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戎(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4-01-06 14阅读

吴一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一戎,1963年7月14日出生于北京,籍贯安徽合肥,信号与信息处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微波成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

吴一戎长期从事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以及遥感卫星地面处理和应用系统的研究,系统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理论问题与关键技术。

中国

中文名 吴一戎
国籍
1963年7月日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毕业院校 北京理工大学
主要成就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简介

吴一戎,1963年7月14日生于北京,1981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第十六届常委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召集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3年7月生于北京,籍贯安徽。

1985、1988年先后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微波成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1998年起任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主题专家组成员,是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6月起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主任。

2010年6月12日,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名誉院长。

2012年9月6日,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长期从事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及大型遥感地面接收处理系统的研究工作,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分辨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及运动补偿技术,SAR信号处理算法研究,遥感卫星地面处理与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处理算法等。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了我国微波成像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才培养

吴一戎认为,“学科交叉”是秘诀。他说,必须走综合交叉的路,必须加长研究的链条,和搞数学的等等多学科的科学家相结合,才能出更多的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出颠覆性的技术成果。他说,科研创新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难度相当大,一不抓紧时间,就会落后,团队和个人都必须要全力以赴。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200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

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

2011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7年5月

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8年5月

陈嘉庚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8年

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主题专家组成员

2006年

海淀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9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信息与通信工程组)成员

2009年7月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顾问教授

2011年12月

《雷达学报》第一届编委会主编

人物评价

吴一戎及其研究团队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开拓广泛覆盖现代微波成像领域的科研工作,为中国的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创新贡献。(北京理工大学评)

参考资料

1.吴一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