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鹿(反刍偶蹄动物)

2023-12-26 12阅读

长颈鹿

反刍偶蹄动物

长颈鹿(学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是一种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拉丁文名字的意思是“长着豹纹的骆驼”。它们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站立时由头至脚可达6-8米,体重约700千克,刚出生的幼仔就有1.5米高;皮毛颜色花纹有斑点和网纹型,头的额部宽,吻部较尖,耳大竖立,头顶有1对骨质短角,角外包覆皮肤和茸毛;颈特别长(约2米),颈背有1行鬃毛;体较短;四肢高而强健,前肢略长于后肢,蹄阔大;尾短小,尾端为黑色簇毛。牙齿为原始的低冠齿,不能以草为主食,只能以树叶为主食;舌较长,可以用于取食;具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肤覆盖。

中文名 长颈鹿
别名 麒麟、麒麟鹿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亚纲 真兽亚纲
偶蹄目
长颈鹿科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护级别 易危(VU)IUCN标准
英文名 Giraffa camelopardalis

简介

长颈鹿

长颈鹿是一种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陆生动物。雄性个体高达4.8到5.5米高,重达900公斤。雌性个体一般要小一些。

长颈鹿是非洲特有的动物,与鹿和牛有亲缘关系,但属于不同的科,即长颈鹿科。长颈鹿科包括长颈鹿和霍加狓两种动物。长长的脖子,抬起头来,最高的雄长颈鹿身高可达6米,因此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是世界上身体最高的珍奇动物,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国。但是,长颈鹿的祖籍却在亚洲。

据古生物学家研究认为,长颈鹿起源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一些地方,从两千多万年至二三百万年前,曾经生活着长颈鹿的祖先,不过颈和腿没有现代那么长。后来,由于地球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食物缺乏,脖子短点的长颈鹿因为够不着高树上的树叶而相继死去,脖子长点的则顽强地生存下来。

长颈鹿的学名为camelopardalis,源于早期罗马帝国时期人们给它起的名字,意思是骆驼和豹的杂交体,因为它的外形类似这两种动物的揉合体。

中国明朝时郑和的船队航行到东非,曾带两只长颈鹿回到北京,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来表明自己施政的伟大。时至今日,日语及韩语仍将长颈鹿称作麒麟,闽南语也将“长颈鹿”称作“麒麟鹿”。

中国典籍关于长颈鹿的记载,最早出自晋代李石所著《续博物志》,记录非洲索马里沿岸拨拔力古国出产的异兽,身高一丈余颈长九尺。宋代赵汝适著《诸蕃志》中称非洲长颈鹿为徂蜡:“状如驼驰,而大如牛,色黄,前脚高五尺,后低三尺,头高向上”。

形态特征

长颈鹿

长颈鹿雄性身高4.5-6.1米、雌性身高4.1-5.5米;雄性重量900-2000千克、雌性重量700-1300千克;颈部长度平均2.4米;出生时身高1.8米;出生时的体重44-70千克。雌雄头顶均生有一对外包皮肤和茸毛的小短角,底色浅棕,终生不会脱掉。此外,它的耳后和眼后还有两对角,但是不很明显。有的雄长颈鹿头额的中央还长有一只角。因此,它们就有6-7只角。眼大而突出,位于头顶上,适宜远望。除了一对大眼睛是监视敌人天生的“瞭望哨”外,还会不停地转动耳朵寻找声源,直到断定平安无事,才继续吃食。长颈鹿的头部具有坚硬的角状头盖骨。长颈鹿全身被毛疏短,身披浅黄底色、镶有布满形状大小不同的黑褐色花斑网纹的外衣,皮肤上的花斑网纹是一种天然的保护色。

