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安徽省淮南市辖区)

2023-03-18 13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7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大通区

安徽省淮南市辖区

大通区位于淮南市东部,淮河中游南岸,地处淮南市、蚌埠市、滁州市三市交汇处,与怀远县、凤阳县、定远县三县交界,辖上窑镇、洛河镇、九龙岗镇、孔店乡和大通街道,代管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通区辖3个镇、1个乡、1个街道、15个社区、46个行政村,总面积 350 平方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大通区常住人口为165671人。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上窑镇古称秦虚,是千年古镇;上窑“古寿州窑”久负盛名,系唐代七大陶都之一,现为淮南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洛河古称洛涧,是淮河古渡口,“淝水之战”主战场之一。

2020年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 (GDP)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5.1%。

中文名大通区
行政区划代码340402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安徽淮南市
地理位置位于淮南市区东部,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
面积350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个街道、3个镇、1个乡
政府驻地大通街道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皖D
人口165671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邮编区码232000
地方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中原官话信蚌片
电话区码0554
地区生产总值101.1 亿元(2020年)

历史沿革

大通区在元代以前一直隶属寿州(或寿春县)。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置怀远县,区境隶属怀远县。

元、明、清至解放前夕,属怀远县管辖。

清宣统二年(1910年)萧县人段书云等来区境筹建煤矿,1911年正式注册“大通煤矿公司”,是为“大通”之名的由来。

民国十九年(1930年)3月27日,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来投资,在九龙岗成立淮南煤矿局是为官办淮南煤矿的源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大通,攫取大通、九龙岗煤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大通矿、九龙岗矿再次被国民政府和宋子文财团接管。民国期间,随着淮南矿区的形成,在实际管辖中,洛河、上窑地区属怀远管辖,而大通、九龙岗地区属于矿区管辖。

1949年1月18日大通获得解放后,在大通、九龙岗两地分别设立了乡政府隶属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1949年11月,改设为大通镇和九龙岗镇,隶属淮南矿区。

1950年9月至1953年5月,属淮南市人民政府所辖。

1967年1月造反派“夺权”,党政机构瘫痪,由“支左”部队实行军管。

1968年3月28日,大通区更名为东风区,并成立东风区革命委员会,取消原政府工作机构,设立办公室、政治部、生产指挥部和人民保卫部。基层也相应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

1972年7月,遵照市革命委员会通知,将“文化大革命”初期改名的东风区恢复为大通区。

1980年8月,召开大通区第八次人民代表大会,将大通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大通区人民政府。

1983年5月,根据农业生产体制改革精神,撤销了人民公社,重新建立了乡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1953年5月至1955年3月,撤销大通、九龙岗两镇,成立大通、九龙岗两区人民政府。

1955年4月1日,撤销大通、九龙岗两个科级区,合并成立县级市辖大通区。下辖大通、九龙岗两个建城区和新设立的夏郢乡。12月,夏郢乡又划归郊区区公所管辖。

1965年12月,在大通设立了街道办事处。此期间,由于农村面积广阔,城乡交错,政权建设处于过渡状态,全区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领导机构。农村、城市、工矿等属于各自的上级领导,区划归属亦经常变动。

1969年3月,洛河、窑河、上窑、宫集4个人民公社划归大通管辖区。至此,大通区区划和归属基本定型,即所辖大通、九龙岗两个街道,上窑、窑河、洛河、宫集、淮丰5个人民公社。

1984年12月,撤销了洛河乡、上窑乡,改设洛河镇和上窑镇。此时,大通区所辖为上窑、洛河两个镇,窑河、宫集、淮丰3个乡,大通、九龙岗两个街道。

1992年2月,将所辖的三乡两镇、两个街道撤并为三镇一街道。即上窑镇和窑河乡合并组建新的上窑镇;洛河镇和宫集乡合并组建新的洛河镇;淮丰乡和九龙岗街道合并组建新的九龙岗镇;保留大通街道。

2004年,原长丰县孔店乡划归大通区管辖。至此,大通区下辖上窑镇、洛河镇、九龙岗镇、孔店乡和大通街道。

2016年,大通区辖3个镇:上窑镇、洛河镇、九龙岗镇,1个乡:孔店乡,1个街道:大通街道。共设18个社区、51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土壤

大通区耕地面积66699亩,主要土壤有硅质黄棕壤、鸡肝土、棕色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淤土。

