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仙客·秋夜

2022-12-18 6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8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迎仙客·秋夜

《迎仙客·秋夜》是元代张可久创作的一首散曲。该曲写因秋夜捣衣声而引发的离愁,将捣衣声与“愁人”“离情”联系起来,别具意境。语意清新,韵律和谐,曲辞通俗,接近民歌体。

迎仙客·秋夜

迎仙客·秋夜作品原文

【中吕】迎仙客1·秋夜雨乍2晴,月笼明3,秋香院落砧杵4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5。

迎仙客·秋夜注释译文

迎仙客·秋夜词句注释

1、迎仙客:中吕宫曲牌。句式:三三七、三三、四五。2、乍:忽然。3、月笼明:月光笼罩着大地,一片澄明。4、砧杵:捣衣石和捣衣棒。5、“不管”句:谓不问愁人愿不愿听。

迎仙客·秋夜白话译文

傍晚的雨刚刚停,月光如同灯笼一样光明,桂花飘香的院落里棒槌的声音一个劲鸣。一直到二更和三更,千千万万声,就是不消停。捣碎了离别之人的心情,也不管忧愁的人听不听。

迎仙客·秋夜创作背景

此曲创作具体时间未知。秋夜凄凉,本来就容易引起人们的伤感,家家户户又响起了捣衣声,更使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绵绵,有感而作。

迎仙客·秋夜作品鉴赏

迎仙客·秋夜文学赏析

作者以清丽之笔勾画出一幅秋夜思妇游子图。月光下思妇捣衣怀远人,而捣衣声又引起了游子的一片离情,可谓画中有画,情外有情。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名句,描写长安风情,其捣衣场面宏大热闹,既含有对征人的思念,又充满对凯旋回师的希望;而此曲作者却不避前贤大笔,以同一题材写思妇的寂寞、热切又沉重的思情,更妙是引出游子的离情翻出新意,诚可谓妙笔生花。“雨乍晴,月笼明”,刚下过雨,月色朦胧,空气还潮湿。“秋香院落砧杵鸣”,院子里飘着秋天特有的香味。作者似乎只字未提秋景,只写了二三更的院落中传来捣衣的声音。但正是这种捣衣声,蕴涵着丰厚的意味。捣衣即说明时序已经进入秋季,寒凉之气越来越重;而入秋以后,家中思妇为远方征人赶制寒衣的场景,又分明饱含着离情和亲人之间深厚的羁绊。“二三”和“千万”互相对比,既突出时间之晚,又因万籁俱寂而突出声音之密,惹人联想。一句“捣碎离情”将全曲的感情线索明朗化,捣衣显然是在为远方的亲人御寒而做准备,捣碎的不只是离情,也是捣衣人的心。她们将自己深深的思念之情捣碎融合在衣服里。“不管愁人听”,作者再次将感情升华,这一声声的捣衣声如此令人心碎,外人听来已是这样,更何况本就愁苦的人呢。结尾一句,让离情别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耐人寻味。该曲题是写秋景,但作者却从声音人手,用词清新素丽,把离情别恨融合在声音之中,可谓匠心独运。

迎仙客·秋夜名家点评

现代杂文家何满子《元曲鉴赏辞典》:背面敷粉,将闺妇的离情益发渲染得淋漓尽致。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原名誉会长刘逸生《元人散曲选》:别具意境。

迎仙客·秋夜作者简介

张可久,名小山,一云名伯远,字可久,庆元人。《录鬼簿》言其曾“以路史转道领官”,又曾任桐庐典史。至元初,年七十余,还作过昆山幕僚。一生不得志,浪迹江湖,足迹遍及湘、赣、闽、皖、苏、浙等地,晚年居杭州。专写散曲,小令尤著,与乔吉齐名,李开先称“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朱权称其曲“如瑶天笙鹤,清而且丽,华而不艳”,誉为“不羁之材”“词林之宗匠”。散曲集有《小山乐府》。现存小令855首、套数九套。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