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女国(公元六、七世纪出现的部落群体及地方政权)

2024-01-02 18阅读

东女国

公元六、七世纪出现的部落群体及地方政权

东女国是公元六、七世纪出现的部落群体及地方政权,是昌都地区及整个藏族历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国。《旧唐书》卷197《南蛮西南蛮传》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在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为渡。”东女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女性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会制度。

中文名 东女国
时间 公元六、七世纪
记载 《旧唐书》
文化特点 女性为中心拜的社会制度

考证

据任乃强先生考证,“康延川”即今昌都一带,“弱水”即今之澜沧江,所谓“大小八十余城”,谓其国辖有八十余“纵”(Rdsong),即农业聚邑。大抵而言,“昌都、察雅、类乌齐、八宿、察龙、盐井、门空、贫台,北至隆庆,西至丹达山之地,皆旧东女国境”。可知东女国东与茂州(今四川茂汶一带)交界,东南与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带)交界,包括了今四川阿坝茂汶以西,甘孜州的巴塘、理塘(白狼夷故地)以北及整个昌都地区,范围十分广大。由于女王居于昌都一带,可知东女国是以昌都为政治、经济中心的。

东女国时期,昌都地区及四川西北藏区已有较发达的文明。当时东女国人口4万余户,胜兵1万余人,散布于山谷之间的八十余座聚邑之中,所居之处均筑“重屋”,即碉房:一般民众所住的为上下六层,而女王所居则有九层,这表明了东女国高超的建筑水平。东女国还使用文字处理,“文字同于天竺”;盛行历法,“以十一月为正”,即以十一月为一年之始。

风俗

东女国还有着占卜之风和独特的丧葬制度。《旧唐书》称:“其俗每至十月,令巫者赉楮诣山中,散糟麦于空,大咒呼鸟。俄而有鸟大如鸡,飞入巫者之怀,因剖腹而视之,每有一谷,来岁必登;若有霜雪,必多灾异。其俗信之,名为鸟卜。”此为东女国盛行鸟卜之俗的记载。“其居丧,服饰不改,为父母则三年不栉沐”,这可能是吸收了内地汉文化的因素,“贵人死者,或剥其皮而藏之,内骨于瓶中,糅以金屑而埋之”。这是二次葬,而“国王将葬,其大臣亲属殉死者数十人”。则表示东女国仍有残酷的人殉制度。

服饰

东女国还有服饰尚青及赭面之俗。《旧唐书》云:“其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皆以青色为美,而男子“以青涂面”,即尚青,又赭面。

外交

东女国与唐中央政府保持了友好关系。

早在隋朝时,东女国就与隋朝政府有使者往来。唐高祖武德年间,东女国汤滂氏遣使贡方物。唐太宗时曾降玺书以示慰抚。武则天时,册拜东女国敛臂为左玉钤卫员外将军,赐以瑞锦制蕃服,东女国使者亦多次来朝。后来,吐蕃强大,统一了青藏高原,东女国成为吐蕃政权的一部分,“其部落,大者不过三二千户,各置县令十数人埋之。土有丝絮,岁输于吐蕃”。东女国旧部又接受唐朝赐予的丝帛,成为内地与吐蕃进行丝绸贸易的中间商。

文化

东女国虽亡,但其文化却为吐蕃所吸收,成为吐蕃文化暨藏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吐蕃的一妻多夫习俗、妇女享有较高地位、鸟卜、赭面之俗、建筑技术与丧葬制度等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的传承关系,而民族学调查则表明至今川藏地区仍残存有东女国文化因素。今四川藏区的嘉戎藏族,仍信奉对木尔多(dmu-rdo)神山的古老崇拜。

木尔多神山是木尔多和斯巴嘉尔木(srid-pa-rgyal-mo)的圣山。而所谓“木”(mo)在藏语中一般指女性。“嘉尔木”意即女王、后妃或神妃,“斯巴嘉尔木”即众生之女王。通过民族学、语言学等多方面的调查及研究,格勒博士指出,嘉戎地区在古代存在过以女性为中心,或以女性为王(首领)的女性崇拜时代,“嘉尔木”之称应该就是唐代藏族人民对“东女国”的称呼。

1997年本课题组在昌都地区实地调查中了解到,昌都地区至今仍有许多与女性崇拜有关的痕迹,如昌都县有一个名为“嗄唐木”的地方,当地居民在房顶安放一个男性性器状物的习俗及对“屑格木”神山的传统看法,均是东女国女性崇拜文化在当地居民意识中的遗留。

记载

史书记载

《旧唐书》卷197《南蛮西南蛮传》:“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在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为渡。”

其他记载

《神异记》:东女国,西羌别种,俗以女为王。(“王”原作“土”,据明抄本改)与茂州邻,有八十余城。以所居名康延州。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户口兵万人,散山谷,号曰宾就。有女官,号曰高霸,平议国事。在外官僚,并男夫为之,五日一听政。王侍左右女数百人。王死,国中多敛物,至数万。更于王族中,求令女二人而立之,大者为大王,小者为小王。