长颈鹿的长脖子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椎骨只有7块,只是它们的椎骨较长,相互间有粗壮的肌肉紧连。躯干较短,从肩到臀向下倾斜。颈背有鬃毛。尾长,末端有一束长毛。前腿比后腿更长。蹄直径和餐盘一样大,心脏有65厘米宽,肺的容量达50升。长颈鹿的身高要求它们拥有比普通动物更高的血压,因为只有这样,心脏才能把血液输送到“很远”的大脑。长颈鹿的血压大约是成年人的3倍。由于长颈鹿的颈部很高,因此当它们低下头时,耳朵后方的辧膜会调节血压,防止血压过高。长颈鹿的舌头长达40厘米,是青黑色的,嘴唇薄而灵活,能轻巧地避开植物外围密密的长剌,卷食隐藏在里层的树叶,舌头上黏稠的口水、舌头和嘴唇上还有一层坚韧的角质隆概能防止被刺槐刺伤。

长颈鹿的长颈和长腿,也是很好的降温“冷却塔”。它们生活在炎热的热带草原,由于它的表面积大,有利于热的散发,能很好适应周围环境。肺容量也大,有利于呼吸新鲜空气,排出废气。由于腿部过长,长颈鹿饮水时十分不便。它们要叉开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而且在喝水时十分容易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所以群居的长颈鹿往往不会一起喝水。

栖息环境

长颈鹿有9个亚种,全部栖息于非洲热带、亚热带稀树草原、灌丛、开放的合欢林地、干旱而开阔的地带和树木稀少的半沙漠地带。没有领土意识,善于交际,形成松散的群落,活动区域介于5和650平方公里。

种类介绍

长颈鹿亚种

网纹长颈鹿,或者称为索马里长颈鹿(G.c.reticulata):大而呈多边形的褐色斑点,衬有明亮的白色网纹。斑点有时呈深红色,并能扩散到脚部。分布:肯尼亚东北、埃塞俄比亚、索马里。

安哥拉长颈鹿,或者叫烟长颈鹿(G.c.angolensis):斑点大,边缘有缺口,延伸至整个下肢。分布:安哥拉、赞比亚。

科尔多凡长颈鹿(G.c.antiquorum):斑点较小,较不规则,覆盖腿内侧。分布:苏丹西部、西南部。

马赛长颈鹿,或称乞利马扎罗长颈鹿(G.c.tippelskirchi):斑点似葡萄叶,边缘呈锯齿状。底色为深巧克力色。分布:肯尼亚中部和南部、坦桑尼亚。

努比亚长颈鹿(G.c.camelopardalis):斑点呈四方形,栗色;底色为白色。腿内侧及上肢以下无斑点。分布:苏丹东部、刚果东北部。

罗氏长颈鹿,或乌干达长颈鹿(G.c.rothschildi):斑点深褐色呈长方形,网纹模糊。下肢有时带斑点。分布:乌干达、肯尼亚北部、中部。

南非长颈鹿(G.c.giraffa),斑点较圆,有时呈星状。底色呈浅褐色,延伸至蹄处。分布: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赞比亚、莫桑比克。

Thornicroft长颈鹿(G.c.thornicrofti):星状斑点,延伸至下肢。分布:赞比亚。

西非长颈鹿,或尼日利亚长颈鹿(G.c.peralta):浅黄色斑点。分布:乍得。

有些资料上把科尔多凡长颈鹿、西非长颈鹿、努比亚长颈鹿和罗氏长颈鹿和安哥拉长颈鹿、南非长颈鹿和并为一个亚种。另有四种长颈鹿亚种存在争议。即开普长颈鹿,拉多长颈鹿,刚果长颈鹿和德兰士瓦长颈鹿。更有科学家认为除了马赛长颈鹿以外,其他亚种可以并为一个亚种。

动物园中常见的长颈鹿属于分布在东非的亚种,称为网纹长颈鹿。除此之外还有十一种不同的亚种,这些亚种的栖息地、角的发达状态及斑纹的形状等均各异。然而有些学者则指出,刚果长颈鹿和苏丹长颈鹿、三比亚长颈鹿和安哥拉长颈鹿、克鲁格长颈鹿和南非长颈鹿却无法细加区分。

