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四平(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在四平街的四次战役)

2023-12-18 19阅读

四战四平

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在四平街的四次战役

四平——是一块曾被鲜血浸透的土地,是一座战火中涅槃重生的英雄城市。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使它坐拥东北腹地通衢要塞之利,谁能控制四平,谁就能自如纵横关东大地,掌控东北战场主动权。1946年至1948年,国共两党在东北交锋,在这里先后发生了4次激烈战事,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四战四平。

名称 四战四平
地点 四平(今吉林省四平市)
结果 东北民主联军胜利
主要指挥官 林彪,李天佑,杜聿明,陈明仁
时间 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
交战各方 国民党军,东北民主联军

战争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1945年8月9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全面对日作战。8月11日,八路军总部命令吕正操部、张学思部、万毅部、李运昌部挥师出关,对日伪军队作战,收复东北。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派干部、军队陆续开赴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已有10万余军队、2万干部到达东北。

而国民党政府依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行政接收东北的行动则受到了苏联军队的掣肘。为迅速实现对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国民党在美国帮助下加紧从大西南往东北调兵,实施武力接收。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国民党陆续派接收大员进入东北各城市,建立国民党各级政权。

三国四方利益在东北的交汇与碰撞,终于在1945年11月擦出了国共东北军事冲突的火花。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派马歇尔将军来中国调处国共冲突。东北形势开始呈现和与战交错并行的不明朗态势。

战争起因

四平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在沈阳、长春之间,是连接东西南北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又是粮谷集散地,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四平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1946年1月8日,国民党接收大员刘翰东率近百名官员到四平,成立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刘翰东任辽北省政府主席。上任后,他四处网罗伪满残余武装和土匪、地主武装,做接应国民党主力部队并长期统治四平的打算。

1946年月13日,由于驻东北苏联军队北撤归国,使东北之争失去了外交制衡,国共军队爆发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战火由南向北终于蔓延到扼守着东北腹心的咽喉要地四平街,并在这里缠绕成战争的死结。

战争过程

第四次四平争夺战发生于1948年3月,是东北人民解放军(原东北民主联军)所实施的冬季攻势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解放军先后占领彰武、鞍山、营口、法库、开原等中小城市,累计歼灭国民党军五万余人,争取一个师起义,在此情况下,林彪第二次决定攻打四平。1948年2月27日,林彪下达作战命令,决以1纵、7纵及3纵一部、独立第2师、总部直属炮兵团承担攻城任务,由1纵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统一指挥。

1948年3月4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开始外围战斗,集中力量扫清四平守军的外围支撑点。各部队分头

进攻,先后攻占了海丰屯、徐家窑、新立屯飞机场、师道学校、红嘴子,东门外地堡群以及城北制高点三道林子,到1948年3月10日国民党军外围支撑点全部被东北人民解放军肃清。

1948年3月12日7时40分,总攻开始。第一纵队从西北、正北两个突破点向城里攻,第三纵队从东北、东南向城里攻,第七纵队从西南往城里攻。8点钟,三个纵队相继突破国民党军之防御堡垒,攻入市内。突入路东的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采取迂回穿插战术,把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打乱,随即组织部队连续发起猛攻。激战至深夜国民党部分残兵缩到两个据点。

彭锷仓皇间带着一千余人向北突围而去,扔下了仍然坚持在阵地上的大部分国民党第88师官兵。1948年3月13日晨,东北人民解放军经过重新组织和准备,对国民党军残部发起最后猛攻。7点整战斗全部结束。

这次战斗攻歼灭国民党军1.9万余人,其中生俘1.56万余人,毙伤3780人。缴获各种炮216门,机枪461挺,各种枪支9688枝,各种炮弹1.1万发,子弹77.9万发,手榴弹7474枚,火车头30辆,车皮500节,汽车85辆,骡马1651匹,电台23部,以及其他大量军用物资。人民解放军伤亡4931人。

战争结果

1948年3月13日晚,接收四平市的共产党地方干部进入四平市。此后随着辽沈战役爆发以及国民党在东北的完败,四平这座城市再没发生过战事。

战争影响

四战四平影响了东北解放战争各战略阶段的战局走向,影响了国共两党在东北战场上的最终结局,进而影响了此后国共两党的政治命运。

评价

社会评价

四战四平是国共军事、政治斗争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四战四平锤炼了东北人民解放军正规化作战能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的著名战例。

历史评价

毛泽东主席:“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相关影视

1995年电影《喋血四平》

参考资料

1.四战四平——革命英雄主义的丰碑·人民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