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子(汉语词语)

2023-03-19 88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7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凳子

汉语词语

在坐具当中,马扎是最早出现的,是凳子的前身,在凳子上加一个靠背就衍变成了椅子。凳子在民间的称谓叫杌凳。最初用来踩踏上马、上轿时使用,所以也称马凳、轿凳。民间俗称的名字中,还有“武凳”,因为习武之人坐如钟,不需要倚靠什么,因此得名。

中文名凳子
外文名stool
拼音dèng zǐ
用途坐具
词性名词

释义

没有靠背的一种坐具。

出处

《水浒传》第二一回:“ 宋江进到里面凳子上坐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 小云便叫取凳子让他坐。”

老舍《四世同堂》四四:“他懒得走,懒得动,屁股老象在找凳子。”

起源

源流

凳子用料简单,用途广泛,所以比椅子流传的数量大。凳子的形状很丰富,出现的早期是长方形,一直延续到明代,到了清代变成方形,还出现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凳子的材料南北各异,江南的凳子多为编藤面;北方的则多用牛皮,两种材料的优点都是透气、柔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以大理石为主的凳子,坐上去凉爽,看上去美观。

最初作为坐具的凳子,到了明清两代有了更多用途。放在床的两侧作为脚凳;摆在柜子旁,兼有花几的作用,摆放盆花、盆景。至于家中高大的顶墙柜旁,登高取物用。在寺庙中,作为打禅的坐具,因此这里的凳子坐面一般宽又矮,造型则素雅简洁。农家使用的凳子则粗犷、质朴,凳腿一般较粗,看上去质朴坚固。

历史

说椅子就不能不提凳子,因为没有凳子就衍生不出后来的椅子。

凳,最早并不是我们今天坐的凳子,它是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它作为坐具,是以后的事。这种坐具发展到宋代使用得更为普遍。在坐具中,凳子的等级稍次于椅子,明清时期的凳子形式很多,有大方凳、长方凳、长条凳、圆凳、五方凳、梅花凳等。

分类

按材料通常可分为竹凳、木凳、石凳、塑料凳、玻璃凳,绝缘凳,沙发凳等;

按型式通常可分为方凳、圆凳、长条凳(板凳)、 T字凳、工字凳、折叠凳、Z型凳等;

按用途通常可分为马凳、画凳等。

参考资料

1.凳子·查字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