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办医药类院校)

2024-01-17 17阅读

广西中医药大学

公办医药类院校

广西中医药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广西2011计划、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世界手法医学联盟、中俄中医药创新发展联盟、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北部湾海洋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成员单位;是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发展的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源于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1941年省立南宁区、梧州区、桂林区三所医药研究所合并为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1945年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改名为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1949年12月学校停办,1956年恢复办学,成立南宁中医学校。1957年梧州中医学校并入组成广西中医学校,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广西中医学院。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1年8月,学校有仙葫、明秀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10.99亩,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设有16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开办27个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方向);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任教师1069人,其中474人具有博士学位,有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685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多人。

1956年

简称 桂中医
创办时间
主管部门 广西壮族自治区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校训 弘毅自强,传承创新
校歌 《弘毅曲》
院校代码 10600
主要奖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截至2020年1月);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截至2019年5月);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至2019年连续八年获得)
中文名称 广西中医药大学
外文名称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校址 仙葫校区:广西区南宁市五合大道13号 明秀校区:广西区南宁市明秀东路179号
党委书记 尤剑鹏
现任校长 姚春
主要院系 14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
所属地区 中国广西区南宁市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医药类
属性 省属重点大学 省部共建高校(2015年) 双万计划(2020年)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2年)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015年) 广西2011计划(2013年) 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

历史沿革

广西中医专科学校

1934年3月,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成立,中央国医馆理事刘惠宁被任命为所长;同年10月,广西省立梧州区医药研究所成立,中央国医馆第二届理事廖寿銮被任命为所长。

1936年冬,桂林区医药研究所成立,广东中医专业学校毕业的韦来庠被任命为所长。

1941年秋,省政府将南宁、梧州、桂林三个区医药研究所合并,改称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由韦来庠任所长。这些机构虽名为“医药研究所”,实际上是中医职业学校。研究表明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公办中医学校。  

1945年成立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

1942年,创立了广西省立中医院和药物种植场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1945年9月,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改组成立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原所长韦来庠被省政府任命为校长兼附属中医医院院长,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公立中医学校,是广西近代中医教育的一大进步。  

1956年,学校恢复办学,南宁中医学校、梧州中医学校相继建校,次年2月两校合并为广西中医学校。

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

广西中医学院

1964年,恢复本科教育,学校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

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组成新的广西中医学院。

197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1978年,学校开始开展研究生教育,是广西最早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获得教育部授权开办研究生教育的中医药院校之一。  

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起,学校先后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等7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03年,学校在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成为广西第一所获得“优秀”等级的高校。  

2009年,学校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同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3年9月,搬迁到仙葫校区。  

201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美国督优维尔学院联合举办护理学本科教育;   2015年12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协议共建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年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建设项目开工建设。  

2018年5月,学校获批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中医博士获批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   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西中医药大学获得“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8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有本科专业27个,高职专业(方向)13个。    

学校院部专业一览表

序号

院部名称

专业设置

1

基础医学院

中医养生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儿科学

2

药学院

中药学、药学、临床药学、制药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制剂、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安全、食品营养卫生

3

骨伤学院(骨伤研究所)

康复治疗学

4

针灸推拿学院(针灸研究所)

针灸推拿学

5

壮医药学院

壮医学

6

瑶医药学院

瑶医学

7

护理学院

护理学

8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心理学

9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专科专业

针灸推拿、医疗美容技术、护理、护理(口腔护理方向)、口腔医学、中医骨伤、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

10

国际教育学院(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合署)

-

11

第一临床医学院(与第一附属医院合署)辖口腔医学系

中医学、口腔医学

12

瑞康临床医学院(与附属瑞康医院合署)辖医学检验系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

13

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合署)

-

14

马克思主义学院

-

15

外语部

-

16

体育部

-

校园环境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8月,广西中医药大学有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优质特色专业(群)9个、省级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一体化建设项目8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中医学、护理学   、中药学、临床医学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中医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中药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学)、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学)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壮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   、药学、康复治疗学等  

自治区级试验示范中心(5个):中医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西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护理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中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中医诊断学、壮医药学概论、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学、中国医药史、药物分析学、壮医药线点灸学、中医骨伤科学、药理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药商品学    

自治区级重点教材(5部):中医中药基础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中医院校医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指导、壮医经疗法、老年护理学  

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中药理论与现代技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学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文化引领,突出特色,创新民族地区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壮医药学科构建与人才培养  

