因而被称为“活化石”。而这种动物被发现也属偶然,一群探险人员前往坦桑尼亚原本打算拍摄森林羚羊,没料到这些小动物无意中闯入了镜头,在相机里面留下了模糊的身影。2006年一支探险队前往当地进行考察,并成功地捕获了5只巨型象鼩,不幸的是其中的一只已经被鸟吃掉了一半。科学家们估计,世界上大约生活着1.5万至2.4万只巨型象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昆虫,生活范围应该是地处高纬度的森林地带。象鼩的进食方式与食蚁兽相似,都是用舌头将昆虫卷入口中。此外,它们一般在地面下筑巢,白天出来觅食。

物种学史

象鼩是地球上15种“活化石物种”之一,它至少在0.23亿年的进化历程中体型未发生变化。

象鼩在外形上和生境等方面与真正的鼩鼱是相同的,曾被归为食虫目。然而它们解剖学的许多方面表明它们与兔型目动物穴兔和欧兔的亲缘关系更近些。

此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象鼩是刺猬和鼹鼠的近亲,但事实上象鼩并不是鼩鼱,象鼩与它们的差异很大,因此专门给其设立一个科:象鼩科(Macroscelididae)。

2006年一支探险队前往当地进行考察,并成功地捕获5只巨型象鼩,不幸的是其中的一只已经被鸟吃掉一半。

2008年科学家在坦桑尼亚中部乌德赞瓦山脉发现了一种巨型象鼩十分特殊。它的体重为1.5磅(700克),与野兔差不多,比其他所有的象鼩物种都大四分之一。这项动物研究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科学协会科学家加林·拉思本和意大利国家科学博物馆弗朗西斯科·拉维罗负责的,该研究报告发表在2月份出版的英国《动物学》杂志上。

2013年,进行的DNA分析将其列入非洲兽总目(Afrotheria)下,非洲兽总目下的哺乳动物都拥有共同的非洲祖先。这个总目分类下成员繁杂,大象和鼩鼱都包含在内,除此之外还有海牛和土豚(即非洲食蚁兽)全世界一共生活着19种象鼩,它们彼此之间的颜色也各不相同,但都拥有长长的,非常灵敏的鼻子,这有利于象鼩寻找昆虫。

科学家们估计,到2013年为止,世界上大约生活着1.5万~2.4万只巨型象鼩,

灰脸森吉(Rhynchocyon udzungwensis)是126年来发现的第一个象鼩新种,体重仅有18盎司的灰脸森吉算得上是象鼩家族中的庞然大物。虽然它们与大象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但是它们并不是鼩。

仅在非洲生活的象鼩是“一夫一妻制”,早期科学家之所以将它们命名为象鼩,是因为它们长着长而柔韧的鼻子,与大象的鼻子很相似。

形态特征

其后腿长,耳和眼都大,尾细长,外表像跳鼠或更格卢鼠。连尾体长17∼57公分(7∼22吋)。毛柔软,呈浅黄至淡黑色,多数种有灰色的眼环。活跃敏捷。主要产于干燥多石地区,捕食昆虫。产仔1∼2只,初生幼仔体大,有毛,可能已睁眼。短耳象鼩(Macroscelides proboscideus,即黑耳象鼩)吻很长。象鼩属(Elephantulus,有12种岩象鼩,或称长耳象鼩)和岩象鼩属(Petrodromus,有10种森林象鼩)分布广泛。东非象鼩(Rhynchocyon cirnei)是最大的种,体长43∼58公分(17∼23吋),背部有褐色和淡白色花纹。象鼩的体型由10至30厘米不等,重50克以下至超500克都有。短耳象鼩平均大小为15厘米。所有象鼩都是四足行走的,有像鼠的尾巴,并较长的脚。虽然长鼻各有不同,但都可以扭曲来寻找食物。它们的寿命约为2-3岁。它们主要是吃昆虫及其他细小的生物,尤其是甲虫、蜘蛛、蠕虫、蚁及白蚁,大部份都是从叶子堆中找到,另外它们亦会吃一些种子及嫩枝。它们像有蹄类般有大的犬齿及高冠的颊齿。

