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反应(红细胞不良状态)

2024-01-17 19阅读

溶血反应

红细胞不良状态

溶血反应,一般指红细胞膜破坏,或出现多数小孔,或由于极度伸展致使血红蛋白从红细胞流出的反应。红细胞膜破坏,致使血红蛋白从红细胞流出的反应.常见于输血反应及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中文名 溶血反应
英文名 hemolysis
原因 红细胞膜破坏
临床表现 头痛、胸痛、心前区压迫感等
常见场合 输血反应及中毒
后果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hemolysis

一般指红细胞膜破坏,或出现多数小孔,或由于极度伸展致使血红蛋白从红细胞流出的反应。红细胞游离液随着溶血的同时透明度增加,呈深红色。

溶血可分为两大类:

(1)作为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类型而特异发生者(此时称为免疫溶血反应immune he-molysis)。

(2)由于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因素非特异性发生者。前者抗体和红细胞结合,在其复合体上有补体结合时则发生溶血。非特异性溶血是由于机械的作用(强烈的振荡等)、加热或冻结、游离液渗透压的降低等物理因素或由酸、碱、胆酸、皂角苷等化学因素所引起。此外,生物毒素如蛇毒、蓖麻毒等植物毒素、链球菌溶血素。等细菌毒素均可引起溶血。如果溶血现象较重则出现贫血和黄疸。呈现这种症状的疾病即为溶血性贫血(亦称溶血性黄疸)反应。

输血时的溶血反应

这是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其常见原因为误输AB0血型不配合的红细胞所致,少数可能由于血液在输入前处理不当如血液保存时间过长,温度过高或过低,血液受剧烈震动或误加入低渗液体致大量红细胞被破坏所致。

典型临床表现为输入异型血l0~20ml后病人即感头痛、胸痛、心前区压迫感、全身不适、腰背酸痛、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急迫、脉搏细速,甚至休克;随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及异常出血。若未能及时有效地纠正休克,则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麻醉中的手术病人由于无主诉症状,其最早征象是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手术野渗血和血红蛋白尿。

症状轻者早期有时不易与发热反应相区别,典型者根据输血后迅速发生的上述表现多可即刻确诊。当怀疑有溶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核对受血者与供血者姓名和血型,并抽静脉血以观察血浆色泽。溶血者血浆呈粉红色。同时作离心涂片检查,溶血时血清内含血红蛋白。观察病人每小时尿量及尿色,溶血时尿呈褐色或深褐色,作尿血红蛋白测定可发现尿内血红蛋白。收集供血者血袋内血和受血者输血前后血样本,重新作血型鉴定、交叉配合试验及作细菌涂片和培养以查明溶血的原因。

预防

预防主要在于加强责任心,严格查对制度,加强采血、保存等管理,若发现血液有溶血及颜色改变应废弃不用。此外,随着移植医学的发展,临床有可能遇到AB0血型不配的移植病人如何输血的问题,为预防该类病人的溶血反应,应掌握输入红细胞应与供受双方血浆相容,输入血浆应与供受双方的红细胞相容两大原则。如受者为A型,供者为O型时,输入红细胞应选择AB型。 

治疗

治疗的重点为:

若怀疑有溶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抽取静脉血离心后观察血浆色泽,若为粉红色即证明有溶血。此时应进行以下治疗:

①抗休克:静脉输入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同型新鲜全血以纠正休克,改善肾血流灌注;

②保护肾功能:血压稳定时静脉输注20%甘露醇(0.5~1g/kg)或呋塞米(速尿)40~60mg,必要时每4小时重复1次,直到血红蛋白尿基本消失为止;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250ml以碱化尿液,促进血红蛋白结晶溶解,防止肾小管阻塞;

③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④防治DIC;

⑤如果输入的异型血量过大或症状严重时可考虑换血治疗;

⑥发生少尿、无尿时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延迟性溶血反应(delayed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DHTRS)多发生在输血后7~14天,主要由于输入未被发现的抗体致继发性免疫反应造成。临床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和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也常见。一般症状并不严重,经对症处理都可痊愈。近年,DHTRS被重新重视主要是由于它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或下降,心律失常,白细胞溶解及减少,血压升高或外周阻力下降甚至休克、呼吸衰竭、ARDS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应引起临床注意,一般可通过置换性输血治疗。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回圈,发生同种免疫反应而引起的贫血。

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溶血?

对常见的ABO血型不合来说:第一种情况为:母O型,胎儿A或B型;第二种情况为:母A或B型,胎儿B、AB型或A、AB型,其中前一种情况多见,后一种情况少见。对于Rh血型系统:当母Rh阴性,胎儿Rh阳性时,会发生溶血。

ABO血型不合可见于第一胎,临床溶血症状较轻,个别较重。Rh血型不合在我国较少见,第一胎不发病,临床表现的症状较为严重。

新生儿溶血如及早诊断治疗,治愈率较高,比较少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未及时诊断治疗者,可发生严重并发症核黄疸则会遗留智力低下、听觉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故及早诊断、治疗是关键。

护理措施

1.立即停止输血,保留余血;采集患者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安慰患者;

3.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或减少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4.双侧腰部封闭或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防止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5.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记录。

6.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认真查对,杜绝差错;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不可使用变质血液。

症状体征

1、ABO血型不合多于生后第二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以中度为主,少数为重度。Rh血型不合多于24小时内出现黄疸,2-3天达高峰,多为重度黄疸。

2、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3、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肝脾肿大。

4、黄疸严重者可有拒食、反应差、尖叫、角弓反张、惊厥等核黄疸症状。

诊断依据

1、母亲有过流产、死胎、输血史,或兄姐患过新生儿溶血病者,母婴血型不合,尤其母为O型者。

2、新生儿先天性水肿,面色苍白,生后数小时至36小时内出现黄疸,呈进行性加重,呼吸急促,心跳增快,肝脾肿大。

3、黄疸严重者可出现嗜睡、尖叫、反应差、角弓反张、惊厥等核黄疸症状。

4、血像异常。

5、胆红素升高。

6、母婴血型不合,抗人球蛋白试验或三项试验(改良直接法、抗体释放法、游离抗体试验)阳性可确诊。

治疗原则

1、防治严重贫血和心力衰竭。

2、降低间接胆红素,预防核黄疸。

3、保证供给正常营养。

4、控制感染,忌用磺胺药、氯霉素、新生霉素。

5、严重贫血者可输血。

参考资料

1.溶血(反应) hemolysis·丁香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