生活习性

活动

长颈鹿有一双棕色的大眼睛,眼珠突出,能四周旋转,视野宽广,加上身躯又高,宛如活的“了望台”,能看到远处的动静。长颈鹿因为腿长,跑得很快,这也是在生存竞争中练成的。奔跑的时候,姿态很特别,先是前伸头颈,然后又一下于缩回,交替摆动,四足行走方式同其他兽类不同,是同一边的两腿和另一边的两腿交替向前,跳跃般行进。奔跑速度飞快。身高腿长,四肢可前后左右全方位地踢打,击打范围广,力量大,如果成年狮子不幸被踢中,可立马腿断腰折。

食物

长颈鹿饮水

群居。有时和斑马、鸵鸟、羚羊混群,日行性。嗅、听觉敏锐,性机警、胆怯,平时走路悠闲,但奔跑迅速(时速可达70千米/小时)。晨昏觅食,在野外,主要吃各种树叶,尤喜含羞草属的树叶,一头长颈鹿每天能摄入63千克树叶和嫩枝。耐渴,在树叶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一年不喝水。

长颈鹿行走的步态悠闲。行走时一侧的前后肢向前挪动而另一侧的前后肢着地。这是大型四足动物常用的运动方式,比如大象亦采用此方式挪步行走。但是长颈鹿遇到敌害攻击的时候则能以60公里的时速进行短距离奔跑,奔跑姿势很笨拙,前后肢交替着地。长颈鹿的心脏过小,使得它不能做长距离奔跑。

打斗

长颈鹿的听觉和视觉非常敏锐。眼睛可以看到身后的东西,但它们很少发出声音。雄性长颈鹿比较“好战”,交起手来时间相当长,互相围绕着,象两个人打架相持不下一样,谁也不肯首先离去。

睡眠

长颈鹿的睡眠时间很少,一个晚上一般只睡两小时,睡眠有时会使它们面临危险。长颈鹿大部分时间都是站着睡,通常是站着并呈假寐的状态。由于脖子太长,长颈鹿睡觉时常常将脑袋靠在树枝上,以免脖子过于疲劳。当长颈鹿进入睡梦阶段时,它们与大象一样,也需要躺下休息,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但是,长颈鹿从地上站起来要花费整整1分钟的时间,这使得它们在睡眠时的逃生能力大打折扣。所以,长颈鹿躺下睡觉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它们更多的时候是站着睡觉。当长颈鹿趴着睡觉时,它的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弯曲在肚子下,另一条后腿伸展在一边,长长的脖子呈弓形弯向后面,把带茸角的脑袋送到伸展着的那条后腿旁,下颌贴着小腿。长颈鹿胆子非常小,这种科学的睡姿,既能缩小目标,又可在紧急情况下一跃而起,逃之夭夭。

声音

长颈鹿很少发出声音,还能发出人类无法听到的次声波。有人认为长颈鹿是个哑巴,从来不会叫,也有的人说长颈鹿只是没有声带,所以它们不会叫。其实这两种看法都不对。长颈鹿不仅有声带,而且它们也会叫。长颈鹿的声带很特殊,在它的声带中间有个浅沟,不太好发声;而且,发声时需要靠肺部、胸腔和膈肌的共同帮助,但由于长颈鹿的脖子实在太长,和这些器官之间的距离太远,要是叫起来很费力气。所以,它们平时一般很少叫。但有时,年幼的长颈鹿找不到自己妈妈了,它们也能发出像小牛的“哞、哞、哞”的叫声。长大以后的长颈鹿,不但身材很高、看得也很远。跑起来也特别快,当它发现远处的敌人时,能躲起来,躲不开就会用它那像铁锤子一样的大蹄子来应付敌人,所以用不着发出呼救的声音。