虽然大部分象鼩在日间非常活跃,但却很难见到或捕捉到它们的踪影。它们很小心,懂得如何伪装及非常熟悉逃避危险。有几种会在矮树丛中开出一连串的路径,并会在当中寻找食物。若它们受到骚扰,就会立即沿路径逃走。

象鼩并非高度群居的动物,很多都是一对生活的,共同保护领土。它们会用臭腺来划分自己的领地。东非象鼩属会在泥土挖像袋狸款式的细小圆锥穴,但其他的则会利用天然裂缝或以树叶筑巢。雌性的妊娠期为45-60日,一年会生育几次,每胎约有1-3只幼鼩。幼鼩出生时相对的较发育健全,但仍会留在巢中几日才出外。

品种分类

以往象鼩都是与鼩鼱及刺蝟分类在食虫目之下,是有蹄类的远亲。但分子证据显示象鼩应与马岛蝟科、金毛鼹科及以往被认为是有蹄类的野兔、海牛目、土豚及象归入非洲兽总目中。

一些象鼩的化石亦被发掘出来,都是从非洲发现的。如Myohyrax很像野兔,而其他的如Mylomygale则很像啮齿目。这些不寻常的形态都於更新世前灭绝了。

象鼩共有4个属及16个物种,当中有两属是单型的。其分类如下:

象鼩属(Elephantulus)

短鼻象鼩(E. brachyrhynchus)

埃氏象鼩(E. edwardii)

褐足象鼩(E. fuscipes)

赞河象鼩(E. fuscus)

沙地象鼩(E. intufi)

裸尾象鼩(E. myurus)

里氏象鼩(E. revoili)

北非象鼩(E. rozeti)

赤象鼩(E. rufescens)

岩象鼩(E. rupestris)

巨泡象鼩属(Macroscelides)

短耳象鼩(M. proboscideus)

岩象鼩属(Petrodromus)

四趾岩象鼩(P. tetradactylus)

东非象鼩属(Rhynchocyon)

金臀象鼻鼩(R. chrysopygus)

东非象鼩(R. cirnei)

黑象鼩(R. petersi)

物种评价

巨型象鼩因为身体外型保持了2300万年都没有发生变化,因而素有“活化石”之称。研究人员在坦桑尼亚的偏远山区发现了哺乳动物巨型象鼩的一个新品种,这种动物体型硕大,是世界上已知的个头最大的象鼩。

被称为“活化石”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种“巨型”象鼩比其它同类的体重多出50%,身长高出20%,不过尽管如此,它还是没有一包糖重呢。与其他15种同样生活在非洲的象鼩相比,这种面部呈灰色的巨型象鼩的鼻子异常突出,尤为明显。

巨型象鼩因为身体外型保持了2300万年都没有发生变化,因而被称为“活化石”。而这种动物被发现也属偶然,一群探险人员前往坦桑尼亚原本打算拍摄森林羚羊,没料到这些小家伙无意中闯入了镜头,在相机里面留下了模糊的身影。2006年一支探险队前往当地进行考察,并成功地捕获了5只巨型象鼩,不幸的是其中的一只已经被鸟吃掉了一半。

百年不遇的珍稀品种

研究人员盖伦•拉斯本(Galen Rathbun)被称为“象鼩迷”,因为他致力于有关象鼩的研究已有30个年头,对于此次发现如此巨大的象鼩,他兴奋不已,并将其称为他工作生涯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件事。他说:“近125年来都没有发现过象鼩的新品种了,巨型象鼩更是如此。”

在发现这种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象鼩之前,他已经在当地冒着连绵不断的大雨搜寻了数天,幸好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当一位同事得意洋洋地将一个巨型象鼩抱进他的帐篷时,他的精神也为之一振。