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中医诊断学》PBL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姓名

成果等次

1

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三进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甘昕艳、王碧艳、凌泽农、黄金春、高翔、兰天莹、涂斯婧、陈中全、甄翠明、邓雪莲、罗俊、余兰、秦川、朱寿华、陈荷、韦俞伽

一等

2

“厚实基础、提升技能、强化人文、融汇中西”中西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莫雪妮、唐农、杨益宝、杨仕权、唐梅文、王春玲、唐友明、陈真珍、丁昉、罗婕、韦维

一等

3

以构筑临床能力为目标创新《中医诊断学》三位一体多元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祝美珍、贾微、张煜、黄娜、李甜、唐亚平、范蓉、马艳君、郑春成、李鸿玲、伟刚林、陈真珍、肖苗

一等

4

“三重双强一化”信息技术与中医临床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钟远鸣、区锏、徐张杰、杜娟娇、金勇、凌泽农、林勇、黄中、涂斯婧、唐梅文、古联、王清坚、吴优

一等

5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推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唐宏亮、甘炜、林静、何育风、王开龙、雷龙鸣、卢栋明、肖易、王雄将、甘振宝、傅剑萍

二等

6

基于“虚实结合、三位一体”的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周改莲、曾春晖、蒋林、刘舒凌、谢锋、王柳萍、杨海玲、林青华、吴刚

二等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8月,广西中医药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3个,是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专科4个;有广西一流学科(含培育)3个,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1个;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含培育)55个。

重点学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省部级重点(含培育)学科目录

类别

级别

学科名称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4个)

省部级

中医内科学

省部级

中药学

省部级

壮医学

省部级

中西医结合临床

广西重点学科

(6个)

省部级

壮药学

省部级

中医医史文献

省部级

中医骨伤科学

省部级

针灸推拿

省部级

护理学

省部级

中西医结合基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重点学科

(14个)

省部级

中医各家学说

省部级

中药药理学

省部级

临床中药学

省部级

推拿学

省部级

中医骨伤科学

省部级

民族医学(壮医学)

省部级

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一临床医学院)

省部级

中西医结合临床(瑞康临床医学院)

省部级

中医皮肤病学

省部级

中医儿科学

省部级

中医耳鼻喉科学

省部级

中医急诊学

省部级

中医老年病学

省部级

中医全科医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

(4个)

省部级

中医传染病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省部级

中医传染病学(瑞康临床医学院)

省部级

中医预防医学

省部级

海洋中药学

校园一览

重点专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  

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中医肾病科、中医内分泌科、中医脑病科、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中医妇产科、中医眼科、中医肝病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推拿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肺病科、中西医结合乳腺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科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硕士学位授予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中医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3个):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医学社会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临床、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急诊医学、护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中药学、民族药学(名单不全)  

师资力量

至2019年5月,广西中医药大学有专任教师1025人,外聘教师8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26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385人,有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693人。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广西终身教授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11人、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2人,广西特聘专家3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广西“八桂名师”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3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2人、广西“桂派中医大师”15人、广西名老中医24人、广西名中医91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庾石山  

国医大师:韦贵康  

全国名中医:陈慧侬、黄瑾明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刘燕平  

全国优秀教师:刘燕平、谢金鲜、班秀文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刘永宏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蒋才武  

广西特聘专家:邓鑫、林江  

广西八桂学者:刘永宏  

广西“八桂名师”:韦贵康、刘燕平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刘燕平)、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唐农)、壮医药教学团队(林辰)  

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广西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创新团队(梁 健)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获奖证书(单位)

2017年至2019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6项,省部级项目178项,厅局级项目633项。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6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出版科技专著62部,发表科技论文352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7篇;获国家专利授权6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  

2019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郝小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葡萄膜炎病证结合诊疗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依托单位为国家葡萄膜炎中医诊疗协作组组长单位,继承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发挥中医药在免疫性疾病治疗和视功能康复方面优势,针对高致盲率免疫性眼病葡萄膜炎,在理论创新、诊疗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创建了葡萄膜炎“理法方药”完整体系,推动了中医药理论原始创新,提高了临床疗效。  