硅质黄棕壤:分布在岗顶、陡坡上,母质为石英岩类残积,表土多含砾石,中性。土层厚度30-50厘米,水土易流失。

鸡肝土:分布在丘陵、山坡及山的中下部,棕色石灰土残积,发育于石灰岩类丘陵下部的坡积物上,经过多年人工耕作,土壤熟化。

棕色石灰土:分布于山坡、丘陵,母质为反碳酸岩类残积、土质粘重,中性至微碱性,植被覆盖率高,部分石灰岩裸露,土层30厘米,50厘米下为母岩层。

紫色土:零星分布在上窑林场的丘陵及山坡上,水土易流失,其母质为紫色砂岩、页岩和泥岩的残积坡积物,另种紫泥土母质为紫色页岩和泥岩的残积坡积物,质地重壤,半风化母岩的碎屑,长有稀疏茅草。

潮土:河流冲积物经多年沉积,经耕种土壤熟化成旱土壤,质地多沙土、粘土,主要分布在洛河湾地近淮河处。

淤土:分布在距淮河较远的洛河湾地,地势平坦。母质为近代黄泛沉积物,质地粘重,土壤膨胀,收缩性大,潮湿粘结,干燥龟裂,但含水分大,保苗能力强。

植被

境内曾有一古老高大银杏树,在上窑林场境内,树龄300多年,树粗3人合抱,高达10余米,远在洛河镇就能看见它的傲然雄姿。古庙方圆数十公里远的村民,每年逢农历二月十九日庙会这天都到庙内烧香求子,临走时带一小块树皮回去熬水喝,传说半年可喜得贵子,“文化大革命”前已枯死。

石灰岩上土生乔木类有:黄连木、山楂、麻栎、栓皮栎。灌木类有:枸杞、柘树、酸枣、胡枝子等。建国后,荒山人工造林树种有:马尾松、黑松、侧柏、刺槐等。农村“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树种类有:槐、枣、椿、桑、柳、杨、榆、楝、泡桐、水柳等。城区绿化树种有:雪松、桧、柏、三角枫、法梧、龙柏、广玉兰。果树类有:桃、柿、苹果、梨、石榴、山楂、葡萄、李、樱桃、无花果等。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豆类、油菜、花生、芝麻、山芋、棉花、菸叶、麻、薄荷、蔬菜、瓜果等。植被覆盖率90%。

水系情况

区境有河流、湖泊、天然降水和地下水四大部分。淮河是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境内长12.2公里,河道宽65-115米,深2.5-9.5米,也是重要的水路航道。水位最高的是1954年7月27日达到24.03米,水位最低的是1953年只有12.36米。据鲁台孜水文资料,50年代,淮河年均流量888立方米/秒。60年代为707立方米/秒。70年代为525.6立方米/秒。60年代比50年代减少20.4%,70年代又比60年代减少25.7%,比50年代减少40.8%。年平均流量最小为111立方米/秒,多年最小月均流量10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枯水期流量仅为58.7立方米/秒,最大月与最小月平均流量相差22倍之多。

高塘湖积水7万多亩,平均水深入2.5米,总容水量450万立方米。山泉、山涧和水库集中在上窑山内,共有31处山泉、5条山涧,2条提水坝。主要山泉有:凉泉、龙山泉、果老泉、乌龟泉、大山泉、大沙泉、老泉,它们汇集一条大山涧流入窑河。此外,另有响山泉、砚天泉、雷草洼泉、乌龟泉、牛鼻泉、黄泥泉、爬海泉、石眼泉、高埂泉、蒋坝泉、官泉、黑石大泉、赵桥泉、余家沟泉,共汇成3条山涧,流经大石棚、贡家庵、霍家桥流入窑河。

还有老坝泉、烂泥泉、拦路泉、狼洞泉、罗泉、狗泉、马泉、老泉、小桥口泉、小水潭泉,汇集成外窑大涧,流入窑河。泉源水库大坝长350米,宽18米,高10米,蓄水60万立方米。花果山下拦水坝长60米,宽12米,高4米,蓄水量6万立方米。外窑大桥北拦涧拦水坝,坝长80米,宽14米,高5米,蓄水量8万立方米。

天然降水年降雨量900毫米。正常年景,降水基本满足麦豆两季作物的需水量,小麦生长期10-5月份均降水350毫米,夏播作物6-9月份降水550毫米。地下水主要集中洛河湾,其他地方也有,但分布不均匀,已开采使用,但储量不详,仍需进一步勘测。

气候情况

区境属北半球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气候。其特征是:热量丰富,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无霜期长。但年际降水量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匀,易形成旱涝灾害,春秋两季时热时冷,气温不稳定。