不过盖伦说,起初自己看到小家伙的时候心就沉了一下,因为作为象鼩来说它太重了,盖伦还以为它是其他物种,但是当他走近这个“大块头”并进行仔细观察后认定它就是一只巨型象鼩。

血缘上更接近大象

这种巨型象鼩的平均体重为710克,身长56厘米左右。它们有一个类似于象鼻的长鼻子,因此得名象鼩。更加令人称奇的是,尽管这种动物的体型不大,它们在血缘上却更加接近于大象及海象等动物,而非外貌与其相似的哺乳动物鼩鼱。

科学家们估计,世界上大约生活着1.5万—2.4万只巨型象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昆虫,生活范围应该是地处高纬度的森林地带。加利福尼亚科学院拉思本表示,巨型象鼩的进食方式与食蚁兽相似,都是用舌头将昆虫卷入口中。此外,它们一般在地面下筑巢,白天出来觅食。

新品现身

动物学家在非洲坦桑尼亚一个小部落发现一种叫做“灰面象鼩”的新物种,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象鼩物种。灰脸森吉(Rhynchocyon udzungwensis)是126年来发现的第一个象鼩新种,体重仅有18盎司的灰脸森吉算得上是象鼩家族中的庞然大物。虽然它们与大象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但是它们并不是鼩。

动物学家宣称,他们发现在非洲坦桑尼亚一个小部落发现一种叫做“灰面象鼩”的新物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象鼩物种。

象鼩体型很小,长有皮毛,是居住在森林底部的吃昆虫哺乳动物。迄今为止,全球共发现15种象鼩,而发现的这种象鼩却十分特殊。它的体重为1.5磅(700克),比其他所有的象鼩物种都大四分之一。这项动物研究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科学协会科学家加林?拉思本和意大利国家科学博物馆弗朗西斯科·拉维罗负责的,该研究报告发表在2月份出版的英国《动物学》杂志上。

30岁的拉维罗是捕捉象鼩专家,他说,“这是我动物研究生涯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项发现!这也是126年之后所发现的第一种较大体型象鼩。当我捕捉到它的那一刻时,我立即将它放入我们的摄影棚中,我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新物种,并不仅仅因为它长着鲜亮的皮毛,更重要的是它的身体很重。”

据了解,仅在非洲生活的象鼩是“一夫一妻制”,早期科学家之所以将它们命名为象鼩,是因为它们长着长而柔韧的鼻子,与大象的鼻子很相似。

栖息环境

象鼩并非高度群居的动物,很多都是一对生活的,共同保护领土。它们会用臭腺来划分自己的领地。东非象鼩属会在泥土挖像袋狸款式的细小圆锥穴,但其他的则会利用天然裂缝或以树叶筑巢。象鼩占据各种栖息地.从岩质的小山到草地、森林下的地面等的高纬度的森林地带。

生活习性

象鼩主要产于非洲干燥多石的地区。

象鼩白天在其领域周围用其强壮的后腿和长尾像袋鼠一样跳跃寻食。主要是吃昆虫及其他细小的生物,尤其是甲虫、蜘蛛、蠕虫、蚁及白蚁,大部份都是从叶子堆中找到,另外它们亦会吃一些种子及嫩枝。有些种类也以植物的芽、浆果和其他部分为食。

它们一般在地面下面筑巢,白天出来觅食。虽然大部份象鼩在日间非常活跃,但却很难见到或捕捉到它们的踪影。它们很小心,懂得如何伪装及非常熟悉逃避危险。有几种会在矮树丛中开出一连串的路径,并会在当中寻找食物。若它们受到骚扰,就会立即沿路径逃走。

象鼩40%时间在两个觅食地点之间奔跑,清除各种障碍物。

参考资料

1.象鼩外形特征及介绍 它能当作宠物饲养吗?·探秘世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