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鲟科鲟属动物)

2023-12-24 1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中华鲟

鲟科鲟属动物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

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中文名 中华鲟
拉丁学名 Acipenser sinensis
别名 鲟鱼、鳇鲟、黄鲟、潭龙、鳇鱼、鲟鲨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亚纲 辐鳍亚纲
鲟形目
鲟科
亚科 鲟亚科
鲟属
中华鲟
亚种 无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Gray,1835
保护级别 极危(CR)IUCN标准
英文名称 Chinese Sturgeon

形态

背鳍50—54;臀鳍30—34;胸鳍48—54;腹鳍32—42;鳃耙9—15+6—10。

体长为体高的6.71—8.75倍,为头长的2.83—3.17倍。头长为吻长的1.90—2.83倍,为眼径的12.36—19.41倍,为眼间隔的3.44—3.9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73倍。

体长形,两端尖细,背部狭,腹部平直。头呈长三角形。吻尖长。鼻孔大,两鼻孔位眼前方。喷水孔裂缝状。眼小,椭圆形,位于头后半部。眼间隔宽。口下位,横裂,凸出,能伸缩。唇不发达,有细小乳突。口吻部中央有2对须,呈弓形排列,其长短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外侧须不达口角。鳃裂大,假鳃发达。鳃耙稀疏,短粗棒状。

背鳍1个,后位,后缘凹形,起点在臀鳍之前。臀鳍与背鳍相对,在背鳍中部下方。腹鳍小,长方形,位体中央后下方,近于臀鳍。胸鳍发达,椭圆形,位低。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尾鳍上缘有1纵行棘状鳞。

幼鱼体表光滑,成鱼体表粗糙。具5纵行骨板。背部正中1行较大,背鳍前有8—14块,背鳍后有1—2块;体侧骨板29—43块;腹侧骨板13—17块;臀鳍前后各有1—2块。成熟鱼额、顶骨在背中线上彼此不紧接,留下长形的额、顶骨间缝(或间孔),可见到下面的软骨脑颅。脊椎结构上,只有9枚左右完整的壳状椎体,在两枚基背片之间有2—4枚间背片。尿殖管结构上,中华鲟内输卵管较短,雄体的内输卵管末端封闭,不具内输卵管盲管。

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灰褐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浅灰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色而有浅边。

大小

背鳍50—54;臀鳍30—34;胸鳍48—54;腹鳍32—42;鳃耙9—15+6—10。

体长为体高的6.71—8.75倍,为头长的2.83—3.17倍。头长为吻长的1.90—2.83倍,为眼径的12.36—19.41倍,为眼间隔的3.44—3.9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73倍。

习性

生活在大江和近海中,为底性、洄游或半洄游性鱼类。

5—6月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到江的上游。以摇蚊和水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小鱼等为主要食物。常见个体50—300kg,最大个体可达600kg。生长较快,但性成熟较晚。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通常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组为9—22龄、体长为1.7—2.4m、体重为40—125kg;雌鱼年龄组为16—20龄、体长为2.4—3.1m、体重为172—300kg。怀卵量大,个体绝对怀卵量达30.6万—130.3万粒,平均为64.5万粒。

9—11月份至江上游产卵。产卵期需在水温18.0—20.5℃、含沙量0.715—0.915kg/m3、流速为2.2—2.6m/s、透明度为4—6cm、pH8、溶氧量9.2ml/L、水深5—19.8m的河流。

在长江比较集中的产卵场是在金沙江的宜宾—屏山地段。属一次排卵类型。产粘着性沉性卵,卵粘在石砾上孵化。成熟卵椭圆形、绿褐色。卵径约3.6mm。受精卵在水温17—18℃时经123—140小时可孵出仔鱼。产卵后亲鱼多数迅速离开产卵场至下游和河口区栖息。

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

朝鲜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

国内分布

北起黄海北部海洋岛、南至珠江、海南省万宁县近海均有分布,溯长江可到金沙江下游、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

经济意义

为大型经济鱼类,肉和卵都可食用。脂肪蛋白含量均高。鳔和脊索可制胶,鱼鳍和鱼唇也多胶质。此外还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是白垩纪残留下来的种类,为我国特有种,已被我国列为一类野生动物保护物种。为了保护此物种,有关部门进行了多年的繁殖、移养、放流等的研究。现已可移养到池塘、水库中,生长良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淡水养殖鱼类。放流成绩也很可观,至1992年已放流100多万尾,使资源量逐渐增多。

参考资料

1.中华鲟·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