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性少数群体)

2023-02-13 7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LGBT

性少数群体

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1990年代,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普及。在现代用语中,“LGBT”一词十分重视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文化多样性,除了狭义的指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族群,也可广泛代表所有非异性恋者。另外,也有人在词语后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儿(Queer)和/或对其性别认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LGBT现今已获得了许多英语系国家中多数LGBT族群和LGBT媒体的认同及采用,成为一种非常主流的用法。

中文名性少数,非异性恋者
含义体现同性恋社群等相关群体
英文名LGBT
相关概念酷儿理论
别名GLBT,LGBTQ,LGBTQQ,LGB,LGBTI

概述

尽管距1960年代的性革命已经过去了近六十年,如今世界仍然有很多很多的国家地区,仍有数以亿计的人们无法理解除了异性恋外任何一种性取向的存在,仍在拼力抵抗着LGBTQ群体的合法化。

历史

在1960年代发生的性革命之前,社会上并没有专门指代非异性恋的中立词汇。最接近中立的词汇是1860年代出现的“第三性”,但这个词并没有人社会上得到广泛接受 。第一个广泛传播的词汇是“同性恋”,但是这个词在1950和1960年代被认为有贬义,所以一度被“同性爱”代替,1970年代被“gay”代替。

随着女同性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gay”和“lesbian”用得越来越多。女同性恋组织比利提斯的女儿(英语:Daughters of Bilitis)在1970年代提出了女同性恋社群应该更注重哪个方向的争议:即应该更关注于女权运动还是同性恋权益。由于社会上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分工被认为是父权的表现,因此男女平等对女同性恋中的女权主义者来说更重要。女同性恋中的女权主义者不参与当时在酒吧里很流行的性别角色扮演,也避免男同性恋沙文主义;一些女同性恋的女权主义者不愿意和男同性恋者一起工作。持本质主义观点的女同性恋认为自己生来即为同性恋,倾向于用“lesbian”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性倾向,并认为同性恋分离主义和女权主义者的愤怒观点不利于争取同性恋权益。这种态度迅速被双性恋和跨性别人士认可,并一起寻求更大社群的认同。

在石墙暴动后的一段时间,即1970和1980年代,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皆对双性恋和跨性别人士的接纳程度有所降低。双性恋被认为是不敢出柜或不能自我认同的同性恋,而跨性别被认为行为偏离了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每个社群都发展出了各自的自我认同,其中包括是否接受其他性别的族群以及如何与其他性别相处的问题,然而这些争论持续至今。

“LGBT”第一次于1988年在美国出现。1990年代,“LGBT”作为中立词汇被用来称呼这四个群体以表示尊重。尽管LGBT群体内部对不同群体的接纳程度不一且有不少争论,但“LGBT”一词的使用还是被认为是包容的积极象征。尽管“LGBT”一词没能体现非异性恋中的所有小群体,但这些未能体现的群体通常也被认为是“LGBT”所涵盖的一部分。总的来说,“LGBT”一词一直尽量把被边缘化的群体包含到该词的意义里。

变体

“LGBT”有许多变体用法,有些只是改变其字母的排列顺序,“LGBT”和“GLBT”是最常用的两种。在不包含跨性别者时候,它就变成“LGB”。它也可能加入两个“Q”来代表酷儿与疑性恋(英语:Questioning (sexuality and gender)),变成“LGBTQ”或“LGBTQQ”;加入一个“I”来代表双性人者,变成“LGBTI”;加入另一个“T”来代表变性者,变成“LGBTT”;加入一个“A”来代表支持同性恋的异性恋盟友(straight allies),变成“LGBTA”。如果以上全部都包含进去的话,就变成“LGBTTIQQA”,不过这种用法极为少见。台湾则有“LGBTSQQ”的用法,其中的“S”指的是“直同志(Tonzhi-Friendly Straight)”。泛性恋和酷儿经常被归类在双性恋之下;变性人和双性人被部分人归类在跨性别之下,但这种归类遭到变性人和双性人的反对。字母的顺序并不统一,除了上文提到的以“LGBT”或“GLBT”两种,也有其它以任意顺序排列的情况,但不如前两种常见。LGBT一词的各种变体并没有任何政治意味,但是反应了使用者对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偏好。

