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战役(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

2024-01-16 19阅读

基辅战役

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

基辅战役于1941年7月7日—9月26日打响。战役空前惨烈,9月20日,基辅城被德第6集团军攻占。同日,德军第46装甲军赶到,并作为生力军投入战斗。与此同时,苏军也不断地投入生力军,试图协助被困苏军突围,但均被德军击退。至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65万人被俘,被希特勒称作战争史最大的围歼战。

战役概况及背景

概述

在德国疯狂侵略的时候,有一场战争被希特勒称之为战争史上最大的围歼战,这场战役就是基辅战役。而基辅战役的背景则是德军在二次大战中对苏联的入侵。这次代号为巴巴罗萨作战的行动就是德国用于对付苏联的。

乌克兰首都基辅位于杰斯纳河与第聂伯河的交汇处。第聂伯河由北向南弯曲注入黑海,与其上游的支流杰斯纳河构成了一个大S形。德军计划目标是夺取基辅,并在一巨大的舌形地区中,将布琼尼元帅的苏西南集团军群围歼。这一个舌形地区北起杰斯纳河北岸的图比齐夫斯克,南达第聂伯河河湾的克里门巧格,西以基辅为顶点。

战役中几乎整个苏联红军的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包围,共有665,000名红军被俘虏,德军在基辅的包围圈未被严密封锁,小股红军在德军紧闭包围圈后突破包围逃脱,包括谢苗·布琼尼元帅、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及政治委员赫鲁晓夫。

无论如何,这是红军前所未有的大败,超过了在1941年6-7月间在明斯克的灾难,1941年9月1日时,西南方面军有752-760,000人(850,000人包括后备及后方服务部队)、3,923门火炮及迫击炮、114辆坦克及167架飞机,被包围的包括452,700人、2,642门火炮及迫击炮和64辆坦克,10月2日有15,000人从包围圈突围,西南方面军共付出700,544人伤亡,包括616,304人在长达一个月的战役中阵亡、被俘或失踪,结果,苏联4个军(第5军、第37军、第26军及第21军)共43个师被消灭,第40军被严重削弱,与之前的西方面军相似,西南方面军需要重建。

苏德战争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萨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

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下令德军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德军以146个师,3580辆坦克,4980架飞机向苏联发起闪电式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入侵德军分为3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26个师由勒布元帅指挥,从东普鲁士出发,穿越波罗的海三国,以列宁格勒为目标;中央集团军群49个师由冯博克元帅指挥,从华沙地区出击,经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直取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39个师由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面向一望无际的乌克兰麦田,以基辅为目标。

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辅(Київ,Киев)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尔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双方兵力

早在战争爆发前斯大林重视经济因素。因此把苏军最为强大的兵力配置给了基辅特别军区即西南方面军。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在战争爆发当天,西南方面军拥有87万左右的庞大人数,4525辆坦克其中不乏威力强大的T-34和KV-11672架作战飞机。可见西南方面军的兵力非常强大,但是在11天的边境交战中由于德军的突然袭击西南方面军未作任何准备仓促投入战斗随即遭受重大损失。1218架飞机和4381辆坦克在在战斗中被击毁或丢弃,使得西南方面军的战斗力严重下降人数也降至63万人左右其新式坦克几乎在先前的战斗中损失殆尽可用飞机仅剩400余架。

1941年7月7日已经遭受惨重损失的苏联西南方面军与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形成对峙。从纸面上讲苏军拥有44个师而德军仅有40个师,由于在边境交战中损失严重,所以每个师的战斗力不及一个德国师的一半,德军的40个师中有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各5个。而且在战役进行的过程中又得到了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南下的第2装甲集群与第2集团军,使双方实力差距进一步。

德军在战役中拥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在作战经验与装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德军步兵师在基辅战役前几乎都是齐装满员而且装备了大量反坦克武器和冲锋枪,每个步兵营装备冲锋枪62支主要是MP-38摩托化步兵装备数更是达97支每营装备MG-34机枪,48挺50毫米迫击炮9门,80毫米迫击炮6门能够给步兵提供充分的火力支援。另外每个步兵团还装备6门75毫米步兵炮和150毫米步兵炮12门以上的37毫米反坦克炮。苏军的坦克部队情况令人不容乐观。每机械化军下辖2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满编3.7万人拥有各型坦克1031辆装甲车268辆。

