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作家文学评论家)

2022-12-13 298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7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马季

马季,1964年出生,回族。江苏镇江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专家。中南大学兼职教授。1992年起历任镇江市文联《金山》杂志副主编、主编,吉林省作协《作家》杂志编辑。2005年任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主编助理。2006年担任《中国文情报告》蓝皮书编委、《中国新闻出版报》榜评专家。2008年担任“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主持人。2009年任中国作家网副主编,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席会议联络人。

马季(作家文学评论家)

马季主要经历

1987年在《花城》第三期发表诗歌处女作;1991在《作晚连陵家》第9期发表小说处女作。1987—2000年,在《作家》《诗歌报》《雨花》《广州文艺》《现代诗》《朔方》《关东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诗歌100万字。有作品入选《90年代诗选》《一行诗选》等,1993年出版诗集《城市敲钟人》。2000年以来,以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为主,同时从事网络文学专题研究。2007年至2011年担任《大家》杂志“大家雅座?马季设座”专栏主持人。2007年担任《中国文情报告》编委,《中国新闻出版报》文学类图书评论专家。2002年以来,在《山花》《青年文学》《北京文学》《作家》《雨花》《诗刊》《新华文摘》《南方文坛》《作品与争鸣》《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人民日报》《光明 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文学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发表小说、诗歌及文学评论、理论300万字。2002年至2006年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选》。2008年理论专著《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十年史》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11届优秀成果奖。2022年9月7日,参加第四届茅盾新人奖颁奖典礼,担任评委。

马季主要著作

马季理论、评论专著

《欧美悬念文学简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版《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盛询络文学十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1月版《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从传承到重塑》,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5月版《有限的完美》,已列入出版计划《畅销书榜评》,已列入出版计划

马季长篇小说

《逃亡之禁拳兆背惑》,深圳宝安日报2010年连载

马季长篇纪实文学

《冷锋》,蓝天出版社2005年1月版

马季短篇小说集

《月光奏鸣曲》,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马季散文随笔集

《夏娃的花环》,知识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马季诗集

《城市敲钟人》,香港现代出版社1993年10月版《马季诗选》,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马季文化专著

《消失的王城》,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1月版《消失的文化遗产》,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1月版《消失的宝藏》,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1月版

马季大众读物

《怎样做一个超越自我的人》,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6月版《怎样做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6月版《怎样做一个自然健康的人》,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6月版

马季主编书籍

《我的聊斋故事》,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格非长篇小说《人面桃花》点评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1月版《21世纪网络文学排行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9月版“学人随笔丛书”,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4月版《网络文学理论》丛书,已列入出版计划

马季学术成就

2001年开始文学评论和理论写作。陆续在《当代作家评论》《扬子江评论》《南方文坛》《作品与争鸣》《文艺争鸣》《人民日报》《光明 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文学理论评论文章五百余篇。作品入选《文艺报》2002-2007年、2009年优秀作品集,以及《建国60周年少数民族优秀作品选?理论卷》。2002年开始网络文学专题研究,在多家文学期物开辟专栏,撰写网络文学专题研究文章。2008年1月出版《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史》,被理论界认为是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理论专著,该书2008年10月获姜祝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11届优秀求兆她谜成果表彰奖”。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贺绍俊、白烨、汪政和网络评论家元辰、桫椤分剃慨榆别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汇读书周报》《出版商务周报》撰写评论文章。2010年12月出版网络文学理论专著《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2014年5月出版网络文学评论专著《从传承到重塑》。

马季出版图书

读屏时代的写作作者名称马季作品时间2008年12月

《读屏时代的写作》是2008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季。

消失的王城作者名称马季作品时间2009年1月1日

《消失的王城》是2009年1月1日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季。该书主要描述了历史中14个消失了的王城。

