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蝰亚科(蝰蛇科下的单型亚科)

2023-03-14 4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9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白头蝰亚科

蝰蛇科下的单型亚科

白头蝰亚科(学名:Azemiopinae)是爬行纲蛇目新蛇亚目蝰蛇科下的一个单型亚科,科下只有一种有毒蝰蛇白头蝰(A. fea),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蛇种,主要分布于越南至华南(包括福建、广西、江西、贵州、四川、云南、浙江等)一带。并散见于东南亚地区,包括缅甸及西藏东南部。白头蝰的标本产地为缅甸的枯门岭。毒性与韦氏竹叶青(Tropidolaemus wagleri)相仿。

中文名白头蝰亚科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爬行纲
亚纲双孔亚纲
蛇目
亚目新蛇亚目
蝰蛇科
亚科白头蝰亚科

形态特征

白头蝰并不属于巨型蛇种,长度一般不会超越一米。根据学者Liem等人(1971年)的记载,体型最长的白头蝰长度只达77公分;而在1997年奥罗夫(Orlov)则指出最长的雄性与雌性白头蝰,分别长72公分及78公分。

白头蝰

学界之所以会认为白头蝰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蛇种,有数个主要的原因。白头蝰有着强健的体魄与及一条短尾巴,同时有着较顺滑的背鳞及龙骨,这一点跟一般蝰蛇是一致的。它们的头部稍呈扁平状及椭圆形,最特殊的是头部上并没有紧密覆盖著细碎鳞片,反而像游蛇科及眼镜蛇科的蛇般有着同样规模的大鳞,这一点与一般的蝰蛇便有所不同。同样地,白头蝰的头骨构造相比起其它蝰蛇而言,亦是较为特殊的。另外,白头蝰的牙齿是空心牙,同样可以注射毒素,不过白头蝰的毒牙却显得短小。它们的毒牙尖端部位是呈脊状的,就像一柄短刀一样,而这种牙齿结构仅见于穴蝰科与及一些拥有后沟牙结构的蛇类而已,而白头蝰分泌毒素的毒囊体型相对地细小。最后,白头蝰跟一般蝰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白头蝰是卵生蛇种,而且会进行冬眠。

白头蝰的颜色令人印象深刻。它们的身体主要由暗泛光亮的深蓝色、灰色或黑色加上幼细的白色、橙色条纹所组成。但它们的头部颜色却与身体有着鲜明的对比,普遍呈淡黄色,并渗杂灰色的横纹。它们的眼睛是同样是淡黄色的,瞳孔则呈直线形。

没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671/96mm,雌661/87mm。躯尾背面紫棕色,有成对镶黑边的朱红色窄横纹10~15+2~5条,左右交错排列,仅个别横纹在背中央合并为一;腹面藕荷色,前端有棕色斑。头背淡棕灰色,吻及头侧浅粉红色,额鳞正中有一前窄后宽的浅粉红色纵斑,二顶鳞上各有浅粉红色斑,往后斜向顶鳞沟彼此愈合为一,止于顶鳞后缘;头腹浅棕黑色,杂以白色或灰白色纹。背鳞17-17-15行;腹鳞170~197;肛鳞完整;尾下鳞39~53对。上颌骨着生一对较短的管牙,没有颊窝。

分布范围

白头蝰主要分布于越南至华南(包括福建、广西、江西、贵州、四川、云南、浙江等)一带。并散见于东南亚地区,包括缅甸及西藏东南部。白头蝰的标本产地为缅甸的枯门岭。

白头蝰多栖息于山区(约至海拔1000米),喜欢较清凉的气候(约摄氏20至25度 。有时在路旁、丛林、灌木林、农地里亦会发现它们的踪影,它们甚至会接近民居。在越南,白头蝰比较偏好栖息于竹林间,并活跃于有广泛植被分布与及山涧充足的地区。白头蝰是夜行性的,最喜欢于潮湿的晚上,温度约在摄氏18至25度间时出没。

参考资料

1.白头蝰·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