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第一中学(辽宁省示范性高中)

2023-03-13 31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9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鞍山市第一中学

辽宁省示范性高中

鞍山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23年,原名为鞍山中学堂。1946年,著名抗日将领孙立人将军在此创办“东北清华中学”。1950年定名为鞍山市第一中学,1978年被确定为辽宁省重点中学,2002年被评为辽宁省首批示范性高中,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首批科技教育特色高中,2013年组建鞍山一中教育集团,包括一中本校、新元高中分校和高新区实验学校。2017年学校建设完成全东北首家新高考智慧校园。

中文名鞍山市第一中学
简称鞍山一中
校训礼健智诚,追求卓越
英文名AnShan No.1 Middle School
所属地区鞍山市
现任校长王中华
占地面积200000平方米

师资力量

学校正门泰山石

鞍山一中是省重点高中,有54个教学班,2600多名学生。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鞍山一中建立了一支教育观念新、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在120名一线教师中,有硕士研究生四十几名,国家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生及重点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占教师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56人,一一教师近40人,其中十几人在省内外的多个学术团体中兼任副理事长、理事、协会副主席等职,全国、省、市级劳动模范7人。

硬件设备

校科技馆

新校址占地面积20多万平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新建的“山”型教学楼符合采光设计。新修的多功能体育馆、科技馆、塑胶跑道、塑胶操场、塑胶篮排网球场地等建筑设施等。3个学生公寓和一个教师公寓,也给家住的比较远的学生提供了方便。占地面积1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建有综合楼、教学楼、体育馆、科技馆、标准塑胶运动场、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学生和教师餐饮中心等全国一流的建筑设施。

新校园的使用为一中的教育教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学校十分重视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建成了主干千兆光纤,百兆到桌面,共计2000余个节点的校园网络。新建4个学生微机室、2个网络教学实验室、1个机器人实验室、1个电子阅览室。教职人员全部配备电脑,教室、实验室等全部安装了电脑、投影、视频展台、音响等多媒体设备。自主开发了集体信息发布、办公管理、资源共享的一体化的鞍山一中IDOC系统平台,100M光纤宽带接入中国公用计算机信息网,搭建起了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实现信息交流的桥梁和通道。实现了教育教学信息处理数字化、存储信息化、显示多媒体化和传输网络化。

教学方针

学校的校训:追求卓越、礼健智诚。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科研先导,依法治校,创建“高质量、有特色、国际性、现代化”的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名校。鞍山一中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全面落实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制定的课程教材改革方案,深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形成交互式多媒体现代化教学环境;深化在课堂教学领域内挖掘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向,优化教学手段,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中培养了一支观念新、能力强、结构合理、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55人,一线教师204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市首席责任教师15人,高级教师81人,一级教师67人,有50人获得硕士学位。几年来,我校高考成绩斐然。03年考入清华、北大14人,600分以上152人;04年考入清华、北大22人,5人考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600分以上265人;05年考入清华、北大22人,600分以上126人,其中马达里同学以托福650分的优异成绩被英国牛津大学录取。

历史

鞍山市第一中学是鞍山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所中学,坐落在风景宜人的烈士山东北脚下,自1923年“鞍山中学堂”在此选定校址起,已走过了整整九十个春秋。

“鞍山中学堂”是由当时“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出资兴建的,其学员基本都是在鞍山工作的日籍员工子弟,共有二十四期约千人左右。学校占地73000平方米,矢泽帮颜为首任校长。

1945年10月4日,学校改建为“鞍山联合中学”,校长王静野。1946年4月2日至5月25日改名为“辽宁省立鞍山中学”校长杨风声。

1946年6月1日,孙立人将军在此创办“私立东北清华中学”,为了办好清华中学意欲将来成为中外著名学府,孙将军成立学校董事会,自任董事长,筹措办学资金由王伯惠出任代理校长。当时学校东西跨今烈士山和二一九公园,占地2.81平方公里。学生来源于全东北乃至北京,而教员多为西南联大主才生。如国文教师康仉就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学校与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商定,每年可保荐前五名学生免试入清华大学就读。

1948年5月4日,清华中学和当时的“省立鞍山工科职业学校”“省立鞍山女子中学”“私立文化中学”联合组成鞍山新华中学,校长由辽南专署专员刘云鹤担任,副校长是俞质明、陈宝书等,共有学生1400名,分南北两校,南校即一中。北校为鞍山钢校。学校开设了适应不同要求的四个学部:即工科部、文科部、师范部和初中部。