起源

霍加狓

根据化石记录,长颈鹿最早由中新世初期的鹿科动物分化而来。最早的长颈鹿科化石是Climacoceras和Canthumeryx。后来演化出古麟(Paleotragus),一种中新世早期长有短角、短脖子的长颈鹿祖先。到中新世晚期古麟进化为萨摩(Samotherium)。在上新世,萨摩兽分化为两支,一支是霍加狓,另一支是最早的现代长颈鹿。霍加狓是长颈鹿科仅存的两种动物之一,其相貌基本上反映了中新世长颈鹿类动物的样子。长颈鹿类动物进化上还有一支,称为西洼兽,是一种长有四支角的体态粗壮的动物。现已灭绝。在苏美尔(Summarian)文化遗址里曾发现了的一些动物的青铜像,酷似西洼兽。这说明西洼兽很可能在中东一直残存至数千年前。

长颈鹿的地史谱系如下:

全新世

更新世

上新世

中新世

晚中新世

中中新世

早中新世

渐新世

演化

长颈鹿头部特写

毫无疑问,长颈鹿的脖子和腿按比例都比其他有蹄动物长。目前还不能确定的是长颈鹿的脖子和腿为什么这么长,但可以通过观察现存长颈鹿的行为来推测为什么它们会长那么长的脖子。

长脖子的确可以让长颈鹿吃到树冠上的叶子。然而雌性长颈鹿比雄性矮,往往吃低处的树叶,所以很难说长脖子仅仅是为了吃方面的原因。此外,长脖子会给长颈鹿饮水造成相当的困难。长颈鹿占据的生态位只有非洲象一个竞争物种,所以并没有选择压力来迫使长颈鹿在这么长时间里保持长颈的状态。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长颈鹿在进化的初期非洲存在其他体态高大的有蹄动物竞争者,而这些有蹄动物现在已经灭绝。长颈鹿的脖子就是与这些大型有蹄动物竞争中变长的。今天的长颈是远古竞争的遗留。

长颈鹿的前肢也很长。这些长腿可以使长颈鹿快速奔跑,并用来御敌。尚不清楚的是,是否长腿与长脚并用在抵御狮子的袭击方面有优势。

最后,人们观察到,雄长颈鹿还使用长脖子来战斗。长颈鹿有显著的两性异形的特征。雌性比雄性的脖子更短小。雌性的脖子到了十岁时候就停止生长了,而雄性的脖子则可以维持生长达二十年以上。雄性之间用脖子搏斗。搏斗结果可以是致命的,但很少会到这种地步。脖子越长,头越重,搏击的时候力量也越强。搏斗能力越强的雄长颈鹿越容易获得与雌长颈鹿交配的机会。从性选择的角度看长颈鹿的脖子也是雄性为雌性竞争的结果。

繁殖方式

长颈鹿繁殖期不固定,孕期14~15个月,每胎产1仔,生下来的幼仔身高1.8米,出生后20分钟即能站立,几天后便能奔驰如飞,3.5~4.5岁性成熟,寿命约30年。

纳米比亚埃托莎国家公园正在交配的安哥拉长颈鹿雄性长颈鹿会通过品尝母鹿的尿液来判断母鹿的发情状态。这种行为是一个称为Flehman反应的过程的一步。长颈鹿的孕期为14到15个月,产一胎。母鹿站立生产;羊膜破裂,幼鹿落地而生。幼鹿约1.8米高。出生后数小时幼鹿即可奔跑,并与其他已经出生数周的小鹿毫无区别。然而出生的前两周幼鹿多数时候伏在地上静卧,受母鹿的庇护。虽然成年长颈鹿由于个头硕大不惧敌害的侵袭,幼鹿却能遭狮子、豹和鬣狗的攻击。长颈鹿的花纹被认为有伪装功能。只有大约25-50%的幼鹿能存活至成年。在野外长颈鹿的寿命为20-25年,动物园里的能活28年。

保护级别

该物种共有9个亚种,分布范围相对较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但其中有2个亚种成熟个体很少,被认定为濒危物种。

