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

2022-12-19 27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9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内容简介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选择中医泰斗级人物及在中医药界具有较大影响者,通过他们的口述,从中医角度将那个社会、那个家庭、那个人的画面展现给世人,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中医的发展状况,通过他们的口述,展现他们平凡而又靓丽的人生——这是历史长河中的水滴,但可折射出两个世纪的光彩。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作者简介

张灿玾,字昭华,号葆真,晚年别号暮村老人、五龙山人。生于1928年7月,山东省荣成市人。1943年从祖父与父亲学医,1959年在南京中医学院教学研究班学习,结业后,调山东中医学院工作,曾任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山东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已60余年,出版医学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自幼喜爱诗诃,成年后,于医事之馀,从事写作,共有800余首。在报刊杂志及多家诗词文集发表有数百首,自著有《不愠居诗稿》、《暮村吟草》等。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图书目录

1黄河泰岱,孔孟之乡,齐鲁文化英才备2不夜吉国,鱼盐之地,耕读为本百监兴3内忧外患,战火频起,国耻家仇匹夫恨4幼承庭洲,继业杏林,医事国事两任之5组建诊所,后调国营,中西合作仁为本6西下灵岩,进修省校,岐黄大业又逢春7金陵城下,秦淮河畔,立雪程门游杏林8从教泉城,执鞭杏林,中医高校育新人9“文革”期间,中西合并,国医再度遇危机10受命重任,置身政务,中医学院待复兴11落实国策,整理吉籍,翰墨耕耘有余编12生生之道,寿寿之方,三指禅机为苍生13行程万里,寻访百家,学艺论道会友明14文以寻根,医以溯源,华夏文化培仁术15书肆寻宝,鸡窗颂经,黄卷青灯度春秋16力排众议,继承发扬,为保国医勤上书17风月无边,江山多娇,踏遍青山入未老18琴石书画,诗词戏曲,遣兴抒怀娱此生19知足常乐,能忍自安,颐养身心度永年20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伏枥老骥步来程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后记

2009年12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罗海鹰、包艳燕两位来济南,专程拜访先生,特邀他参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策划的中医泰斗级人物的访谈录。2010年春,山东中医药大学专门为先生创建“国医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中有我及张鹤鸣(先生的孙子)。张鹤鸣既是先生的生活助理,也是学术传承人之一,因此,先生嘱我及张鹤鸣共同参与此书的整理和编撰。访谈的工作主要利用2010年暑假时间完成。7月至8月,室外或是骄阳似火,或是阴云密布,或是暴雨敲窗,或是清风徐来,先生将他八十余年的人生经历与我们娓娓道来,我们随着他的讲述,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感叹,心情因他的人生经历而跌宕起伏,似是穿越了一次时空,又回到了他经历的年代。时至今日,这些历史犹如电影片断闪回到我的眼前,从先生的口述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变迁、中医地位的起伏。初识先生,惊异于他的博学与才华横溢。稍后才知,先生少逢国难,仅受过六年小学教育,跟父亲读过半部《论语》,能成长为一位博学的大师是得益于他的勤奋与好学。他自少年时起,就养成了喜读书的习惯,每日读书到夜半。由喜读书,进而喜购书,善藏书。他把读书当成他生平第一需要,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贫贱读之以当友,寂寞读之以当琴,“箪瓢陋室犹无怨,黄卷青灯足可安”。他的藏书约有六千种左右,凡是见过的人,都会为之震撼。他的博学,就是读书读来的。跟随先生近二十年,每每被先生对中医事业的执著精神所感动。六十余岁时,大部分老人在享受退休生活,他却过着苦行僧式的日子,埋头著述,先后撰写了中医文献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医古籍文献学》、汇集了他五十余年学习研究《内经》成果的著作《黄帝内经文献研究》。文献研究之余,还免费为百姓看病。八十余岁时,他身患多种疾病,仍笔耕不辍,将行医的医案《国医大师张灿壬甲临床经验实录》整理出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先生对事业追求的写照。本书的整理要感谢先生的指导。他虽已八十多岁的高龄,但还亲自拟定了专访提纲。初稿由我与张鹤鸣完成后,先生又在结构上与文字上作了很大的调整,并亲自审阅,以防某些事实叙述不清或不准。最后,我要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罗海鹰、包艳燕二位表示感谢。在此多谢她们的关怀和督促。我们学识有限,文字不当之处,恳请各位大雅宏达指正。受业李玉清张鹤鸣拜撰2011年2月11日于济南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序言

吾少逢国难,社稷蒙尘,1937年,入小学二年级时,卢沟桥事变爆发,半壁河山,被倭寇侵占。至1940年,读完4年小学,目方识丁。毕业后,不得不再度辍学,此后又两次患病(胃病与膝病),报国无能,乃继承庭训,悬壶乡里,置身于卫生战线,服务于家乡父老,以尽匹夫之责。身当战乱时期,遗我国仇家恨。八十年来未曾或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杏林大业复兴,岐黄遗术再振。1958年,蒙政府不弃,得就读于金陵。翌年秋,调来省城,执鞭杏坛,不觉岁月荏苒,春秋虚度,昔日青丝,今朝白首矣。在济五十余年,生当八十余载。每感人生之甘苦,或忆往事之浮沉。犹不免感慨系之,思绪由之,诚可谓大道未闻身先老矣。每念及此,自当是身心相许,至其成败利钝,亦有踪迹可寻,吾何敢言是。吾家从事此业自祖父始,至吾继承祖训已三世矣。回念百年沧桑,中华文化开创之杏林瑰宝,却屡经沉浮,时有所谓“科学名人”,横加指责,甚欲消灭之而后快,似此等蔑视我民族文化之言行,实是令人费解,然而党和政府对待中医的政策,历来是明确的,并倍加保护与支持,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国发【2009】22号文件,进一步阐明了党和政府对中医事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此后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同志,亦相继发表了重要讲话,重申了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指明了中医事业发展的方向。面对杏林大业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吾虽已届耄耋之年,亦难禁欢快之情,去岁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罗海鹰同志,为完成该社《医学人生丛书·走近国医大师》,特造访寒舍,邀我将数十年之人生道路、社会经历、执业所得等,传于后辈,裨益苍生。吾闻此意后,不禁惶惶然不安,诚恐言有不当,贻笑方家。张灿玾何许人也,虽承继于祖训,亦仅杏林之一丁耳。况吾生也鲁,学也浅,枉生于齐鲁之邦,复违乎先贤之命,寄居省府,执鞭杏坛,大道未悟,白发苍颜。涉足虽广,而为学也难精,其如是乎。思之再三,勉为从命,遂将数十年之经历,略述行踪;学有所获,聊表浅见。由贤契李玉清及长孙张鹤鸣笔而录之,或有未当,我之误也,亦或可以我之误而发思于他人之不误,于愿足矣,切望同道诸君,有以教焉。辛卯新正齐东野老张灿坪谨识20f1年2月于山左历下琴石书屋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