总的来说在战役开始之前德军无论是在部队数量以及官兵素质方面都要超过苏军8月底中央集团军群挥师南下使德军的优势更加明显苏联西方方面军已经被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个南方集团军群包围在了一个纵深达300公里的突出部等待他们的将是德军毁灭性的打击

目标基辅

中央集团军群的前锋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攻占了斯摩棱斯克扣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包克和古德里安等前线德军将领们踌躇满志地准备杀向莫斯科。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等陆军首脑们也欲挥师继续东进提前占领苏联的权力中心。但希特勒仍然坚持以夺取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为主要目标。他对陆军将领们大谈战争的经济学,他说列宁格勒附近的工业区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至于莫斯科和乌克兰有好几个原因使我倾向于后者。第一因为南方集团军群似乎已经建立了一个胜利的基础,第二我相信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产品对于德国以后的作战有很大的重要性,第三我认为克里米亚是俄国用来轰炸罗马利亚油田的空军基地所以必须铲除我希望能在冬季刚开始的时候再来攻占莫斯科。

包围基辅

希特勒发布了第33号训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向南运动与南方集团军群合作对基辅附近的苏军进行一个大包围战。霍特第3装甲兵团向北转进协助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希特勒又发布了第34号训令训令说在冬季来临之前主要的目标必须达到这,不是莫斯科而是在南面占领克里米亚和顿聂兹工业和产煤地区,并切断高加索产油地区的联系。在北面则为包围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会合在一起。

苏军最高统帅部认为西南方向是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因而把苏军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乌克兰,设立了西南南方2个方面军计6个集团军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旅。由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指挥,其中西南方面军辖有第5第6第26第12四个集团军由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南方方面军辖有第18第9两个集团军由秋列涅夫上将指挥。

德军计划目标是夺取基辅并在一巨大的舌形地区中将布琼尼元帅麾下的苏重兵集团围歼。

胜利合围

古德里安率第2装甲兵团突然调头南下。第二天就突进到杰斯纳河北岸古德里安的南下,给苏军最高统帅部造成了错觉认为古德里安兵团是要包围和消灭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和大本营预备队方面军,于是便命令布良克斯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第43集团军于8月底向罗斯拉夫尔和塔斯罗布方向出击准备进攻古德里安兵团的侧翼,叶廖面科指挥布良克斯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第43集团军对古德里安兵团的正面和两翼发起强大的反突击进攻。

但叶廖面科的攻势并没有阻止住古德里安古德里安麾下第24装甲军之第4装甲师,终于突破了杰斯纳河并在南岸建立了相当宽的桥头阵地右翼的第10摩托化师虽然也渡过了杰斯纳河。但由于苏军的顽强反击却又被迫退回河的北岸,该师在这一渡一返中几乎打光了全部兵力最后连炊事班都被迫投入了战斗。

古德里安麾下的第24装甲军已全部渡过了杰斯纳河,当日黄昏第24装甲军军长盖尔向古德里安报告该军在巴杜林与科诺托普之间发现了苏军防御的薄弱点,其第3装甲师已突破此点并正向敌后的目标罗姆尼挺进。古德里安决定抓住这稍纵即失的战机,立即亲赴前线鼓励第3装甲师不顾一切地向敌后大胆穿插。当晚第3装甲师在古德里安的亲自指挥下冲破了苏第40集团军的防线,占领了罗姆尼,从此以后叶廖面科就再也挡不住古德里安的坦克了。

此时南方集团军群的克莱斯特第1装甲兵团正在克里门巧格附近准备渡过第聂伯河之后,则向北挺进以便在罗姆尼附近与古德里安兵团会师合围。

战役结束

基辅会战结束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政委布尔米什坚科在突围中阵亡,包括苏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在内的66万人被俘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被德军击毁或缴获。

战争意义

由于德军统帅部及时终止了在中央方向的危险进军。转而南下攻击苏联西南方面军暴露出来的侧翼德军才得以在基辅会战地区以较小的代价歼灭了七十多万苏军,并且由此导致了苏德战场上双方兵力对比的巨大变化并尽可能的拉直了整个战线。大大改善了中央集团军群乃至整个东线德军的战场态势,并为其后向莫斯科进攻创造了有利的稳妥条件,也使中央集团军群在后来从莫斯科撤退的过程中不至于受到严重的侧翼威胁,并且最终将战线稳定下来。