2012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进入中国

明翰林学士沈度麒麟颂画轴

1985年7月11日,原邮电部发行J.113《郑和下西洋五八零周年》纪念邮票一套4枚,最后一枚“航海史上的壮举”描绘的是郑和一行在非洲的场景,其中出现了两头长颈鹿,这是中国邮票上首次出现长颈鹿的图案.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邮政局、香港和澳门特区邮政部门今年6月28日联合发行了同主题纪念邮票一套3枚及小型张,各自设计了不同的图案和内容。香港、澳门特区纪念邮票的第二枚不约而同地都用长颈鹿来表明郑和船队的非洲之行。

现在世界最高大的动物长颈鹿,是非洲的代表性野生动物。在分类学上,长颈鹿为偶蹄目长颈鹿科,属哺乳动物。中国自古不出产长颈鹿,但1979年,在徐州贾旺发现的东汉画像石上绘有多只“麒麟”,其中至少三只具有非洲长颈鹿的典型特征。600年前明代的郑和远航世界,史有定论的远达非洲。之所以跑那么远,据说就是为寻找中国人心目中的吉祥神兽“麒麟”。中国古代传说中世有麒麟出,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吉兆,可谁也没见过这种古籍中形容为鹿身、牛尾、独角神兽的模样,故一直有人怀疑它是否真的存在。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九月二十日,郑和手下的杨敏带回榜葛剌国(今孟加拉)新国王赛弗丁进贡的一只长颈鹿,明朝举国上下为之喧腾。当时的景象就如同沈度的颂诗所形容的“臣民集观,欣喜倍万”,有诗赞曰:“西南之诹,大海之浒,实生麒麟,身高五丈,麋身马蹄,肉角黦黦,文采焜耀,红云紫雾,趾不践物,游必择土,舒舒徐徐,动循矩度,聆其和呜,音协钟吕,仁哉兹兽,旷古一遇,照其神灵,登于天府。”

因为长颈鹿的形态、习性与中国古籍中描述的麒麟太过吻合,进一步了解后更发现长颈鹿的原产地在东非一带,当地的索马里语称之为“基林”(Giri),发音与麒麟非常相近,使得中国人确信长颈鹿就是麒麟。于是郑和的船队第四次下西洋前往西亚后,绕过阿拉伯半岛,首航东非,到了长颈鹿的故乡,时间是永乐十三年。同一年,郑和的船队回到了中国,一同前来的各国使者中,包括了东非的麻林国(其所在地,一说是肯尼亚的马林迪;一说是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西瓦尼)使者,他向永乐帝献上了产自本国的长颈鹿。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麻林国第二次向明朝进贡“麒麟”。马欢所撰《瀛涯胜览》一书中就此瑞兽有如下描述:“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不难看出,所谓“麒麟”即长颈鹿也。《明史》记载,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榜葛剌国又进贡过一次“麒麟”。不产长颈鹿的南亚榜葛剌为何能屡屡进贡?史学研究者认为,这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海上贸易有关。在地理大发现之前,阿拉伯人控制了东西方海上贸易。他们的单桅三角帆帆船除了载运一般货物,还将阿拉伯半岛和索马里的马匹输往印度,甚至将缅甸和斯里兰卡的大象运往印度。单桅三角帆帆船既然能够载运马匹和大象,阿拉伯人把长颈鹿从其部分占据的东非载运到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榜葛剌当然不成问题。

近年海外有媒体称,在非洲肯尼亚发现貌似亚洲人的土著,自述系郑和船队水手后裔,透露其祖先曾送长颈鹿给中国。这一新发现,为中非外交搭起了桥梁,也为我国传说中的麒麟找到了现实形象。

商禽诗歌

长颈鹿

那个年轻的狱卒发觉囚犯们每次体格检查时长的逐月增加都是在脖子之后

他报告典狱长说:“长官,窗子太高了!”

而他得到的回答却是:“不,他们瞻望岁月。”

仁慈的青年狱卒,不识岁月的容颜,不知岁月的籍贯,不明岁月的行踪;

乃夜夜往动物园中,到长颈鹿栏下,去逡巡,去守候。

参考资料

1.长颈鹿是哑巴吗?为什么听不到长颈鹿叫声·冷饭网

2.生活常识科普:长颈鹿每天睡多长时间·城乡经济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