大王死,则小王位之,或姑死妇继。无墓。所居皆重屋,王至九重,国人至六层。其王服青毛裙,平(“平”原作“下”,据明抄本改)领衫,其袖委地。以文锦为小髻,饰以金耳垂珰。足履素靴。重妇人而轻丈夫,文字同于天竺。

以十一月为正,每十月,令巫者赍酒肴,诣山中,散糟麦于空,大咒呼鸟。俄有鸟如雉,飞入巫者之怀,因剖腹视之,有谷,来岁必登。若有霜雪,必有大灾。其俗名为鸟卜(“鸟卜”原作“鸟上”,据《新唐书》卷二二一上改)。人死则纳骨肉金瓶中,和金屑(“屑”字原空缺,据明抄本补)而埋之。

翻译:

东女国是西羌族的一支,她们的风俗是女人当国王。东女国与我国的茂州相邻,国内有八十多座城,她们把女王所住的地方命名为康延州。国内有条弱水河,是向南流的,那里的人用牛皮做船来渡河。百姓和士兵共一万人,散居在山谷间,把这叫作“宾就”。她们设有女官,号称“高霸”,是商量讨论国家大事的。外地官员。则是由男子担任。

国王五天上朝一次,听取臣下的意见,处理国家大事。国王有女侍从数百人。国王死了,国内百姓大多要贡献财物,合起来可达数万。还要在王族中找出两位美好的女子立为国王,年岁大的当大国王,年岁小的做小国王。大国王死了,小国王就登上大国王的位置,或者婆婆死了儿媳妇继承。死后没有坟墓。

人们住的都是楼,国王的楼达九层,百姓达到六层。他们的国王穿青色毛裙,平领的衣衫,衣袖都长长地拖在地上,她们以有花纹的锦扎成小发髻,耳朵垂上装饰着耳坠儿,脚上穿着白靴。国中重视妇人,而轻视男人。

文字跟印度一样,她们以十一月为正月,每到十月令巫师送酒肴到山里去,还把碾碎的麦子散向空中,大声祷告呼唤鸟。不一会儿,就有一只像野鸡的山鸟飞到巫师的怀里,于是剖这只鸟的肚子,如果看到肚子里有谷粒。那么来年一定是好年头;如果里面是霜雪,就一定有大的灾难,她们称这种做法为“鸟卜”。这个国的人死后,就把骨头和肉装入金瓶中,和上金屑然后埋入土中。

王城遗址

2013年5月20日至24日,由中国著名佛教考古专家、原龙门石窟研究所所长温玉成教授带队的考古学专家一行,在阿坝州金川县确认该县马尔帮乡独足沟村境内的一处古城遗址为东女国王城遗址。

古城遗址建在三座山头构成的大鹏鸟形状的大山西侧,由多层台地组成,有规模、有布局。树林掩盖下用石头垒砌的城墙若隐若现,最宽处达4米。一座只剩下部分残墙的古碉楼,附近还分布着一些白塔遗址。城墙圈定的范围内,除了有寺庙、白塔遗迹外,还有房屋废墟以及马道等。

“遗址位于葫芦形状的深山纵谷中,就地势而言,无论哪个时期的当政者都会看上这样的地方,可以满足居住和防御的需要。在古城遗址所在的高处平台上,周围都有城墙遗迹和人类活动的痕迹。”清华大学教授李静杰说,综合判断,该处遗迹有可能是东女国王城所在地,不过还需更加严谨的考古发掘才能充分证明。

4月15日至17日,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在对王城遗址踏查中,现场收集到了钧瓷瓷片、青花瓷瓷片、孔雀绿瓷片等,另外还有陶土烧制的佛龛装饰莲花瓣、龛柱等构件。温玉成教授称,2010年开始,自己就走遍了四川、青海和云南等地藏区,金川古城遗迹是其找到的规模最大的遗迹。1997年10月河南省偃师县出土的《郭虚己墓志》碑文中明确提到,有羌豪董哥罗者屡怀反复,因此朝廷特派郭将军清剿,西山安定下来,接下来破了千碉城,又灭了摩弥、拙坝。因此可以判断,西山是西山,八国是八国。

“东女国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活动范围在大渡河沿岸的阿坝州金川县、甘孜州丹巴县等地区。”温玉成表示。“此次全程参与了古城遗址的考察,从考古学的角度讲,该处遗迹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后的重要发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沙说,该古城遗址还需与文物部门一起进行更深的挖掘,以更多的考古文物来证实。

“王城遗址在金川县马尔帮乡独足沟村被发现,该处小地名叫‘华西坝’,其实这是藏语‘卡西巴’的译音。根据藏文史料记载,东女国国王将四个儿子分封在女王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部落中,而这四个部落的王则是嘉绒十八土司的源流。”藏族学者李茂说,自己从事嘉绒文化研究多年,根据其掌握的藏汉史料判断,该处古城遗迹应该就是东女国的王城。

阿坝州金川县东女国王城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探索“西山-八国”的历史地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是藏羌民族文化走廊资料的重要补充。

参考资料

1.东女国·查字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