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蝮(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

2023-03-20 12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7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短尾蝮

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

短尾蝮(学名:Gloydiusbrevicaudus)又称草上飞、地扁蛇,有剧毒,多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以及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它体较短粗,体长约50cm左右。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棱明显,尾短,具管牙;有颊窝。头背深棕色,体腹面灰白色,尾尖棕黑色。

中文名短尾蝮
拉丁学名Gloydius brevicaudus
别名草上飞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爬行纲Reptilia
有鳞目Squamata
亚目蛇亚目Serpentes
蝰科Viperidae
亚洲蝮属 Gloydius
短尾蝮 G. brevicaudus

形态特征

全长雄性414+64mm,雌性344+48mm,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啼形,有的标本还有一条红棕色脊线;眼后有一呈色眉纹,其上缘镶以黄白色边;尾后段黄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吻棱明显;鼻间鳞外侧尖细笛向后弯;背鳞中段21行;腹鳞+尾下鳞167-196,平均180。有颊窝,有管牙。

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丘陵草丛中,昼夜活动;夏季、秋初分散活动于耕作区、沟渠、路边和村落周围,多利用树洞、鼠洞等现成的洞穴穴居。

生活习性

短尾蝮属晨昏性蛇类。在热天。尤其晚上8时到次日凌晨活动最频繁。在浙江地区。蝮蛇的活动往往表现出两个高峰。即活动高峰在五六月和10月两次。每日的活动高峰在寒冷的天气是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在炎热天气是晚上8点到下午2点。至于在温暖的春秋两季。每日的活动高峰有两次。分别是白天10点和晚上8点到次晨2点。

分布范围

分布于朝鲜半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地。

繁殖方式

短尾蝮多于5月及9月交配。交配多出现于下午2点至晚上10点。交配时间长达2—3min。初生仔蛇全长140—170mm。产仔多在凌晨2点到7点。整个产仔过程需要30min(4仔)到75min(8—10仔)。

种群现状

短尾蝮分布广、数量多、毒性较强,在长江中下游人口稠密地区危害颇大。但短尾蝮在抑制鼠类有一定作用。长期以来短尾蝮被认为具有某些治疗作用而入药,用以生产蛇酒、蛇干、蛇粉等,且被日本国药酒厂大量收购;近年来,我国也采用它做原料生产药物,数量急剧降低。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毒性

短尾蝮蛇是全国分布最广的毒蛇,因此每年给我国百姓带来的伤害极大,可以说在我国被短尾蝮蛇所伤的事件是最多的。这种蝮蛇的毒液是一种混合性毒素,并且体型越大排除的毒素就越多,小的和大的几乎相差五倍,被它咬一次就会被注入25毫克的毒液,中毒者会出现伤口肢体的极度肿胀,只能通过血清和一些专业的中草药配合治疗。

短尾蝮蛇的毒素主要以血循毒为主,因此被它咬伤后都是出现血液循环方面的问题,并且其中还少量含有神经毒素,因此对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不过这种短尾蝮蛇的毒液还是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的,据说可以制作成非常好的溶栓剂,对于临床医学有着极大的帮助。

疾病

短尾蝮体内有多种寄生虫。寄生虫病轻的会削弱体质,引起其它疾病,严重的常直接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

①裂头蚴是绦虫的幼虫,蛇类是孟氏裂头绦虫的第二中间宿主。裂头蚴多在皮下寄生,一般对蛇类危害不大。

若裂头蚴寄生在蛇体表皮下,可用利刀剖开皮肤取出,然后在伤口涂1%~2%碘酊。裂头蚴寄生在其它部位,不用专门治疗,可在治其它寄生虫时附带治疗。

②鞭节舌虫寄生于蛇的肺部和气管中,危害很大,能使蛇窒息致死。

对此种寄生虫可用兽用敌百虫溶液灌入胃中,按每千克体重0.01克给药,连续灌胃3天。

③棒线虫寄生于肺泡腔内,多时密布患部,使蛇肺部糜烂而死。

治疗用四咪唑,每千克体重0.1~0.2毫克灌服。

④异双盘吸虫寄生于蛇的胆囊中。

⑤蜱虱蜱虱是由笼舍及饲养环境卫生条件差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蜱虱可使蛇体血清蛋白减少,并传播病原体,给宿主带来强烈的不良刺激,降低免疫力,常导致发生全身性疾病。

参考资料

1.短尾蝮:我国分布最广的毒蛇(一次能喷射25毫克毒液)·探秘志

目录[+]