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曙光(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22-12-09 20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9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陈曙光

陈曙光,1975年生,湖南浏阳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央“马工程”专家,教育部“马工程”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特约研究员,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延安大学兼职教授。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的研究成果获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和多位省部级主要领导重要批示,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2016年5月17日,应邀出席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陈曙光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2004年评聘为讲师,2007年破格晋升为哲学副教授,2010年破格晋升为哲学教授。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2010年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2011年荣获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参加湖南省第二期县委书记“科学发展与领导力提升”专题培训班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修。2012年8月调入武汉大学工作。

陈曙光(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曙光教学

主讲博士生公共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生公共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和本科生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通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调入武汉大学前,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方向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究”等。

陈曙光论文

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160余篇,《新华文摘》、《红旗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复印和观点摘要70多篇次。

陈曙光著作

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个人专著4部,参编“马工程”重点教材2部。

陈曙光课题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后期资助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1项。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等2项。参与“马工程”重大项目2项。

陈曙光出版图书

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作者名称陈曙光作品时间2009年08月01日

《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是2009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陈曙光。本书是一本针对马克思人学革命的内容所展开的著作。

直面生活本身作者名称陈曙光作品时间2012年3月

《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是作者第一本专著《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的姊妹篇。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一部作品。《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把握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革命,通过人学存在论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以人为本的当代理论坐标的认知,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发展。

中国话语作者名称陈曙光作品时间2017年5月1日

本书紧扣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关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讲话精神,从中国的发展优势如何转化为话语优势展开,围绕“中国话语:说什么?怎么说?”这一主题,聚焦中国模式、中国式民主、价值观与信仰这些中国话语中的关键问题,先后对容易被西方歪曲的中国...

陈曙光获奖

荣奖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3项。其中,《中国模式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获湖北省第十届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一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获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马克思人学范式革命的思维之维》获全国党校系统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荣获武汉大学第十四届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第九届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获湖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获湖南省党校系统第八届教学比赛二等奖,2011年获湖南省首届干部教育名课奖。