1948年夏,由于战局需要,政府机关暂进撤离鞍山,农历七八月间,新华中学先后有百余名学生,分两批在俞质明、李哲等带领下,奔赴海城农村,成立新华工作团,协助当地政府做战勤动员工作,中秋节后工作团迁至岫岩,11月东北全境解放,工作团返回鞍山,除三十余人参加政府机关工作外,其余都回学校学习。

1950年3月,新华中学撤销初中部,定名为“鞍山市第一中学”,由当时鞍山市市长刘云鹤担任校长,1952年刘市长调离鞍山,副校长陈宝书主持全面工作。

从建国开始,直到文革前,鞍山第一中的历届领导和全体师生,在继承和发扬本校的优良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实践着,在这漫长的十七年里,一中经历过“学习苏联凯洛夫”,“开门办学,大炼钢铁”,“提倡少而精,贯彻启发式”。既有成功后的总结,也有挫折后的沉思。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也无情地降落在这块土地上,理想破灭了,学校瘫痪了……一直到粉碎四人帮,教育战线拨乱反正以后,一中才开始恢复了它的勃勃生机。

1978年,鞍山一中被确定为辽宁省重点中学,80年又被确定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从此,一中人“励精图治创一流踌躇满志谱新篇”,一中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一页。

一开始办重点,学校就致力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一批毕业于北大、南开等名牌大学的教师,被调往一中。他们和原有的教师在一起,结成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队伍,闻名于省内外。八十年代后期,又有一批富有朝气的青年人,进入了一中的教师行列,为这支队伍带来了新的活力。

十几年来,这支队伍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努力钻研教学业务,互帮互学,共同前进。他们中间有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36人,一级教师66人,他们无私奉献,勤历耕耘,不求索取,恰似吐丝犹进的春蚕,又如冉冉点燃的红烛,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写出了成千首热爱学生的诗,谱就了上万支关心青年的歌,一中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誉满钢城。正是靠了这样一支高水平、能战斗的队伍,一中才取得了如今令人瞩目的成就。

努力探索,锐意改革,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强大动力。十几年来,一中人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涌现出一大批光彩夺目的“教育明星”:全国劳动模范、特级教师李传成的物理“讨论式学教学法”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并在中英两国教育新方法研讨会上发言交流,受到关注。特级教师、省先进教师周竟兰的《两个为主的教学原则的应用》,已通过省级鉴定,并在全国中学化学年会上答辩交流。体育教研组进行了“年段教学法”教改实验,在“全国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益研讨会”上作了观摩表演。学校也多次被省评为“德育先进学校”,“教改先进学校”体育卫生先进单位。

形成了一套高效率的管理机制,是搞好学校各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确实保证。自84年以来,学校先后出台和实施了“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职责”,“班主任工作条例”,“任课教师教学规范”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一中的管理工作已经走上了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原有设施基础上,学校已形成了一个悠美的教学环境。学校占地45000平方米,修复了游泳池,改建了电教馆,新盖了实验楼;阅览室前寓意深刻的塑雕,蕴藏着历届校友热爱母校的学子之情;主楼门前两侧憩静的绿廊,孕育着1200名在校学生刻苦攻读之心。

优秀的教师队伍,悠美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秩序,给一中学生们带来了紧张充实而又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无论是严肃的升旗仪式,还是欢快的蛇形走队;也无论是琅琅的晨读练习,还是宁静的晚间自修,一中的学生都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五四”的篝火,元旦的联欢,部队里和战士们的共同操练,坑头上与农民们促膝交谈,这一切都在熏陶着一颗颗报效祖国的年青的心。

八月中旬,金榜题名,一批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材由一中源源不断地走向了高一级学校,几年来,学校的高考升学率都已高达98%以上,威震省内外,名传万户家,一中已经成了钢城青年学子梦寐以求的学习圣地。

七十年来,数以万计的青年从这里踏上了理想的征程,成为社会的栋梁,他们在一中象学飞的雏鹰,如今已在兰天中自由翱翔。从松辽平原到珠江三角洲,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腹地中原到海南前沿,从华夏到五洲,处处都留下了鞍山一中学子们的足迹!

参考资料

1.理想在这里起航 成功从这里开始·鞍山市第一中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