2020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第三完成单位、学校邓家刚教授作为第三完成人参与申报的《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药药性理论创新与应用》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以寒热药性为突破口,基于中医原创思维和认知规律,提出整体药性观,创立本原药性和效应药性两个新概念,发现了药性表征规律,拓展了药性应用新领域,重塑寒热药性在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策略中的关键地位。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5月,广西中医药大学有个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拥有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此外拥有省级创新团队7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中(壮)药化学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瑞康临床医学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2个):神经行为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药效筛选研究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药提取纯化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生药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肝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脑病免疫生化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消化内镜与病理实验室、骨伤生物力学实验室  

广西重点实验室(2个):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中医基础研究实验室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药学中心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医临床研究实验室

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   、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老龄化社会健康服务模式协同创新中心、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中药药效筛选研究中心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7个):壮医基础与临床研究创新团队、一附院肝病科、“广西特色中药民族药基础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名单不全)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由仙葫校区图书馆和明秀校区图书馆组成。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纸质图书122.5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3600多种19万册,电子图书350多万册,古籍线装文献近万册,逐步形成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顾医、理、工、管等多学科的馆藏体系。电子资源20个种类,其中中外文数据库22个,电子图书2个,考试学习资源2个;另有免费试用数据库14个。  

学术期刊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是广西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省级医药科技学术期刊,开设栏目有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研究、医学检验、名医经验、护理园地、教学研究与管理、针灸推拿、医史文献等。

该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广西高校优秀学报。  

《广西中医药》

《广西中医药》杂志是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77年,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为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医疗为主,侧重临床,兼顾学术理论。开辟有临床研究、临床报道、手法医学、针灸经络、学术理论、民族医药、经验总结、八桂名医精方、中药方剂、实验研究、综述及验方集锦等栏目。

《广西中医药》曾先后获广西第三届优秀报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和广西第六届优秀报刊、广西第七届优秀报刊等称号,被12种重要数据库和文摘收录。  

交流合作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69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交换访学、进修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95项。201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美国督优维尔学院联合举办护理学本科教育。主办、承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会议、中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和国际扶阳论坛等已经举办多届。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校训

校训碑

弘毅自强,传承创新

“弘毅”语出《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自强”见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弘毅自强”鲜明地强调师生不仅要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更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与践行,自尊自重,自立自强。“传承创新”的具体要求是传授、继承、发扬、创新中医药文化以及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自觉,进而达到文化自信。  

校歌

广西中医学院校歌

《弘毅曲》

作者:唐农

大哉中医,源远流长,

我们走在求索的路上。

悠悠古风,拂煦胸膛。

浩浩岐黄,灿若星汉。

今天我们博采勤求,

明天立心天地续写新章。

啊!看吧,青山为我们祈愿!

听吧,邕江为我们放唱!

为继往圣的绝学,

为助完美的健康,

为应时代的呼唤,

我们任重道远,弘毅自强!

任重道远,弘毅自强!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

一、文字内容:

上方是中文“广西中医药大学”字体是由中国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学校题字。

下方是英文“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的英文翻译。

二、图示意义:

校徽的主图案由三个艺术变形的字母“P”形成。“P”是英文“脉搏”(Pulse)的首字母。三个艺术变形的“P”构成了一个中医切脉的手形。脉诊是中医诊疗方法的一个象征。而三个“P”则寓意着: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把握住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脉搏,把握住广西中医药大学发展的脉搏;图案又如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指引着广西中医药大学前进的方向。图案和文字为黄色,背景为红色。红属火,黄属土,在中医五行学说里火土为相生关系。  

校旗

校旗以学校徽志和广 西中医药大学视觉识别系统标准色为基础,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旗面为标准黄色,右上角分别印有红色中文校名全称,校名英译全称和学校徽志。  

现任领导

职务

名单

党委书记

尤剑鹏

党委副书记、校长

姚春

党委副书记

庞宇舟、何并文

党委常委、副校长

吴琪俊、冷静

副校长

戴铭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韦雪芳

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何刚亮

知名校友

韦贵康:国骨伤名师、国医大师  

黄岑汉:广西科学院党组书记  

庾石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洪伟东:广西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市委会主任委员  

陈劲:广西北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兼),市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兼)  

韦寿繁:广西河池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共河池市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委员  

韦进:南宁市第四医院副院长  

罗世兴:北海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  

梁超明:鹿寨县中医医院业务副院长  

林兴:广西防城港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市残联名誉副主席  

王许飞: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

张华:广西万通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所获荣誉

2022年2月,入围第二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名单。 

参考资料

1.历史沿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现任领导·广西中医药大学

3.广西中医药大学章程·广西中医药大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