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侦察记(章程改编,顾炳鑫绘制的连环画)

2022-12-10 39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9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渡江侦察记

《渡江侦察记》是一部由沈默君原著,章程改编,顾炳鑫绘制的一部连环画。该连环画根据沈默君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渡江侦察记》中的内容编绘。《渡江侦察记》连环画讲述了在1949年春天,解放大军渡江作战前夕,为了摸清大江南岸敌军兵力部署的情况,解放军某部特派遣一队侦察兵巧渡长江,进行深入侦察。该连环画描写这队侦察兵在当地游击队和群众的协助下,如何活跃在兵力雄厚、守卫严密的敌军阵地上,完成了侦察任务的经过,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机智勇敢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渡江侦察记(章程改编,顾炳鑫绘制的连环画)

渡江侦察记内容简介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战略决策,在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后,百万雄师剩胜前进,抵达长江北岸,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渡江战役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一支侦察小分队,由连长李春林率领,先遣渡江,深入江南敌占区,在当地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胜利完成侦察任务,配合了大军渡江作战。

渡江侦察记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至1949年春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前夕,派遣一队侦察兵巧渡长江,在当地游击队和群众的协助下,完成侦察任务,为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创造条件。1955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二十八周年,同年顾炳鑫绘制的《渡江侦察记》连环画以沈默君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渡江侦察记》为作品原型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二十八周年而作。创作过程《渡江侦察记》连环画的创作始于1953年冬,顾炳鑫为了体验生活,两次到安徽省芜湖市境内的白马山和当年渡江登陆点三山沿江一带实地写生。他还长期下连队,与侦察兵生活在一起,期间“吴老贵”的人物写生画稿还保存完好。而刘四姐的形象,是以顾炳鑫的妻子的形象为原型设计的。同年拍摄电影《渡江侦察记》的导演汤晓丹与顾炳鑫进行了多次交流,为该连环画创作提供了一些建议。

渡江侦察记艺术鉴赏

人物形象《渡江侦察记》连环画中刘四姐撑篙跃入小船的画面给人们印象较为深刻。该连环画中共出现两幅刘四姐撑篙跃入小船的画面:一幅是第11页的少年刘四姐;一幅是第68页的成年刘四姐。文字几乎一样:“只见她两手平握竹篙,往前一跳,篙头插进水里,人像燕子似的轻轻落在船上。”画面的动感自然生动。顾炳鑫为此在湖边反复练习,练会了撑篙跳船的动作。因此,他画的刘四姐飞跃上船的动作优美生动。前后画面的呼应,再次强化了这个动作,使其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表现手法《渡江侦察记》连环画采用铅笔画,在渲染气氛、刻画人物、丰富层次等方面有特别的效果。比如,许多画面中表现的是夜里的情景,如果用白描的方式表现,似乎难表现黑夜,而用版画方式,又过于黑。顾炳鑫选用铅笔画,主要是利用铅笔的灰度,能够表现更多的层次,其素描关系又利于刻画人物性格。顾炳鑫在表现夜景中的人物活动时,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各种光源的利用。读者一般关注情节的曲折,画家巧妙地利用甚至不存在的光源,来表现人物特征。铅笔灰色的运用也十分到位,天空的涂抹,水面的交代,小路的坑洼不平,都让人如临其境。

渡江侦察记作品评价

人民美术出版社总姜维朴、战士作家王素《连环画艺术鉴赏:顾炳鑫和连环画〈渡江侦察记〉》:“《渡江侦察记》连环画以惊险紧张的故事情节,变化多样的画面,和生动的英雄人物形象,以严谨完整的风格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部作品。作者采用的是铅笔画,在刻画人物、渲染气氛、丰富层次和追求真实感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渡江侦察记作品影响

所获荣誉1963年,《渡江侦察记》连环画获“1963年首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

渡江侦察记出版信息

作品名改编绘画出版年出版社
《渡江侦察记》章程顾炳鑫1977上海人民出版社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百种红色经典连环画 渡江侦察记》2011上海人民出版社

渡江侦察记作者简介

原著者沈默君,江苏常州人,笔名迟雨。军旅作家,中国电影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改编者章程,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绘画者顾炳鑫,上海人。早年从事木刻和漫画创作,后从事连环画创作多年,20世纪60年代始研究中国人物画和传统线描。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二、三、四届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连环画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