1、日照与辐射

区境年日照时数为2239.2小时,平均2279.2-2323.1小时。日照时数最多的是8月,平均为247.8-252.4小时。1-2月份最少,平均为149.4-161.5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平均为122.5-123.8千卡/平方厘米,月辐射最大值是6月和7月,分别为14千卡/平方厘米和14.5千卡/平方厘米。最小值是12月,为6.2-6.3千卡/平方厘米。

2、气温与积温

境内年平均气温15.3℃,最高16.4℃,最低14.3℃,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是7月,平均气温28-28.4℃,最低的是1月,平均气温1.2℃。一年四季中,气温春季上升快,秋季下降快。极端最高温度是1959年8月28日,达到41.4℃,最低温度出现在1955年1月16日,为零下22.2℃,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天数有300-310天。

一年活动积温5414.3-5439.52。稳定通过5℃的天数有250-257天,活动积温5130-5210℃;稳定通过10℃的天数有213天,活动积温4752.1-4755.7℃。初霜最早出现10月15日,最晚11月26日,平均11月6日。终霜最早时间是3月1日,最迟4月18日,平均3月27日。无霜期最长245天,最短79天,平均223天。全年中,春季风速最大,为3.2米/秒,夏季平均风速2.8米/秒,冬季则为2.7米/秒,风速大于秋季,小于春季,主要是夏季大风和雷雨天气多。秋季风速最小,平均值2.5米/秒,一年中风向东南风较多。

3、降水

据市气象多年统计资料,年平均降水量为900毫米,但年度间相差很大,季节雨水也不均匀。降雨量最大的是1956年,达到1428.3毫米,降水量最小的是1966年,只有471.9毫米。一年之中,夏季雨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50%。春秋两季次之,分别占24.3%和17.8%。冬季最少,占7.9%。平均年降水天数为107天,其中,冬季19.3天,秋季23.2天,夏季31.6天,春季32.9天。日降水量最大的达136.9毫米,出现在1974年8月13日。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7.5毫米,时间是1960年5月7日。由于降雨量分布不匀,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境内经常发生旱涝自然灾害。据1955-1980年统计,正常年景占57%,旱涝年份多达43%,而且呈现出交替性、多发性和连续性发生的特点,成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高产稳产的主导因素。

地质情况

大通区南高北低、南部和东部是丘陵地带、两山与淮河之间是平原。上窑山石和矿产资源主要有:陶土、紫砂、老泥、粘泥、拌子、迭层石、大理石、花岗岩、石灰岩、白云石、方解石、冰川石、赤土、轻质陶粒、太湖石、石乳、铁矿石、煤炭等,储藏量极为可观。

舜耕山地质年龄约为1.5亿万年,有页岩、灰岩、砂岩组成,东首为残积、坡积土壤,多为石灰土。舜耕山下石炭、三叠纪地层有丰富的煤炭赋存,由于板块活动所致,舜耕山系形成逆掩断层,区境地层局部倒转,煤炭均为“立槽”。靠近淮河南岸的河谷湾地,属于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其基质是近代黄泛冲积物构成,经过祖先多代耕作为潮土类土壤,耕地面积3万亩。河谷平原与丘陵之间是凸凹不平的岗地,同属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基层下蜀系土,为黄棕壤土。

地势地貌

地势:大通区位于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17公里,北与潘集区隔河相望,东有上窑山、高塘湖,西与田家庵区交界,自然形成南高北低的倾斜地貌。

地形:由丘陵、河流、低山、湖泊、河湾构成。分为丘陵和平原两大地貌。全区有耕地66699亩,丘陵和河谷平原占地50%以上。境内山林植被覆盖率达90%。上窑群山最高峰是朱家大山,海拔212米,海拔200米以上的还有光山、东历山、独山、大北山、洞山、魏家大山、鹰咀山、老鸽山等9座山丘。境内多山,绵延40余里,有山头39座。山谷幽深、林木葱郁,山中多涌泉,主要有珍珠、张果老、天池、马跑、拦路等山泉,泉水潺潺,四季不绝。同时,山中多胜景,有三宜楼、洞山寺、崇真宫等古庙名刹,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庙会会期,游人如织、香烟缭绕、盛况空前。高塘湖、淮河、31条山泉、5条山涧,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天然优越资源条件。沿淮湾地,土壤肥沃,为本区之“粮仓”。