陈曙光社会服务

在省委党校厅干班、中青班,社科骨干培训班,各级党委中心组讲授各类专题20多个,主要专题有《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模式”》、《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辅导》、《<费尔巴哈论>导读》、《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价值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大力推进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创新》、《当前若干社会热点问题透视的方法论原则》、《创新思维与领导艺术》、《哲学与人生》等,效果良好,受到各类学员普遍好评。一、项目:1、主持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思想研究”,在研。经费80万。2、主持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改革方法论研究”,在研。经费35万。3、主持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已结题。经费15万。4、主持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已结题。经费12万。5、主持教育部2013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学术话语的基本问题研究”。经费20万。6、作为“马工程”主要成员,参与“马工程”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首席专家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7、作为“马工程”主要成员,参与“马工程”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首席专家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授;8、主持湖北省2014年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研究”,在研。经费15万。9、主持湖北省2013年社科基金课题“以人为本的人学沉思”,在研;经费4万。10、主持湖南省2006年社科规划课题“马克思的人学革命与以人为本”,已结题。11、主持湖南省2008年社科基金课题“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已结题。经费1万。12、主持湖南省2009年社科基金课题“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已结题。经费1万。13、主持湖南省2011年社科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已结题。经费1万。二、奖项1、2016年12月,《中国模式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获湖北省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2、2015年12月,《中国模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获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3、2009年12月,《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获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一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与导师合作。4、2010年9月,《马克思人学范式革命的思维之维》获全国党校系统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独立。5、2012年8月,专著《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获湖南省第十一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独立。6、2014年12月,专著《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获湖北省第九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7、2014年6月,专著《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获武汉大学第十三届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独立。8、2009年6月,获湖南省党校系统第八届教学比赛二等奖。9、2011年12月,《苏东剧变的“马克思现象”》被评为湖南省首届“名课”奖。10、2010年1月,获湖南省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质量一等奖。三、著作:1、《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著。2、《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独著。3、《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独著。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第一作者。5、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参编,执笔1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6、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参编,执笔2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7、袁贵仁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参编,执笔1章,学习出版社、党建出版社2013年版;8、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参编,执笔1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9、杨春贵主编,《经典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原著十讲》,参编,执笔1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10、石云霞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研究》,参编、执笔2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四、论文:1、《中国模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兼评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模式”观》,《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2期。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政治局委员刘奇葆同志等批示。《人民日报》2014年5月8日大篇幅转载,题目改为“中国模式是确定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中宣部《舆情参阅》2014年第7期详细转载。中央马工程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参考资料》2014年第716期全文转载。中宣部理论局、教育部社科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考资料》2014年第295期全文刊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4年第5期全文复印。《学习时报》2014年7月7日“参考文摘版”转载观点;《兵团日报》2014年8月22日“理论版”转载观点。2、《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光明日报》2016年1月13日转载观点;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6年第1期全文复印;《红旗文摘》2016年第5期全文转载文章第三部分“中国话语的评判标准与尺度”;《红旗文稿》2015年第21期转载观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辑刊》2016年第3辑全文收录;《青海日报》2016年2月1日转载观点;《吉林党校报》2015年第12期大篇幅刊载。3、《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求是》2016年第4期;《红旗文摘》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4、《理解“中国模式”的方法论原则》,《求是》2014年第12期;《红旗文摘》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5、《从欧洲难民危机看西式民主的话语陷阱》,《求是》2015年第24期;《马克思主义文摘》2016年第2期全文转载;《学习活页文选》2015年第70期全文转载。6、《关于“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哲学研究》2009年第3期,《学术界》2009年第3期转载观点,《师资建设》2009年第8期全文转载。7、《人类命运与超国家政治共同体》,《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6期;8、《论中国话语的生成逻辑及演化趋势》,《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0期;《光明日报》2016年12月7日转载观点;9、《以人为本的人学沉思——历史、可能、现实的三重视域》,《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8期;《中国哲学年鉴》2007年转载。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11、《人本神话:资本主义人本价值观的前提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1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若干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9期。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若干误区辨正》,《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3年第11期全文复印。14、《多元话语中的“中国模式”论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4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辑刊》2015年第1辑全文收录。15、《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5年第8期全文复印。16、《“存在”论》,《北京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学术界》2016年第7期转载观点。