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山西省运城市东部地名)

2023-03-13 13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7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安邑

山西省运城市东部地名

古代都邑[yì]名,在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安邑县乃置于西汉,至北魏太武帝神嘉元年(428年),分为南北两县;太和十年(493年)北安邑县治所东迁、并改名夏县,至今不变。是战国时期魏国早期都城(前562年-前339年共计223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始成战国七雄之一),魏惠王31年时都城迁往大梁。

大城属战国前期,地跨鸣条岗黄土丘陵和岗下平原,周长15.5公里,为北窄南宽的梯形,墙基的宽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里的地段为22米外,其余部分都是10—12米。

中文名称安邑
类别中国文化遗产
地点山西运城盐湖区
古代行政地位夏朝都城
文化遗迹禹王城
构成北街、南街、东街和西街
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

夏朝的都城,中国最早的繁华都市之一。

历史

古代都邑名,在今山西夏县。是战国时期魏国早期都城(前562年-前339年共计223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始成战国七雄之一),魏惠王31年时都城迁往大梁。魏迁都时间约为前361年。据魏国史《竹书纪年》引为魏惠王九年迁都,即公元前361年,原因是与秦战于少梁,太子被掳,怕秦进攻,迁都内陆大梁城。又因公元前353年,齐孙膑围魏大梁救赵邯郸。前341年,齐又袭大梁救韩新郑。故不能相信,前339年从安邑迁都大梁。秦汉时期又成为河东郡治所和安邑县治所。安邑县乃置于西汉,至北魏太武帝神嘉元年(428年),分为南北两县;太和十年(493年)北安邑县治所东迁、并改名夏县,至今不变。 有趣的是,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还曾临时定都安邑,时近一年。

安邑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底蕴深厚,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最古老的的城市。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之后,民始安居,为纪其功,夏启建都于此,命名为安邑。《晋书·地理志》及太康《地道记》记载,“虞舜旧都安邑及鸣条地”;《帝王世纪》及《通典》记载,“安邑为尧舜旧都,后为夏禹都”。最早的安邑城,在夏县禹王城遗址,战国时期曾是魏国都城;北魏时期,分设北安邑与南安邑,公元494年,南安邑成为“安邑县”;直至1958年,安邑县、解县、运城镇合为“运城县”,不再保留县级建制。

遗址

其遗址称“禹王城”,位于今山西夏县西北7.5公里处。至今尚有城垣残迹,由于几度兴起,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个城圈。大城属战国前期,地跨鸣条岗黄土丘陵和岗下平原,周长15.5公里,为北窄南宽的梯形,墙基的宽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里的地段为22米外,其余部分都是10—12米。大城的中部,又有周长3270米的正方形小城,墙宽5—6米,地势高出周围地面1—4米,可能是与大城同时建造的宫城,但尚未找到宫殿基址。至于将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垣,周长6500米,则可能是秦汉时期作为河东郡治时修筑的。

禹王城内满布东周至汉代、两晋时期文化层,其堆积厚度2-3米遗存极为丰富。出土的大量遗物有陶范、汉五铢钱等,尤以五铢钱泥范最为珍贵,有“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十二字篆文方砖和兽首瓦当为同时期遗址中所独有。它是国内现存战国-秦汉古代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源:夏县司马光墓祠堂内的文史展览资料)

另有一处遗迹禹王台,又称青台,为历代祭祀大禹之所,解放前毁于战争,留一夯土高台,位于小城东南角,当地传说为禹妻的望夫台。

传说中的“禹都安邑”即指此处。又:相传夏启接帝位后建都于此。桀又居之。

现代

简介

今地名。山西省运城市东部的安邑街道办事处。北魏期间428年,原安邑县(治所在今夏县西北禹王城)被分为南北两县,其中的南安邑县治所位于此处。北安邑改名夏县后,南安邑被称为安邑。现在的安邑主要由四个街道组成,包括北街、南街、东街和西街。

改属

县境内拥有古代著名的盐湖“解池”之一部分,元代时为盐运、盐政之便,在城西数华里处盐池畔筑凤凰城,后演变为运城县,安邑由县改为镇属之。

参考资料

1.安邑的前世今生 | 魏都故地说安邑· 华夏经纬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