基辅会战的意义还在于它为德军在1942年开始不得不进行的持久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正是基辅会战使德军占有了乌克兰地区,使这里丰富的粮食和各种资源不仅不能为苏联所用反而大大支持了德国的战争机器。同时还为德国进攻苏联的命脉,高加索油田提供了前进基地从1942年至1944年中期苏德双方斗争的重点一直在南部地区,而这一时期又恰恰是苏德战争的决战阶段这,正是该地区重要性的一个极好的证明。

从基辅会战对东线产生的影响来看希特勒坚决进行这场会战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会战可以被称为德国军事战略水平的最高体现。不过这一会战的结果并不足以改变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最终复灭的结局。它为德军带来的实力增长速度依然远不及苏军的实力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希特勒及其将领们在战役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却在日后战局日渐不利的情况下逐步尖锐起来---这恐怕才是基辅会战给德军带来的最大的负面影响。

军队指挥

戈梅尔○第2装甲兵团古德里安○图比齐夫斯克

第2集团军

○尼辛

第6集团军→基辅○苏西南集团军群○罗姆尼

○罗齐维特沙

○罗赫维策第17集团军

○切尔卡赛

第1装甲兵团克莱斯特

○克里门巧格

点评

分析

苏联红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战略上指挥失误。斯大林刚愎自用,屡拒部下的正确建议,最终遭到惨败。苏联红军在此战的失败,使南部战线陷于崩溃。但是,方面军持久而顽强的斗争,对打破德军的“闪击战”计划起了重要作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庞大兵力用于突击西南方面军翼侧,使德军在主要方向即莫斯科方向的进攻受到了迟滞。这样,苏联红军统帅部就能在莫斯科方向集中庞大的战略预备队,从而对胜利完成莫斯科会战具有决定性意义。

德军在此战的得失正如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所言:“就基辅包围战本身而论,实在可以算是一次极大的成功。对德军而言,也可算是一个空前的杰作。从战略方面来说,似乎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先使南翼不受到敌人反攻的威胁,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此外,由于苏联红军数量庞大,但却比较缺乏机动性,所以这种战略遂更显得有利。德军可以分别把兵力先后集中在不同的地区之内,而轮流产生几个决定性的战果。但是唯一的弱点就是‘时不我予’,尤其是德军对于冬季作战并无充分的准备。”德军赢得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失去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战争。

影响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对德军而言,从战术上来看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杰作,而且获得了富饶的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从战略上来看,似乎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先使南翼不受到敌人反攻的威胁,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但是唯一的弱点就是“时不我予”,尤其是德军对于冬季作战并无充分的准备。

基辅战役后,红军已经没有更多后备力量,为防卫莫斯科,苏联政府调动83个师共800,000人,但只有其中25个师是有足够装备,而且缺乏装甲部队及战机,德国方面,他们有70个师共2,000,000人,接近三分之一是机械化的,这是在战争中最高的比例,进攻莫斯科的台风作战在十月二日开始。

由于在基辅的巨大胜利,在南方的巨大阻碍已经清除,南方集团军继续向顿巴斯进攻,在南方战区的目的已完全达到,不过,向莫斯科的进攻被推迟了四个星期,这在之后的莫斯科战役中已被证明,虽然在战术上取得成功,但基辅战役只能小规模增强德国在战略上的优势,因为其主要目的,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没有达到。

当红军付出巨大的损失时,他们争取了时间防守莫斯科,为同盟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而且,苏联在这次及其他包围战中得到了教训,在之后的莫斯科战役中,他们避免被德军包围,之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他们更反而包围了入侵者。

其它

1961年6月21日,107,540名苏联退役士兵因防卫基辅而被颁发奖章。

参考资料

1.基辅战役的背景介绍·学习啦

名称 基辅战役
地点 苏联乌克兰基辅
参战方 苏联,德国
结果 德国战术上的巨大胜利
参战方兵力 苏联850,000人,德国500,000人
伤亡情况 苏联192,300人伤亡苏联652,000人被俘德国150,000人伤亡
主要指挥官 布琼尼、铁木辛哥;伦德施泰特
时间 1941年7月7日-1941年9月26日
相关人物 铁木辛格,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