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人(原中国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2024-01-10 16阅读

郭超人

原中国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郭超人(1934年10月-2000年6月15日),曾用名蓝汀,198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通讯社组织主席。

青少年时期,他勤奋好学,追求进步。1952年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至1956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期间,他热心社会工作,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等生。毕业后,他积极要求到最艰苦的环境去锻炼,被分配到新华社西藏分社担任记者,1970年春调新华社陕西分社任记者。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和《非洲笔记》等。

中国

中文名 郭超人
国籍
1934年10月31日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北省广济县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职业 新闻工作者
代表作品 《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
主要成就 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

人物经历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郭超人生前与各国新闻界人士有过广泛的接触和交往,曾担任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通讯社组织主席。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

高级记者;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

郭超人1956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西藏工作,在那里工作了14年。作为新华社记者,他在44年的新闻生涯中,抒写过西藏百万农奴埋葬农奴制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报道过我国登山健儿第一次把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颂扬过亿万人民在驯水征战中创造的可歌可泣的业绩,记录过“四人帮”一伙被押上历史审判台的庄严一幕,讴歌过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他写下的数百万字的新闻作品结集出版为《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非洲笔记》等。他的新闻论著《喉舌论》,凝集着他走上新华社领导岗位后,对党的新闻工作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通讯社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其作品《登上地球之巅》(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体育新闻选1949——1999》,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被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这篇文章还是体现出了登山队员们坚强的精神。

曾用名蓝汀,1934年10月31日出生于湖北省广济县(现武穴市)。

198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少年时期,他勤奋好学,追求进步。

1952年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至1956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期间,他热心社会工作,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等生。毕业后,他积极要求到最艰苦的环境去锻炼,被分配到新华社西藏分社担任记者,1970年春调新华社陕西分社任记者。

1978年秋,到新华社四川分社任记者、副社长。

1983年1月调新华社总社任秘书长,随即任党组成员。

1984年5月任新华社副社长。

1986年3月任新华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他是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郭超人同志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44年的新闻实践中,他坚定不移地遵循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坚持不懈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一颗炽热的跳动着的赤子之心”记录了时代前进的脚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新闻作品,不仅当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更为时代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实录。

1956年,郭超人同志以到西藏参加百万农奴埋葬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农奴制度的斗争,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在西藏工作长达14年的时间里,他同藏族人民一起揭露、控诉西藏农奴制度的黑暗和罪恶,一起欢庆繁荣幸福的新西藏的诞生。他关于西藏民主改革前后的大量报道如《血泪的控诉》、《拉萨的春雷》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960年和1964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高度,写出了《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征服记》等长篇通讯,通过登山胜利宣传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高不能攀的革命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登山运动员们的壮举,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因此被国家体委记功,成为一位广为人知的著名记者。

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到炮火纷飞的战场采访,以新闻特写和现场目击报道了事件的真相,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正义之声。郭超人同志在陕西工作期间,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尽管身处逆境,但他仍坚持深入关中、陕北、陕南农村调研,表现出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他采写的《安康调查》一组稿件,受到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1974年他撰写的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年来水利建设成就的长篇通讯《驯水记》,对“四人帮”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倒行逆施作了有力的回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1978年,郭超人同志被派往新华社四川分社工作。面对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他挣脱精神枷锁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推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他采写的《扫除唯心的阶级估量》等报道,大胆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他采写的《成都市手工业调查》,引起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有些建议被国务院制定政策时采纳;他在这一时期采写的《伟大的转折》《中国农村的一角》等振聋发聩的作品,表现了他对这场伟大变革的极大热情和深刻洞察。他与其他同志合作采写的《历史的审判》,高屋建瓴,笔锋犀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文化大革命”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显示了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

主要作品

他的主要新闻作品,结集在《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郭超人作品选》等书。他的记者生涯因他担负新华社主要领导重任而扩展了新的领域,他的视野和笔触逐步遍及全球。他于2000年出版的《非洲笔记》记录了非洲大陆的进步、非洲人民的心声和他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深切关注。

人物评价

郭超人同志是深受我国新闻界敬重和新华社广大干部群众信任的优秀领导干部。他担任党组书记、社长期间,带领党组一班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执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特别是对新华社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积极探索通讯社的客观规律,科学地确定了新华社走向世界、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战略重点和实施步骤,为把新华社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进行了不懈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超人同志是一位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党的新闻工作领导干部。他时刻不忘新华社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地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党性原则与新闻工作改革创新的一致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他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对新闻工作的总体要求,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作为新华社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新华社正确引导国内舆论和积极影响国际舆论的有效性、影响力,引导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党的总目标、总任务而努力奋斗。

在复杂的国内国际风云变幻中,郭超人同志自觉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工作,坚持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他紧紧围绕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努力运用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观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发展观,正确认识、正确反映当代社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新闻实践,牢牢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他组织指挥了新华社一系列重大战役性报道,直接组织修改审定了许多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稿件,确保新华社成为党中央放心的耳目喉舌,在引导舆论上发挥重要作用。

后世纪念

人物纪念

2000年6月15日走完66年人生旅程的郭超人,直至逝世的前两天,还抱病主持新华社社长办公会议,为他毕生奋斗的“建设更大更强的世界性通讯社”事业,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支饱蘸激情、挥写历史风云的笔,从此永远停住;一颗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心,仿佛仍在燃烧──各界人士于今天上午挥泪送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新闻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著名记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

参考资料

1.新闻巨擘郭超人·中国作家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