消失的文化遗产作者名称马季作品时间2009年1月1日

《消失的文化遗产》是2009年1月1日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季

马季创作成果

《马季诗选》选入作者2001年远离家乡后,发表于《诗刊》《诗选刊》《作家》《北京文学》《山花》《星星》诗刊《诗潮》《中国诗人》《诗歌月刊》《绿风》《诗林》《萌芽》等刊物的133首诗作。诗集由海里的月亮、仰头望天、不同性别的手、我去过的村庄、脸与外界等五个部分组成。对情感细微变化的把握,对灵魂幽暗处的探索,以及对大自然在内心沉淀后的描述,最为作者倾心。在表达现代人焦虑与宁静对冲、复杂与平淡互逐之余,也有部分属于纯粹个人化的先锋写作尝试。短篇小说2010年10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月光奏叠挨辣鸣曲》。小说集汇集了作者自2001年来发表于《作家》《青年文学》等刊的二十余篇作品,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出当代青年的精神现状,揭示了社会公共问题在人的生存中折射出来的真相,并具有探索和追问意义。小说在精神层面有深度开掘,不循规蹈矩;在虚实关系、可读性与艺术性的处理上尤见功力,语言简朴、机智,富有张力和创造性。作者认为,艺术创作只存在真实性问题,而不存在真实问题,所谓的真实永远不存在于小说。2011年第二期《南方文坛》“封面评论家”集中刊发了马季的理论文章《网络文学的边缘性主体解析》、言论文章《见证·思考·立言》与贺绍俊、桫椤的评介性文章《马季:关注网络文学的批评家》《复杂理论下的简单逻辑》等。2013年第10期《文学界》刊发“马季专辑”集中发表马季的短篇小说《月光奏鸣曲》、《如果我们懂得等待》、《网络文学将反哺当下写作》、《创作谈?你找到我了吗》,以及姜诗元的评论文章《诗歌的囚徒“在路上”》和桫椤作家印象记《文学的“他者”》。

马季社会影响

鲁迅文学院网络作家班辅导老师、中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网络文学大学导师;第二、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施耐庵文学奖评委、首都互联网办公室“互联网文化季”长篇小说专家组评委;首都青少年喜爱的网络小说评审委员会主任;深圳网络文学拉力赛评委。2007年以来多次为社会科学院国情咨询项目做“网络文学发展状况”专题演讲;受邀担任“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与研讨峰会”主讲嘉宾,做题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纵横论》的演讲;受邀担任第18届全国图书博览会主讲嘉宾,做题为《在网络中成长,与网络共生》的演讲;受邀担任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话会主讲嘉宾,做题为《网络文学与文学期刊的关系》的演讲。2008年,主持“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担任多种网络文学大赛评委。

马季其他信息

马季《网络文学词典》词条

马季,男,回族,江苏镇江人。中国作家网副主编,《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助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情报告》编委,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主持人。出版专著有《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21世纪网络文学排行榜》,《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等,其中《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一书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11届优秀成果奖。代表论文包括《网络文学的早期历程》,《网络文学的三次冲击波》,《文学网站和博客现象》,《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学生态》,《网络文学的此在和未来》,《网络上的文学新景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纵横论》,《网络文学:与传统逐渐融合,生产消费机制成型——2009年中国网络文学述略》,《网络文学:直逼文学价值认同断裂的现实》,《话语方式转变中的网络写作——兼评网络小说十年十部佳作》,《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光明 日报》2011年1月25日,《网络写作:意义超越任何一次文学革命》,《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第二次起航》,《穿越文学热潮背后的思考》,《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类型文学的旨归及其重要形态简析》等。

