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寺(湖北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12-30 2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兰若寺

湖北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袍山兰若寺,始建于汉朝,于北宋、明隆庆年间和清光咸丰年间几度重修。兰若寺附近还有上寺(来佛寺)、下寺、经堂和兰若古桥等遗址。 五台山兰若寺,于唐。元代重建:明清历代重修。寺址位于大宋峪村南 2.5公里的半山中。1985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存正殿、僧舍共 8间。

中文名 兰若寺
外文名 Lanruo Temple
始建 于汉朝
地址 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望湖村
时间 公元前118-105年之间

黄袍山兰若寺

兰若寺

黄袍山兰若寺(来佛寺),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望湖村高山湖西南,始建于汉朝(约建于公元前118-105年之间),是在汉武帝时期的大汉使者张骞遣副使出使大夏经身毒(今印度国的一部分)之后,由于汉武帝以开放之姿容纳八方之物,黄袍山地处皇城之偏远,才得以由身毒国人在黄袍山传入佛教和建设寺庙,因是华夏四海九州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得名为兰若寺(来佛寺),距今已有2100多年,略早于洛阳的白马寺、南宫的普彤寺,更早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等地的寺庙,可谓为中国佛教寺庙之“佛源”和“祖先”。在汉代时期沿黄袍山大盘山来佛寺侧的古道及山窝相继建起了上寺、中寺、下寺、观音(又称东庵,女性佛教信士集聚之地)等四寺,寺庙建筑面积宏大,信徒众多,曾一度香火极为旺盛。东汉时期在洛阳等地建起了白马寺等寺庙,佛教也开始慢慢在中国各地广为兴起。

黄袍山兰若寺(来佛寺)的附近有唐朝臣相金兴政、北宋诗人黄庭坚和北宋抗金英雄方琼等历史名人所书的“佛源”“佛宗”“佛祖”等古石刻。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来佛寺也和中国其他各地的寺庙一样,曾经战争及朝代更替而数度浩劫,时至今日,上寺、下寺、中寺、观音寺都已不见,只有重建于明清时期的来佛寺的几间瓦屋、几段断壁、几块裂石碑,还潇条且破落地立于黄袍山高山古道边,现存的寺庙规模、信徒香火都远不如从前,甚至是已被世人遗忘。  黄袍山兰若寺(来佛寺)不远处有多棵至少1500年以上树龄的红豆杉、银杏等古树,也许是古时的佛教信士们所种植,这些古树也被称为黄袍山活着的历史。来佛寺左侧古道上行百余米有一块由后人修补过的千年古佛石碑,在古道附近见到了古石桥、古石埂、古石梯、古石道、古石洞等,但楚吴古道边的古茶楼、古驿站、古街道、古客栈都已不见。

历史

兰若寺

正殿3间,歇山顶,明间正书“慈登彼岸”四个大字,明柱挂一副木刻楹联,上联书“殿宇耸云霞辉映法界”,下联书““楼台临水月光昭禅机”。斗拱四铺作,单下昂,耍头蚂蚱形,衬枋头象似云形,兰额、普柏枋出头,殿内无金柱, 昂呈琴面,柱头枋2层,正面补间头拱2朵, 山面一朵,为元代遗构。殿内正中塑毗卢佛,两侧有胁侍菩萨各一尊及韦陀和吕陀二护法。靠东西两壁塑12圆觉,东西壁上绘18 罗汉,皆为明代遗物。殿内西南角塑一尊明代万历年间法华道人像,形态自然,栩栩如生。殿前有水井一眼,井深3.3米,水深1.66米,是五台山的名胜之——,名叫“卓锡泉”

参考资料

1.通城黄袍山兰若寺·携程旅行网

2.《寻仙》资料片 兰若寺之谜·腾讯游戏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