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药(中国古老的传统医药)

2023-03-18 6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8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傣药

中国古老的传统医药

傣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远在2500年前的《贝叶经》中便有记载。傣药中植物类药用种主要有:麻嘎喝罕、麻景、麻芒、牙勇、哥麻口拉、哥丹、牙竹麻、埋嘎筛等。动物药在傣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药用种数多,而且药用部位也有独到之处。

中文名称傣药
傣 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
记 载贝叶经
药 物 1200种

傣药简介

傣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远在2500年前的《贝叶经》中便有记载。傣族祖居云南西双版纳,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傣药提供了理想的药用资源,据统计,我国傣族药物有1200种。《西双版纳傣药志》收载了520种,其中最常用的有71种。

傣药分类

傣药中植物类药用种主要有:麻嘎喝罕(缅茄)、麻景(油瓜)、麻芒(芒果)、牙勇(马唐)、哥麻口拉(人面果)、哥丹(糖棕)、牙竹麻(朱蕉)、埋嘎筛(龙血树)等。动物药在傣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药用种数多,而且药用部位也有独到之处。据我国《逸周书·王会解》的记载,傣族医药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与印度医药学的发展和印度小乘佛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傣药来源

从发掘的《戛牙三哈雅》一书产生的年代来看,佛主释加牟尼的同龄人,贴身警卫、秘书,也是释加牟尼的徒弟,在释加牟尼身边主管医药及其经书的阿仑达听,为了归纳整理一套有关傣族医药方面的医药学专著,曾数次向佛主释加牟尼跪拜请求,在得到释加牟尼的许可后,阿仑达根据纳腊达和戛古先塔(传说10万年以前和几万年以前)历代相传下来的经书《纳腊达俄》、《纳腊达叫》纳西达迭、《纳西达费》、《迭哈西腊》以及《三比打嘎》(三论经学说)的《苏点打》、《文乃》、《阿皮塔麻儿干比》等经书中记载的医药知识,摘录整理编成《戛牙三哈雅》一书。成书后,阿仑达听在一次盛会上再次向佛主释加牟尼跪拜致敬,并宣布说:“我们神圣、英明、伟大的佛主是天上的大师,文武学识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人……”“今天我要向在坐的人们及佛教讲一下远古的历史所记载的纳腊达,经书中虽有所记述的医药知识,但不完整,有的尚未讲清楚。今天我要把人体的《戛牙三哈雅》更深更细地向所有的人们及佛教(指当时在场的人)讲清楚……”。据推测阿仑达听大约于佛历380年(公元前924年)写完这套有关傣医药的第一部专著。

傣药发展

在傣族医药形成和发展史上,傣族医学文献中记录的内容十分广泛,各种经典描述有同有异,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傣族人民经过千百万年的艰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斗争,认识了人与自然、疾病的相互关系;通过“神农尝百草”的活动,懂得了对各种动植物服食的经验,并根据其复杂的味道,逐渐产生了理性认识,并给予分类命名;为了适应恶劣的气候环境,远古原始群的傣族先民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常把一些御寒,解暑,可预防疾病的动、植物的叶、皮用来做衣御寒,煎煮当茶饮,从而产生了保健知识,这一演变过程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

二是吸收了一部分中医药学的理论知识。

三是吸收并发展了古印度医学理论知识,通过南传上座部佛教作为传播媒介传入傣族社会。

这三个方面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傣医药。

药效与工艺

傣医认为药物的疗效和其生长环境关系密切,生长环境不同,药效也不同。凡生长在悬崖陡壁和带肿节的药物,大都有续筋接骨、消肿止痛之功效,可治疗骨折、跌打损伤等病症;凡生长在深山菁沟的药物,大都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湿痹等病症;凡生长在树上的寄生物大都有治疗结石、节育、抗过敏和补肾等作用;凡生长在湖泊、沟塘水边、田边地角的药物大都有清火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麻木、肢体疼痛、水肿等病症;凡开红花、带红色的药物多可作为补益气血、止血、调经止痛之品;凡开白花、流白浆的药物,多可用来镇静安神、镇痛、解毒、消肿;凡是带黄色的药物,多聚有清火解毒、调补气血之作用,用来治疗肝炎和热病等。

傣医所涉及的这些丰富药材,显然只有地处热带雨林、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丛林密布、多附生植物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和多条大江沿岸才能出产。

傣医认为根据季节、时间、方位的不同所采取的药材具有不同的疗效。采药必须注意这些要素,才能使所采的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药效最好,同时易于贮藏和应用。

傣族一般把一年分为冷季、热季和雨季。冷季(公历11月至次年2月),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多贮存在植物根部,此季主要采集植物根茎入药;热季(公历3—6月),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多集中在叶片、花果等部位,此季宜采用叶片、花果入药;雨季(公历7—10月),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主要集中在枝干、茎皮和全株,此季多采茎皮或全株入药。

傣药可按取材、药性、气味和药味来分类。按取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类;按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平五性;傣药按气味分为香、臭、恶臭三类;傣药按药味分为酸、甜、涩、咸、苦、麻、辣、淡8种,各有不同功效。

傣医用药通常因时、因人、因地、因症而定,常用汤剂、丸剂、片剂、散剂、膏剂、酊剂、磨剂等。另外,根据药材性质和用药特点还可将药物制成膳食剂、烟熏剂、驱避剂、沐浴剂、佩挂剂、推拿剂、闻剂、栓剂等多种剂型来使用。