主要山丘:位于外窑村的山头:东有东历山、东斗山、独山,向北交界于怀远。西有香山、牛余山、焦山、西历山,隔大山洼与怀远相连接。西北有狗山、公历山、狼洞山。村西还有马山、光斗山、毛山、寨子山。

位于上窑村的山丘有:村北东有绣球山、老鸹山,西有刺山,向北有过路山、鹰咀山、大北山、北黄山、千果坂,与怀远山交界。老鸽山迤北有小乌龟山、大乌龟山、东刺山、妈妈山、状元山、洞山。上述山中还夹有卢家黄山、周家黄山、李家黄山、张家黄山、金家黄山、姚家黄山等,海拔高度都在160米以下。

泉源村周围主要山丘有:西有战场山、黄山,东有唐山,唐山迤北有大北山、朱家大山、戴家顶,再向北隔石棚为斗笠咀,北与怀远山交界。朱家大山东北有北山头、大光山、牵驴坂。再东南隔施家洼与凤阳山接壤。施家洼向南经柴王寺、九女坟,山势已尽。

舜耕山脉:西与田家庵区赵家大山搭界,山的北麓有矿务局林场、市水泥厂、市殡仪馆、市福利院。位于境内主要有王山2个、骑山、小平山。向东至十四中山势已尽。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区境两山与淮河之间为平原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和东部是丘陵地带,分别属于舜耕山脉和上窑山区。地貌有平原和丘陵两大单元,地形有岗地、湾地、山丘、平原,为众多的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全区总面积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699亩,城市郊区和农民住宅占去部分可耕地,占全区耕地近半的洛河湾有3万亩耕地,属耐干旱的潮土和淤土,为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质土壤,还有一部分丘陵地、岗地。上窑山和舜耕山脉、农村庭园、“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种植各类经济作物和经果林,进行动物养殖,发展农村经济。

水资源

区境水资源主要有淮河、高塘湖、地下水和降水。

降水:年均降水量900毫米,但年度、季节分配有很大差异。降雨量最大的是1956年1428.3毫米,最小的是1966年471.9毫米。每年冬春降水350毫米,夏秋550毫米。小麦全部生长期需水350-510毫米,略有缺水,夏秋季降水可以满足大豆生育期需水量。水稻和蔬菜需水量大,需要补充的水分完全依赖灌溉。

淮河、高塘湖、泉源水库、蓄水塘坝及工厂排放的无毒废水均可用于农田灌溉。高塘湖境内3.62万亩,水质清冽,无污染,水草等天然饲料资源丰富,为水产养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也是市区渔业生产基地。在洛河湾取用地下水的有市纺织厂等单位。

人口民族

2018年末,全区总人口186236人;全区出生率11.30‰,死亡率4.83‰,人口自然增长率6.47‰,下降了0.35个千分点。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通区常住人口为165671人。

大通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政治

区委书记:张友贤

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候选人:明冠雷 。

经济

综述

2018年,大通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46.5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21.4亿元,增长2.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7:57.6:31.7调整为9.5:62:28.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人均GDP 达40325元(折合5865美元),比上年增长20.9%。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6855元,比上年增长7.6%;全年农民居民可支配收入14976元,增长8.9%。

2018年,大通区全年财政收入59848万元,增长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997万元,增长6.5%。财政支出54180万元,增长9.4 %。其中教育支出8749万元,增长4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179万元,增长8.6%;医疗卫生支出3066万元,下降19.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4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47%;全区13项民生工程实际拨付资金46574万元,同比增长10%。

2018年,大通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5亿元,同比增长9.1%。分行业看,工业完成投资26.7亿元,同比增长6.4%;制造业完成投资25.3亿元,同比增长68.2%。

2020年,大通区地区生产总值 (GDP)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42.6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51.1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44:48.8调整为7.4:42.1:50.5。按户籍人口算,全区人均GDP达到54298元(按2020年底汇率基准价计算约合8299美元)。

第一产业

2018年,大通区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总产值12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4亿元,增长3.1%。

2018年,大通区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2191公顷,比上年增长4.1%;油料种植面积370公顷,比上年下降28.6%;蔬菜种植面积2206公顷,下降0.3%。大通区全年粮食总产量138098吨,与上年下降15.4%;油料产量794吨,比上年下降28.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81366吨,比上年增长1.1%。

2018年,大通区全年肉类总产量6107.5吨,比上年下降3%。出栏生猪33994头,下降4%;出栏牛2216头,下降6%;出栏羊12769只,下降7%;出栏家禽175.9万只,增长33%。水产品产量10546吨,增长1%。