17、【光明专论】:《共产主义这面旗帜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光明日报》2016年3月17日第一版。《求是》2016年第8期转载观点,《红旗文摘》2016年第3期全文转载,中宣部《学习活页文选》2016年第19期全文转载。18、【光明专论】:《让世界知道中国》,《光明日报》2016年8月15日第一版,《理论导报》2016年第8期转载,《宁波日报》8月25日转载。19、《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新长征》,《人民日报》2017年1月6日。20、《中国模式:确定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人民日报》2014年5月8日。21、《中国的发展优势如何转化为话语优势》,《光明日报》2014年2月17日。22、《话语权是一种什么权力》,《光明日报》2015年1月15日;《红旗文摘》2015年第3期转载观点。23、《增强构建中国话语的自信》,《人民日报》2015年7月8日;《求是》2015年第15期转载,《马克思主义文摘》2015年第 期全文转载。24、《世界历史岂能止于西式民主》,《人民日报》2015年9月1日。25、《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方法论误区辨正》,《光明日报》2015年11月25日。《红旗文稿》2015年第23期转载观点。2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人民日报》2016年5月5日“理论版头条”;第二作者。《学习活页文选》2016年全文转载。27、《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解读》,《光明日报》2006年6月25日。28、《论马克思的“生活”概念》,《江汉论坛》2015年第8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24期转载观点。29、《小同大异:马克思人学与费尔巴哈人学的存在论分野》,《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2期。30、《中国模式:西方话语中的另类解读》,《江汉论坛》2014年第8期。31、《存在论的感性转向:费尔巴哈的贡献及其限度》,《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32、《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探微》,《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6年9月26日转载观点,《伦理学文摘卡》2006年转载。33、《网络乱象的伦理拷问》,《伦理学研究》2014年第3期。34、《实体本体论人学的基本建制及其动摇——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探索》2014年第2期;35、《存在论的断裂与马克思的重建——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探索》2014年第4期;36、《西式民主的“软肋”与“硬伤”》,《红旗文稿》2014年第23期。第一作者;《红旗文摘》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37、《人何以为本:价值论缘起,存在论上解决》,《求索》2015年第6期。38、《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改革方法论研究》,《探索》2015年第3期。39、《西方话语中的“民主陷阱”及其批判》,《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5年第6期全文复印。40、《论“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构》,《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6年第6期全文复印;41、《霸权的终结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第二作者。42、《论话语权的演化规律》,《求索》2016年第3期,《红旗文稿》2016年第9期转载观点。43、《论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辩证法》,《湖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44、《马克思人学范式革命的思维之维》,《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45、《马克思人学范式革命的存在之维》,《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5期转载观点。46、《范式革命:马克思人学走向科学的关键——从抽象人学到现实人学的范式转换》,《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转载。47、《马克思人学范式革命的体系之维》,《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48、《思入时代的深处,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1期。49、《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理论视野》2010年第1期,与导师合作。50、《谈谈理论的检验标准问题》,《理论视野》2012年第9期。5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中的几个问题》,《理论视野》2013年第5期。52、《马克思主义的“贫困”与学者的责任》,《江海学刊》2011年第1期;5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与反思》,《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54、《以人为本研究:从解读走向深入》,《探索》2010年第4期。5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若干关系辨析》,《探索》2012年第6期;56、《资本逻辑宰制下人的发展规律初探》,《探索》2013年第4期;5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元理论问题》,《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3年第11期全文复印;58、《端正学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与导师合作。59、《中国共产党90年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经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与导师合作。60、《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61、《以人为本的人学阐释》,《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62、《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探讨》,《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二作者。63、《从知识论到生存论的范式转换——论马克思开辟的人学路向》,《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哲学文摘卡》2008年转载。64、《论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年第3期。65、《方法论革命:马克思科学解答人学“核心问题”的关键》,《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5期转载。66、《马克思:深刻影响历史的千年伟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第3期转载观点;6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个问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全文复印。68、《国际金融危机后的“马克思现象”透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2年第4期全文复印。69、《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全文复印,与导师合作。70、《如何做好返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第6期全文复印,与导师合作。7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逻辑》,《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4期转载观点。72、《直面学风问题——兼谈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红旗文稿》2009年第21期。73、《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理论视野》2009年第12期。74、《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走出传统、超越可能、跨入现实》,《探索》2006年第2期。75、《回顾反思前瞻——近五年科学发展观研究述评》,《探索》2009年第4期。76、《“以人为本”的人学立论依据》,《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哲学文摘卡》转载。77、《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与学生合作。78、《科学发展观研究的基本特点、实践运用与未来走向》,《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79、《儒家文化视野中的和谐思想体系探微》,《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80、《以人为本:从空想到现实》,《中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81、《钱穆“中国文化最优论”评析》,《中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82、《马克思破译人学“斯芬克司之谜”的历程与方法》,《中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 期。83、《人与世界:从“原初分离”到“原初统一”——马克思在人学“基本问题”上的革命》,《湖湘论坛》2007年第4期。84、《谈谈“问题”与“理论”》,《湖湘论坛》2008年第4期。85、《“物质”是人之存在的本体吗》,《湖湘论坛》2009年第4期。86、《世纪之交“马克思现象”的回顾与反思》,《湖湘论坛》2011年第4期;87、《中国话语建构:原则与目标》,《湖湘论坛》2014年第4期。88、《钱穆的“文化类型说”评析》,《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89、《对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90、《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91、《化解文化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92、其他略。

陈曙光人物活动

2017年10月,参与并主讲第二十次长安街读书会:中国道路 世界贡献。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