在美国,为了与白人主导的同性恋社群区分开来,“同性之爱”(Same gender loving)在非裔美国人同性恋群体中更受欢迎。在医学上,“MSM”(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同性性倾向。在2000年代,“性与性别认同少数群体”(Minority sexual and gender identities)被引入以形容以上所有的群体。其它的首字母缩略字,如“QUILTBAG”、“LGBTetc”、“LGBTQetc”等曾被提出但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批评

“LGBT”或“GLBT”并没有等到所有人的认同。一些人认为跨性别及双性人和同性恋及双性恋并不同,因此前者不应该和后者放在一起。这种观点认为跨性别的焦点在于性别认同而与性倾向无关,而LGB群体的焦点在于性倾向或者被何种性别吸引。这种区别带来的显著影响是LGB群体与跨性别的政治诉求不同。LGB运动通常在于争取同性婚姻的权益以及人权,而跨性别的政治诉求不在于此。同样,双性人希望加入LGBT群体而合称为“LGBTI”,但是部分人认为双性人与LGBT群体不同而希望将他们排除在外。

与前面提到的问题相反的是,LGBT社群里存在同性恋分离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应该与LGBTQ群体分开成立自己的社群。尽管并没有明显的个人或组织推动相关的提议,但这种呼声一直都存在于LGBT社群中。有时候男女同性恋会否认任何非单性恋的存在,也拒绝承认非单性恋的平等权利。这可能会导致公开的双性恋恐惧症和跨性别恐惧症(英语:Transphobia)。

许多人寻求更合适的词汇来代替现有的“LGBT”,比如“酷儿”和“彩虹”,但是这些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酷儿”有太多的负面联想,尤其让年长的人想起LGBT群体受到迫害的时期。许多年轻人也明白“酷儿”比“LGBT”拥有更多的政治含义。而“彩虹”则容易让人想起嬉皮士和新纪元运动。

“LGBT社群”或“LGB社群”无所不包的含义不受部分男女同性恋的欢迎,一些人并不接受争取LGBT权益总与骄傲游行联系在一起。也有人认为将所有的非异性恋归在一起会强化同性恋和双性恋与其他人不同的流言。和主流同性恋活动人士相比,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少。由于异性恋缺乏对LGBT群体内部的了解,人们通常认为所有的LGBT人士都支持LGBT权益和提升性别和性倾向少数群体在社会中的可见度。

中国概况

中国目前有许多NGO是服务于LGBT群体的,例如武汉RAINBOW。武汉RAINBOW以武汉地区LGBT社群为服务对象,以提高LGBT社群自我认同,反对基于性别性倾向的歧视,倡导社会平等多元化和谐发展为目的,旨在促进武汉地区LGBT社区(尤其是青少年LGBT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倡导社会平等多元化。曾于2011年3月8日在光谷广场组织同性婚礼,2012年5月17日于楚河汉街举行柜中人行为艺术,长期项目包括同志口述史、声影随心、出柜交流、专题讲座、同志沙龙、工作坊等等。

庆祝活动

洛杉矶同性恋传统月开幕亚裔变性者获奖

2013年LGBT传统月5月30日在洛杉矶市政厅前南草坪开幕,上百名LGBT社区成员以及同性恋支持者参加了庆祝活动。作为一名变性者,亚裔律师米娅山本(Mia Yamamoto)获得了洛杉矶市长颁发的荣誉奖项,前“美国偶像”真人秀亚军兰伯特(Adam Lambert)也获了奖。

据悉,2011年洛杉矶市决定将每年的6月定为洛杉矶LGBT传统月,西好莱坞每年还会举行大型的同性恋大游行活动,届时将有数以万计的同性恋者参加游行。

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简称IDAHO或idahomophobia),日期为5月17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希望唤醒世人关注对同性恋的恐惧,因性倾向及性别认同,而产生一切加在肉体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对待。

参考资料

1.It"s just love·人民武装部

2.世界lgbt日是几号·游久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