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中国传统食品)

2024-01-06 3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包子

中国传统食品

包子,本称馒头,别称笼饼,传为诸葛亮所发明   ,是一种饱腹感很强的主食,是中国传统食品,并且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包子”一词最早出现自宋代,此前主要被称为”馒头“。   传为诸葛亮征孟获时所发明,形状为人头形,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改为禽肉馅。但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彼时称为“蒸饼”。三国时,馒头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谓之“蛮头”,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宋代出现“包子”之名后,“馒头”之称一直并行不衰。直到清代,“包子”和“馒头”的称谓才渐渐分化。而吴语区等地仍保留古称,将含馅者唤作“馒头”,如“生煎馒头”“蟹粉馒头”等等。  

包子是由面粉(小麦粉)和馅包起来的,由荤馅或者是由素馅做成的,做好的包子皮薄馅多,松软好吃。还可以做各种花样。憨态可掬的,动物的,植物的,花朵的,各种各样的花样,供人们品尝。

中文名 包子
外文名 Baozi
别称 馒头(最早的名称)
主要原料 面,肉,菜
是否含防腐剂
主要营养成分 硒,铁,钙,镁
主要食用功效 有益于消化吸收
适宜人群 更适合消化功能较弱的人
副作用
储藏方法 冷藏或冷冻
发明者 诸葛亮
来源 相传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
韩语翻译为 찐빵
日语翻译为 中华まん
西班牙语译为 bollo

起源

包子起源见自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

历史沿革

相传,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行到泸水时,军队无法渡河,于是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祭祀后大军顺利渡。这种祭品被称作“蛮首”也叫作蛮头,后来称为“馒头”。

到了唐宋年间,馒头逐渐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

到了南宋,《梦粱录》中的“酒肆”记载:酒店内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等。这里称呼的“包儿”应该就是方言中的“包子”。这时包子的馅料已经非常丰富了,不过依旧是馒头、包子不做具体划分的。

到了清代,馒头和包子终于有了明确的区分。《清稗类钞》中记载: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包子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223 千卡

蛋白质

7.4 g

脂肪

8.6 g

碳水化合物

29.1 g

叶酸

11 μg

胆碱

20.5 mg

维生素B1(硫胺素)

0.04 mg

维生素B2(核黄素)

0.07 mg

烟酸(烟酰胺)

1.55 mg

维生素B6

0.05 mg

维生素E

1.79 mg

参考资料

1.包子的历史渊源:小包子里有大乾坤·凤凰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