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综合性研究基地)

2024-01-17 18阅读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中国综合性研究基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受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其前身是1950年建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它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从事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核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基地。曾为中国“两弹一艇”的过关作出过历史性贡献,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在该院。1958年该院一堆(反应堆)一器(加速器)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原子时代。其现任院长是万钢。

公司名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成立时间
英文名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公司性质 国企
隶属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下属机构 7个研究所、7个工程研究部
现任院长 万钢
荣誉 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

科研支撑

下属机构

7个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放射化学研究

所、同位素研究所、核技术应用研究所、辐射安全研究所,快堆研究设计所,所下设研究室或中心

7个工程技术和研究部:中国先进研究堆工程部、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部、放射性“三废”设施治理工程部、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工程部、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工程部、反应堆工程设计部、放射性计量测试部

另有北京原子高科核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原丰科技开发公司、实验工厂、电子仪器厂等20个产业实体。中国核数据中心、中国快堆研究中心、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核工业核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放射性计量一级站、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设在这里。

现有职工30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5名、博士生导师117名、高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600多人。

历任院长

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戴传曾、孙祖训、樊明武、赵志祥等著名科学家曾先后担任院长。

现任院长:万钢

历史沿革

历史贡献

◇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

1、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专门研究机构我国的核科学技术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旧中国有两个核科研机构,一个是解放前不久南京中央物理研究所刚刚设立的原子核物理实验室,仅有吴有训、赵忠尧(在美国)、李寿枬等5名科技人员;另一个是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基础上成立的原子学研究所,只有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和另一名科技人员。我院的前身就是由北平所和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一部分合并而成的。这就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2、聚集了一批我国核科学技术研究的高级人才前面讲到,建所初期的科研人员只有10人左右。为尽快发展我国的核科学技术,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一方面争取国内的科学家、教授和技术人员来所,如王淦昌、忻贤杰(浙大)、彭桓武、金建中(清华),其他如黄祖洽、李德平、于敏等;另一方面争取国外的中国科学家归国工作,从1950年起,前后六、七年时间,先后有赵忠尧、郭挺章、邓稼先、金星南、杨承宗、杨澄中、肖健、戴传曾、李整武、张文裕、王承书、郑林生、朱洪元、胡宁、汪德昭、肖伦等。

3、确立了我国核科学技术最初的研究方向近代所最初确立的研究方向是: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宇宙线和放射化学。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为:以原子核物理研究为中心,充分发展放射化学,为原子能应用准备条件。

4、建立了我国核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条件“自己动手,一切从零开始”。有的在北京天桥、上海外滩等市场或旧货摊上,寻找和购买旧的电子元件器材,改装成科研设备。赵忠尧用自己的积蓄在美国购买了30余箱加速器部件和科研器材,建成了我国第一台静电加速器。杨承宗、杨澄中分别从法国、英国用国家批的外汇购买了一部分器材,杨承宗还带回了居里夫人作为对中国人民发展核科技事业的一点心意而赠送给他的含微量镭的标准源。肖健用黄蜡提炼真空封蜡。金建中研制成功各种抽速的金属油扩散泵,我国金属油扩散泵的生产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5、近70年来,原子能院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研发工作,为“两弹一艇”技术攻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涌现出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核科技人才。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7位曾在这里建功立业;先后有67位两院院士在这里学习或工作,由此派生或援建了10余个核科技骨干单位,为我国核科技事业和核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核工业的“摇篮”、“老母鸡”

1、派生了一系列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先后由原子能院整建制或部分建制划分出去或援建的的单位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西南物理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院、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二0二厂、八五六厂、九院等。

2、培养了一大批核科学技术专门研究人才江泽民2004年参观第八届国际核工展原子能院展台时说,没想到原子能院培养出了那么多的院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作了报道。据统计,先后在原子能院建立功勋和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名。1999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位科学家中,有7位是在原子能院建立功勋的。

3、目前仍然肩负着核工业专门人才培养的任务原子能院有物理和核科学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核工业研究生部是依托原子能院建立的;核工业职业技能鉴定站也设在这里。

展望未来

面对未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将继续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以“基础性、综合性、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科技研究基地”和“创造一流业绩,造就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核科研基地”为目标,以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国实验快堆、北京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和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四大工程为科技创新平台,以国防科技、核电基础和先进核能、核基础科技与交叉学科、核技术应用及产业化为主要方向,继续发扬“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一精神”,不断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为我国核工业和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再立新功。

所院文化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精神,简称“四○一精神”,其具体表述为:“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

“以身许国”表现的是我院职工国家至上、魂牵梦萦的爱国情怀,科技报国、科技兴国的远大理想,艰苦奋斗、为国拼搏的献身精神;

“敢为人先”体现的是我院职工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的豪迈气概,愈挫愈强、百折不回的顽强韧劲,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严谨求实”体现的是我院职工严格严谨、严肃严密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不尚浮夸的科学道德,大力协同、海纳百川的科学胸襟。

“四○一精神”是我院五十多年创业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我院几代职工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我院广大职工为了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报国志、进取心、科学魂。它是我院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要研究任务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要研究任务有:

(1)国防预研

(2)核科学技术基础研究

(3)先进核能技术开发

(4)核应用技术。

重点开展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放射性计量与辐射防护、新材料、生物医学工程、强激光应用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科研人员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现有职工3000余人,其中高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600余人,博士生导师110余名,两院院士4名。

60余位两院院士曾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

在获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中,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芳允、钱三强、彭桓武曾在原子能院工作。

出版物

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原子能科学技术》(双月刊)、《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季刊)、《同位素》(季刊)、《质谱学报》。

参考资料

1.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从这里出发·民主与法制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