马季《回族文学史》词条

马季,男,1964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创作一级。中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国家数字出版专家组成员。曾任江苏省镇江市文联《金山》杂志副主编、主编,吉林省作协任《作家》杂志。1980年代主要从事诗歌创作,2000年以后在长春期间主要写作短篇小说,并涉猎文学理论研究。2005年调任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杂志部主任,后任主编助理。2009年调中国作家网任副主编。出版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马季诗选》《月光奏鸣曲》、《夏娃的花环》、《冷锋》,以及历史文化专著《消失的王城》《消失的宝藏》《消失的文化遗产》等。2001年,马季开始研究网络文学,成为国内较早从事新媒体文学研究的理论专家。2005年起,马季陆续在国内核心报刊《中国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当代作家评论》《扬子江评论》《南方文坛》《作品与争鸣》《文艺争鸣》《人民日报》《光明 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文学理论评文章300余篇,多篇文章被转载,并被译介到国外。作品入选《文艺报》2002-2007年、2009年优秀作品集,以及《建国60周年少数民族优秀作品选?理论卷》。同时,马季还十分关注少数民族网络创作,撰写了《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学生态》《民族作家队伍中的网络星辰》《在虚实之间穿越与流浪――回族网络作家夜有轻寒、兰喜喜创作简论》等多篇论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文学也如雨后春笋般日益涌现。尽管网络文学已经进入大众的视野,但是它和传统文学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学术界关于网络文学的成熟的理论表述也是相当少的。在国内网络文学研究者当中,马季是成绩比较突出的一位专家。他除了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外,还出版《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两本理论专著。《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对网络文学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不但从时间上追溯了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演化的历程,而且紧扣住它的特征、生产与传播方式,从作者、网站、作品等方面给读者生动地描述了它的种种形态。不仅全面介绍、评述了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还对欧美、韩日、台湾地区的网络文学发展进行了综述。该书出版后产生重要反响,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贺绍俊、白烨、汪政和网络评论家元辰、桫椤分别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汇读书周报》《出版商务周报》撰写评论文章,认为《读屏时代》一书是填补网络文学学术研究空白的重要著作,该书当年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十一届优秀成果奖。2010年出版的《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是一本论文集,立足于网络创作现实,对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及其与时代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少数民族网络写作、网络类型小说的文本价值,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和差异等也有细致、独到的论述。他还主编了《21世纪网络文学排行榜》,及三卷本网络短篇小说集《我的聊斋故事》等。2006年以来,马季受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蓝皮书”编委,连续六年撰写《中国网络文学年度报告》。多次为社会科学院国情咨询项目做“网络文学发展状况”专题演讲;受邀担任“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与研讨峰会”主讲嘉宾,做题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纵横论》的演讲;受邀担任第18届全国图书博览会主讲嘉宾,做题为《在网络中成长,与网络共生》的演讲;受邀担任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话会主讲嘉宾,做题为《网络文学与文学期刊的关系》的演讲。2007年10月以来担任《中国新闻出版报》《商务出版周报》和《大家》杂志评论专家。2008年11月主持由中国作协组织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产生巨大社会影响。他个人申报的学术选题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中国作协重点项目扶持。2009年调入中国作家网,担任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系会议联络人,主要承担全国网络文学的组织和创作研究工作。并应聘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同年,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开办网络作家班,马季担任授课老师和教学辅导员工作,与来自全国的网络作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一方面为他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为他扶持培养新的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相信在马季的带动下,不久的以后一定会有网络文学学与网络批评家的诞生,网络文学的研究领域前景光明。除了个人研究之外,马季还承担了集体组织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中国作协的一系列调研活动,如“关于新文艺思潮的调研”;“关于网络文学维权状况的调研”,报告被中宣部内刊全文转载;“关于网络文学职称的调研”等。马季先后接受《人民日报》《光明 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报》《新京报》《中华读书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提出“网络文学十年三代”、“网络文学或将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拐点”、“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第二次起航”、“网络文学对中国未来新的文学格局起到决定性作用”、“网络文学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契机”等学术观点,被专业和大众媒体广泛采用。在2005年至2009年任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杂志部主任、主编助理期间,马季在传统文学评论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发表多篇小说评论和理论文章。并在《大家》杂志开辟“大家雅座?马季设座”专栏;在《文艺报》主持“书香茶座”文艺理论栏目;在《作家》《出版人》等刊物开辟文学评论与对话专栏,与新生代作家东西、李洱、范稳、红柯、艾伟、北北、邱华栋、石舒清、姚鄂梅、徐坤、魏微、戴来、朱文颖、徐则臣、温亚军、盛可以、李浩、葛亮等一批作家进行文学对话,文章发表后在文学界产生反响,被认为是对新生代作家研究的重要成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