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佛经)

2024-01-16 27阅读

大乘无量寿经

佛经

净土三部中,二卷之佛说无量寿经,净影,道绰,善导诸家,谓之大经。天台谓之大本。玄义分传通记三曰:“大经者无量寿经,三经之中此经广故,对余二经名大经也。天台此经名大本,阿弥陀经名小本,嘉祥名双卷,净影道绰与今家同,龙兴名两卷经。

中文名 大乘无量寿经
别名 《无量寿经》
作品出处 净土五经一论
文学体裁 佛经

简介

大乘无量寿经

《大乘无量寿经》简称《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以及弥陀净土的大概样貌。

彭际清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以《华严经》末後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文,将本经与其他二经串联在一起。

五种原始汉译本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东汉月支三藏法师支娄迦谶译。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东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阿弥陀佛愿文为「四十八愿」。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简名《无量寿如来会》——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西天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法贤奉诏译。阿弥陀佛愿文为「三十六愿」。

五种会集本

《大阿弥陀经》——宋王日休(王龙舒)会集。

《无量寿经》——清初彭绍升(彭际清、彭二林)会集。

《摩诃阿弥陀经》——清咸丰魏源(魏承贯、魏默深)会集。「摩诃」为「大」之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民国夏莲居会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现代黄念祖老居士著。

四十八愿

在本经正宗分第二卷第六品—「发大誓愿第六」中,于因地修行的法藏比丘在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即其所称「世尊」)的讲堂上,对老师、同学、大众报告他发的大愿,未来于果地修行证得佛果,依之建立弥陀净土。其中以第十八愿为本愿(根本大愿),而在日本等地有本愿念佛宗派的出现。

一、国无恶道愿。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

二、不堕恶趣愿。

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三、身悉金色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

四、三十二相愿。

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五、身无差别愿。

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六、宿命通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

七、天眼通愿。

所作善恶。皆能洞视

八、天耳通愿。

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九、他心通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十、神足通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密多。

十一、遍供诸佛愿。

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十二、定成正觉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盘者。不取正觉。

十三、光明无量愿。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十四、触光安乐愿。

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十五、寿命无量愿。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十六、声闻无数愿。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十七、诸佛称叹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十八、十念必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十九、闻名发心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

二十、临终接引愿。

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二十二、国无女人愿。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

二十三、厌女转男愿。

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

二十四、莲华化生愿。

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二十五、天人礼敬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

二十六、闻名得福愿。

若闻我名。寿终之後。生尊贵家。诸根无缺。

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二十八、国无不善愿。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

二十九、住正定聚愿。

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

三十、乐如漏尽愿。

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

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三十二、那罗延身愿。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

三十三、光明慧辩愿。

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

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十五、一生补处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十七、衣食自至愿。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

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

四十、无量色树愿。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

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覩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四十四、普等三昧愿。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

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四十六、获陀罗尼愿。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

四十七、闻名得忍愿。

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

四十八、现证不退愿。

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印光法师文钞

印光大师反对会集本的言论,收录在《印光法师文钞》的“正编”和“三编”之中,共有三处。

其一:《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书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亦名《十六观经》,此名净土三经,加《普贤行愿品》,名净土四经。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馀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

其二:《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书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故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王龙舒《大弥陀经》,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云栖以犹有不恰当处,故此后渐就湮没。魏承贯之学识,不及龙舒,其自任过于龙舒。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为力,岂承贯超越龙舒之上耶。莲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何敢流通魏本,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观之,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以徒效其改经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专精之行耳。观机设教,对证发药。教不契机,与药不对证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乎。”

其三:《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廿九年八月廿日)”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一

人贵自知,不可妄说过分大话。观汝之疑议,看得译经绝无其难,只要识得外国文,就好做译人。译人若教他译经,还是同不懂外国话的一样。你要据梵本,梵本不是铁铸的。须有能分别梵本文义,或的确,或传久讹谬之智眼,方可译经。然非一人所能。以故译经场中,许多通家。有译文者,有证义者。其预译场之人,均非全不通佛法之人。汝完全认做为外国人译话,正如读书人识字,圣人深奥之文,了不知其是何意义。此种妄话,切勿再说。再说虽令无知识者误佩服,难免有正见者深痛惜。光一向不以为悦人耳目而误人。若不以光言为非,则守分修持。否则不妨各行各道。他日陌路相逢,交臂而去,不须问你是何人,我是谁。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二

一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国名)僧铠译。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在宋代法贤法师所译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中,法藏比丘发愿〈第十四愿〉说:“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闻吾名号,发菩提心,种诸善根,随意求生诸佛刹土,无不得生,悉皆令得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么重要的一愿,在号称《无量寿经》“最善本”的夏莲居会集本中,是被删去不存的!被删的还有两愿,分别见宋译本第二十愿、第二十一愿!

佛教是普利上中下根的,若只让上根明白,而全然不顾中下根,那么与外道邪戒无异,上士多闻利根能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而下士正如印光大师所言:“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理虽有益,事实大错”背离佛教中道精神故。

参考资料

1.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无量光明佛教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