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族(古代少数民族)

2023-03-15 26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9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僰族

古代少数民族

“僰(bó)族”,即濮人,是先秦时期对西南诸民族的统称。 “僰”与史书记载的“濮”是一回事。中原人称西南民族为“濮”,又称“百濮”。

中文名僰族
地理标志古僰侯国
特色悬棺葬
文章僰人养猴

简介

僰人是我国古代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僰人的称呼其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据典籍记载,他们先后经历了濮人、僰人、都掌人等称谓。现在宜宾市城内的都长街,就是从都掌蛮时的都掌街演化而来的。

僰王山是僰人较早开拓生活和重要活动中心之一。到了宋朝,已经逐渐形成独立的僰人王国。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僰人在首领卜漏的带领下,在僰王山上筑城堞、修寨门,聚众造反,揭竿起义,但被宋军用“火猴战”打败,僰王被宋军擒获后招安。

现在僰王山东大门的插旗山就是僰王卜漏插旗招安的地方。僰王山主峰黑帽顶下,至今保留着僰人所建的寨门、城堞遗迹。寨门原有大小两个,相距200多米,依山而建,但小寨门已经毁坏,大寨门与城堞依然矗立,在大寨门一侧还有“桃园深渊”碑刻一座,偃卧于荒草之间。

僰人兵败僰王山后,在400多年的时间里偃旗息鼓,直到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再次在兴文、珙县两地造反,明王朝派四川总兵刘显、刘挺父子率领十四万官军大举围剿,最终在兴文县九丝城将僰人彻底剿灭,这就是着名的“僰汉大战”,僰人从此销声匿迹,一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消亡了。

历史记载

根据历史记载,骁勇善战的的僰人虽然与各周围民族相处融洽,但历朝统治者却大多认为其“叛服无常”,因此常被排挤和镇压。明朝开国以后,朝廷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官府欺压百姓,僰人纷纷据山为王,与明王朝展开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战争。到明万历年间,僰人的势力范围已缩小到以麻塘坝为中心的南广河流域。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三月,四川巡抚曾省吾调集14万大军,以刘显为总兵,对宜宾南部山区的僰人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围剿。

据《万历实录》记载,明军用诱降的办法捕捉了都掌人(明朝对僰人的另称)首领阿苟,并先后攻克了凌霄城、都都寨。当年农历九月九日赛神节上,明军乘都掌人大醉,组织敢死队爬城而上攻破九丝城,前后“克寨六十余处,擒酋首拓地四百余里,得诸葛铜鼓九十三面”,荡平了被朝廷认为“负隅称乱,历三百余年”之久的“都蛮”。随后,明王朝又再次搜捕藏匿深山的造反僰人,直至“都蛮尽灭”,被“招安”的仅2381僰人。

悬棺葬

记载

这个民族的人死后,既不用土葬、火葬,也不用天葬或水葬,而是将棺材置于悬崖绝壁之上。史书上关于悬棺有不少记载,最早见于南朝梁、陈之际学者顾野王所记,《四川通史》记载“珙县有座棺木山,昔为僰蛮所居,尝于崖端凿石拯钉,悬棺其上,以为吉”。在僰人的心目中,祖先应该永远活在后人心中,先辈的遗体保存得越长久,就越是能荫佑后人兴旺发达,因而悬棺葬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其实,悬棺葬在我国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北、陕西、重庆、四川、云南、台湾等省市都有分布,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也先后发现过悬棺葬。

传说故事

在川南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僰人行悬棺葬的传说故事。说当年诸葛孔明征南蛮,遇上了南蛮中有一支叫“僰军”的土著军队,战斗力非常强。于是孔明想出了一个计谋,假装在军中放出消息说:“僰人的祖坟埋在地下,后人都那么历害,好在僰人遇蠢不懂堪舆之术,如果他们把祖坟埋在悬岩上后人将会飞檐走壁,无人能敌,整个九州天下都将是他们的……”这消息又恰巧被混入蜀军中的一个僰人探子打听到,迅速报告给了僰王并在僰人中传开了。

僰王当初也怀疑其中有诈。但仔细思考孔明的确深通堪舆之术,再说消息又是从蜀军内部获得的。又一个僰人版的“蒋干”终于中计了。随之当官的人家,有钱的人家纷纷请来木匠制作棺材,把已经埋葬的祖坟挖开,(所以至今农民在耕地时时而挖出“石棺”,但无尸体),用绸缎把尸骨缠起来,利用驾设藤梯(云梯)的方式,先是送去放在自然生成的岩穴里,后来岩穴不够用了才由石匠在悬崖上打孔钉桩,在桩上放置悬棺。所以考古学家得出结论在天然洞穴式、凿龛悬葬式、木桩承载式三种悬葬方式中木桩承载式年代距现在最近,并且大多是明朝年间战火已烧遍家园时悬葬的。

僰人养猴

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曾撰过一则寓言式故事,古文原文为:僰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妬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

此寓言大意是:僰族人善养猴,给它们穿上衣服教它们跳舞,使它们旋转得很圆,舞动得很有章法,配合音律节拍也很默契。四川的一个儿童看了它们的表演后很妒忌它们,认为自己不如他们而感到羞耻,想着用一种方法去破坏它们的表演,他就在袖子里放了些茅栗子前往。宴席开张后猴子们出来表演了,众宾客都站起来专心观看,左右的猴子舞蹈跳得都很合节拍。四川的儿童故着无意地挥袖甩出茅栗,将它们丢到地上。猴子见了它们最喜欢吃的茅栗子,放弃表演扯掉身上的衣服上前争抢,酒壶也撞倒了桌案也掀翻了。僰人怎么呵斥也不能制止,非常沮丧。

刘伯温讲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戏说猴子,而是讽喻世人。人类进化至今,我们讲体面,知荣耻,循规蹈矩,遵章守法。然而,一旦名利横前,便不乏“兽性”大作者,什么公心民意、党纪国法,什么道德修养、礼仪廉耻,统统去了九霄云外。观今之石海,品牌提升,经济发展,管理规范,和谐有序。欲更上层楼,我们仍需不懈努力。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要“茅栗”面前不动声色,以大局为先,公心为重。若问,何以做到?我曰:两条,一曰自我修养,提升素质;二曰严厉规矩,强化惩治,惟此而已。

参考资料

1.僰人后裔今安在·中国国家地理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