傣药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有多种炮制方法,主要有炒法、炙法、煅法、焙法和蒸法等五种。一般在炮制前,需要对药材进行初步处理,比如净洗、揉搓、研细、水磨、切制饮片等。对于某些毒性较强的药材,为避免加工者在加工时中毒,也可在炮制之后进行加工。由于傣药材都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炙处理,即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傣药的制药工具很多,其中甑子、土锅、碓和竹筒压片机具有鲜明的傣族特色。

研发与生产应用现状

项目组在调研中了解到,傣药材资源分布在我国云南西部和南部,集中在南部的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及金沙江、红河沿岸的38个县(市)。西双版纳有药材种类1776种,其中植物药材1715种,动物药材47种,矿物药14种,植物药材有228科372属1300多品种,常用植物药1858种。

在政府的支持下,傣药发展迅速。西双版纳州政府于1974年成立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专门抽调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傣医史籍,名老傣医临床单、验、秘方以及传统验方的收集和生物药资源调查工作。1979年成立民族医药研究所,1988年建立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现设有门诊急诊科、傣医医疗、傣医传统特色专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口腔五官科、医技科、药剂科、科研科等临床科室,已成为国内傣医药的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傣医药研究机构,同时也是我国傣医药的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傣医前辈岩仑带领下,傣医院出现了一批傣医药专家。经过他们对傣医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收集了傣医药传统圣书200多部,出版了《西双版纳傣药志》(1~4集)、《傣医传统方药志》、《傣医诊断学》、《傣药学》、《档哈雅》(1~2集)、《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傣医动物学》、《傣医四塔五蕴理论研究》等20余部傣医药书籍。

傣医研究者还从理论整理逐渐向傣医传统经方、验方、单秘方的临床筛选和疗效观察、剂型的初步改革、抑菌试验、急毒试验等方面研究发展。西双版纳傣医医院从7000多个傣医药验方中筛选了100多个处方进行临床疗效的进一步观察、标准拟定、剂型改革及相关的一些理化研究,研制生产了10多个剂型。截至2005年,有43个傣药制剂获得云南省医院制剂生产批准文号。与此同时,傣医药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加快傣药规范标准的制定。2005年5月,成立西双版纳傣药标准研究领导小组,启动了傣药材标准研究工作,经过筛选,第一批确定了16个常用傣药为研究品种。截至2008年,共组织申报24个傣药国家药材标准。2007年2月,西双版纳州组织研究的首批16个品种傣药材标准通过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审,并正式颁布。

随着傣药研发的不断推进,傣药以其良好的疗效受到了广泛欢迎。傣药产生与其他民族药一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医院制剂和企业生产。截至2007年,已获得国家药品标准的傣成药共有38个品种,现已投放市场。

傣药生产的总体状况是:大部分生产及使用在傣医院内进行,这些制剂中有的尚未通过药监部门审核通过,但是允许其在医院内部生产和使用;傣药生产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也不大,相比较医院制剂,傣药生产企业生产规范,产品经过GMP质量标准认证,可以在药店和医院进行销售和使用,但市场占有率很低,影响范围也很小;傣药缺乏营销平台和明显特征,企业自身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盈利很少。

存在问题

项目组认为,虽然在傣医前辈和专家的努力下,傣医药正在逐渐发展进步,但是大多数傣药产品还只是停留在医院制剂的水平上,获准上市的屈指可数,很多都还处于原生态。傣医药的发展,仍然面临研究条件落后、药材供应不足、相关质量标准缺乏等问题。

全国只有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一所专职的傣药研究机构,其他的兼职机构全国不超过5家。这些研究机构基础配备很差,实施条件十分简陋,傣药的许多基础研究难以完成,甚至临床前研究阶段也无法完成,申报新药更是不可能。在这种条件下,新产品的开发、老产品药效的提高面临很大困难,对制剂生产工艺、处方功效主治等方面的研究也没有保障,傣药的发展壮大和产业化在根本上缺乏技术支撑。

其次,药材供应不足也是傣药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傣药的原材料主要以野生采集为主。全国还没有一个上规模的傣药种植基地,只有西双版纳州的一些企业为解决原料供应而投资的小型基地。

相关质量标准缺乏也是制约傣药发展的因素之一。当前,国内四大民族医药学体系中,只有傣药没有颁布标准。傣药至今尚无药品标准专册,只是零星分散在药典、地标升国标的品种之中。国家药典里,傣药也只记载了一个锡生藤,其他常用的400多种药材都没有进入药典。因此,企业在制造傣药时,只能按新药材进行重新申请,国家规定,申报新药必须提供“药材来源及鉴定依据”,药材的鉴定依据为法定标准。如使用了无法定标准的“药材”,即被理解为“新发现的药材”。而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要对“新发现的药材”的质量标准、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大量的研究与评价。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研究评价周期,使得许多企业都不愿意研发、生产傣药。

此外,制剂及生产工艺的落后也阻碍了傣药的发展。多数傣药还像过去一样,把药材捣烂后直接使用,有些药方仅限于民间代代相传。因为没有引进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不能实现产业化,傣药难以大规模运用于临床。

参考资料

1.傣药·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