2018年,大通区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2542吨,下降7.1%;农村用电量7345万千瓦时,下降0.3%。

第二产业

2018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1户。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24亿元,同比增长15%。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81.8亿元,增长26.5%。全区14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34亿元,下降16%。

2018年,大通区全年全社会建筑业产值4.9亿元,比上年增长62.7%。年末资质内建筑企业10户。房屋竣工面积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1.3万平方米。全年实现税收0.2亿元;利润0.1亿元。 

第三产业

2018年,大通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67亿元,比上年增长7.8%。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7.3亿元,同比下降3.8%。分行业实现销售额情况:烟草制品行业实现销售额33.3亿元,同比增长4.23%;医药行业实现销售额18.6亿元,同比增长5.5%;煤炭及制品行业实现销售额0.1亿元,同比下降45.6%;汽车行业实现销售额19.9亿元,同比下降2.6%;石油、天然气燃料行业实现销售额0.51亿元,同比下降17.9%。

2018年,大通区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51.38万美元,同比增幅18.9%。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56%。实际引进内资33.26亿元,同比下降31.9%。

2018年,大通区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4.3亿元,比上年增长59.7%。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3.9%。商品房销售额10.4亿元,同比增长225%。

社会事业

教育

2018年末,全区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431人,其中初中3687人,小学8744人。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100%和98.6%。 

卫生

2018年末,全区共有医疗机构92个,其中民营医院3个、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个、村卫生室46个、诊所19个、门诊部2个、护理院1个、医务室3个。我区有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全区卫生技术人员45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96人,注册护士170人,床位276张。新农合稳步推进,参合率达102.08%。 

社会保障

2018年,全区全年累计保障城市低保对象1.87万人次,发放低保资金838.79万元,下降21.1%;累计保障农村低保对象4.68万人次,发放资金1398.46万元,增长18.16%。年末全区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1336张,收养各类人员623人 。 

风景名胜

万人坑

万人坑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矿南,舜耕山北麓南山脚下的一个乱石岗上,形成于1943年春。日寇侵华期间,占领了大通煤矿,为了掠夺煤炭资源,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迫使广大矿工在极其简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工作,经常惨遭杀害1943年春,日寇指使总监工王长明,纠集军警、汉奸,用刺刀、皮鞭,硬逼着工人在这里挖了三条深5米、长20米、宽3米多的大坑,把满山遍野的尸骨集中抛入坑内,丢一层尸骨,洒一层石灰,就这样形成了白骨累累的“万人坑”。以后凡有矿工死亡就抛进“万人坑”,有的还活着就被拖入坑内。据敌伪档案统计,抛进坑内的多达一万三千多人。此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恶的铁证,也是当前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场所。 

上窑森林公园

上窑森林公园位于著名能源城安徽淮南市东北部,依托钟灵毓秀的上窑山水,横卧于美丽富饶的高塘湖之滨。上窑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0.4平方公里。主要景观有“神山古杀”、“洞山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王庙”、森林公园的“古存八景”为“奇峰障日”、“陡壁没摩天”、“岩开斗石”、“仙人桥”、“仙人洞”、“王母滩”等。

舜耕山自然风景区

舜耕山自然风景区位于淮南东部城区与山南新城之间,原为长丰县与淮南市的界山。森林公园规划面积为3.8万亩。境内林木繁茂,林相整齐,林间林荫夹道,曲径通幽,是城区人们野营、避暑胜地。主要有以洞山和罗山为主的秀峰、怪石、涌泉、洞穴、湖潭(泉山湖和老龙潭)、古树等自然景观以及古寺庙遗址、古寨及跑马场遗址、革命活动遗址、日本碉堡群、古墓群、古战场遗址、古建筑等人文景观。

历史文化

大通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境内有砂江坝商代遗址、钱鑫提督府遗址,唐代七大瓷都之一的上窑“古寿州窑”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河古称洛涧,是淮河沿岸重要的商埠,素有“小蚌埠”之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通“万人坑”是日本侵华的重要历史见证。大通是淮南煤炭的发源地,早在明末清初就有当地人土法开采煤炭的历史,上世纪50-60年代,大通、九龙岗煤矿更是远近闻名。大通区是建国初期淮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荣誉称号

2020年6月30日,大通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参考资料

1.淮南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淮南市统计局

2.2020年大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淮南市人民政府

3.历史沿革·淮南市大通区人民政府

4.行政区划·淮南市大通区人民政府

5.大通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淮南市人民政府

6.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的通知·国家能源局

7.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